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介绍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元曲介绍

唐诗宋词元曲介绍

唐诗宋词元曲介绍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文学的辉煌时代

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文学的辉煌时代

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文学的辉煌时代介绍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唐诗、宋词和元曲是其中最为辉煌和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诗、宋词和元曲三个时期,并探讨他们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

唐诗背景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

唐诗则是当时文化成就的重要体现。

特点•抒情性强:唐诗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要特点,表达了广泛而深刻的人生思考。

•短小精悍:唐诗注重意境,通过用寥寥数语写尽情感、描绘景色,给人以想象空间。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借助比喻、夸张、倒装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代表作品•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壮丽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等深刻哲思。

•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武则天的故事,以饱满的词句展现出权谋斗争中女性个性与命运的矛盾。

宋词背景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兴盛、风貌多样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宋词成为主要流派,以其纤细婉约的风格而脍炙人口。

特点•婉约含蓄:宋词注重情感表达,常常通过隐喻和比喻来表达内心世界,并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描写自然景物:宋词注重描绘自然美景,通过细腻而准确的笔墨刻画出大自然的美好。

代表作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首词以简短而含蓄的语言描绘了对美好事物追求与生活却遭遇的矛盾心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首词描述了分离和失去所带来的思念和伤感。

元曲背景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蒙古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在此期间,元曲兴起并取得较大成就。

特点•歌舞强调:元曲注重戏剧性表现,舞台效果十分重要。

音乐、歌唱和动作互相配合,力求充分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剧情多样:元曲中包含了许多剧种形式如“传奇”、“杂剧”、“南戏”等,内容丰富多样。

代表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以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一对恩怨纠葛的姐妹花窦娥与窦宪之间的复仇故事引发观众共鸣。

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历程

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历程

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历程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大文学体裁,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诞生和发展,彰显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追求。

唐诗的发展始于唐代,当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代表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唐诗的发展离不开士人的追求和社会的繁荣,它们共同推动了唐诗的繁荣和发展。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以其婉约细腻、情感真挚而著称。

宋词的代表词人包括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宋朝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富裕的时代,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化艺术也迎来了黄金时期。

宋词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的安定,它们共同推动了宋词的婉约和发展。

元曲是在唐诗宋词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其豪放奔放、戏剧性强烈而著称。

元曲的代表作品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郑光祖的《汉宫秋》等。

元朝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混乱,但文化艺术却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元曲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的多元文化,它们共同推动了元曲的豪放和发展。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历程各具特色,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诞生和发展,彰显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追求。


些文学体裁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

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特点总结

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特点总结

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特点总结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三大优秀创作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

下面将对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创作特点进行总结。

一、唐诗的创作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创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以抒发个人思想情感为主题:唐诗注重表达诗人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常涉及爱情、忧愁、离别等主题。

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2. 崇尚艺术的完美形式:唐诗崇尚“雅正”的艺术风格,注重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美。

通过严格的格律、韵脚和用字,力求达到音韵、章法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3. 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唐诗善于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通过对称的表达方式增强意境的感染力。

这种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注重山水描写和抒发对自然的感慨:唐诗以山水为题材的大量描写,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和感慨。

二、宋词的创作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韵文体,其创作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抒发人的情感体验:宋词较为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常涉及爱情、离别、乡愁等主题。

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出复杂的人情世故。

2. 运用婉约和典雅的表达方式:宋词以其婉约、典雅的风格而著名,注重采用委婉细腻的语言表达,使人感到宛转动人、含蓄深情。

3. 突出音乐性和韵律美:宋词注重音乐性,强调音节与音韵的和谐。

借助韵律美,使词作在音乐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4. 描述细致入微的自然景色:宋词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人的思想情感。

描写手法细腻入微,常借助自然景色来寄托词人的情感,使词作更富有情趣和意境。

三、元曲的创作特点元曲是中国戏曲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形式。

其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运用音乐、舞蹈和表演:元曲以音乐为基础,注重舞蹈和表演的综合运用。

音乐旋律优美流畅,舞蹈动作矫健大方,表演形式生动活泼,使剧目更具观赏性。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

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

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

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

“词”就这样产生的。

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

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

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

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

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

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

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三大瑰宝,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一、唐诗的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凝练的语言:唐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为主,注重用意象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句来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简短的诗句,却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感悟。

2. 崇尚自然和豪放的情感:唐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唐诗还强调个人的情感表达,追求豪放的情感表达方式。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句既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唐诗的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有描写社会风俗的诗歌。

同时,唐诗的形式也多样,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等。

二、宋词的特点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细腻、婉约含蓄:宋词注重描写细节,表达内心情感。

宋词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等细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同时,宋词也注重含蓄和隐晦的表达方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词句简短,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追问。

2. 音乐性强:宋词注重音乐性的表现,追求词句的韵律和节奏感。

宋词常常配以曲调演唱,使词与曲相得益彰,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爱情题材广泛:宋词以爱情题材为主,描写了丰富多样的爱情经历和情感体验。

宋词中的爱情描写既有宫廷爱情,也有田园爱情,既有纯洁的爱情,也有悲欢离合的爱情。

三、元曲的特点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舞台化的表演形式:元曲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因此注重舞台效果和表演形式。

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及赏析

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及赏析

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及赏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赏析这首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元曲与唐诗宋词的风格差异

元曲与唐诗宋词的风格差异

元曲与唐诗宋词的风格差异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和类型。

唐诗、宋词以及元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

尽管它们都是由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主题和艺术风格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元曲与唐诗宋词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差异。

一、风格的根源元曲、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两大代表体裁,它们的风格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

唐诗宋词以音乐性为主要特点,这一特点源于唐宋时期的音乐艺术。

而元曲的创作则深受汉唐时期的散文和曲艺的影响,具有更明显的戏剧性和叙事性。

二、主题的区别唐诗宋词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关于山水、爱情、家国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

这些主题通常反映了诗人或作家的人生感悟和社会情感。

而元曲中的主题多与宫廷政治、历史事件以及爱情等社会现实有关。

而其中的历史事件则往往在戏曲中有一定的变通和夸张。

三、表达手法上的差异唐诗宋词中的表达手法注重于抒情、借景和比兴,优美、流畅的词句和音乐经常被用来表达情感。

而元曲通常以抒情、描写、抨击和讽刺为主要手法,用丰富的视觉语言表现场面,故事情节中常融入多种方式的表达方式,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

四、节奏和韵律的不同唐诗宋词往往有着规范的诗体、句式和韵律。

而元曲则没有很明显的固定格式,有很大的自由度。

元曲的节奏则较唐宋诗词更富于变化和跌宕,也更加注重于节奏的对比和变化。

五、现实与虚构的不同唐诗宋词通常侧重于诗人对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内容多与自然、生活等相关。

而元曲则偏重于虚构,其中的故事情节常受到历史事件和传说的影响。

同时,唐诗宋词中,情感并不是所有作品的重心,而在元曲中,情感往往是戏曲中的主要线索。

综上所述,元曲和唐诗宋词在历史、文化、主题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尽管它们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魅力,但是在细节和技巧上的不同,让这两种文化表现形式更加细腻和精妙。

这些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也提供了我们拓展欣赏领域和文学欣赏方向的广阔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元曲介绍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方。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比较诗词体制的短长,也是对唐宋之诗与词进行比较,抓住关键,颇具特识,当然也不可能将两者特征全部概括。下面拟就词体的特殊性与审美价值、宋词的基本风貌作浮光掠影的介绍,附述一些有关词的常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曲子词与长短句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微”韵。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本词上片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二、词体的格律与自由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