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堰市“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6月4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十堰的重要时期;是全面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总体战略,提升十堰经济总体实力的重要机遇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经济社会抢前争先、提档进位、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堰市“十二五”规划,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十二五”全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及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等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了东风“两个总部”外迁带来的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建设,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这五年,是十堰建市四十年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全市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的瓶颈得到改善。全市经济社会基本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快车道,为“十二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主要指标实现了翻番增长。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30亿元左右,“十一五”年均增长12.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万元以上,是“十五”末的1. 9倍;全市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和21%,分别是“十五”末的2.08倍和2.6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累计完成1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9%以上,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3倍多。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我国2009年度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十堰在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市和宜昌市,位居第三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坚持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园区为载体,以“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坚持整车、零部件生产一起上,生产和流通、城区工业和县域工业两手抓,全市工业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整车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以上,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100家,规模以上企业接近1000家,地方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30.9%提高到2009年的52.7%;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400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111.9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 3:1;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是“十五”末的2.43倍;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1.4:48.3:40.3调整为2009年的12.1:46.2:41.7。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襄渝铁路二线、福银高速十堰至西安段、武神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十白、十房、谷竹高速公路和武白一级公路开工建设,郧十高速、十宜铁路、武当山机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建设通村水泥(油)路1.3万公里;水电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潘口、小漩电站成功截流,孤山、龙背湾电站临建工程开工,新增水电装机35.4万千瓦。拓宽城市发展空间20余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用地3万余亩,新增城市道路37.6公里,城市服务功能和吸纳能力大大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5座,解决安全饮水85万人。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四)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12400元和34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1.3%。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岁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十五”末的21.2平米提高到30平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十五”末的29.3平米提高到33平米;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2万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51.1%下降到2009年的48.4%。

(五)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平稳推进。

开发区(园区)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全市9家开发区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125.5亿元,是2003年的5.6倍,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22.8%。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十一五”全市预计累计利用外资2.43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5. 83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倍和2.3倍;成功举办了世界传统武术节;与天津河西区等五个市以及俄罗斯恩格斯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六)社会事业发展有序推进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科技专利申报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白浪经济开发区获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称号;教育和文体事业以及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9%。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供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七)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实现减排目标。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19个。关停黄姜加工企业63家、小水泥企业5家,关停或限期治理小造纸、小电镀企业36家。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2.55万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32平方公里。人工造林4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城镇各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9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