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教学案汇总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接收4. 声速5. 声音的强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声音的强弱。
2. 难点:声速的计算,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的相关现象。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讲解声速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声速的测量方法。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声音接收的因素。
5. 声音的强弱:介绍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讲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声波的应用:讲解声波在医学、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
2. 噪声污染:介绍噪声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
3. 声学仪器:介绍常见的声学仪器及其原理,如麦克风、扬声器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声音的强弱等基本问题。
2. 讨论:分组讨论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第一章 简单的声现象 全章教案

第一章简单的声现象全章教案第一章简单的声现象全章教案第一章简单的声现象全章教案一、声音(sound)的产生和传播三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认知,使学生晓得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实验、分析,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通过写作、比较、分析书上大资料,晓得声音在相同介质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4、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态度。
轻、难点:(轻)1、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音叉、直尺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写作章首语,导入课题:声音就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模拟实验:(1)、敲击音叉——音叉振动,表达意见。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学生搞直尺振动表达意见实验。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振动暂停,表达意见暂停。
(4)、扩展:录制声音(最原始的留声机)2、声音的传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自学教学p14的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液态、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指导学生分析p14页图1-5归纳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声波:与学生一起写作教材p15第1自然段;指导学生探讨教材p15的想一想议议: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吗?使学生汇报探讨结果。
(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medium)。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从实例抓起导入声速概念,指导学生写作教材p15中的“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v固>v液>v气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掌握声波的特征和声音的响度、音调以及音色等概念。
3.能够利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媒质。
教学重点:1.声波的特征和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概念。
2.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媒质。
教学难点:1.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理解。
2.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或黑板、粉笔。
2.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长型透明玻璃管、贮水瓶、水、吹管。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0分钟)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例如我们是如何相互交流的等。
2.简要介绍声波和声音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发声器官产生声音(15分钟)1.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重点是人类的发声器官。
2.请学生观察口腔和喉咙的示意图,了解声音的产生并分析原理。
3.引导学生口齿清晰地说出声音,并感受声带的振动。
Step 3 声波和声音的特征(15分钟)1.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声波的特征,主要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
2.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分别对应声波特征的不同方面。
3.针对每个概念,用简明的语言解释和示例。
Step 4 实验验证声音需要媒质传播(30分钟)1.安排一个小组实验。
学生自行组织成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需要媒质传播。
2.实验步骤:a.准备长型透明玻璃管、贮水瓶、水、吹管等材料。
b.将吹管放入水中,保持水平,不要碰到管底,嘴对准管口。
c.轻轻在吹管上吹气,观察现象。
3.指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Step 5 总结和讨论(10分钟)1.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总结声音的特征和声波的传播特点。
3.讨论实验结果,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声音的传播机制。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媒质?声音的特征有哪些?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例如观察音响、调查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等。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声波的定义;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3.声音的产生;4.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5.声音的接受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1.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
五、教学方法1.结合实验和生活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2.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特征。
2.谈论声波(10分钟)通过参考教材,介绍声波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分类。
3.探究音调、音量和音色(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来源。
2.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2.探究声音的衰减和反射(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和反射的原因和特点。
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0分钟)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接受和感知。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以及习题

声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知道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这些知识吗下面是由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加强教学研究促进对话交流拓展专业视野《全效学习》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3.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4.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实际应用:介绍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难点: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听觉的形成过程。
5. 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6. 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运用声音的基本特性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其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隆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班级:姓名:【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要点1】声音的产生〖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探究〗音叉的发声〖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总结〗【要点2】 声音的传播〖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
再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总结〗【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活动〗〖总结〗【要点4】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思考〗(1)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为什么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呢?(2)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回声呢?〖活动〗(1)阅读:课本10页。
(2)估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原理〗速度=路程/时间〖方案〗〖讨论〗计时员应从________________(看到发令枪冒烟、听到枪声),否则计时结果将会偏____(大、小),所测量的声速将会偏____(大、小或快、慢)。
〖总结〗巩固练习:1.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而发声的胡是靠振动发声,军号是靠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3.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4.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这些现象说明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5.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政府立即展开大救援,有一遇险工人用铁锤敲打钢管传出声音的办法获救。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6.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7.最近日本又发生了一场地震,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城市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A. 大声呼救B. 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 见缝隙就钻,从废墟里爬出来D. 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8.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声音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
原因是()A.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B.声源发声太强,换用发声较弱的声源;C.离瓶远一点,就不能听到声音;D.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
9.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大地——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大地——水——鱼D.水——鱼10.如右图,在教室里,小明敲响A音叉时,与B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11.如图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理由是:。
12.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
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A.振动B.一直向左运动C.一直向右运动D.静止不动13.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
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
这一现象说明()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B.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C.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D.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14.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声音是一种波B.只有用凹面镜才能反射声波C.声波具有能量D.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15.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6.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传播的。
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次。
17.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
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若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此处海底的深度为 m。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18.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
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象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A.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C. 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D.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19.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1)请你在图示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
兴隆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班级:姓名:【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音调的影响因素。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会根据声音的波形图分析声音的三要素,会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要点1】声音的响度〖活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思考〗敲鼓,怎么使鼓的声音更响?〖讨论〗(1)此时鼓面的振动有什么变化?(2)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呢?。
〖质疑〗为什么鼓敲的越重,鼓声的响度越大?〖猜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拓展〗生活中,声音的响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举例说明。
〖总结〗【要点2】 声音的音调〖活动〗(1)聆听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声音,区分这两种声音有何不同?(2)用一硬卡片分别快拨和慢拨木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声源振动的有关。
〖探究〗将自行车的后轮架空,摇动踏板,用一个塑料片接触辐条,当后轮转速越来越快时,〖总结〗〖辨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音调与响度反映了声音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特征。
它们彼此独立。
就是说,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但生活语言中并没有规定音调与响度的专用词语,故同学们应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物理意义来区分它们,并养成用音调、响度等物理概念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的好习惯。
如“我不能与他合唱这支歌,他发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这儿的“高”是指 高;“我听不见你说什么,请你的声音再高一点。
”这儿的“高”指的是 大。
【要点3】 声音的音色〖活动〗(1)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2)阅读:课本14页〖思考〗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总结〗【要点4】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巩固练习1.用手轻按自己喉咙,张开嘴小声发出“啊”,手感觉叫喉部振动幅度小,再大声“啊…”时手感觉喉部振动幅度大,为说明了。
2.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填“音调”或“响度”)。
3.图中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A. 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B.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 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D. 音调与振幅的关系4.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便携扩音设备,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A.音调B.音色C.频率D.响度5.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旋钮,是在调节声音()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6.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其中控制音量大小的是()7.人们常用“放声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主要指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频率D. 音色8.小雨在课外活动中制作了一种发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