论美国民主
试析托克维尔其人

试析托克维尔其人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欧洲和美国。
他的作品《论美国民主》成为了民主政治文化领域的经典之作,并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托克维尔的生平、思想和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概括。
I. 托克维尔的生平1859年7月29日,托克维尔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户名门望族家庭。
他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唯一一个没有选择军旅生涯的兄弟。
他的父亲是担任了封府将军的道德昂城堡的城堡主人,母亲则是比他父亲年轻了16岁的美丽女子。
托克维尔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自幼就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知识和人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他在十岁时即被送往巴黎弗罗里大学学习,接受了优良的教育。
在这里,他结交了许多学识渊博的朋友,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政治写作。
他的第一篇论文《蒙田的思想》即在这时发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托克维尔在1831年前后游历美国并接触当地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状况,1992年出版的《论美国民主》迅速赢得社会新闻,成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他在1848年的法国革命中担任立法议员,在国民议会中发表数次演说,以表达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托克维尔在1849年病逝于一场肺炎后,被视为政治理论和社会学的巨人,并在社会学和人文学科领域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托克维尔是一个兼具哲学、政治理论和社会学的大师,其思考具有广泛的发散性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的很多思想都被认为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奠基者,也为后来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托克维尔的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1. 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是自由和平等的基石,也兼备政治稳定、公正和效率等优点。
他认为民主制度能够赋予个人完整的权利和其他必要的自由,同时也能使政府的权力保持适度,从而保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2. 个人主义和社会道德的关系托克维尔指出了个人主义的存在和在民主社会中的必要性,但也警示个人主义会危及社会的创新和自我修正能力。
全国大联考2025届高三文综4月联考试题

全国大联考2025届高三文综4月联考试题留意事项:1. 考试前,请务必将考生的个人信息精确的输入在正确的位置。
2.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
3. 本次考试为在线联考,为了自己及他人,请独立完成此试卷,切勿翻阅或查找资料。
4. 考试结束后,本次考试原卷及参考答案将在网上公布。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 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予人们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右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3题。
1. 右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 四川盆地B. 华北平原C. 珠江三角洲D. 长江三角洲2. 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匀称3.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 川剧B. 豫剧C. 粤剧D. 越剧“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为“牛轭湖”形成的几个阶段。
据此回答3~5题。
4. “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是A. ①④③②B. ④①②③C. ①④②③D. ④①③②5. “牛轭湖”的形成条件是A. 下蚀作用剧烈B. 深厚松散的积累物C. 地表起伏较大D. 表层水流侵蚀凸岸6. 下列湖泊可能是“牛轭湖”的是A. 青海湖、洞庭湖B. 昆明滇池、洪泽湖C. 白洋淀、鄱阳湖D. 长白山天池、纳木错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其三条主要支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与和田河沿岸绿洲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
读下图和下表,完成6-8题。
7. 塔里木河下游区来水量明显小于三条支流的主要缘由是()A. 绿洲引水B. 蒸发旺盛C. 地表水下渗D. 跨流域调水8. 推想受荒漠化威逼最大的绿洲地区可能是()A. 阿克苏河流域B. 叶尔羌河流域C. 和田河流域D. 塔里木河下游9. 为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正确的做法是()A. 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按需安排B. 扩大全流域绿洲规模,大力发展经济C. 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D. 依靠当地的矿产资源,发展各类工业我国某山地在海拔2140 -2220米区域过去主要生长耐寒的矮小灌木、苔鲜和地衣,草本植物很少。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作者:俞祖成彭扬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04期摘要: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等政策要求,都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社区居民参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实践的社会概念,应当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前提下加以讨论。
就当下我国的现实国情而言,社区居民参与应遵循居民自治的理念,坚持居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渠道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或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
截至目前,国内学界构建出“本土居民参与阶梯理论”“群众参与理论”“社区行动者理论”以及“居民社区责任理论”等本土理论,从近年来的实践发展动向来看,不少探索有力回应了其中的若干理论,但也有不少探索突破了已有理论的检视范畴。
未来,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并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应从物质基础、价值动力和实践场域三个维度加以展开。
关键词:社区居民参与;居民自治;理论本土化;实践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将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定位为“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
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据此不难看出,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公众参与”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均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十大最智慧的书

以下是十大最智慧的书:
1.《论语》: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包含了他的思想和教诲,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德经》: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讲述了道家思想,强调了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3.《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自私的基因》:这是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讲述了进化论和基因的作用,对生物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人类简史》:这是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讲述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对人类学和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西方哲学史》:这是伯特兰·罗素的著作,讲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对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论美国民主》:这是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的著作,讲述了美国民主的特点和优劣,对政治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人性的弱点》:这是戴尔·卡耐基的著作,讲述了人际关系和沟通的技巧,对心理学和社交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9.《思考,快与慢》:这是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讲述了人类思维的方式和误区,对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0.《富爸爸,穷爸爸》:这是罗伯特·清崎的著作,讲述了财务管理和投资的技巧,对个人理财和投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美国总统选举与传媒的关系

论美国民主与传媒摘要:传媒的存在,使公民大众在整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全程参与,从而选举出大多数人支持的总统,践行美国民主。
这种民主实践借助传媒,培养和提高了民众的民主意识,促使美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更加民主。
关键字:美国总统选举民主传媒美国总统选举集中体现了美国式的民主。
从1796年开始,亚当斯首次利用报纸进行总统竞选,到1932年,罗斯福利用广播电台,再到1960年,肯尼迪利用电视,直到2000年,布什利用网络媒体,美国总统选举与时俱进,不断利用传媒进行个人宣传、选举宣传、抨击对手、筹集竞选资金等竞选活动。
宣传形式虽然不断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其民主的内核【1】。
美国传媒的存在,使美国总统选举的民主得以充分展现。
在讨论民主与传媒之前,我们首先对民主和传媒下定义。
(因为对民主的定义及认识在全世界来看,是有分歧的。
本文重点不在于讨论民主为何物,姑且按本人最认同的定义来论述本文)所谓民主就是大多数人的统治,民主的真谛就在于在充分尊重民众参与机会、表达自由的基础上确立了多数至上的形式理式【2】。
传媒,就是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
按以上民主的定义,传媒对美国民主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人民在总统选举中充分参与整个过程,从传媒的宣传中认识总统候选人,到总统候选人借助传媒来宣传中了解候选人的政治主张来决定自己的选票,再到去候选人自建网站去捐献竞选资金,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候选人实际支持,自己决定国家的未来,还可以在电视辩论赛上一睹候选人的机智和风采。
而随着传媒的发展,脸书和推特等新媒体的出现,使总统候选人直接跟选民互动成为可能,极大提高了美国民众的参与感。
2008年,奥巴马赢得了总统选举,与他通过新媒体的全方位轰炸不无关系。
传媒,拓展了民众在总统选举中的参与机会,实践了民主。
传媒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实际上是一个中介机构,它影响政治的过程可以简单表述为:政治影响公众通过媒体进行,而公众影响政治也通常借助媒体实现【3】。
在总统选举时,除了总统候选人通过传媒争取选民,选民也正是通过传媒反作用于总统候选人,虽然这种影响远小于前者。
西方经典书目汇总

西⽅经典书⽬汇总1.《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作者:亚⾥⼠多德(Aristotle)分类号:2.《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分类号:B82-02/S6423.《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作者:卢梭()分类号:D081/R8644.《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K16 5.《道德形⽽上学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K166.《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作者:穆勒(Mill)分类号:D081/R8647.《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作者:摩尔()分类号:M8228.《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作者:罗尔斯(John Rawls)分类号:9.《⽆政府、国家与乌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作者:诺齐克(Robert Nozick)分类号:B82-069/N961 10.《追寻美德(After Virtue)》作者:麦⾦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哲学:1.《理想国(Republic)》作者:柏拉图(Plato)分类号:P7182.《形⽽上学(Metaphysics)》作者:亚⾥⼠多德 (Aristotle)分类号:A7163.《诗学(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亚⾥⼠多德 (Aristotle)分类号:A716 4.《诗艺(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贺拉斯(Horace)分类号:A7165.《论崇⾼(On the Sublime Longinus)》作者:朗吉奴斯(Longinus)分类号:A716 6.《第⼀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作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分类号:D4457.《思想录(Pascal’s Penssees)》作者: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分类号: D445 8.《⼈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作者:休谟(David Hume)分类号:H921 9.《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K16 10.《判断⼒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K1611.《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作者:⿊格尔(Hegel)分类号:H462 12.《⼩逻辑(The Logic of Hegel)》作者:⿊格尔(Hegel)分类号:H462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作者:叔本华(Schopenhauer)分类号:S373 1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作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分类号:N67715.《⾮此即彼(Either/Or)》, 作者: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分类号:B534/K47 16.《普通语⾔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作者:索绪尔( Saussure)分类号:H0/S25517.《纯粹现象学导论(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作者: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分类号:H97218.《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作者:维特根斯坦()分类号:B521/W83119.《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作者:维特根斯坦()分类号:B521/W831 20.《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作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分类号:H465 21.《诗·语⾔·思(Poetry, Language, Thought)》作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分类号:H46522.《存在与虚⽆(Being and Nothingness)》作者:萨特(Jean-Paul Sartre)分类号:S24923.《真理与⽅法(Truth and Method)》作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分类号:G12324.《科学⾰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作者:库恩()分类号:K9625.《性经验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作者:福柯()分类号:K96宗教学:1.《忏悔录(Confessions)》作者:圣·奥古斯丁()分类号:《托马斯·阿奎那要籍选(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Aquinas)》, 作者:阿奎那( Aquinas)分类号:A6473.《迷途指津(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作者:马蒙尼德(Maimonides)分类号:B985/M2234.《路德基本著作选(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作者: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分类号:L9735.《论宗教(On Religion)》作者:施莱尔马赫()分类号:B972/S3416.《我与你(I and Thou)》作者: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分类号:B972/S341 7.《⼈的本性及其命运(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作者:尼布尔()分类号:B972/N6658.《神圣者的观念(The Idea of the Holy)》作者:奥托(Rudolf Otto)分类号:B972/O89 9.《存在的勇⽓(The Courage to Be)》作者:梯利希(Paul Tillich)分类号:B972/O89 10.《教会教义学(Church Dogmatics)》作者:卡尔·巴特(Karl Barth)分类号:B921/B284政治学:1.《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作者:亚⾥⼠多德 (Aristotle)分类号:A7162.《君主论(The Prince)》作者:马基雅维⾥(Niccolo Machiavelli)分类号:D033/M149 3.《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作者:卢梭()分类号:D033/M1494.《利维坦(Leviathan)》作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分类号:D033/H682 5.《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作者:洛克(John Locke)分类号:L814 6.《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 作者:孟德斯鸠(Montesquieu)分类号:M7797.《论美国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 作者: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分类号:T6328.《代议制政府(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Government)》作者:穆勒(Mill)分类号:D033/M6459.《联邦党⼈⽂集(The Federalist Papers)》作者: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分类号:H21710.《⾃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作者:哈耶克()分类号:D089/H417经济学:1.《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分类号:S6422.《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作者: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分类号:M3673.《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作者:庇古()分类号:P633 4.《就业、利息与货币的⼀般理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作者:凯恩斯()分类号:K445.《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作者:熊彼特(Schumpeter)分类号:K446.《⼈类⾏为(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作者:⽶塞斯(Mises)分类号:M6787.《经济分析的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作者:萨缪尔森(Samuelson)分类号:《货币数量理论研究(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作者:弗⾥德曼(Friedman)分类号:F8999.《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作者:阿玛蒂亚·森()分类号:F89910.《资本主义经济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作者:威廉姆森(Williamson)分类号:W729社会学:1.《论⾃杀(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作者:杜克海姆(Emilc Durkheim)分类号:D947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作者:韦伯(Max Weber)分类号:B920/W3753.《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作者:席美尔(Georg Simmel)分类号:C91-03/S5924.《⼀般社会学论集(A Treatise on General Sociology)》, 作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分类号:C91-06/P227 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作者:曼海姆()分类号: M281⼈类学:1.《⾦枝(The Golden Bough)》作者:弗雷泽(James )分类号:B1/F8482.《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作者:马林诺夫斯基()分类号:M2153.《原始思维(The Savage Mind)》作者: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分类号:B80/L6644.《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作者:拉迪克⾥夫-布郎(Brown)分类号:B80/L6645.《种族、语⾔、⽂化(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作者:鲍斯(Franz Boas)分类号:C95/B662⼼理学:1.《⼼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作者:威廉·詹姆⼠(William James)分类号:B84/J272.《⽣理⼼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作者:冯特()分类号:B845/W9653.《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作者: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分类号:B84-065/F8894.《⼉童智慧的起源(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the Child)》作者:⽪亚杰(Jean Piaget)分类号:P5795.《科学与⼈类⾏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作者:斯⾦纳()分类号:B84-063/S628 6.《原型与集体⽆意识(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作者:荣格()分类号:B84-065/J957.《动机与⼈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作者:马斯洛()分类号:B84-067/M394法学:1.《古代法(Ancient Law)》作者:梅因()分类号:M2252.《英国法与⽂艺复兴(English Law and the Renaissance)》作者:梅特兰()分类号:M2253.《法理学讲演录(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作者:奥斯丁()分类号:D90/A936 4.《法律的社会学理论(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作者:卢曼()分类号:D90-052/L9265.《法律社会学之基本原理(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作者:埃利希()分类号:D90-052/E33 6.《法律、宪法与⾃由(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作者:哈耶克()分类号:7.《纯粹法学理论(Pure Theory of Law)》作者:凯尔森()分类号:D90/K298.《法律之概念(The Concept of Law)》作者:哈特()分类号:D90/K299.《法律之帝国(Law’s Empire)》作者:德沃⾦()分类号:D90/D98910.《法律的经济学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作者:波斯纳(Richard )分类号:D90-059/P855历史学:1.《历史(The Histories)》作者:希罗多德(Herodotus)分类号:K125/H559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Peloponnesian War)》作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分类号:K125/T5323.《编年史(The Annals of Imperial Rome)》作者:塔西陀(Tacitus)分类号:K126/T118 4.《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作者:圣·奥古斯丁()分类号:B972/A923 5.《历史学:理论和实践(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作者:克罗齐(Benedetto Croce)分类号:K01/C9376.《历史的观念(The Idea of History)》作者:柯林伍德()分类号:K01/C9377.《腓⼒普⼆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作者:布罗代尔()分类号:K503/B8258.《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 作者:汤因⽐()分类号:K01/T756商业经典书⽬: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成功秘诀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基业长青》/《公司长寿秘诀》:⾼瞻远瞩公司长⽣不⽼的秘诀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公司再造》/《企业重组》:企业管理⾰命的宣⾔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收购》/《门⼝的野蛮⼈》:华尔街股市兼并风潮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竞争优势》:寻找成功的⽀点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引爆流⾏》:改变思维的佳作Crossing the Chasm: Marketing and Selling Technology Produ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跨越鸿沟》:⾼科技创新成功之道The House of Morgan《摩根财团》:美国⼀代银⾏王朝和现代⾦融业的崛起The Six Sigma Way《6σ管理法》:追求卓越的阶梯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 《强⼈的七种习性》:让你成为新强⼈Liar's Poker《说谎者的牌术》/《骗⼦游戏》:⼀幅扭曲的罪恶图景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创新者的窘境》:⼤公司⾯对突破性技术时引发的失败Japan Inc.《Japan Inc.》:漫画⽇本经济Den of Thieves《股市⼤盗》/《贼巢》:华尔街最⼤内幕交易案始末The Essential Drucker《德鲁克精华》:⼤师中的⼤师精华中的精华Competing for the Future《竞争⼤未来》The Buffett Way: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stor《沃伦?巴菲特之路》/《快餐式投资》:投资之王的理念与策略Jack: Straight from the Gut《杰克?韦尔奇⾃传》:⼀部CEO的圣经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从优秀到卓越》:迈向成功的巅峰The New New Thing: A Silicon Valley Story《新新事物:硅⾕的故事》经济学经典书⽬:第1部《经济表》弗朗斯⽡·魁奈(法国1694—1774)第2部《国富论》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第3部《⼈⼝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第4部《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1767—1832)第5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卫·李嘉图(英国1772—1823)第6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法国1773—1842)第7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德利希·李斯特(德国1789—1846)第8部《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1806—1873)第9部《资本论》卡尔·马克思(德国1818—1883)第10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威廉·斯坦利·杰⽂斯(英国1835—1882)第11部《国民经济学原理》卡尔·门格尔(奥地利1840—1921)第12部《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昂·⽡尔拉斯(法国1834—1910)第13部《资本与利息》欧根·冯·庞巴维克(奥地利185l⼀1914)第14部《经济学原理》阿弗⾥德·马歇尔(英国1842—1924)第15部《利息与价格》克努特·维克塞尔(瑞典1851—1926)第16部《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美国1847—1938)第17部《有闲阶级论》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美国1857—1929)第18部《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奥地利1883—1950)第19部《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英国1877—1959)第20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英国1903—1983)第21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第22部《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英国1904—1989)第23部《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奥地利1899—1992)第24部《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美国1915⼀)第25部《丰裕社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美国1908—)第26部《经济成长的阶段》沃尔特·罗斯托(美国1916—)第27部《⼈⼒资本投资》西奥多·威廉·舒尔茨(美国1902—1998)第28部《资本上义与⾃由》⽶尔顿·弗⾥德曼(美国1912—)第29部《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1943—)第30部《经济学原理》格⾥⾼利·曼昆(美国1958—)第31部《商道》谋略经典:第1部《道德经》第2部《⿁⾕⼦》第3部《管⼦》第4部《论语》第5部《孙⼦兵法》第6部《荀⼦》第7部《韩⾮⼦》第8部《战国策》第9部《⼈物志》第10部《贞观政要》第11部《反经》第12部《资治通鉴》第13部《三国演义》第14部《菜根谭》第15部《智囊》第16部《三⼗六计》第17部《曾国藩家书》第18部《厚⿊学》第19部《君主论》第20部《战争论》管理类经典:第1部《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克·温斯洛·泰罗(美国1856—1915) 第2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德国1864—1920) 第3部《经理⼈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美国1886—1961) 第4部《⼯业管理和⼀般管理》亨利·法约尔(法国1841-1925) 第5部《⼯业⽂明的社会问题》埃尔顿·梅奥(美国1880—1949) 第6部《企业中⼈的⽅⾯》道格拉斯·麦格雷⼽(美国1906—1964) 第7部《个性与组织》克⾥斯·阿吉⾥斯(美国1923—) 第8部《如何选样领导模式》罗伯特·坦南鲍姆(美国1915—2003) 第9部《管理决策新科学》赫伯特·西蒙(美国1916—2001) 第10部《伟⼤的组织者》欧内斯特·戴尔(美国1914—) 第11部《管理的新模式》伦西斯·利克特(美国1903—1981) 第12部《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美国1931—) 第13部《让⼯作适合管理者》弗雷德·菲德勒(美国1922—) 第14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美国1915—1999) 第15部《再论如何激励员⼯》弗雷德⾥克·赫茨伯格(美国1923—2000) 第16部《组织与管理系统⽅法与权变⽅法》弗⾥蒙特·卡斯特(美国1924—) 第17部《经理⼯作的性质》亨利·明茨伯格(加拿⼤1939—) 第18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彼得·杜拉克(美国1909—) 第19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哈罗德·孔茨(美国1908—1984) 第20部《杰克·韦尔奇⾃传》杰克·韦尔奇(美国1935—) 第21部《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美国1947—) 第22部《Z理论》威廉·⼤内(美国1943—) 第23部《转危为安》爱德华兹·戴明(美国1900—1993) 第24部《总经理》约翰·科特(美国1947—) 第25部《追求卓越》托马斯·彼得斯(美国1942—) 第26部《领导者成功谋略》沃伦·本尼斯(美国1925—) 第27部《巨⼈学舞》罗莎贝丝·摩丝·坎特(美国1943—) 第28部《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美国1947—) 第29部《企业再造》迈克尔·汉默(美国1948—) 第30部《基业长青》詹姆斯·柯林斯(美国1958—) 第31部《杜拉克论管理》第32部《⾼效能⼈⼠的七个习惯》。
浅析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启示

浅析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启示【摘要】托克维尔是法国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民主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民主的定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念,是一种政治精神;评价民主制度是忧虑着对民主的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和思考;对现代社会的预见是在不断提出警示并指导民主发展的方向;在当代,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启示我们要珍惜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
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其思想的普遍适用性体现在认为民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实现民主的基础,引领我们认识到民主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继续探讨和借鉴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关键词】托克维尔、民主思想、启示、定义、评价、现代社会、预见、意义、思想的普遍适用性。
1. 引言1.1 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简介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是19世纪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和社会学家,被誉为“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人”。
他在他的著作《论美国民主》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民主的思想,成为了后世学者们探讨民主制度和现代社会的重要参考依据。
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被认为是十分前卫和深刻的。
他深入分析了民主制度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很多启示人的看法和见解。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揭示了民主社会的种种弊端和挑战。
他对民主的理解深邃而独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详细阐述托克维尔对民主的定义、对民主制度的评价、对民主的启示、对现代社会的预见以及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 正文2.1 托克维尔对民主的定义托克维尔对民主的定义是非常深刻而全面的。
他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包括普选、自由和民主参与等要素。
托克维尔指出,民主是一种政治形式,其核心在于人民的自治和平等。
两极分化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两极分化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两极分化意指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分化现象,即极端的对立面之间的分离和对立。
这种分化常常表现为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阶层的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等。
这个词语的典故源自于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的著作《论美国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
他在书中描述了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而中产阶级的人口却在缩小。
这个典故通过描述美国社会的现象,揭示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在社会中经常出现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国民主》演讲稿法国政治思想家夏尔·阿列克西·托克维尔1805年7月29日出生于今伊夫林省塞纳河畔维尔内伊,1859年病逝于戛纳。
他出身家庭是诺曼底贵族世家,托克维尔虽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曾拒绝继承贵族头衔。
他经历过5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839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并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年曾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称帝而被捕,因此提高了知名度。
但是这件事使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因此专门从事著作。
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问世于法国,它是研究美国民主的最经典著作。
这部作品刚刚出版就受到普遍好评,也使年仅25岁的作者托克维尔名扬海外。
这本书先后在英、美、德、荷、匈、意、西班牙、瑞典、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出版发行。
《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它也是一本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托克维尔在这部著作里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他对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的观点。
这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两部分,主要讲述了当时美国的民主对其国家的法律制度,政府的工作和国家事物所产生的影响,下卷主要是对美国的民主对美国的公民社会,人民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想先说下关于托克维尔写作《论美国民主》一书当时的时代背景,在1830年七月革命后,因在效忠奥尔良王朝(奥尔良王朝又称七月王朝,始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法国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国取代。
1830年,资产阶级对被剥夺选举权大为不满,因而发动七月革命,法国国王查理十世退位。
查理十世指定香波堡伯爵亨利(1820年—1883年)为继承人,然而亨利并未继位。
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依靠资产阶级的支持登上王位,史称奥尔良王朝。
)的问题上与拥护已被推翻的波旁复辟王朝的家庭有意见分歧,以及为了避免七月革命的余波的冲击,而与好友古斯达夫·德·博蒙商定,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之机,向司法部请假,要求去美国考察其受到欧洲各国重视的新监狱制度。
而其实际真正目的是到美国去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应用。
在经过了九个月的考察后写出了《论美国民主》一书。
之前已经介绍了该书分上下两卷,并且两卷之间不是写于同一时期,期间相隔了5年,此次我主要是浅谈一下关于《论美国民主》上卷一书。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关于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美国的民主政府、舆论的作用等方面内容。
在第一章介绍的是美国的外貌,他以优美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了当时的美国的外貌;第二章是说英裔美国人的来源及其对他们未来的重大影响,他认为美国是唯一可以使人看清他的社会的自然而顺利成长的国家,可以查清一个伟大民主的源泉的地区,并且在说明了英裔美国人的法律和习惯的某些特点产生的原因在于政体中保留的某些贵族制度残余;第三章指出了英裔美国人的社会情况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本质上是民族的,并且说明了这种社会情况所产生的政治后果(他认为,政界建立平等的方法,不是把权赋予每一个公民,就是让每一个公民都没有权),在美国即是形成了现今美国民主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并且在接下来的第四章将具体介绍了美国的人民主权原则;第五章是对美国州的论述,因为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政治生活都是始于社会的上层,然后才逐级扩展到社会的其他部分,然而在美国,却是完全相反,在那里是乡镇成立于县之前,县又成立于州之前,而州又成立于联邦之前。
比如新英格兰的乡镇组织在1650年就已完全和最终建成在此之后以新英格兰的乡镇和县为例进行论述。
同时因为乡镇政权是美国民主政权建立的基础,因为在这一章作者详细的介绍了乡镇的政权、生活、乡镇精神;接着是说明县的行政体系的建立,最后才来讲美国行政,关于州及其政府,并解释了行政分权的政治效果,在美国,到处都使人感到有祖国的存在,从每个乡村到整个美国,祖国是人人关心的对象。
并且通过这种参与乡镇生活的方式,在美国,爱国心是通过实践而养成的一种眷恋故乡的感情。
第六章作者论述了美国的司法权及其对政治社会的影响,针对立法机构与欧洲他国的比较,正如他在论述的时候把英国法院,法国的法院以及美国的法院进行了比较,比如法官的权利、宪法修改的权力在于谁等问题的说明。
(在法国宪法是不可以修改的或者被人为是不可修改的;在英国,国会有权修改宪法;而在美国与英法都不一样,他的宪法的修改时在按照法定的程序,在预先规定的条件下,根据人民的意志加以修改。
)接下来再第七章里他单独列出了一章关于美国的政治审判的说明,在第122页写的关于美国与欧洲他国政治审判目的的区分上,美国政治审判的目的在于剥夺(公职)人员罪犯的权力,(它是实质上更是一种预防措施,他进行政治审判的主要目的,是撤销滥用权限的官员的权力和不让这个公民以后再取得这种权力即不得再担任任何其他公职。
)而欧洲英法则是以刑罚罪犯为主要目的。
对本书的第八章是关于联邦的宪法,这也是第一部分里作重要的一个章节或说是本书的一个中心章节,因为美国的宪法是其实现良治的基础,正如我在美国玛丽·莫斯特写的《美国的宪法》,她说美国的宪法确立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为美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同时,宪法确立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对欧美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宪政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章里主要写了以下3点:首先是关于美国的立法权上,十分鲜明的区分了联邦主权和州主权,(在联邦宪法里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明文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与义务,而没有规定的就都属于州政府的职权;此外在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构成上,州独立的原则在组建参议员方面取胜,而国家主权学说则在组建众议院方面占上风。
(因为每个州都向国会选派两名参议员,而众议院人数则是按人口比例规定。
)其次是说明了总统的选举产生的方式、总统职权的规定以及关于美国司法权即联邦法院的地位、权力、以及职责的描述。
最后是对联邦制存在的原因和团结因素上,托克维尔认识是在于国家的地理环境(在其后学者布丹也指出了地理环境对政治政体的影响),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墨西哥照搬美国的政治制度却失败的原因。
在作者认为联邦制度是最有利于人类繁荣和自由的强大组织形式之一。
关于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不打算按之前介绍第一部分那样,每一章节逐步介绍,我将以我个人读后觉得体会颇深的章节或是某个短话某个观点来说明。
第一、是关于第一章里说美国严格说是由人民统治的这一论断,因为美国的政府是代议制的,但是实际上美国的权力是在人民手中的,是由人民统治的,这也归功于美国人民长久争取而来的普选制度,使得权力回归人民的手中,从而规定美国所有的公职人员,不论立法者还是执法者都是有人民选举产生而指定的,并且他们一般每年改选一次,因此代表们几乎完全受制于民。
这也是美国官员相对于他国更清廉,客观,公正的一个原因。
第二、关于第三章对于美国的出版自由这一章看过之后,我想谈谈的是,美国人民很看重出版自由,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人民主权的表现,人民崇尚与思想自由,因此在美国对言论,出版几乎没有像他国一样的严格控制,但是这也和美国的民情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对政治反映没有欧洲国家强烈,而同时美国报刊的影响力也很小,原因在于政府认为冲淡媒体力量的办法就是增加媒体的数量,在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小镇没有自己的报纸,因为报刊力量的这种分散也形成了:办报容易,几乎人人都能办报,而同时美国公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属于较高层次,因此对于美国社会而言,更是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更有益于形成坚定的思想。
因为人之意识处于:轻信---怀疑----坚信阶段,如此即使有大的突发事件也不会形成大的波动。
在此我想这对我国的新闻出版自由有很大的启示,我国在这方面控制比较严格,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一旦出了突发的政治丑闻事件就会产生很大的波动,也是导致人们对政府信任度降低。
我想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我们也将更加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或是政治而不是感性的,因此我认为在我国政治文明以及民主建设过程中,应该越来越开放新闻出版自由。
第三、美国的民主政府在行政管理上,行政官员因为是由人民选举而来的,并且有一定的任期,因此美国的行政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同时美国的公务人员都有领取薪俸,在民主制度下确立的薪俸制度是,薪俸是随公务员的权限的加大而减小:即在美国,下级公务员的薪俸增加,而降低高级公务员的薪俸;这以托克维尔的故乡法国有很大的差异,在法国薪俸制度是相反的。
美国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首先是因为下级公务人员是与民众接触最直接也最频繁的一个阶级,是实施政策最终的执行者,也是民众权益最直接的保护着,因此下级公务人员的作用很重要。
此外如果下级公务员的薪俸低,那么谁也不会去担任下级公务员,也不会再为公职上为公共事业尽心尽力。
因为一般去当官员的人,通常已在其他活动方面做出了成绩,这比去当官更能在事业上做出成绩,因此也导致了他们一般不会把终身当官作为目的。
因此,我想这对于我国的行政体系的管理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为抛开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在本质上都是人民主权的国家。
人民的利益是行政人员切实的保护对象。
第四、托克维尔认为任何政体都无法体现绝对的善,民主政体也不例外,而且民主不是无条件的。
因此在第六章里他指出在立法问题上,他认为在研究法律时,应当把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与为达到此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区分开来,把法律的绝对善与相对善区分开来,并且还认为民主立法的目的比贵族立法目的更有利于人类。
因为民主立法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贵族则是倾向于维护其少数阶级的利益。
因此可以说,民主政府的好处,并不像人们有时断言的那样在于保护所有人的利益,而只在于维持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五、关于美国对数的无限权威及其后果,美国从乡镇到县到州再到联邦,整个国家的政治体系都是由人民组成的,人民的普选权以及拥有立法权的议会机构决定了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这也是民主政府的本质。
同时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这就导致了对数的无限权威构成了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危险。
因此作者在接下来的第九章也就提出了有助于维护民主共和制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
首先在地理环境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美国那样得天独厚的安全的地理位置,没有战争的威胁。
一个安逸、自由的环境促使维护了美国的政体;其次在法制上,联邦的形式——它使美国把一个大的共和国的强大性与一个小共和国的安全性结合起来,乡镇的制度——限制了多数的专政,又使人民养成爱好自由的习惯和掌握行使自由的艺术,司法权——它在纠正民主的偏差以及约束和引导多数的运动上的作用,此三者有利的加强了美国的共和政体;最后在民情上,美国人的宗教信仰、教育、习惯和实践经验极大的维护了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