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幕式结构分析-末路狂花
被误读的女性主义——《末路狂花》再解读

而强大 的荒诞世界 ,远不 能被 看作是 一个描写女 性觉 醒和 成长 的范本 。 关键词 :末路狂花 ;女性 主义 ;凝视
作 者简介 :吴敏 ,女 ,副教授 。( 浙江树人大 学 ,浙江
第l 8卷
第 2期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Vo 8 No 2 L1 . Ap i 2 1 rl 01
21 0 1年 4月
Ju a f hj n ntueo daa dC mmu iain o r l ei gIs tt f n oZ a i Me i n o nct s o
而 ,女性主 义 电影 的本质 ,并不在 于讲谁 的故事 ,而在 于 “ 谁在讲 ” 。女 性究 竟有 没有 成为 真正 意义 上
的观看者 ,并进而成 为言说 者 ,这是 判断女 性主义 电影 的关 键 。
在福柯 看来 , “ ” 是 一种 权 力 的体 现 。那 么 ,在 《 路 狂花 》 中 ,究 竟 是 谁在 行 使 这 种 “ ” 看 末 看 的权 力?虽 然影片讲 的是两 个女人 的 故事 ,甚 至都 没有 一 个 较饱 满 的男 性 角色 ,但 我们 的女 主人 公 依
然 自始至终 无法逃离 男性 隐匿 的 目光 。影 片 中男性 注 视 有 两种 ,一 种是 事 实上 的注视 ,从 这 两个 女 人 射杀 了强奸 犯哈伦踏 上逃亡 之旅 ,检察 长 到停 车场 展 开调 查起 ,她 们 就 时刻 处 在男 性追 踪 和监 视 的 目
光之下 :以警 方为代 表的男性 通过 监 听 电话 、监 控 录像 、问询所 有 和 两个 女 子有 过 接触 的人 等方 式 布
末路狂花 影评

末路狂花影评
《末路狂花》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共鸣点触动了我的心灵。
这部电影由独立电影制片人琼·哈尔执导,于1991年上映,讲述了三位女性在美国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故事。
首先,电影通过其真实而残酷的描绘,深深地触动了我。
它展现了一个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的真实生活,没有任何掩饰或美化。
这种真实感让我感到震撼和心痛,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其次,电影通过三位女主角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性别歧视的问题。
这些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被迫接受各种不公平待遇,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我为她们的勇气和坚韧不拔感到敬佩,同时也深感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迫切需求。
此外,电影还通过其出色的演员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珊·萨兰登饰演的女主角艾德尔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渴望自由的女性,她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而格温妮丝·帕特洛饰演的露西则展现了一个被社会所束缚的女性,在她的演绎下,我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助和挣扎。
最后,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的选择非常恰当,它既能够凸显情感的高潮,又能够渲染氛围。
摄影的运用也非常出色,通过黑白的画面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将电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结来说,《末路狂花》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描绘、深刻的共鸣点和出色的演员表现,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不公和性别歧视的问题。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媒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知。
古老的故事结构“三幕剧”(附案例解析)

第三幕的结局前进,所以在设计剧情时,必须有整体感,主⾓每克服⼀道困难,就离终幕更进⼀步,从头到尾,剧情必须环环相扣,戏剧张⼒节节升⾼。
在奋战的过程中,主⾓可以遭遇失败……。
不,应该说主⾓「必须」遭遇失败,从低⾕中重新崛起的故事更加扣⼈⼼弦。
⽽在这抑扬之间,主⾓也随之成长、改变。
读者始终站在主⾓⾝边,见证着他从挫败中重振旗⿎、狠狠反击,也看到主⾓从在磨难中逐步蜕变成熟。
主⾓的最终⽬标,依作品类型⽽有所不同,也许是异界称霸、也许是抱得美⼈归、也许是看穿真相逮捕凶⼿、也许是长⽣飞仙。
既然主⾓不同,其⽬标也各有不同,⾃然冲突困境也⼤有殊异。
第三幕在第三幕,主⾓解决最後的冲突,⽽他在故事中的⽬标可能达成、可能没达成,也可能达成⼀部份,视剧情⾛向,也许主⾓不会再回到⽇常⽣活。
在这⼀幕,必须揭开所有伏笔,所有遗留未解的谜团都在此解开,⽆论是不是悬疑或推理⼩说,最好能准备⼀个震撼⼈⼼的真相。
有些⼩说⾮常精彩,但结局收得确实不怎麽样,所以若想写出余味悠长,令⼈回味⽆穷的结局,最好从动笔前就开始设计。
三幕演过,就是⼀个完整的故事。
三幕剧的机制若仔细观察,会发现⽆论是电影、⼩说、漫画……等作品,三幕剧的架构⽆所不在。
为什麽这架构,经过了两千多年,依旧如此普遍⼴泛呢?其实三幕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触发」、「冲突」、「解决」。
三者涵盖⼀个完整的事件,描述事件时,少了其中任何⼀段,都会觉得哪边不对劲。
在创作的过程中,三幕剧也可以有各种变形。
例如系列作,其中每⼀集都符合三幕剧的架构,但全系列也同样是三幕剧的结构。
例如哈利波特每⼀集都有完整结局,但直到最后⼀本,才做掉了他的⽣平⼤敌。
「触发」、「冲突」、「解决」的概念,也可以穿插运⽤在长篇作品,交错促进剧情推进,其结构也可以按照个⼈喜好变化。
例如:触发A 冲突A 解决A 触发B 冲突B 解决B触发A 触发B 冲突A 解决A 冲突B 解决B触发A 触发B 冲突A 冲突B 解决AB世界充满着例外写作是艺术,⽽⾮科学,当你有个极待实现的想法,但与三幕剧(或是任何其他理论)相悖,去他的理论吧,想写什麽就写,写作应该是写⾃⼰喜欢的东西,若在乎其他⼈的看法,读者的回馈会告诉你什麽才是对的……三幕剧式结构有⼀⼤好处,就是它把⼀个2⼩时的故事划分成⼏个单元,使编剧更容易实⾏操作。
末路狂花 影评

冲向峡谷的女权主义--------电影《末路狂花》评析《末路狂花》,对于这部电影,观者大概不能缄默不语,尤其是女性。
很有趣的是该片的英文名是:Thelma & Luise,这是片中两个女主角的名字,电影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两个女主角的不凡故事。
正如片名一样,这是众多女性中的两个个体,我们都曾在生活中看到过她们的影子:她们勤恳工作、相夫教子,不再觊觎命运女神那令人惊喜的眷顾。
因为这即是生活,平心静气就足以应付得了的生活。
她们活在这生活里,只可惜,影片的中译名把这种生活打破了,“末路狂花”,故事在这里悲痛见底,浓重的悲剧情结取代了平实的叙事风格。
这种隔岸观火式的悲天悯人引发了一系列不可遏止的关于女性题材或者女权主义的评论,在义愤填膺的阵阵聒噪背后才是电影原初的声音,我仿佛听见两个女主角操着走掉的汉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古语此时的意义更加值得玩味。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将公路电影列入女性的视角之中。
作为餐厅侍者的路易斯与家庭主妇塞尔玛,她们疲于生活与家庭的奔波,对独自驾车出游充满向往。
“公路”在两个为生活所累的女人眼里神圣如同自由,只是她们并不知道在自由的反面,等待她们的将是幻灭。
简单的打理行囊之后,两个女伴上路了,镜头给了塞尔玛的那支手枪一个特写,这是一支为防身之用的手枪。
塞尔玛的丈夫,她那个整天恶言相向、丝毫不能给她幸福与安全感的丈夫曾买给她这支手枪,对塞尔玛而言,甚至对所有女性而言,这是男人给她们的一种心理安慰,同时也是对男权社会的绝妙讽刺,女人从未使用过这支手枪,它只是作为一种存在物给女性带来心理上的被保护、被允许拥有自由的权利等等幻觉。
这就像所谓的女性(女权)主义一样,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这把花哨的阳伞被允许使用,可是一旦女人要举起它遮蔽风雨时,却发现在这把陋伞之下,她们只会淋到更多的雨水。
女性一旦要打响这支男权社会赋予的手枪,所射杀的不是别人而只能是她们自己。
影片中,女伴路易斯在酒吧男人哈伦企图强暴塞尔玛之时愤怒的将其射杀,这原本单纯的正当防卫行为却由于没有其他在场证人而变得令人惶恐,于是两个女人的自由之旅瞬时幻化成亡命征程。
末路狂花 历史剧情视听分析

女性主义是在男权中心主义的重压下而出现的。随着西方的 女权运动,以女性为主导的西方电影蓬勃发展。从默片时代 直至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电影渐渐呈现井喷式的状态。 女权主义电影的理论和实践几乎是同步的,60年代末欧美出 现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为妇女在学术、工作和家庭地位上 学术领域里争取权益奠定了基础,在学术领域里,妇女的声 音要往往透过她们的专业著作才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在 七八十年代,女学者的大量著作出版,其中包括女权主义理 论的学术著作。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和批评,就是在这种与男 权抗争的条件和气氛下,出现并发展的。
该片关于公路片的创新在于其主人公的选择。 传统的公路电影结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 情侣,要不然就是气味相投的哥俩。因为只有 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男人之间的友情被允许出现 在这种阳刚味重的,以冒险为主题的,以男性 观众为主要对象的影片中。本片的出现肯定了 电影中另类拍档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为公 路电影开启了新的方向,成功的引进女性主义 到这个一向为男性阳刚意识形态所主宰的文类。
随着剧情的发展,服装也在变化,从最初的裙 子等女性服装到最后两个人几乎都是中性的服 装配上帅气的帽子,脸上的尘土,蓬乱的头发。 她们持枪打劫商店,威胁警察,打爆车子,让 那些高大的男人们都无力还击。证明了,她们 向男性社会的报复,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样独立 而有力量,冲破传统的女性美,穿着牛仔裤牛 仔衣,带着牛仔帽的女性更有生命力,更美丽。
影片中四次出现的油罐车司机,满口污言秽语,猥亵下流,是 一种极端的男权欺压势力的代表。 她们在路上先后三次遇到同一辆油罐车,第一次,司机减速让 道给她们,她们开心得致谢,而得来的却是司机的性挑逗。第 二次,她们以沉默对待性挑逗,第三次,她们停下,逼迫司机 道歉,然而得来的却是更加无礼的侮辱,终于开枪打爆了油罐。 其实这就是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生存成长的过程,一开始都会 满怀欣喜的对待世界的一切,然后知道这不是自己的世界,于 是选择沉默和逆来顺受,当这个世界不再给她们最后的生存空 间,那么,她们只有加倍反抗,为自己。 路易丝和塞尔玛烧掉了他那辆到处是淫秽标识的油罐车,在火 光冲天之中,油罐车司机用最恶毒的字眼狂呼乱叫诅咒她们, 她们则是一副欢呼胜利的高昂姿态,俨然成为女权与男权对抗 的一个象征。
专业影评《末路狂花》影评范文—1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在后现代主义的宏大背景中展开,至今方兴未艾。
它深入到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探讨着女性的本质与文化构成。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公益中对于女性创造力的压制与银幕上对于女性形象的剥夺。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末路狂花》便是此类影片中的翘楚。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影片中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男性权利机制下女性所受到的压迫以及相应的抗争。
本文以男女两性冲突为线索,试图分析影片中的各处摄影细节来展现片中的两性对立,以此探索雷德利斯科特作为一名男性导演,在其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观。
一、《末路狂花》剧情简介Thelma是家庭主妇,Louise是餐厅女招待。
两位极其普通的澳门风云2非法字符娘师 H6M9女人,想趁周末之际,外出旅行散心。
谁知Thelma在一家乡村酒吧险遭强奸,幸亏Louise及时赶到予以制止,但由于对方出言不逊,Louise一时冲动,枪杀了该男子。
一个不经意的过失,把两个人推上了逃亡的道路。
在驶往墨西哥的路上,搭车的J.D.假装钟情于Thelma,两人尽欢后,趁Thelma疏忽之际,J.D.偷走了她们所有的路费。
Thelma和Louise被逼上了绝路。
平时在家是个受气包的Thelma不得不持枪抢劫了零货店,两人一步步走向绝路(②)二、3次两性冲突改变人物命运第一次两性冲突无疑发生在热闹的乡村酒吧。
酒吧里,Thelma决定好好放纵一下自己,于是纵情喝酒并且认识了陌生人Halun,两人大跳贴身舞。
在醉酒的情况下被Halun带出酒吧实施强暴。
Louise及时赶到制止,但却在Halun 毫不悔悟并且秽语相向的刺激下枪杀了Halun。
这一场戏中,起先Halun为了与Thelma性交,欺骗Thelma 说绝对不会伤害对方,在遭到拒绝后态度大变,两次大力掌掴Thelma并且用蛮力固定Thelma进行施暴。
电影画面中强烈的两性冲突同时也是现实中两性冲突最突出的一种,即男女双方在力量上由于天生不平等而造成的地位差异。
女性主义视野下女性人物形象特点的演变——以《末路狂花》与《卡萨布兰卡》为例

《末路狂花》是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苏珊·萨兰登、吉娜·戴维斯主演的公路冒险片,于1991年5月24日在美国上映,讲述了生活不如意的家庭主妇塞尔玛和同样孤独的女友路易斯去郊外旅行散心,却因意外杀人而逃亡的故事。
作为一部体制内出品却有着体制外的叛逆精神的影片,《末路狂花》以真诚的女性姿态,一改好莱坞影片中常见的菲勒斯中心主义,使得真正的、独立的女性意识在影片中不再缄默,而是作为一种主导元素,在影片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
本文旨在借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将影片《末路狂花》与传统好莱坞影片《卡萨布兰卡》进行对比分析,以叙事、人物形象、符号的颠覆为切入点来进行一番别样的阐释。
一、影片叙事:线性模式与女性叙事传统的好莱坞类型片基本上是戏剧式电影,在叙事方面,要求“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
”在这方面,《末路狂花》与传统影片并无差异。
(一)解构传统线性模式,女性成为叙事核心在影片开端,用了简短的篇幅和极具代表性的事件,将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作了介绍,塞尔玛在日常的夫妻生活中始终处于被压迫的一方,路易斯则是一名繁忙餐馆的侍女;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二人想逃离枯燥无奈的生活,便携带着一把左轮手枪开始了一段旅行,在酒吧外的停车场,塞尔玛却惨遭一个男人的施暴,路易斯拿出手枪射杀了他,二人从此开始了逃亡生涯;之后一名劫犯将二人身上仅存的钱偷走后,塞尔玛打劫了超市,并将追捕她们的警察锁进车的后备箱,还用手枪引爆了油车,彻底走上了一个无法回头的“末路”;在影片的结尾,面对重重包围的警察,二人均不想被逮捕,便驾车冲出悬崖,影片就此结束。
经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末路狂花》在叙事表层方面仍属于传统戏剧式的范畴。
但是,在叙事深层方面,却是以女性为中心,解构了好莱坞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
在传统类型片中,故事的讲述与情节的推动均是以男性的行为为主导,女性总是作为一种诱惑并带来麻烦,或其本身就是一种麻烦。
电影三幕式结构

电影三幕式结构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一、三段式结构的建置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安迪,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主人公一定是第一个出现在电影中,而不是过了大半个小时才出现。
《肖申克的救赎》是传统的好莱坞剧情片,选择这样的叙事策略,是为了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移情作用和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引入故事。
当然也有像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那样的影片,作为主人公的那个精神病人半个小时后才出现银幕上,这样的电影也同样可以成为经典影片,虽然没有遵循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规律,但是同样获得了名誉。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在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有了主要人物,接下来就是建置戏剧性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戏剧性前提要为剧本引领出一个方向,主人公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为了走向这个方向。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他要逃离的是这种没有自由的命运,而不只是逃离监狱而已,逃离监狱是主人公的外在动作,而逃离这种命运才是主人公的内在欲望。
观众之所以看下去,也是为了看看他能不能最终逃离这种命运,或者不能逃离的话,他会经历些什么。
他是最终洗刷冤情被放出来还是自己逃出来还是在逐渐适应了监狱的生活……这有种种的可能性,当然这也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是对戏剧性情境的建置,戏剧性情境是主人公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大障碍,那就是逃离这种命运一定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幕式结构分析---末路狂花
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又贵精不贵多的好莱坞电影里,《末路狂花》是比较深刻且有意义的一部,毕竟,它是讲述女性主义的电影佳作,而我,身为一个女生,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
所以,我就选择了它来进行三幕式结构分析,并非仅仅因为Hunter简单地分析过这么取巧和卑鄙的,事实上还因为我对这部电影比较有感情,希望通过分析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首先让我来分析第一幕,在0:00-0:05里,是交代两个女主人公的背景,路易斯是餐馆服务员,塞尔马则是典型的家庭主妇,这里的引子,便是塞尔马在家里受到丈夫的管束和压迫,是一种当时社会对女性不尊重、男女不平等的缩影。
0:05-0:10则是电影的主线,即两个女主人公将要进行一场自驾旅游,而整个电影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旅游的一路上会出现什么问题。
值得分析的一幕是,当两人坐上车,路易斯在抽烟,而塞尔马这时就拿起一根没点燃的烟假装抽起来,我们知道,烟是男权社会的象征,塞尔马一开始都是以比较女性化比较柔弱的形象出现的,此时的她假装抽烟,其实是象征着一种女性觉醒的萌芽,也与后来塞尔马真的抽烟互相呼应。
现在,两人踏上旅途,是时候来个引发事件了,没错,在0:13-0:22里,两人到酒吧跳舞,遇上大变态哈伦意欲强暴塞尔马,路易斯一怒之下,枪杀了哈伦,就使这个影片进入了紧张的氛围,打破了主人公原本正常的生活,开始走上逃亡之路。
这个时候可能有同学会问,当路易斯掏出枪对准哈伦时,已经制止了他的行为,为什么路易斯非得到枪杀的地步呢?解答有两点,一:哈伦最后挑衅的侮辱,激起了路易斯的愤怒,而这个愤怒,来源于后面交代的她曾在德州被强奸过的阴影。
二:如果不枪杀哈伦,影片就进行不下去喽。
影片进行到0:40-0:70,遇到了转折点1,在这之前,她们二人拿到钱准备逃到墨西哥去,但故事得到了转折,她们遇到了小骗子大帅哥皮特,经过一夜甜言蜜语的洗脑,塞尔马春心荡漾,对皮特失去了戒备,于是向吉米借来的600元被皮特洗劫一空,路易斯崩溃,两人暂时去不了墨西哥。
这里要分析的一幕是面对钱被偷的情况,原本坚强独立的路易斯抱头痛哭,此时一向柔弱的塞尔马反而坚强冷静了起来,安慰并带领路易斯振作,是女性主义意识的发展。
第二幕:第二幕的功能是通过冲突和矛盾来表现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发展。
主人公会按照第一幕结束时的方向继续向目标前进。
此时,没了钱的两人只能继续上路,但是,在0:75的时候,塞尔马抢劫了超市,成为影片的不可返回点。
如果说原本杀人属于自卫行为的话,那么此时的打劫则使两人走上不归路。
这个时候两人意识到,除了逃亡她们已无路可走。
插入我非常喜欢的一幕,在105的地方,两人开车在路上,塞尔马通过后视镜专注地看反映在后视镜里的风景,这一幕让我非常触动,其实窗外就是那些大山和岩石,但导演安排塞尔马从后视镜中窥见,我想他是有意为之的,第一,塞尔马陶醉于大自然风光,说明她对生活和未来还是有憧憬的;第二,从后视镜中看风光,意在暗示影片悲情基调,塞尔马只能从镜中窥见,而真实世界的风景她们是享受不到了。
在110分钟时,两人遇到了不可转折点2,就是教训那个下流的油车司机,一路上她们遇到过他三次,收到了他言语上的侮辱,到了第三次,两人忍无可忍决定报复,于是将整车油罐给炸掉了,这里女性意识发展到高潮,两人已经不是之前的一再忍受妥协,而是反抗和惩罚,也让她们自己认识到,女性受到的不公和反抗。
第三幕:进行到115-125,进入影片最高潮,即遇到大批警车的围捕,要求缴械投降,两人为了不被抓到,决心冲下悬崖,从一开始的塞尔马的百般依附路易斯到最后她主主动提议“让我们一直走下去”,可以看到,塞尔马最終也完成了属于自我的一次成长。
最后一幕是贯穿全剧的警察斯洛克姆在尘土中呐喊,想要追回她们的奔跑,可以说意味深长,斯洛克姆其实是法律和公义的化身,在剧中他同情她们的遭遇,处处为她们着想,在最后呐喊追逐,正好暗示了其实在面对这个悲惨事件,是还有法律和公义在的,放在最后也使观众得到一个安慰,那就是要相信法律和公义对我们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