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诗歌简介
知识讲解_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编稿:李静学习目标1、积累识记本单元重要实词、虚词、句式;2、了解《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的一些特点;3、掌握常见的名句填空。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屈原、《离骚》、楚辞1、屈原(约前304-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亦被逐出郢都。
汉魏诗歌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 今。”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表达对贤才的 渴望和思慕。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示自己期待 贤者的热诚,贤臣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 节款待他。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势 解》表明了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 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 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特点: 叙事委婉曲折 抒情真挚深入 语言: 朴素自然 ,形成 曲中情显、含蓄动人 的艺术风格
后人评价: 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字 词
迢迢 纤纤 札札 盈盈 tiáo xiān zhá yíng 皎皎 擢擢 机杼 脉脉 jiǎo zhuó zhù mòmò
一、预习检测
1.结合诗句,给加点字注音: 譬( pì) 衿( jīn ) 呦呦(yōu )笙( shēng) chuò) 阡(qiān) 匝( zā ) 哺 ( bǔ ) 掇( 2. 结合课文,请解释下列的字词: 当歌: 应当放声高歌 几何: 多少 何以: 用什么 但为: 只是因为 沉吟: 低声吟诵 相存: 问候我 契阔: 聚散,此指久别重逢 不厌: 通“餍”,不满足
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 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 远和近的矛盾? 明确:
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 河的牛郎织女,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 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用一年来守望一日的团圆。 这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是近在咫尺却 远在天涯的痛苦。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汉魏六朝诗

汉魏六朝诗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
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
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
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
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
首句入韵的例如:上山改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上山改采蘼芜)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曹植白马篇)五言诗以换新韵为比较常用,但也可以换韵。
比如古诗《行行Behren行》的韵脚就是:|距,涯,言,枝‖离,急,抵,晚,饭|,共用两个韵。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就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比涅,居住‖子,鄙,子‖握,脯,柱‖君,第一关,全系列|,共用七个韵。
再加韵后的第一句有的进韵,有的未入韵。
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
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
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源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必须民主自由一些。
G540《战城南》: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
《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定,前七句的韵脚,"实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存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阳平"和"火烧"押韵。
汉魏六朝诗派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诗派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诗派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学流派,起源于汉朝末年,发展至魏国时期达到高峰。
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以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等人的诗歌为代表,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和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性。
在六朝时期,该流派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流派的代表性诗人包括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
这些诗人的诗歌以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爱情、友情等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除了代表性诗人外,汉魏六朝诗派还涉及到许多其他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如曹操的“三绝”政策、曹丕的“文景之治”、曹植的文学批评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都对汉魏六朝诗派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魏六朝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作品和影响不仅在诗歌领域,还在文学、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魏六朝时代的边塞诗

汉魏六朝时代的边塞诗
汉魏六朝时期的边塞诗以反映战争、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为主要内容。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边塞诗:
曹操《步出夏门行·土不同》:这首诗描述了边塞的荒凉和艰苦,展现了士兵们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和战争的残酷。
曹丕《燕歌行》:这是一首思妇诗,描写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边塞士兵的苦闷。
蔡琰《悲愤诗》: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描述了边塞士兵的艰辛生活和思乡之情。
刘细君《悲愁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些诗歌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

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导言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出现和兴盛于汉魏六朝时期。
乐府诗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揭示其深远的影响。
一、乐府诗的起源和定义1.1 乐府诗的起源乐府诗最早起源于汉朝,受到了民歌和宫廷音乐的影响。
乐府最初指的是宫廷音乐的部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达人民感情的文学形式。
1.2 乐府诗的定义乐府诗通常是由乐府官所选录的,以其音乐的形式广泛传唱。
这些诗歌的内容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事件的讴歌和哀悼。
乐府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质朴的风格,深受人民的喜爱。
二、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化背景2.1 秦汉之际的社会背景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它跨越了秦汉两朝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2.2 文化的繁荣汉魏六朝时期,文化繁荣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迅速兴起,其中就包括了乐府诗。
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富足,社会风气开放,这为乐府诗的兴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3 文学的开放性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各种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相互交融,互为影响。
乐府诗收集了民间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人民的声音与情感。
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3.1 简练的表达乐府诗通常采用简练而直接的表达方式,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境。
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使得乐府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2 深入人民的内心世界乐府诗深入人民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们的苦乐情感,揭示了人类的普遍成长和老去的生活境界。
3.3 旋律的依附反复乐府诗中的文字往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循环反复,使得乐府诗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3.4 多样化的题材乐府诗的题材多样化,既有表达人民生活的诗歌,也有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的歌颂与讴歌。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丰富了乐府诗的内涵和外延。
汉魏诗歌特点总结

汉魏诗歌特点总结引言汉魏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诗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汉魏诗歌具有独特的特点,本文将对汉魏诗歌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多样化的题材和形式在汉魏时期,诗歌的题材和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除了继承和延续了先秦时期的山水田园之美的诗歌传统外,汉魏诗人也开始探索其他主题,如思乡、怀古、咏史等。
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才多艺,他们不仅擅长写长篇叙事诗,也善于写小品、赋、词等各种诗体。
他们以多种灵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汉魏诗歌特点之一就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汉魏诗人喜爱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比如山、水、花、鸟等。
他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融。
在汉魏诗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山水之美与人文情感的有机结合。
唐诗的先声汉魏诗歌特点之一是对于后来唐诗的先声。
唐诗以其精炼丰富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然而,在唐诗诞生之前的汉魏时期,就已经有了不少具有唐诗特点的诗人和作品。
这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给后来的唐诗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
象征和隐喻的运用汉魏诗歌特点之一是对象征和隐喻的运用。
汉魏诗人善于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使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他们常用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来象征人物和情感,通过隐喻的手法来传递更加抽象和深刻的意义。
总结汉魏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魏诗歌在题材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表达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
它们结合了自然和人文,展示了山水之美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相融。
同时,汉魏诗歌也为后来的唐诗创作提供了先声,并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的来说,汉魏诗歌的特点是多样化的题材和形式、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唐诗的先声以及象征和隐喻的运用。
汉魏乐府

乐府诗具有文本辞曲兼备、诗题与内容相联、形式自由多样、内容反映现实等特点。
按照发展阶段划分,可以分为汉乐府和魏乐府两个阶段。
汉乐府以民歌为主,表现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它最大的特点。
它拥有熟练的叙事技巧,生动的人物形象,精选的生活镜头,质朴清新的语言和想象奇妙的寓言诗,展现着高超的艺术手法。
它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苦与乐的歌吟,贫与富的对比,爱与恨的表白和生与死的观照四个方面。
其中有表现民间欢乐的诗歌,如《江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风俗画,也有大量表现民间苦难的诗歌,如《战城南》写战争之苦等。
汉代社会贫富悬殊,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穷人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富贵之家骄奢淫逸的状况。
汉乐府中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数量很大,但和《诗经》相比更加悲愤激越了,这是由于汉代礼教束缚较严所致。
汉乐府创造了“朝露”、“风烛”、“石火”三个比喻慨叹人生短促,表明汉代社会忧生恶死的意识不断增长。
这些诗歌像一幅幅描绘社会现实的图画,充分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魏乐府是乐府诗发展的重要阶段。
从公元196年到265年的数十年间,乐府诗的数量大增,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但作者已由平民变为文人,作品的内容、语言、风格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三曹(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这一变化中居功至伟。
乐府原是以民歌为主的诗体,受到文人的轻视。
汉末魏初,曹操父子用乐府的旧题写时事,以乐府的旧曲作新诗,并注重文采,使乐府诗形式为之一变。
当时的文士受他们影响,开始热情投入乐府诗的创作。
三曹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他们的作品以刚健清新的语言,慷慨悲凉的格调,爽朗劲壮的形象,反映疮痍满目的战乱景象,高歌统一祖国的理想,张扬个性解放和反抗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建安风骨,是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
汉魏乐府在诗歌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上,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它继承并发展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将现实主义精神推上一个新高峰;它打破了四言诗和骚体诗的垄断,创造了各种诗歌形式多元发展的格局,使五言诗和七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它擅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景物烘托和用对话或独白铺排情节,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的成熟;它开启了诗歌“缘(因为)事而发”的创作精神,成为后世楷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魏诗歌
汉魏诗歌包括民间诗歌(即乐府民歌)和文人创作的诗歌。
乐府民歌,即乐府机关采集的入乐歌唱的各地民间诗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乐府民歌在内容上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地反映了劳动群众的生活与情绪;在表现手法上,叙事成分增加,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叙事诗;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体与骚体,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要形式,并最终导致了五言俗体取代了四体雅正的正统地位,使我国诗歌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汉乐府民歌是“汉世街陌谣讴”,即广大农村和城市中下层群众的创作。
它广泛地反映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与情绪,以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反映社会生活本质深广,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诗篇,此外优秀的作品还有《陌上桑》、《上邪》、《怨歌行》、《东门行》等。
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的基本内容是表现爱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写情极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修辞手法相当巧妙。
其代表名作是《西洲曲》等。
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民歌情调迥然不同,诗中景象多具北方雄浑的特点,诗中多反映动乱带来的凄苦之音,即便是爱情诗,也多爽快直露,风格上以古朴苍劲、悲凉慷慨为主,质直中显出粗犷,坦率中显出豪迈,与南朝的艳丽柔媚形成鲜明的对比。
代表作品有《敕勒歌》、《木兰诗》等。
建安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创作高潮。
建安诗歌的内容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离乱,同时也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要求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艺术上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直接,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建安风骨”,特指那种意气骏爽、情志飞扬而又遒劲有力的风格。
代表诗人是“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指王粲、孔融、陈琳、阮王禹、刘桢、应杨、徐干。
魏末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诗歌创作,其内容多抒发忧生惧祸、高蹈遗世之情,艺术风格也多曲折幽深、清峻超拔的特色,与建安的慷慨悲凉不同。
西晋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太康、元康年间,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擅美一时,诗风渐趋华靡,称为“太康体”,以陆机、潘岳、张协、左思的成就较高。
东晋末至刘宋初,陶渊明在田园诗方面独开异境,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情实感,语言平易,不饰雕琢,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
这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公认的一种难以企及的最高境界。
南北朝诗歌以南朝胜出,并成为唐诗全面繁荣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
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山水诗派的出现,第二阶段是以沈约、谢朓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的出现,最后阶段是以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庾信父子及陈后主陈叔宝等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