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国情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是什么?

一、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是什么?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之所以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霸中国。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近代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最反动的势力。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仍然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
第三,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剥削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的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毛概-中国近代国情ppt

(二)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中法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法条约》
《马关条约》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侵略
《辛丑条约》
1.鸦片战争
时间 1840—1842
交战双方:中英
导火线:虎门销烟
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
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 始形成。
4.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 1894—1895 地点 朝鲜半岛及黄部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 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 民族的灾难。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2)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 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 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近代中国的历史矛盾 各资本帝国主义在 中国争夺的矛盾
封建统治内部的 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04
01
中华民族与资本— 帝国主义的矛盾
农民与地主阶级的 矛盾 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 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 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战争时,(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
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降低到次要、服从的地位。
阶级矛盾 当帝国主义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以战争以外的
方式压迫中国人民,(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北洋军阀统 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级矛盾升级为主要矛盾, 经济 民族矛盾退居次要。
近现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构成了近代史的主题)
中国近现代国情

中国近现代国情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第一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二节,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第三节,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第二章、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第一节一幅血与火的画图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第三节是民族危机还是现代化“良机”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政治第一节政治格局的变迁第二节触目惊心的政治腐败第三节积重难返的财政困境第四章近代中国的经济第一节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和垄断第二节中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第三节近代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落后第四节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第五章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第一节人口的压力第二节灾荒和饥馑第三节教门和帮会第四节罂粟之妖第六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近代文化演变及进程第三节西学东渐与文化重建第四节近代中西文化的论争第七章中国近代化问题第一节关于中国近代化的内涵第二节关于中国近代化的类型和模式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第一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1 ,社会性质。
1840 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是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
进入明清时代以后,延续两千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末期。
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民阶级的不断反抗,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
2 ,政治概况。
封建社会政治的上层建筑是封建国家,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封建国家机器,主要有军队、法庭、监狱等封建法律是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地主阶级的意志。
封建官吏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统治权力的执行者。
封建皇帝,则是封建国家权力的象征、标志和总代表。
3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官僚制度,并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结果
签订了《越南条款》《中法新约》等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 。 云南、广西等地区成为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时间:1894-1895 影响:中国半殖民化大大加深
1.起因
(1)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 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 (2)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 强的支持。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a.政治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 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 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b.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 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思想文化上:外国资本主义在思想上、精神 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重要原因: a.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 民的工具 b.中国封建势力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c.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完全勾结在一 起,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3、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a、积极影响:国外的侵略加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 消亡,加速了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的解体,促进了 中国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近代 文明。 b、消极影响:国外侵略者侵略中国是要使中国沦为 他们的殖民地,这让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处于一个极度的不平衡的状 态。
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 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 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 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第一、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以 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第二、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据优势。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生,但不是 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四、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联合专政。 第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第六、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少见。
毛概第二章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000年理科单选题: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答:(A)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发展必然需要民主革命理论。
2002年文科多选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E.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答:(ABC)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起了一个新的变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近代国情

目录
一、近代中国国情的非常态 二、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三、近代中国主要历史任务
四、近代国际背景
五、总结
近代中国国情的非常态
政治
1.构成中国封建时代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第二,封建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则很 少或完 全没有土地; 第三,封建剥削的主要形式是地租,同时还有国家贡 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 第四,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 级的封建国家。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近代中国国情的非常态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第一,资本 -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 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 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 结,成为资本 - 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 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已遭到破坏,但封建地 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近代中国国情的非常态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产生,但其发 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其中大部分与外国资本 - 帝 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 平衡。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 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 -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 (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 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 权利的生活。
专题二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

圆明园
西洋花园之后,皇家建筑工程并没有停止, 根据乾隆的旨意,皇家画院和样式雷家族将江 南几乎所有的园林都移植到了圆明园。 整整一个世纪的修建,这个旷世园林拥有 100多组景观,将近1000座宫殿,占地5000多 亩,有600个足球场大小。 圆明园是集天下珍宝于一身的博物馆,也集中 了几个皇帝执政时的天下能工巧匠的智慧和艺 术结晶
3.鸦片战争的后果
1842年8月29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7月又签 订中英《虎门条约》。美国和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分别于1844 年7月和10月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鸦片战争的后果
《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个条约, 英国从中国取得了许多权利。其主要内容有: (1)割让香港。英国占据香港以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殖民统治,使 之成为对华侵略和经济扩张的重要基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2)五口通商,废除“公行”制度。五口的开放,彻底动摇了清政府 的闭关政策,将中国东南沿海各省门户向西方资本主义敞开。 (3)巨额赔款。赔款2100万元,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 1/3,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财政负担。 (4)协定关税。这一规定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中国海关从此失 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大大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 扩张。
2.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革命性质的变化:战前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战 后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对外反对外 国侵略者的民族革命和对内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民主革命 的双重任务,革命的性质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阶级关系的变化: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是地主和农 民两大阶级,战后中国逐渐出现两个新兴的阶级——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
中国近现代国情

中国近现代国情一、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国情的发展,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勇敢地进行了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以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二、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1.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然而,革命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篡夺,国家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与独立。
2.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使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3. 解放战争1946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探索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曲折时期。
尽管如此,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仍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摆脱了贫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经济发展。
2. 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我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社会变革与民生改善1.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半封建的性质?
• (1)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 市场之中,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 料供应地; • (2)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但是封建的生产 关系仍占主导地位;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和发展, 但是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毛泽东概括近代中国的六个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 阐明近代社会的两大矛盾
• 中国近代社会带给人们的启示
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近 代 中 国 的 主 要 矛 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相互交织,贯穿始终,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 展演变起决定作用 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反之,则阶级矛盾上升 为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关键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专制,列强侵略 贫穷落后 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等
怎样理解中国半 殖民地的性质?
• (1)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领海、 关税 、司法等主权); • (2)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 (3)扶持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 • (4)名义上仍然是独立国家和政府,还有 一定的主权。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 主要矛盾: • 1.民族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 2.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想一想,这都是什么矛盾的反应?
• • • • • •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法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国情给后人的启示: 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陶醉于 已有的成就,应随时审视自己的缺点和 不足,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作出 相应的治国方略的调整。 2、一个时代会有它的时代特征,只有了 解这个特征,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才 能解决这个时代的矛盾。
⑴1840.6至1842.8 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迫 鉴定的条约有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 约》《五口通商章程》,之后还有《望厦 条约》《黄埔条约》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社会性质 开始发生 变化
⑵1856.10—1860.10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 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圆明园 “两半”社会性 被抢被烧。
质进一步加深
⑶1894.8—1895.4中日甲午战争,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两半”社会性质
质大大加深
⑷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 “两半”社会
秩序基本形成
除以上四次被侵略战争外,还有: • 1871年俄国入侵新疆伊犁地区 •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南部 •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 1888——1889年英国侵犯西藏边境 • 1903——1904年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攻占拉萨 •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在东北) • 1914年一战期间,日俄战争(在山东),日本占领 山东青岛 • 1931——1945年,日本从局部到全面侵华战争
一、近代中国国情(二 1840——1949) 二、毛泽东概括近代中国的 六个特点 三、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Hale Waihona Puke 商务英语龚渐落后就要挨打
近代中国社会的国情
从鸦片战争前 VS 鸦片战争后 分析这一国情形成的原因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的小手工业
英国的大机器工厂
鸦片战争后(1840——1949): 近代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