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合集下载

海南省总体规划(-2030)纲要doc资料

海南省总体规划(-2030)纲要doc资料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他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沿海地区水土保持与防灾减灾方案

沿海地区水土保持与防灾减灾方案

沿海地区水土保持与防灾减灾方案一、背景介绍沿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面临着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的双重挑战。

为了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与防灾减灾方案势在必行。

二、加强水土保持措施1.建立健全沿海地区水土保持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水土资源保护力度,确保合理开发和利用。

2.加强沿海地区的固沙治理,采取植被恢复、固沙深挖、搭建沙围等措施,增强地表保护功能,遏制沙尘暴灾害的发生。

3.加强滨海地区的护岸工程建设,通过修筑堤坝、加固堤岸、培育沿海植被等手段,防止海岸侵蚀,保护沿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实施生态红线划定,禁止破坏性捕捞、投放有害废弃物等行为,维护沿海海洋生态的稳定和健康。

三、加强防灾减灾工作1.建立健全沿海地区防灾减灾机制,制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获取灾害信息,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2.加强沿海地区的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加强灾害风险评估,确保人员安全;同时加强对危险区域的规划管理,减少灾害损失。

3.加强沿海城市的抗震防灾能力,加强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建立抗震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

4.加强对危化品储存企业的监管,提高储存设施的安全性能,加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防止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1.加强对沿海地区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的支持和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相关研究。

2.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专家的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经验,提高我国沿海地区的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能力。

3.加强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1.开展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整体素质,增强自救互救的能力。

2.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发挥各方力量在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海南省政府水保三区划分

海南省政府水保三区划分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为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泥沙淤积,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侵蚀方式和分布特点,以及建设海南生态省目标,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如下。

1、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水系上游地带,即位于中部山区的五指山、黎母山、鹦哥岭;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自然保护区;琼山市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

行政区域范围涉及白沙、琼中、通什、乐东、保亭、陵水、昌江、琼山等8个市县。

2、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全岛长1528公里、宽1公里约1500平方公里的海岸带;昌江县石碌铁矿开采区,乐东抱由、东方八所金矿开采区,万宁、陵水钛矿开采区;粤海铁路工程;琼山至文昌高速公路两侧;海口至屯昌、陵水至保亭、海榆东线陵水至三亚、海榆中线什运至邦溪、营根至牛漏、毛阳至九所、毛阳至五指山等公路改造工程;以及较大的开发建设区。

3、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儋州市的蚂蝗岭水土流失区(面积52.7平方公里)和水井岭水土流失治理区(面积28平方公里),文昌市的宝陵河栋山沟水土流失治理区(面积18.5平方公里),琼山市的鸭程溪昌头河水土流失治理区(面积15.7平方公里),澄迈县的山口溪水土流失治理区(面积10.88平方公里),三亚市梅山镇三更管区水土流失治理区(面积13.84平方公里),东方、乐东、昌江等市县土地沙化区(面积230.87平方公里),以及公路、水利部门加强对山区丘陵地带陡坡、高挖方等容易带来水土流失的地段治理。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海南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海南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旱、风沙灾害,促进生态省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制定本办法。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污染防治【发文字号】琼府[2015]111号【发布部门】海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5.12.21【实施日期】2015.12.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府〔2015〕111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海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2015年12月21日海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水生态安全,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和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以保持优良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完成国家水污染防治考核指标为基础,以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导向,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构建水生态环境安全格局,推进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工作目标:按照环境质量“不能下降,只能更好”的原则要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力争到2020年,全面达到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我省各类水体水质考核目标要求。

全省重点湖库和主要河流水质持续保持良好,城镇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得到大幅提升,地下水质量保持稳定,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优良,城镇内河(湖)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到203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18年,全省城镇内河及流经城镇河段消除劣V类水体,力争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内湖消除劣V类水体,实现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到2020年,列入国家地表水考核的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省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以上;污染严重的入海小河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县城以上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为100%;典型乡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得到大幅提升,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较差比例保持不变;近岸海域国控考核点位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100%,省级近岸海域考核点位优良比例达到95%以上(各类水体目标详见附件1-6)。

海南水土保持方案

海南水土保持方案

海南水土保持方案海南是我国的重要旅游胜地和热带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海南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为了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海南的水土保持管理。

将全面评估和监测全岛的水土流失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同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规划体系,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任务。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田和旅游开发区域,保持水土流失的最小化。

此外,加强重点区域的治理工作,如采取人工梯田、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传统的单一农作物种植模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因此,鼓励海南农民采取多元化种植模式,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

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的侵蚀,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循环农业可以利用废弃物资源,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压力。

此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开发适应海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提高抗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

再者,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因此,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建设雨水花园、护坡护岸、水土保持补偿基金等。

鼓励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水污染的防控,减少农业和旅游业对水质的污染。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

水土保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开展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组织相关培训和讲座,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和技术。

建立水土保持志愿者队伍,鼓励公众参与实地保护活动。

同时,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

最后,加强监管和评估。

定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加强水土保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格的保护机制。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他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 33.6% 11535 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 46.4% 15984 46.4%开发功能区3571 10.4% 3699 10.8%其他用地3309 9.6% 3181 9.2%陆域合计34399 100.0% 34399 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

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

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正文:----------------------------------------------------------------------------------------------------------------------------------------------------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水利部《关于报请审批〈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请示》(水规计〔2015〕59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注重自然恢复,突出综合治理,强化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吨;到2030年,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吨。

四、要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全面实施预防保护,重点加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预防,充分发挥自然修复作用;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区域、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

五、要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海南省水务厅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前言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良好的植被覆盖,举世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相对较低的水土流失面积,使水土流失通常被人们所忽视。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热带特色农业、旅游业及房地产等生产建设项目的大量建设,水土流失面积和危害有扩大趋势,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海南省有水土流失面积2116.04km2。

为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1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决定在全国开展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

海南省水务厅成立了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具体编制工作由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

2015年7月3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了《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的组织和实施主体,预防、治理的主要办法和重点对象。

规划着力贯彻《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生态立省总体要求,系统分析了全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分区确定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措施体系,提出了预防、治理、监测、监管和近期重点项目规划,为海南省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维护生态系统、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海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

到2020年,全省初步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重点防治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km2;到2030年,全省实现全面预防保护,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 km2。

努力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而奠定坚持的生态基础。

规划工作经过了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等阶段,于2015年底初步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2016年4月,海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报告通过专家审查;2016年5月,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报告通过了技术审查,规划组根据专家意见和相关部门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本规划成果。

目录前言 (1)第1章规划基础 (1)1.1自然条件 (1)1.2社会经济条件 (5)1.3水土流失现状 (6)1.4水土保持现状 (9)第2章需求分析 (12)2.1现状评价 (12)2.2需求分析 (14)第3章目标任务 (17)3.1指导思想 (17)3.2基本原则 (17)3.3编制依据 (18)3.4规划水平年 (20)3.5规划任务 (20)3.6规划目标 (20)第4章总体布局 (22)4.1总体方略 (22)4.2区域布局 (23)4.3重点布局 (26)第5章预防保护 (31)5.1范围与对象 (31)5.2预防原则 (32)5.4重点预防项目 (34)第6章综合治理 (40)6.1范围与对象 (40)6.2措施与配置 (40)6.3重点治理项目 (43)第7章监测规划 (47)7.1监测任务 (47)7.2监测现状 (47)7.3监测站网规划 (48)7.4监测重点项目 (51)第8章综合监管 (52)8.1完善监管制度 (52)8.2加强能力建设 (53)8.3加强科技支撑 (54)8.4开展信息化建设 (55)8.5强化宣传教育 (57)第9章实施安排与投资匡算 (58)9.1实施安排 (58)9.2投资匡算 (60)9.3实施效果 (63)第10章保障措施 (65)10.1组织保障 (65)10.2政策保障 (65)10.4资金保障 (66)附表:附表1 海南省社会经济现状表附表2 海南省水土流失现状表附表3 海南省水土保持区划表附表4 海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名录附表5 海南省各县(市)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指导性指标表附表6 海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规划表附表7 海南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附图:附图1 海南省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2 海南省水土保持区划图附图3 海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分布图附图4 海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图附图5 海南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第1章规划基础1.1 自然条件1.1.1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为琼州海峡,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km2,海域面积约200万km2。

海南岛是海南省主体陆域区域,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km2,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1.1.2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800m之间,属丘陵性低山地形。

海拔超过1000m 的山峰有81座,绵延起伏,海拔超过1500m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

环岛台地、阶地是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地带,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是重要任务。

1.1.3地质海南岛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

海南岛主要经历了早晋宁、晚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每一期构造运动都留下一定的构造形迹。

各种方向、不同形态和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组合,形成了东西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等主要构造体系,构成了本岛的主要构造格局。

海南岛地层(不含火山岩地层)出露面积约为12240km2,约占海南岛面积的36%。

其时代最早可下溯至中元古界。

中元古界以来,除缺失泥盆系、侏罗系外,其它时代地层均有分布。

前中生界多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而中生界以来未见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

海南岛侵入岩出露面积16623km2,约占海南岛面积的49%。

分别归属于早晋宁期、华力西—印支期和燕山期3个构造岩浆旋回。

按岩石类型划分,90%以上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类,少量英云闪长岩、闪长岩和辉长岩。

海南岛中生代火山岩出露面积约970km2,约占全岛面积2.9%。

大致可以划分为陆相火山盆地和陆相火山-沉积盆地。

陆相火山盆地中主要岩性有英安岩、流纹岩及玄武安山岩、玄武岩等。

火山-沉积盆地中的火山岩往往以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沉积火山碎屑岩夹层产于鹿母湾组(K1l)陆源碎屑岩中。

新生代火山岩出露面积约4089km2,占全岛面积12.1%。

主要岩性有橄榄霞石岩、玻基橄辉岩等超基性熔岩类以及橄榄玄武岩、辉石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粗玄岩等基性岩类。

海南岛地质构造详见图1-1。

1.1.4气象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台风活动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年日照时数为1750~26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6℃之间,全年无冬。

全岛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600mm,东多西少,中部和东部相对湿润,西南部沿海相对干燥。

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雨少,夏秋雨多。

西、南、中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夏无冬,全年平均气温26.5℃。

图1-1 海南岛地质图注:1.第四系2.新近系3.古近系4.白垩系5.三叠系6.二叠系7.石炭系8.志留系9.奥陶系10.寒武系11.寒武系-奥陶系12.震旦系13.青白口系14.长城系15.第四纪火山岩16.新近纪火山岩17.白垩纪火山岩18.白垩纪花岗岩19.侏罗纪花岗岩20.三叠纪花岗岩21.二叠纪花岗岩22.长城纪花岗岩23.地质界线24.实测断裂25.推测断裂26.物探推断断裂27.断裂编号1.1.5河流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km2的有39条。

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km2,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长311km;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0km;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处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km。

全省地表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78.7亿m3,折合年径流深1108.8mm,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1.1%。

全省总供水量45.02亿m3,其中地表水源占93.1%,地下水源占6.7%,其他水源占0.2%。

全省总用水量45.02亿立m3,其中生活用水占16.7%,工业用水占8.6%,农业用水占74.2%,生态环境补水占0.5%。

全省94.2%的监测河段、83.3%的监测湖库水质符合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河流干流、主要大中型湖库及大多数中小河流的水质保持优良状态,但个别湖库和中小河流局部河段水质受到一定污染。

1.1.6土壤海南岛土壤类型可划分为6个土纲,8个亚纲,15个土类,27个亚类,117个土属和193个土种。

其中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壤和黄壤4个土类;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新积土、沼泽土、火山灰土、石质土、滨海沙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珊瑚沙土和石灰土等11个土类。

砖红壤占土地总面积的53.42%,是海南岛的主要土壤类型。

赤红壤占土地总面积的10.01%,分布于本省东部、西部的高丘、低山上。

黄壤占土地总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五指山脉东部、西部的中山山地。

此外,占土地总面积1%以上的自然土壤还有燥红土、新积土、滨海沙土、火山灰土;占土地面积1%以下的有石灰(岩)土、珊瑚沙土、石质土、沼泽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等7类。

1.1.7植被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