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幕式经典结构教学提纲
德菲尔德的三幕式的结构

德菲尔德的三幕式的结构
三幕式的剧作结构其实并非悉德菲尔德创始,而是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诗学》(The Poetics)。
亚里士多德将悲惨剧看做一个“完好的动作”,对他来说,“完好”意味着具有“着手”、“中心”和“完毕”。
这是关于故事三段式结构最早的描绘。
悉德菲尔德将剧作的三段式区分为“初步”、“对立”和“处理”,由转折点区分。
虽然并不是他最早提出将剧作区分为幕的概念,但由于他的作品《电影剧本写作根底》(Screenplay,1979)广为流传,使得三幕式结构成为了最常见的剧作形式。
尔后的编剧攻略简直都采用了三幕式概念,仅仅有了不同程度的细化或演化,例如较为干流的《救猫咪》15个节拍点,《序列编剧法》的8序列结构等,都是如此。
从这一点来说,悉德菲尔德的理论体系能够说是现代编剧理论的根底,比较经典。
当然任何编剧理论都不是黄金原则,在这些理论诞生之前相同有人创作出优异的戏曲和故事,从某种视点上来说,编剧理论是从许多被成功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是规则的总结。
悉德菲尔德的理论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切实有效。
特别关于新手编剧来说,按照这样的经典结构有助于你写出合格的剧本。
不过个人认为悉德菲尔德的三本编剧书写得并不是很条理清晰,如果是新手编剧想要学习,能够合作其他编剧书相互印证着阅览,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电影电视的三幕剧作

当冲突具体化时,幕就结束了。第一幕落幕代表 了冲突的锁定。
第二幕:危机
主角开始面对大大大小、接连不断的冲突。所谓 的冲突就是阻止主角达成目标的各种阻碍,不间断 地让角色身处困境,更能调动读者的情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这一系列的冲突,并不是单纯考验主角、让他 难受,而是串成一条笔直的道路,让主角朝着第三 幕的结局前进,所以在设计剧情时,必须有整体感, 主角每克服一道困难,就离终幕更进一步,从头到 尾,剧情必须 环环相扣,戏剧张力节节升高。
第三幕:结尾
主角解决最后的冲突,而他在故事中的目标可能 达成、可能没达成,也可能达成一部份,视剧情走 向,也许主角不会再回到日常生活。
在这一幕,必须揭开所有 伏笔,所有遗留未解的 谜团都在此解开,无论是不是悬疑或推理小说,最 好能准备一个震撼人心的真相。
电影电视的三幕剧作
什么叫三幕剧作?
指的是用三幕完结的剧本,而每一幕的剧 情各有其任务,三幕结合才能呈现最精彩 的剧情给观众。
三幕剧包涵的内容
第一幕:交代
在第一幕中,我们要介绍人物及其情境。谁、何 处、何时、为何。从这一人物、地点、概念、欲望 的聚合物中,产生“争论的议题”。 主要人物、反面人物在怎样处理“议题”时产生 分歧。作为结果,一个“冲突”出现了。
郝建:《电影叙事的三幕结构与主控思想》

• 一、细读《百事可乐· 女教师篇》广告,从 中看好莱坞叙事章法 • (电影故事的三幕剧作结构、影像表意、 高潮与主控思想)
• 电影创作的两个根本问题:
• 人物要干什么? • 我(作者)要干什么?
《色戒》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动机
• 王佳芝为何要参加刺杀易先生?
• 王佳芝第二次为何要孤身去刺杀易先生?
• 王佳芝为何要放走易先生? 本片作者用这个故事说了什么?
• 再读《色戒》,思考题: 王佳芝放走易先生到黄包车被绳子 拦住这一段时间,她是什么心情? 这时她认为易先生会杀自己吗? ( 用作品文本回答这个问题)
影出版社2001年406页:
Peter Von Matt谈道德合约
我们读一个故事,听一个叙述,往往与作者有一种尽在不 言之中的默契,文学教授冯麦特(Pete von Matt)称之 为‘道德合约’。道德合约指的是一些与价值有关的默 契。每个故事或者叙述都是以一些基本的价值观为框架 的。读者一定是在接受了这些价值观的前提下,才会觉 得故事说得好,觉得受到感动,觉得心不由己地同情故 事 中 的 人 物 。 Peter Von Matt, Verkoummene Sohne,missratene Tochter: Familendendesaster in der Literatur. Munich: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97.p.36. Quoed by Stefan Maechler, The Wilkomirski Affair,p.275. •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2008年,248页
托德菲利普斯《小丑》的作品结构三幕式手法

托德菲利普斯《小丑》的作品结构三幕式手法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人比喻为河流、湍流和瀑布,也有人说是铺垫、对抗和解决,本书中第一幕是引入,第二幕是故事核心,第三幕是高潮和结局。
第一幕:引入
如果将第一幕中必须发生的以催生诱发事件的情节比喻为一张购物清单,将第一幕中需要囊括的各种因素如序幕、主角引入等视为洗衣清单,作者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两张清单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将以上两个部分合并组成第一幕。
第二幕:故事核心
你的故事就是这中间的第二幕,之前讲到的人物心路历程中的事态升级阶段就是第二幕。
第一幕和第三幕都是用来为第二幕做支撑的。
第一幕是用来做好准备和铺垫,第三幕则让趣味达到顶点。
第三幕:高潮和结局
电影对人性的黑暗和冷漠进行了大幅度的探讨。
人们过度的自我保护导致看到一场悲剧,也只会当一个旁观者。
官方的不作为,导致一个人在面对苦难时,得不到任何的救助,因此在负面的情绪里不断深陷,最后亚瑟变成了小丑。
这一切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
郝建《电影叙事的三幕结构与主控思想》

三幕剧作结构,电影必须有 • 百事可乐广告(女教师篇)
• 1.你能否用一句话把这个广告创意卖给百事可 乐的广告总监(百事可乐广告创意费用是天文 数字嗷)。 • 2.讲述这个广告的故事。 • 3.本广告的创意主旨? • 4.它的三幕剧作结构?
分析百事可乐广告
类型:爱情片——爱情的发生、处理爱情困境 • 动机——动作——结局(呈现主题) • 百事可乐带来什么变化?(第1情节点,纠葛
善恶由个人选择决定
• 亚里士多德:你不是因为是好人,才去 做好事,而是因为你一直在做好事,你 才是一个好人。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选择不可逃避
“善之中心”vs.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There are two things that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starry sky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好莱坞叙事:三幕结构与共同伦理 ——武汉大学讲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郝建
电影的三幕剧作结构
P.P.:plot point 转折点、情节点(结构意义
上的重大情节点)
三幕剧作结构:建置、对抗、结局
• P.P.1第一转折点:人物纠葛建立,人物面临困境 (与他人、环境、自我有冲突)人物无法退回平 静。第一转折的这个事件导致建置完成。
• 第一情节点: • 纠葛的建立:小鸭子认定猫是妈妈(认 贼作父)
• 小鸭子的动机和动作是什么?
建置 (set up)的几个关键词
冲突: 人物遇到困境(某种两难选择,多可能性选择) 人物关系的纠葛
• “困境”与“危险”的区别
肖申克的救赎三幕经典理论分析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明三幕式结构理论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用智慧改变人生在西方的戏剧中,普遍使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
好莱坞许多电影会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这意味着在电影的某些特定时刻会出现一些有着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
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来开展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
本文就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来分析这部影片三幕式结构的设置以及主人公安迪如何用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人物、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几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人公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又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具体如下:第一幕:建立起人物关系、介绍中心人物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电影打基础,引起观众注意。
第二幕:复杂的人物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心人物为解决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斗争,进一步通过矛盾与主要斗争开展情节。
第三幕:强化故事中出现的状况,使之达到一个高潮或是形成一种对抗的局面,中心人物用通常是用戏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中心人物安迪。
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好奇心和移情作用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逐步带入整个故事。
整部电影有了故事主人公,接下来就是设置戏剧性的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实现自我救赎呢戏剧性前提要为电影引出一个大的方向和目标,主人公所有的言行都是为此而努力奋斗的。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他要逃离的是这种被禁锢下没有自由和希望的命运,而不仅仅是逃离肖申克监狱而已。
【三幕剧原理】

【三幕剧原理】好莱坞「说故事的⽅法」沿袭⾃亚⾥斯多德阐释的「故事基本要素」:开端、中段和结尾。
⽽「叁幕剧」形式承⾃⼗九世纪⼆○年代法国剧作家尤⾦史克莱伯(Eugene Scribe)所发展的「结构精良的戏剧」(well-made play),注重时间推移的连续感,每场戏都必须透过「描写衝突的本质」⽽不只是「描写衝突」来推进故事的进程,直到推向剧情的转折点。
⽽结尾会有⼀个清楚且合逻辑的收场,⼀切纷纷扰扰的事件⼜回归平静,社会重拾秩序,因此被命名为「復塬型叁幕式结构」,简称「叁幕剧」。
「叁幕剧」结构是利⽤动作(action)来表达动机及⼈物所⾯对的衝突。
第⼀幕旨在「铺陈」-主要⼈物介绍、故事的前提、戏剧性情境。
第⼀幕结尾要有⼀个转折点,⼀个事故或事件在第⼀幕的结尾,主⾓会主动做出⼀个似是⽽⾮的选择,但观众都知道主⾓之后⼀定会后悔,因为他做出的只是权宜之计;此时,观众在⼼理上会同情主⾓。
⽽第⼀幕后段的这个似是⽽⾮的决定,会让剧本的第⼆幕变得复杂,因为当主⾓做出这个决定后,就会有个⼈⽆法控制的灾难发⽣,发⽣的事情不是主⾓能掌握的,但他已⽆法重新做决定,也就是说,当他认识到⾃⼰的错误时,才是他真正的考验,他必须想办法⾯对并改变。
第⼆幕在「製造对⽴」,故事的主体,电影剧本的抗衡(confrontation),戏剧的基础-衝突(conflict)、阻碍第⼆幕结束时,会再有⼀个转折,是主⾓弥补当初所做的「似是⽽⾮的决定」;此时,观众的⼼理和主⾓是平⾏的,他能同理主⾓的错误与悔改。
「第⼆幕的⾼潮在于⼈物终于⾯临错误的选择所种下的恶果。
此时也提供⼈物内省的机会,以便迈向第叁幕的解决和復塬。
在叁幕剧中,当⼈物在第⼆幕结尾承认错误时,不只是内⼼上的救赎,更代表⼈物将有能⼒改变外在的世界,修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 第叁幕则是「解决问题」-事件如何结束、⼈物怎么了?第叁幕的结尾,主⾓会做出⼀个观众不会做的决定,于是主⾓在结尾时变成英雄,让观众产⽣崇敬的⼼态。
影视:《三幕式戏剧结构之开头》课件

之开端部分的重要性
三幕式戏剧结构
开端 发展 结局
线性叙事
• 事情发展的正常的时间顺序 • 3个重要元素:角色、时空关系、因果链条
推动与发展
第一幕 开端 Act I
• 作用 1. 确立结构,给后续的叙事发展打基础 2. 它引起观众注意,相当于“引子”
内容:
1. 背景环境(时空、事件发生状态) 2. 中心人物,及人物关系(正、反角色) 3. 主要事件/矛盾 4. 气氛、规矩的建立 5. 比重占1/4
• 篇幅比重 (开头400字 VS. 全文1700字) • 交代内容 • 相应作用(对于后文叙事发展)
王易坐在床沿边,混沌污浊的空气中,看
不清他的神色。他的背影显得十分颓废。直 到现在,他的呼吸时间只剩下15个小时了。 他的人工智能手表提醒他,他获取呼吸时间 的其他方式已经用尽,仅剩一次可以通过பைடு நூலகம் 战模式来获取呼吸时间的机会。随着哔的一 声,手表随即为王易配对了对战对象,将他 直接致入对战空间,开始与另一方名叫雾霾 的对手进行对抗。
情节点I :情节深入 • 契机、导火索---刺激性、煽动性的事件
戏
转折点---新方向 为发展做准备
(主角对于导火索的反应--态度、想法、欲望, 主角的欲望将会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例析—电影
• 《隧道》(韩国,金成勋,2016) • 开端(前30分钟,视频到119到达结束)
开头的特点
• 篇幅比重 (开头 VS. 全片) • 交代内容 • 相应作用(对于后文叙事发展)
例析--故事
2200年,因百年前的人们漠视环保,导致现 在的气候环境异常恶劣。环境已经被破坏污染到 无以复加的地步,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存。在 这样的环境下,因空气稀薄,可供人们呼吸的氧 气不多,于是每个人每天的呼吸时间和次数都受 到严格限制。 而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已全面 进入人工智能阶段,每人都拥有一块独属于自己 的人工智能手表,用以记录人类可使用的呼吸时 间,以及可以获取呼吸的方式,以方便人类的生 存需要。直到有一天,可供人们呼吸的时间不足 一天的呼吸量,人们开始不惜代价的利用各种方 式去争取呼吸时间,以求续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段式结构的建置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安迪,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主人公一定是第一个出现在电影中,而不是过了大半个小时才出现。
《肖申克的救赎》是传统的好莱坞剧情片,选择这样的叙事策略,是为了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移情作用和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引入故事。
当然也有像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那样的影片,作为主人公的那个精神病人半个小时后才出现银幕上,这样的电影也同样可以成为经典影片,虽然没有遵循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规律,但是同样获得了名誉。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在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有了主要人物,接下来就是建置戏剧性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戏剧性前提要为剧本引领出一个方向,主人公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为了走向这个方向。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他要逃离的是这种没有自由的命运,而不只是逃离监狱而已,逃离监狱是主人公的外在动作,而逃离这种命运才是主人公的内在欲望。
观众之所以看下去,也是为了看看他能不能最终逃离这种命运,或者不能逃离的话,他会经历些什么。
他是最终洗刷冤情被放出来?还是自己逃出来?还是在逐渐适应了监狱的生活?……这有种种的可能性,当然这也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是对戏剧性情境的建置,戏剧性情境是主人公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大障碍,那就是逃离这种命运一定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戏剧性情境一定要跟主人公的冲突相矛盾,是主人公一切欲望动作的阻力。
如果戏剧性情境很优越能够帮助主人公迅速达成所愿,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平淡无奇。
越是与主人公欲望相悖的戏剧性情境越是能够让观众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关心主人公的命运。
这部影片的戏剧性情境是:逃离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似乎不可能!因为,没有人提供他无罪的证据,而监狱的看守很严,他随时有可能被粗暴的狱警打死,活着都成问题……种种这些伏笔告诉观众,安迪逃离这种命运的几率为零,或者是险中求胜。
而越是把这些矛盾障碍设置得很大,安迪想逃离这种命运的欲望和困难也就越大,观众就越关心主人公的命运,于是就越是想看下去。
开端部分如果建置不好故事的人物和情境,就很难引发出悬念勾着观众看下去。
有些电影为了能够在开头吸引观众,往往采用视觉感染力很强令人兴奋的进程,而《肖申克的救赎》却是采用严密地建置人物和情境完成的,这也是其剧作上的高明之处。
除了以上开端部分的三个问题的建置,还应该做好对结尾部分的建置,好的编剧在动笔之前就知道自己的故事想要一个什么结尾。
结尾和开端是相互联结的,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电影剧本。
故事的结尾一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故事的结尾一定是不可逆转的把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带入了一个新生活的开始,主人公再也不能回到过去。
如果一部影片讲了一个人为了一个目标折腾了半天最后还是回归了原有的生活,那么观众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即便是主人公失败了,真回到了原点,那么经历了整部电影的努力之后,他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即便回归了原有的生活,心境上也会是物是人非得到了成长。
只有这样的故事才会有思想上和情感上的递进。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在经历了整部影片之后,他由寄希望于法律能为自己洗脱罪名,变成了最后运用法律让自己获得自由。
表面看来安迪确实实现了他最初的欲望———自由,但是此时的“自由”已非彼时的“自由”,好的影片结尾一定是让主人公以意料之外的方法实现自己在影片最初时的欲望。
不言而喻,《肖申克的救赎》做到了。
一个传统的三段式结构的剧本一定会有两个情节点把整个故事分成三段结构,《肖申克的救赎》也一样。
那么什么叫情节点?情节点是一个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外一个方向,它把故事推向前进。
因此,情节点就是剧本中的两个转变。
仔细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的剧本,安迪蒙冤入狱,第一个情节是第一个监狱之夜同去的一个新犯人被狱警打死了。
第二个情节是他认识了在监狱里什么都能弄到的瑞德并向瑞德买了个小锤子。
第三个情节是他被监狱里号称“三姐妹”的三个男人性强暴。
我之所以称这是三个情节而不是三个事件,是因为这只是主人公的三个监狱生活的体现,并没有因此改变主人公的任何命运,主人公唯一做的就是承受和挣扎。
然而接下来的全影片的第一个事件出现了,在为监狱修补屋檐时,安迪急中生智发挥了自己的金融专业特长为警备队长海利节省了很多要纳税的钱。
从此安迪得到了警备队长的信任,在安迪被“三姐妹”打伤后,警备队长为安迪报了仇,把“三姐妹”的头儿打了个终身残疾,从此,安迪再也不用担心被性骚扰了。
之所以把它称为事件是因为它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并把主人公推向了另外一个生活。
这个事件就是影片的第一个情节点,出现在影片的三十分钟左右,刚好在影片的近三分之一处。
它使主人公由第一段落默默地承受监狱生活转变为融入了监狱生活。
接下来,安迪在监狱里有了地位,建设了监狱图书馆,经历了很多事情,直到汤米出现,安迪看到了自己出狱的一线希望。
汤米能够证明安迪是被冤枉的,但是不幸的是监狱长怕安迪出狱泄露自己洗钱的罪名,杀害了汤米,这一事件使安迪认识到了他在监狱里做得再好,也不可能重获自由,于是安迪决定越狱。
汤米被监狱长杀害出现在影片一小时三十六分左右,在影片三分之二的位置,是影片的第二个情节点,这个事件使安迪不再甘心融入监狱的生活,而是决定通过越狱完成自我救赎。
两个情节点把整部影片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主人公对监狱生活的认知和承受,第二个段落是主人公逃离监狱生活无望只好融入监狱生活,第三段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精彩地完成了越狱,获得了重生。
二、三段式结构与人物塑造结构的功能就是提供不断增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作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的抉择和行动,逐渐揭示出其真实的本性,甚至直逼其无意识的自我。
在三段式结构中,第一个段落要把人物放在戏剧性情境下,这样才能激发主人公的欲望和行动。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出场就是被关进监狱,无论是被冤枉还是没有被冤枉,主人公所面对的都是失去一生的自由,在这样的压力下,主人公不得不为自己的人生所担忧。
一个故事的事件结构来自于人物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选择和他们采取的行动,而人物在压力之下选择如何行动可以揭示并改变人物。
正是安迪在监狱里承受的种种压力和离开监狱无望,于是安迪选择让自己在监狱的生活过得更好些,他铤而走险帮助警备队长海利,从而获得了更好一点的生活。
在压力下的人物做出了反应,将故事推向了第一个情节点,主人公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正是因为主人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能够在监狱里发挥自己的专长,汤米才会接近主人公拜其为老师,两人才建立了友谊,然而主人公一手创造的友谊把故事推向了第二个情节点,汤米因为想帮助安迪而被监狱长杀害了,汤米的死再次激发主人公做出反应,于是安迪决心摆脱这种命运,高潮处的越狱段落也便产生了。
可见,人物的行动与故事的结构是相互作用的,结构使人物有了压力和动力,人物的动力可以推动结构的铺陈。
整个故事的结构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同时人物塑造也是搭建结构的一部分。
三、三段式结构与主题结构是为抒发主题服务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结构就是一种深刻的主题,还有一些影片结构是隐藏在故事之下的,结构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传达了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而且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整个故事,结构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
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片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段式结构。
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建置、对抗和结局。
建置意在指开端部分前三十分钟对人物和规定情境的建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人物如何与阻力作斗争,结局讲述矛盾的化解。
再看《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讲述的是安迪入狱,一心希望能够逃离。
第二段讲的是逃离监狱无望,安迪逐渐融入了监狱生活。
第三段讲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证明是被冤枉的,这个监狱也不可能放他出去,于是安迪成功的越狱。
《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应该称为:逃离、融入、逃离。
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与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的三段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为走向与第一、三段落相反。
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么第二段落肯定是对抗,第三段落则又会回归和解。
《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段落是对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则又回归对抗。
这便是好莱坞传统剧作的一种结构规律,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突转和波荡,否则整个故事一个行为走向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主人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婴儿进入人生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入这个世界;老年:离开这个世界。
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节安排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强暴不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后,而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前,因为“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侵犯意味着这个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适,监狱里的规矩和犯人之间相处的规则都如同整个社会生存的一种规则,包括性在内。
孩子进入整个人生,首先是带着内心的恐惧去观察生活,并且带有一丝反抗,虽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抗衡。
这就像主人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子,内心恐惧想逃离,但是又没有能力,他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步入成熟,开始融入监狱生活。
第二个段落则是人逐渐融入了社会,被社会所用。
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个监狱里的白领,他在监狱里如鱼得水的工作着。
放佛我们的人生,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入这个社会。
第三个段落就像看透世间一切的老人,有足够的能力摆脱这个人生获得重生。
安迪逃离了监狱生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证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这就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一层的人生思考。
整个《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人生的写照,很少有这样的影片能够把影片做出双层的故事涵义,然而《肖申克的救赎》做到了,成为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