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本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速,音乐的三个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应用。

本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音乐的三个特征,噪声的控制,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以及应用。

本章难点:音调,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探究决定声音大小的因素,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一、产生1、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震动产生,震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生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生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成为生源物理方法:归纳法通过分析众多的物理现象或实验数据,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普遍的物理规律,这种方法叫归纳法。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50C时)三、音乐的特性(三个特征):音乐:也是一种声音,通常指那些悦耳动听的,能令人愉快的声音。

音乐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由生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

2、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

由生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生源的远近有关。

3、音色:表示声音的特色,也叫音品。

由发声体本身决定,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四、噪声噪声:通常指那些刺耳的,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1、来源:自然界,生活,交通,工业噪声,施工噪声2、等级及危害:物理学中,用声强级来客观描述声音的强弱(她的单位:分贝)3、划分角度:物理角度环保角度4、减小途径:在声源处控制在传播途中控制在人耳处减弱五、人耳听不到的声音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1)特点:定向性好,穿透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2)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击碎结石等2、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应用: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等。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中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初中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声的传播:1、介质:●定义: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空气●分类水木头●形式:声波340m/s●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气<液<固)三、人耳的构造:●鼓膜——听小骨及其他组织●骨传声: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四、声的特性:●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

●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赫兹(赫、Hz)✓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因为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大自然的许多活动有次声波的产生,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

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响度:声音的强弱。

物体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就越大。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噪声的危害:1、来源: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强弱等级:分贝(dB)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 ~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保证休息和睡眠:50dB】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和学习:70dB】90dB以上—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保护听力:90dB】150dB—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六、控制噪声:七、声的利用:雷声、敲击钢轨、听诊器、回声、蝙蝠(声纳)、B超八、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晨禾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产生声音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在25℃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6m/s。

特殊:软木500m/s。

声音进入橡胶速度会变慢。

声音其实就是震动,而橡胶本身有弹性还有一定的强度,会吸收声音震动的动能,也即阻尼大,所以变慢了。

例题: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组建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小C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D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放生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3、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产生的原因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钢铁总声音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 、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 、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声音。

D 、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的结果5、小强在暑假跟爸爸到峨眉山旅游,在一座古寺院里,有一座小亭子,亭子里挂了一口钟,善于观察的小强用重锤敲响古钟后发现,停止对钟得敲击之后,大钟任“余音未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A 、这是钟声在寺庙原子里的回声B 、敲击之后,大钟任然继续振动C 、大钟停止后空气还在振动D 、人的听觉在大脑神经中“暂留”现象4、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此时的发声体是( )A 、风B 、 空气C 、树叶D 、以上都是5、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产生这种声音振动的是( )A 、手指B 、 琴弦C 、 空气D 、弦柱6、2009年春晚的小品《不差钱》,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欢。

初中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初中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生源。

2、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任何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传播速度因介质而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通常接收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传进人耳,引起听觉;声音还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人通过声呐效应可以判断声源的方位。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介质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是声音给人耳感受到的品质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三、乐音与噪声1、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产生的。

2、噪声:通常意义上,是指嘈杂刺耳、令人烦躁的声音;物理学上,是指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3、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在声源处、在传播处和在人耳处控制。

四、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如: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2、声波能传递能量。

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3、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的现象,叫回声。

若声音比回声到达人耳完0.5s以上,人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重点难点剖析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是发声体必须在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例如:寺庙的大钟停止撞击,仍“余音未止”,是因为大钟还在振动的缘故。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考点、真题汇总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考点、真题汇总

解析:根据公式v=s/t的,声音经过的距离s1=v1t=340m/s×4s=1360m, 车行驶的距离s2=v2t=25m/s×4s=100m,司机按响喇叭时距山崖的距离为 s=(s1+s2)/2=(1360m+100m)/2=730m
第一章 声现象
二、乐音的特性
第一章 声现象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作响
三: 阻挡这一神秘声波武器的有效手段为( )
A、半导体网 质网
B、真空网 C、磁性物质网 D、金属物
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应使用真空网。
第一章 声现象
声音是一种波,称为声波。

例题4[2020江苏苏州月考]: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 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盆纸由于
的声音都是噪声
C、 噪声是指那些响度较大的声音
Hale Waihona Puke D、 歌唱家优美的歌声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凡是由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都是噪 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 音都是噪声,所以选D。
第一章 声现象
人们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在传播途中控 制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用鼓槌敲击鼓面,我们听到鼓声,那么鼓声的声源是( )
一: A、空气
B、鼓槌 C、鼓面 D、手臂
解析: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所以声源是鼓面。
第一章 声现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考 点 二:
例题2[2020年湖南湘西州中考]: 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
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和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 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①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②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③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④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⑤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的温度。

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

⑥利用回声和公式S=Vt可以计算声源到物体的距离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①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②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③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①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②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③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④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出)⑤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分贝数越大,响度越大)⑥音色: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⑦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①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九年制学校吴传奇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
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教学器材】
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

(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

”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

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学生实验。

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

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

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

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投影: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

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投影:活动3:辨别声音)
(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

”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节
四、课堂练习
1.听力题:
2.填空题:
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②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

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③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变低了。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五、课后作业
1.课本24页1、2、3、4
2.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 B C D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釆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