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教案资料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先秦诗歌1.1 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2 《诗经》与楚辞的特点及影响1.3 先秦其他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第二章:汉代诗歌2.1 汉代诗歌的繁荣原因2.2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2.3 汉代著名诗人: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诗歌3.1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特点3.2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3.3 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陶渊明、庾信等第四章:唐代诗歌4.1 唐代诗歌的鼎盛时期4.2 初唐四杰与盛唐气象4.3 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第五章:宋代诗歌5.1 宋代诗歌的繁荣与创新5.2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5.3 宋代其他著名诗人:陆游、范仲淹、欧阳修等第六章:元明清诗歌6.1 元明清诗歌的特点与转型6.2 元代著名诗人:马致远、赵孟頫等6.3 明清诗歌发展与文学流派第七章:近现代诗歌7.1 近现代诗歌的变革与创新7.2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梁启超等7.3 现代诗歌发展与著名诗人: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等第八章:当代诗歌8.1 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8.2 代表性诗人与诗歌流派:北岛、顾城、舒婷等8.3 当代诗歌的创作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九章: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与形式9.1 爱情诗、山水诗、咏物诗等主题诗歌9.2 诗歌的形式与技巧: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9.3 诗歌的评价与鉴赏方法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阅读10.1 诗歌默写与解析练习10.2 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与分析10.3 拓展阅读推荐与研究性学习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先秦诗歌诗歌的起源和发展:理解诗歌从原始社会口头文学逐渐演变至书面文学的过程。
《诗经》与楚辞的特点及影响:掌握《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和楚辞的骚体形式,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点二:汉代诗歌汉代诗歌的繁荣原因: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汉代诗歌繁荣的贡献。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敛和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古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详细内容包括先秦两汉诗歌的起源与奠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变革与拓展,隋唐诗歌的黄金时代,宋元诗歌的转型与深化,以及明清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诗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各个时期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发展脉络。
教学重点:掌握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诗歌的代表作品及重要诗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助读物、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先秦两汉诗歌:介绍《诗经》、楚辞等,分析其艺术特色及影响。
(2)魏晋南北朝诗歌:讲解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诗人的创作特点。
(3)隋唐诗歌:分析初唐四杰、盛唐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领略黄金时代诗歌的魅力。
(4)宋元诗歌:解读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的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转型与深化。
(5)明清诗歌:探讨诗歌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发展,介绍重要诗人及流派。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指定诗歌的艺术特色,并进行课堂讨论。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李白诗歌的创作特点及艺术价值。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先秦两汉:《诗经》、楚辞魏晋南北朝: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隋唐:初唐四杰、李白、杜甫宋元:苏轼、辛弃疾、陆游明清:传承与创新2. 各个时期诗歌特点及代表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古代诗歌,阐述其艺术特色及创作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诗歌演变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诗歌演变的基本脉络。
2. 分析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一、诗歌演变概述1. 先秦诗歌:从《诗经》到《楚辞》的演变。
2. 魏晋南北朝诗歌:从五言诗到七言诗的演变。
3. 唐代诗歌:从初唐到晚唐的演变。
4. 宋代诗歌:从宋词到宋诗的演变。
5. 元明清诗歌:从元曲到明清诗词的演变。
二、不同时期诗歌特点分析1. 先秦诗歌:现实主义、抒情性、古朴风格。
2. 魏晋南北朝诗歌:玄学化、山水田园、抒情性。
3. 唐代诗歌: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4. 宋代诗歌:宋词的婉约、豪放风格;宋诗的豪放、清新风格。
5. 元明清诗歌:元曲的幽默、讽刺;明清诗词的抒情、现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诗歌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诗歌演变的基本脉络,分析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
二、诗歌演变概述1. 先秦诗歌:介绍《诗经》和《楚辞》的背景、特点,分析其演变过程。
2. 魏晋南北朝诗歌:介绍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起源、特点,分析其演变过程。
3. 唐代诗歌:介绍初唐到晚唐的诗歌特点,分析其演变过程。
4. 宋代诗歌:介绍宋词和宋诗的起源、特点,分析其演变过程。
5. 元明清诗歌:介绍元曲和明清诗词的起源、特点,分析其演变过程。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演变脉络的掌握情况。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析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不同时期诗歌特点分析1. 先秦诗歌:现实主义、抒情性、古朴风格。
2. 魏晋南北朝诗歌:玄学化、山水田园、抒情性。
3. 唐代诗歌: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教案

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教案一、引言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古代诗歌发展历程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和特点,并培养其欣赏和创作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2.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创作技巧。
四、教学内容一、古代诗歌的起源1. 诗歌的起源和定义;2. 中国古代诗歌与口头传统的关系;3. 《诗经》的意义和特点。
二、古代诗歌的初期发展1. 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2. 《楚辞》的诗歌风格和内容;3. 东汉时期的乐府诗。
三、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发展;2. 隋唐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诗人风采;3.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的诗歌成就。
四、古代诗歌的衰落与复兴1. 宋代诗歌的发展特点;2. 元代和明代的诗歌创作;3. 古文诗的出现及对古代诗歌的影响。
五、课堂实践活动1. 经典诗词欣赏活动,让学生亲自朗读、欣赏名句;2. 分组创作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 艺术展览,让学生通过画作、音乐等形式表达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评价;2. 学生创作古代诗歌的水平评价;3. 学生对古代诗歌发展历程的理解评价。
七、教学延伸1. 延伸学习其他中国诗词流派的发展历程;2. 鼓励学生多欣赏和研究古代诗歌;3.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场馆、诗歌展览等。
八、教案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创作技巧,培养欣赏和创作古代诗歌的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教案对学生的诗歌学习有所启发,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汉魏六朝诗三首教案

课题《汉魏六朝诗三首》授课人董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诗中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浪漫气息。
2.感受理解诗中叠音词的使用效果。
3.把握陶渊明淳朴、自然的田园诗风。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疏通文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
2.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
2.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
3.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全面把握诗中游侠儿勇武、爱国的英雄形象。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感悟。
力争能背诵.难点:在总体感受诗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诗文所传达给读者的内涵作深入的思考。
教学用具PPT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见下页板书设计摒弃世俗喜爱自然村居生活田园美景本性复苏心旷神怡外在美:游侠身世豪侠英武勤练武艺武艺高超内在美:为国杀敌英雄业绩弃家保国视死如归课程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
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布置作业预习阶段:自学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词、句、艺术手法)(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第一课时:选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篇和曹操的其他诗篇。
第二课时:思考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预习《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后反思一组诗作为一个单元来教学,处理时要力求关注到其中知识的连贯性。
补充相应的素材要根据学生的现状,适量才好。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牛郎织女故事。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与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中已有提及,但还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傲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
先秦诗歌汇总教案

先秦诗歌汇总教案教案标题:先秦诗歌汇总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特点;2. 学习先秦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作品;3. 培养学生对先秦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的介绍;2. 先秦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作品的分析和欣赏;3.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化和诗歌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对先秦诗歌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先秦诗歌的特点,如形式简练、意境深远、意象丰富等。
2. 分析先秦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作品,如《离骚》、《九歌》等,解读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第三步:诗歌欣赏(20分钟)1. 分发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诗歌创作(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先秦诗歌的题材或主题,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运用先秦诗歌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对先秦诗歌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教学资源:1. 先秦诗歌的原文和翻译资料;2. 先秦诗歌的评论和解读资料;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对先秦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包括内容、表达和修辞等方面。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先秦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散文、史书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3. 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能力。
教案撰写者:OpenAI助教。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

1.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先秦: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乐府诗、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唐诗:初唐四杰、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
-宋诗:题材、风格、代表诗人
-元明清:传承与发展
2.诗歌鉴赏方法
-抓住关键词
-理解意象
-分析情感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分析《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适当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整、有序。
2.讲解重点、难点时,适当放慢速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时间。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思考能力。
四、情景导入
2.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全唐诗》、《宋诗鉴赏》等书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创作,了解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唐诗的繁荣、宋诗的新风特点。
详细补充和说明:
(4)宋诗的新风:解读宋诗的题材、风格特点,介绍苏轼、陆游等代表诗人。
(5)元明清诗歌的传承与发展:讲解元明清时期的诗人及代表作品。
3.实践情景引入:选取一首唐诗,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解读、赏析。
4.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
5.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宋诗的艺术特色。
2.是否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学习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章“诗歌的发展”,具体包括先秦诗歌的起源,汉魏六朝诗歌的转型,唐宋诗歌的鼎盛以及元明清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详细内容涉及《诗经》的成书及其艺术特色,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唐诗的繁荣与流派,宋词的抒情特色,以及元明清诗歌的社会背景与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水平。
3.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诗的流派及其艺术特色,宋词的抒情手法。
教学重点:先秦诗歌的起源,汉魏六朝诗歌的转型,唐宋诗歌的繁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助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先秦时期诗歌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起源,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先秦诗歌:介绍《诗经》的成书背景、艺术特色,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2)汉魏六朝诗歌:讲解建安七子的创作特点,分析诗歌转型的原因。
(3)唐宋诗歌:阐述唐诗的繁荣与流派,宋词的抒情特色。
(4)元明清诗歌:介绍各个时期诗歌的社会背景与艺术成就。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享感受。
4. 例题讲解:以唐诗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唐诗的风格,创作一首诗歌。
六、板书设计1. 先秦诗歌:起源,《诗经》,楚辞。
2. 汉魏六朝诗歌:建安七子,诗歌转型。
3. 唐宋诗歌:唐诗繁荣,流派,宋词抒情特色。
4. 元明清诗歌:传承与发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阐述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人文口头相传的乡野民歌,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诗歌。
周朝收集孔子正乐整理,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闻名于世。
《诗经》与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继《诗经》和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全新范本。
汉魏六朝诗歌创作进入了以文人为主、自觉和个性化的时代,为后世诗歌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上述中,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可以看作是诗歌的萌芽与发展时期,为后来诗歌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打下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接下来我希望分点阐述这一漫长时期中诗歌的发展变化。
一、句式结构变化在这漫长时期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诗歌句式的变化。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夹杂有二言至八言。
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中除四言诗句以外,还存在着二言至八言诗句。
如《召南▪野有死麕》中夹杂了四言和五言。
又如《魏风▪伐檀》中夹杂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八言。
但不论诗句字数如何不同,《诗经》大多数诗句以四言为主。
随后出现的楚辞突破了《诗经》传统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句式结构变化非常大。
相较《诗经》来说,楚辞更自由且富于变化,诗歌篇幅也较长。
如《离骚》全篇以六言诗句最多,夹杂有二言七言和五言,,在《离散》中,因为句式的多变,让诗意更加灵活多变,诗意更加丰富。
如: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句式灵活让诗句具有对话性。
进入东汉以后,五言诗成为了新的诗歌形式,完整的七言诗也开始产生,现存最早的五言诗便是班固的《咏史》,除五言外,班固也是最早创作七言诗的文人,他的《竹扇赋》便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魏晋时期,诗坛涌现出众多大诗人。
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再一次推动诗歌的发展,曹氏父子更是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便全是由五言诗句组成,但曹操诗歌更多还保留着四言为主的诗歌样式,到曹操儿子曹丕曹植之后,两人诗歌皆以五言、七言为主。
如曹丕的《燕歌行》便是一首七言诗歌,曹植的《白马篇》《野田黄雀行》《七哀》等作品全是五言诗。
同时期,摒弃四言采用五言仿佛成为了文人之间的潮流,除五言之外,七言诗句也开始大幅度被文人采用,如建安七子陈琳的作品《饮马长城窟行》。
此后诗歌句式结构发展基本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但五言句式却是魏晋时期诗歌句式发展的代表,同时也为后来的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七言和五言诗奠定了重要的句式基础。
二、艺术特点《诗经》以关注现实为主,主要抒发现实生活的情感,除了少数几篇诗歌外,《诗经》完全反映现实世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存在超脱现实的虚拟世界。
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夹杂少部分叙事的史诗。
如《诗经》中的除了大雅和颂,其余200多篇都是抒情言志诗。
赋、比、兴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中艺术手法比的代表诗有《魏风▪硕鼠》,艺术手法兴的代表诗句有《小雅▪白华》的第二章: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艺术手法赋的代表诗歌有《秦风▪蒹葭》。
《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并非是单一的用于一首诗歌,更多的是三种艺术手法共同作用于同一首诗歌。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是《诗经》的一大重要特点,在《诗经》中,这样结构的诗歌数量众多,重章叠句让诗歌在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又如《豳风▪东山》之中每章诗句的开头都用了: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诗经》作为歌谣,为了声韵美感,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词汇。
楚辞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演变为其所特有的象征手法,多将景物、环境、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
诗歌经过不断发展,楚辞中重章叠句渐渐减少,不同的句式使得诗歌语义更加丰富,增加了诗歌的外在形式美。
大篇幅的诗句让意象的采用变得平凡,大大增加了诗歌句词的优美性和含义的深度。
语言上,楚辞善于渲染、形容,且用词繁复,以情味悠长见长,具有含蓄之美。
相较《诗经》最大的差别,就是楚辞的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并在诗歌中多处了众多超脱了现实世界的精神产物,为后世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如《天问》《山鬼》《九歌》中的各类神话形象,故此《诗经》是我国是个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歌发展到两汉时期,乐府诗成为了诗歌新形式,诗乐结合体制灵活,乐府诗中有叙事诗和抒情诗,但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
《诗经》《楚辞》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过程中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
自乐府诗的叙事诗出现之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乐府诗表现的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各阶层的苦乐和社会现状等等。
《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均表现了百姓生活的疾苦。
除此之外,乐府诗还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爱恨、生死的人生观。
《上邪》《孔雀东南飞》都是写那个时代的爱恨观。
《战城南》《蒿里》则是描写了时代人们的生死观。
乐府诗中的叙事诗在叙事中对于故事事件的发生的安排具有新意,且在人物刻画上手法多样。
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汉朝除了乐府诗这样政治色彩较重的诗歌外,文人诗代表了文人群体的文学创作,《古诗十九首》则是文人诗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十九首》主要描写了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同时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赋予了诗歌更多的哲学关系,如永恒与有限,心态与生命周期、忧郁和欢乐、来去亲疏等等关系。
《古诗十九首》赋予了诗歌敏锐的节序感、微妙的空间感、深切的世态炎凉感等种种感受,一切源于作者自身独特的感知。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抒情方式委曲婉转,反复低徊。
在其中的诗歌中,大多以事或物起兴,使之形成诗中世界的经典事件。
其内众多诗篇采用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来写,使得诗歌构成浑然圆润的艺术境界。
《古诗十九首》最著名的便是语言的运用,它不用艰难冷僻的词汇,用最浅显的字词构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如其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亦或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以三曹父子与建安七子为核心的文人,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该时期诗歌具有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
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
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魏晋之交,世风变化,诗歌风格出现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
阮籍、嵇康的作品,沉郁艰深、风调峻切。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有左思的诗歌呈现出骨力遒劲的特点,因为他继承了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精神。
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田园诗显得格外出色,而田园诗又以陶渊明所创诗歌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
除陶渊明之外,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
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
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和翻译,对当世诗歌和后世诗歌起到了催化作用。
在文学上,佛教让文学想象世界变得丰富、让文学的故事性不断加强、让中国文人开始注重声韵关系、大大增加了词汇量、也让文学观念变得多样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条心的道路,并衍生了中国传统的玄学思想,促进了田园避世诗的开创和发展,以及对其他诗体的发现。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文学不仅仅只受到佛教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反侵略过程中,中国文人也深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新兴事物和大量词汇的传入,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诗歌从四言到五言七言的变化,押韵方式的变化,更多的因素便是受到外来民族的影响,让词汇量变得的丰富,并促进人们对物体形容词汇和字词之间的关系的确定。
从先秦至汉魏六朝,中国诗歌句式从最初的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慢慢发展固定为五言、七言为主的诗歌形式,重章叠句也由丰富的语言句式代替,诗歌篇幅从短到长,又从长到短,这些都为后世诗歌奠定了重要的句式基础。
艺术手法也从最初的赋、比、兴慢慢变化为更加繁复抽象的象征手法,从杂乱的诗句押韵到韵律的规范化,从配乐诗到徒诗,这些变化都是古人对创作艺术手法更进一步的发现。
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实用性高于文学性到文学性占诗歌创作上风,从现实到虚幻,从直接到抽象,诗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文人的思维广度处在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随之得到发展的便是诗歌中心思想深度的不断拓展。
每一种文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积发展起来的,诗歌便是显著的例子,在时间的变化中,诗歌慢慢变得体裁明确,作用群体不断增加,因为政治、文化、经济的不同,迫使诗歌向各种创作方法的探索,直至成就了唐诗宋词的诗歌文化大繁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