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国情(PPT文档)
毛概-中国近代国情ppt

(二)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中法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法条约》
《马关条约》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侵略
《辛丑条约》
1.鸦片战争
时间 1840—1842
交战双方:中英
导火线:虎门销烟
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
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 始形成。
4.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 1894—1895 地点 朝鲜半岛及黄部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 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 民族的灾难。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2)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 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 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近代中国的历史矛盾 各资本帝国主义在 中国争夺的矛盾
封建统治内部的 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04
01
中华民族与资本— 帝国主义的矛盾
农民与地主阶级的 矛盾 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 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 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战争时,(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
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降低到次要、服从的地位。
阶级矛盾 当帝国主义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以战争以外的
方式压迫中国人民,(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北洋军阀统 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级矛盾升级为主要矛盾, 经济 民族矛盾退居次要。
近现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构成了近代史的主题)
近代中国的国情

怎样理解半封建的性质?
• (1)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 市场之中,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 料供应地; • (2)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但是封建的生产 关系仍占主导地位;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和发展, 但是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毛泽东概括近代中国的六个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 阐明近代社会的两大矛盾
• 中国近代社会带给人们的启示
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近 代 中 国 的 主 要 矛 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相互交织,贯穿始终,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 展演变起决定作用 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反之,则阶级矛盾上升 为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关键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专制,列强侵略 贫穷落后 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等
怎样理解中国半 殖民地的性质?
• (1)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领海、 关税 、司法等主权); • (2)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 (3)扶持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 • (4)名义上仍然是独立国家和政府,还有 一定的主权。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 主要矛盾: • 1.民族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 2.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想一想,这都是什么矛盾的反应?
• • • • • •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法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国情给后人的启示: 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陶醉于 已有的成就,应随时审视自己的缺点和 不足,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作出 相应的治国方略的调整。 2、一个时代会有它的时代特征,只有了 解这个特征,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才 能解决这个时代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国情

中国近现代国情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第一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二节,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第三节,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第二章、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第一节一幅血与火的画图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第三节是民族危机还是现代化“良机”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政治第一节政治格局的变迁第二节触目惊心的政治腐败第三节积重难返的财政困境第四章近代中国的经济第一节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和垄断第二节中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第三节近代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落后第四节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第五章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第一节人口的压力第二节灾荒和饥馑第三节教门和帮会第四节罂粟之妖第六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近代文化演变及进程第三节西学东渐与文化重建第四节近代中西文化的论争第七章中国近代化问题第一节关于中国近代化的内涵第二节关于中国近代化的类型和模式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第一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1 ,社会性质。
1840 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是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
进入明清时代以后,延续两千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末期。
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民阶级的不断反抗,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
2 ,政治概况。
封建社会政治的上层建筑是封建国家,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封建国家机器,主要有军队、法庭、监狱等封建法律是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地主阶级的意志。
封建官吏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统治权力的执行者。
封建皇帝,则是封建国家权力的象征、标志和总代表。
3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官僚制度,并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结果
签订了《越南条款》《中法新约》等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 。 云南、广西等地区成为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时间:1894-1895 影响:中国半殖民化大大加深
1.起因
(1)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 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 (2)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 强的支持。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a.政治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 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 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b.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 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思想文化上:外国资本主义在思想上、精神 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重要原因: a.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 民的工具 b.中国封建势力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c.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完全勾结在一 起,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3、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a、积极影响:国外的侵略加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 消亡,加速了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的解体,促进了 中国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近代 文明。 b、消极影响:国外侵略者侵略中国是要使中国沦为 他们的殖民地,这让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处于一个极度的不平衡的状 态。
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 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 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 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第一、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以 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第二、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据优势。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生,但不是 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四、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联合专政。 第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第六、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少见。
毛概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 阶级和中国共产党
一大会址 21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工人 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
资产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2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 就必然不能胜利。
——毛泽东
23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文化上:
8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传教士正在向上海徐家汇一带的孩子们传教
9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 略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 的解体,但并没有使中国发 展为资本主义国家
10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 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 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 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 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 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路线,提出了转变的思想。 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
发展的客观条件。
18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9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包括中国革命的对象、 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
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不能互相替代,但又互
相关联着。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
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14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第 二 节
新民主 主义革 命的总 路线和 基本纲
领
一、新民主主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和官 僚主义的革命。(在晋绥干部会议
上的讲话)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包括:
对象,动力,领导权,任务,性质, 前途
(2)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 会基础
(3)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时 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解体,客观上促 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中国已经不是 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4)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外 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的 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天津条约》 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瑗珲条约》 200万两白银
(割去六十多万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 平方公里领土) 至8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 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 行;增开十处新口
岸 ;准许华工出
国
《中法新约》
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
民统治 ;
《马关条约》 对日本赔款23000万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
4、 近代 中国 革命 的根 本任
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求得民族独立 与人民解放)从根本上推翻反动 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 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 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 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 的政治地位(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 富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 提。
第 一 节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理 论的 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PT

一大会址南湖游船
中共一大会址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和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 命
领导 阶级
五四以后中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已不是旧式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 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表现在: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友?这是 革命的首 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成效甚少的原因,就在于 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去攻击真正的敌人。” ——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三)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60—1919)
分水岭: 1919年五四运 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1)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不同 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义和团 运动 戊戌变法
太平 天国
中国人民 四大反抗 斗争
鸦片战争前: 独立——主权独立 完整——领土完整 纯粹—生产关系纯粹
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 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
—— (美)保罗•肯尼迪
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 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 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 芽。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的自然经 济是鸦片战争前中 国社会的主要经济 形式。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所作的口头政治报告 中指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一章

慈禧
清廷上谕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基本特点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 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 衡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基本特点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 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 世界所少见的
江淮一带饥饿的农民
长江洪水暴发后的灾民 逃难的灾民
——毛泽东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
矛盾
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基础
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清贵族夫人与外国驻华公使夫人合影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颐和园
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袁世凯
袁世凯与列强公使的合影
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袁世凯批准的 “二十一条”文书
“二十一条”签约现场
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蒋介石
蒋介石军队屠杀革命党人
3、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937年12月,日本东 京《日日新闻》报道了日 军“片桐部队”的两名军 官在南京紫金山一带进行 杀人比赛的消息
《辛丑条约》对英、法、德11国赔款 450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 本息合计98200万两)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经济上: 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
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修铁路
1904年德国人修建的天津火车站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沦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 国情
• 半殖民地:不完全的殖民地。政治上,国家已 失去主权地位,但仍保有一个主权形式;经济 上,已开始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文化 上,西方思想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 半封建: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的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的新生产方式开始出现。 但封建经济制度、封建专制政治、封建思想文 化仍然保留并根深蒂固。
社会性质 开始发生 变化
⑵1856.10—1860.10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签
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圆明园被
抢被烧。
“两半”社会性
质进一步加深
⑶1894.8—1895.4中日甲午战争,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两半”社会性质
质大大加深
⑷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
思想文化
• 思想文化:封建 文化专制主义政 策的高压下,思 想僵化守旧,没 有任何容纳新思 想的空间,对外 部世界的情况毫 无兴趣。整个社 会万马齐喑,一 片沉寂。
避席畏闻文字狱, 著书都为稻梁谋
—— 咏史
对外关系
• 对外关系:固步 自封,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严重 阻碍着中国的对 外贸易和经济发 展,严重妨碍中 国人学习世界先 进思想文化和科 学技术。
中国的小手工业
英国的大机器工厂
世界农耕文明的代表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 发祥地之一,早在1万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即开始农耕 活动。直到18世纪末,中 国的农业产量仍居世界前 列:10.5亿亩耕地,粮食 产量2040亿斤,养活3亿人 口。农业的发达为古代中 华文明高度发展和完善奠 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近代国情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
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二卷, P633]
•国情就是一个国家客观存在 的实际情况,包括了社会的 各个方面。如果用一句话概 括,那就是所处的社会是一 个什么样的社会。
•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关键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专制,列强侵略 贫穷落后,人口众多 无自由、民主 地大物不博, 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等
1、1840——1901年发生的鸦片战争等四次 有代表性的被侵略战争,中国一步一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⑴1840.6至1842.8 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迫鉴 定的条约有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之后还有《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社会性质 开始发生 变化
除以上四次被侵略战争外,还有: • 1871年俄国入侵新疆伊犁地区 •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南部 •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 1888——1889年英国侵犯西藏边境 • 1903——1904年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攻占拉萨 •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在东北) • 1914年一战期间,日俄战争(在山东),日本占领
山东青岛 • 1931——1945年,日本从局部到全面侵华战争
1、1840——1901年发生的鸦片战争等四次 有代表性的被侵略战争,中国一步一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⑴1840.6至1842.8 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迫鉴 定的条约有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之后还有《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795-1838年鸦片走私数量
政治
• 政治:吏治日益腐 败,贪墨之风盛炽, 卖官鬻爵,纲纪崩 坏。官员昏庸不思 作为,“多磕头, 少说话”流为官场 金科玉律。
军事
• 军事、海防:武 备废驰,军力衰 败,八旗兵长期 养尊处优,已无 复入关前之骁勇; 绿营军官贪兵懦, 全无战斗力;海 防空虚,炮台年 久失修,水师战 船遇击则破。
中国曾经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
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四大发明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
古长城遗址
世界顶尖水平的青铜器制造工艺
越王剑
铜敦
司母戊方鼎
CHINA:美仑美奂的瓷器
青花抹红海水龙纹碗
宋代鈞瓷
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
冬青釉盖罐
景德镇窑珐琅彩龙凤纹茶盏
中国人的大航海:郑和下西洋
综合国力:曾经是世界头号强国
近代中国(1840——1949)
•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 大众)。 • 主要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的 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实现民族的复兴、 国家的富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奠定基础。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古代思想家与思想文化
近代前夜清王朝由盛转衰
• 18—19世纪之交的嘉 庆朝上承康乾盛世, 下启道咸以来之衰世, 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 下,清王朝迅速地由 盛转衰,若与工业革 命和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的西方相比,更是 全面落后。
经济
• 经济:土地兼并日 甚一日,导致社会 矛盾激化;人口激 增,导致无发展的 增长;由鸦片走私 而白银大量外流, “银贵钱贱”,民 众不堪重负,清王 朝财政收入下降。
⑵1856.10—1860.10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签
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圆明园被
抢被烧。
“两半”社会性
质进一步加深
⑶1894.8—1895.4中日甲午战争,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两半”社会性质
质大大加深
⑷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
“两半”社会秩 序基本形成
“两半”社会秩 序基本形成
除以上四次被侵略战争外,还有: • 1871年俄国入侵新疆伊犁地区 •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南部 •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 1888——1889年英国侵犯西藏边境 • 1903——1904年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攻占拉萨 •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在东北) • 1914年一战期间,日俄战争(在山东),日本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