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二模作文讲评
2023年潍坊二模作文“方圆之间蕴含着无穷智慧”导写及范文

2023年潍坊二模作文“方圆之间蕴含着无穷智慧”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倡导圆,圆者,周密也,智不圆,则纰漏百出;有人认同方,方者,规矩也,行不方,则无以立身。方圆之间蕴含着无穷智慧。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试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要一一落实。 1.材料 共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有人倡导圆,圆者,周密也,智不圆,则纰漏百出”,点明第一个人的观点,从“周密”角度给“圆”进行界定,肯定了“圆”在“智”方面的作用,可以使思维周密,少出纰漏。 第二层“有人认同方,方者,规矩也,行不方,则无以立身”, 点明第二个人的观点,从“规矩”角度给“方”进行界定,肯定了“方”在“行”方面的作用,可以使人守规矩,得以立身。 第三层“方圆之间蕴含着无穷智慧”,这句话在行文上是对上文的总结和概括。对这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是可以理解为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肯定。“智圆”“行方”是青年学子立身成才的两个重要因素,无高低之分、主次之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是,要成长成才,既要有周密的学识智慧,更应有一身正气的修身意识。如果照此理解,本题的立意出发点则是指向育人,要让学生思考如何成人成才,要成为怎样的人才。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是基于上述两种观点的阐发,方圆之间的智慧并不限于上述两个,并且,这两个观点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并非完全正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周密只是相对的,毫无纰漏的周密是不存在的,所以提倡圆但不囿于圆,不能因求智圆而犹豫不决,迟疑不前;“规矩是用来遵守的,也是用来打破的”,正所谓不破则不立,不能因一味求行方,而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考生如果能够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周密”和“规矩”,则体现了更深刻的思维,值得充分肯定。 【参考标题】 《智圆而行方,大道济世长》 《智圆以行稳,行方以立身》 《圆以处事,方以立身》 《方以正其心,圆以密其行》 《悟方圆之道,得行事之理》 《方圆并举,修己润身》 《方圆并举,阔步前行》 《方圆携手,共促发展》 《兼容方圆,立身成事 》 《悟方圆之道,担时代重任》 《以立身之方,行做事之圆》 《智圆无纰漏,行方立正身》 【优秀开头】 1.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倡导圆,圆代表周密,考虑不够周密,就会纰漏百出;有人认同方,方代表规矩,行为不守规矩就无法立身,二者各执其词,各存合理之处。而我认为,方圆之间蕴含的智慧,绝不是偏执一方,而是方圆结合,以方立身,以圆考究,从而促进个人发展,担时代重任。 2.“方圆之能周?”自古以来,方与圆便成为备受争议的命题,时代滚滚向前,它们的含义也在不断更新,圆代表周密精详,而方则是规矩和立身之基,两者看似是相对的概念,实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唯有将方与圆的含义牢记于心。方能于时代的汹涌浪潮前镇定自若,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3.圆圆满满,首尾相结,尾即是头,“圆满”的思维早在两千年前老庄的思想中就有体现,引申为思虑的周全;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方正”的思维则暗含了规矩的韵味。方圆之间看似对立,却相互贯通,尽显人生智慧。 4.方圆之间,智慧其中。有人倡导圆的周密,要求思虑精详;有人认同方的规矩,认为方行立身,两者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吗?我认为不然,方和圆是可以相容相促的,我们要兼容方圆,立身成事。 【优秀选段】 1.优秀议论:当然,方不是死板和不知变通,圆也不是投机取巧、圆滑歪道。我辈青年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守规矩,遵法律,有底线,以方立身;也要树立远大理想,学习和提升个人能力,思虑周全,行事周密,不做冲动和冒进主义分子,实现个人理想,勇担时代重任。 2.优秀议论:圆是周密,而不是圆滑世故;方是规矩,而不是死板不知变通。行为方正是思虑周密的前提,是立身的根本;思虑周密是行为方正的促进,是避免纰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唯有兼容二者,方可成事。 3.圆者,周密也;方者,规矩也。智不圆,则纰漏百出,行不方,则无以立身。圆者棱角全无,方者平折无曲。看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者,迷雾下的真相却断非如此。 方圆之道,是内外兼修之道,亦是知行合一之道。内圆,体现在思维的周密周全,外方,则是行动的拘礼有规,故为内外兼修。然而,我们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必须将知之“圆”付以实践,让行之方有的放矢。如此,修得青春荡气回肠,赢得人生前途似海。 4.优秀结尾:远方灯光明灭,星河倾泻,一斟星斗闪亮缀。新时代青年,自当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路遇风云转折,何道事业可筹,未来可期。悟方圆之道,方圆结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5.优秀分论点:①方而不圆,行之不稳。若无“圆”,行事之时,不免纰漏百出,而圆作为几何中最完美的图形,则应容纳疏漏。②圆而不方,便如脱缰的野马,如地基不稳的建筑,毫无规矩,也失去了立身之所。 6.优秀分论点:①方者,规矩也,行不方则无以立身。②圆者,周密也,智不圆则纰漏百出。③方与圆固然重要,但单枪匹马难敌强强联合,方圆结合才是正道。 7.①于思也必圆。思虑的周密是我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②于行也必方。行为的方正,是我们走向成功大门的阶梯。③方圆并举,阔步前行。 8.优秀议论:方圆并行互促,在于圆之周密与方之规矩。反观当下,不少人将圆理解成圆滑,耍小聪明,或将方理解成呆滞刻板,进而认为二者相互排斥,水火不容。错误的观点理所当然的导致了错误的行为。若想纠正错误,则需从其方与圆的本质出发,把握其真正内涵,以圆之周密,方之规矩,携手并进,互促前行。 9.优秀议论:屈原在离骚中落墨:何方圆之能周期兮?方与圆看似是相互矛盾,两者无法契合一致。其实不然,方与圆是一体两面的,“方”并非充满棱角,与世界硬碰硬,高歌猛进,一路狂飙,方更多的是一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种立身的规则与底线意识。“圆”也并非圆滑世故,没有棱角,而是一种思维与行为上的圆润与周密。唯有方与圆的水乳交融,方可行稳致远,立于不败之地。 【优秀范文】 方圆并举,阔步前行 圆圆满满,首尾相结,尾即是头,“圆满”的思维早在两个千年前老庄的思想中就有体现,引申为思虑的周全;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方正"的思维则暗含了"规矩"的蕴味。方圆之间看似对立却相互贯通,尽显人生智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圆"的追求早已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圆即思维周全,是一种前瞻意识,完美主义,更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钻研。"行别有方",方即规矩,原则,更是守正其身的意识。没有思维的周密,空守规矩也只是固步自封;没有行为的规矩,思维再怎么不落窠臼也只是异想天高。方圆并举才是吾辈昂首阔步的底气。 于思也必圆。思虑的周密是我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古往今来,莫不如是。君可见卧龙眼界之高,思雅之密,虽躬耕南阳却知天下三分;君可见冬奥冠军徐梦桃,赛前便考虑到十余种可能情况,制定了十余种方案,最终圆梦大跳台。反观当下国际形势,立陶宛只看见一时之利便盲目依附西方大国掀起反华大潮,实在是不圆的体现。智不圆则纰漏百出,于国于家于个人皆是如此!吾侪青年当还有走不完的长征路,翻不完的大雪山,越不完的娄山关,自当描幕此圆,思虑周密,为人生订下路线图。 于行也必方。行为的方正是我们走向成功大门的阶梯。行不方,则无以立身。"没有矩矩,不成方圆”。漫溯历史,我们看见乱臣贼子,昏君庸帝栽倒在铁蹄下,莫不是因为他们被名利浮华了双眼,无视了规矩的重要性。规矩内化到个人心中,其实为匡正内心的原则。如钱七虎,邓稼先,黄大年………这些功勋们无不坚守自己内心报国之原则,摒弃国外优厚待遇而回国建设,可歌可泣!今日之青年也自当以国家民族需要为基,明晰心中规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方圆并举,阔步前行。当今时光刻录机在华夏大地飞速运转,岁月的针脚在华夏大地上刻下一道道痕迹。然观当下之青年,却不免忧从中来。有人鲁莽易失,在不断内卷中迷失自我,思维定式,思虑不全。亦有人游走在各种机构间,却不想想自己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行无方,须知圆中有方,方中显圆。惟有智周行方,才能绘就自己清晰蓝图,装点祖国画卷!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楫鳞潜翼,思属风云;青年,方圆并举,才能阔步前行!食昆仑玉英,执长剑兮拓征程!
潍坊二模和枣庄二模重组试卷讲评.

7.下面有关“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胸有成竹是指不对竹竿、枝、节、叶等作局部的技巧处理,而是对竹作整体把握,
提炼出竹的神韵气度。
苏轼认为,败笔于竹下的画家们总是纠结于对竹竿、枝、节、叶等局部的剖 析和打磨,而疏忽了对竹整体观感的把握,陷入了技术理性,使画作技巧有
余而精神不足。
桂丛: (1).桂树林。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多指隐居之地。 招隐曾闻有桂丛,君今何事隐蕉中。——林云凤《题申维久蕉隐》 (2).指月宫。 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 ——李商隐《和友人戏赠》 淹留: (1).停留,长久逗留。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2).挽留,留住。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杜甫《宾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2)李斯相秦,用刻薄变诈以屠诸侯,不知易之以宽和, 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6分) 李斯辅助秦国(做秦国的丞相),用刻薄诡变欺诈的手 段来屠杀诸侯,不知道用宽大温和改变政策,最终导致 秦国土崩瓦解,这是不知道改变的祸患。 (每句1分,共5分) 易: ①<动>交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②<动>改变;变换: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③<形>容易,与“难”相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④<动>轻视:贼易之,对饮酒,醉。” ⑤<形>平坦: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Hale Waihona Puke 临江仙 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叶梦得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 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应已老, 何事久淹留? 补充注释: 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 乐圃桥:北宋有个有趣的人,叫朱长文,刚考中进士第二年,不 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把腿摔坏了,从此一瘸一拐,便无心仕途, 躲进小楼成一统,回到苏州侍奉父亲,之后又修缮自家的园林乐 圃,在此隐居,成为“乐圃先生”。朱长文居于此,把功名之想 抛诸脑后,读书弹琴,修心养性,日子过得逍遥自足。
24届山东潍坊高三二模语文作文

24届山东潍坊高三二模语文作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满足您需求的作文,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太明确您提到的“24 届山东潍坊高三二模语文作文”的具体题目和要求,如果能给我更详细准确的信息,我生成的内容会更贴合您的需求。
---#高三,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二模,则是这场马拉松途中的一个重要补给站。
在山东潍坊的我们,迎来了这关键的二模。
记得二模考试前的那段日子,教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每个人的课桌上都堆满了厚厚的复习资料,那堆积如山的书本和试卷,仿佛在向我们示威:“想战胜我,可没那么容易!”老师们也像是上了发条的闹钟,不停地在耳边叮嘱:“这个知识点一定要记住!”“那道题很可能会出,再做一遍!”我呢,也像个没头的苍蝇一样,整天在知识的海洋里乱撞。
早上天还没亮就爬起来背单词,晚上则在台灯下与数学题死磕。
那段时间,连做梦都是在考试,梦里的我不是忘带了笔,就是找不到考场,急得满头大汗。
终于,二模考试的日子到了。
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的心砰砰直跳,就像揣了一只小兔子。
试卷发下来,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别怕,就当是一次普通的练习。
”可当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题目时,心里还是忍不住“咯噔”一下。
考语文的时候,我一路还算顺畅,作文也感觉有话可说。
可到了数学,那可真是要了我的命。
看着那些复杂的函数和几何图形,我的脑袋瞬间变成了一团浆糊。
心里想着:“完了完了,这题不会,那题也没思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额头上开始冒出了汗珠。
好不容易熬到了考试结束,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
同学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考题。
“哎呀,那道数学题太难了,我根本没做出来!”“我也是,感觉这次要考砸了。
”听着大家的抱怨,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接下来的几天,等待成绩的日子更是煎熬。
我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考得太差。
终于,成绩出来了。
当我看到成绩单的那一刻,心情复杂极了。
有进步的科目,也有退步的科目。
数学果然考得不理想,不过语文和英语还不错。
潍坊市2020年高考二模语文作文分析

2.二类文:52—46(45%)文体特征鲜明;中心明确, 结合部分材料内容;使用、分析材料较为准确恰当;材料较 典型丰富,有事例和引述材料且较为新颖;结构递进,或平 行并列2层以上,但逻辑欠严密。文章中有对材料的概述与 挖掘,能够点出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发出号召或者提出 希望、建议不充分、具体。记叙文写作能够以记叙为主,描 写、抒情、议论为辅;结构布局有一定的构思技巧,能通过 较为完整的事件叙述和形象塑造表达主题;语言较为生动形 象且有文采;思想主题较为深刻。
• 3.三类文:45—38(30%)文体特征不够鲜明;不能扣紧 三则材料使用、分析材料,有个别地方不准确恰当;议论 文有事例材料,但新颖性不足;没有逻辑顺序,段落之间 文意不关联;没有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论证层次混乱、 论证单薄无力、假大空。记叙文编造故事、语言幼稚浅显、 表达方式不清、表达主题生硬勉强、书写不出色。
• 4.四类文:37—30(包括五类文10%) 文体特征模糊,文 章偏离中心。
• 5.五类文:29—0,大段抄袭、完全抄袭等。
• 6.特别提醒:记叙文写作难度很大,对于无思想内涵和语 言素养的记叙文不能太过宽松,但对于优秀的记叙文要敢 于打高分。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 1.对于文体特征鲜明,论据充分、阐发透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 议论文和构思巧妙、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记叙文,且书写认真体现较高 语文素养的作文要敢于按照一类文甚至是满分标准打分。
• 2.作文解读:
试题由材料、驱动任务两部分组成,并且两个不同的任 务要求也各有侧重。
①任务一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文体要求明确。要求观点 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学生要紧扣 三则材料,体现自己的思考,具体行文时可以先抛出材料三 的问题,然后确立观点,围绕材料一、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内涵、价值意义,呼吁青少年应增强文化自信,并自觉担当 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也可以先确立观点,紧扣材料一、二 阐释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意义,进而批驳材料三中的青少 年的错误认识,提出正确做法。注意语言公正平和,不偏激, 不傲慢。
2022届山东潍坊高三二模作文导写:满招损,谦受益(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2022届山东潍坊高三二模作文导写:满招损,谦受益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
”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
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人文底蕴:人文积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以《尚书》中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引入思考,题目的重点并不在名言本身,而在对名言的辩证解读: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
加与减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
命题人针对此所给的立意引导是:“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加”和“减”的逻辑关系要和自满与谦虚的关系结合起来理解,考生若把立意仅仅落在“满招损,谦受益”或单纯的“加”“减”关系上,便是曲解题意。
2.典型任务的限制。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此指令强调写作的起点是“以上论述”;思维的落点是“以上论述”的“启示意义”。
“以上论述”指材料中借“满招损,谦受益”引出的关于加减关系的议论。
考生要“结合材料”联想思考,准确解读“加”和“减”的辩证关系,不能只选择一个词或某一句话来思考立意。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材料肯定了“满招损,谦受益”的价值取向,并通过名言得出结论:“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加”和“减”的辩证更提醒青年人谦逊虚心,合理规划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考生写作符合此价值判断才符合题目的立意指向。
2020届高三专题复习潍坊二模讲评

• 20题为补写句子,本次考试平均得分3.88分。
• 第一句应关注前文对枸杞作用的介绍以及 “体质虚弱的人”这个关键词;第二句应关注
“这”指代前文的“长期坚持食用”枸杞,所
以第二句答案一定要有“长期食用”或者“多
吃”这样的关键词;第三句应关注“比如”后 是人,所以要体现枸杞对人的影响。
语言运用21题
认识态度和赛后的体会,二是旁观者层面,既
对雷海为和彭敏对诗词的热爱给予了充分肯定,
也指出了彭敏的不足;三是组织者层面,既有
对诗词大会的感悟,也有对以诗词为代表的中
国传统文化的热切期许。
• 对这则材料,考生并不陌生,同时, 由于命题者对材料进行了精心设计,让不 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既可以谈“热 爱和兴趣”的重要,也可以谈心态;既可 以谈诗词对个人的影响,也可以谈诗词对 社会的影响;既可以表达对参与者的敬佩, 也可以表达对组织者的敬重。
• 本次作文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考生 写一封书信,而书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重 要组成,可以说,本次命题,无论是内容 还是形式,都紧扣传统文化这个社会热点, 这应是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所在。
• 二、主要问题:
• 1.对书信体非常陌生。
• (1)不熟悉书信的格式。
• (2)文章缺乏对象感。书信是一种实用类文体。它不 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它更像是散文。 它的主要作用是:交流观点,沟通情感。但有很多同学 的作文是自说自话,没有充分考虑写作对象。
• 10.香尘:词中指宫中的整华。 • 11.铜驼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
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词中指亡国之恨。 • 12.嚼(jiáo)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
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 13.昭阳:汉时后宫有昭阳殿。词中代指王夫人居住的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作文题目解读及写作指导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二模作文题目解读及写作指导一、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青年科学家潘教授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技术领先世界,令世界同行感佩不已,但国内民众并不十分了解他的经历和精神。
郑导演认为,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今天,如何对待科技创新典型,关系到一个民族科技的未来,因此想以潘教授为原型,将他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但潘教授却不同意,他认为核心技术研发不需要宣传,需要的是“恒兀兀以穷年”的实干精神。
消息传出,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如果你是郑导演,请给潘教授写一封信,说服他同意将其事迹搬上类屏。
(2)如果你是潘教授的学生,请给郑导演写一封信,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3)请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
回应大众关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读本次考试作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提供了一则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材料,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为事实背景,有两层意思,一是潘教授取得让世界同行感佩的科研成就,二是国内民众不了解其经历和精神;“重大突破”与“精神”是需要注意的关键词。
第二句为材料的核心,即围绕将潘教授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双方的不同意见,郑导演的话语的核心是宣传科技创新典型有其时代价值、现实意义、社会效应,宣传典型、树立榜样、崇敬科技英雄,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有助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全社会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去;潘教授不同意宣传,更多是从科研工作本身特点出发,强调科研需要实干精神;两方态度,各有侧重,可以引发我们对如何对待科学家、如何进行核心科技创新、如何看待成就与宣传、如何看待榜样人物等方面的思考。
第三句,概述民众对此事热议,只是点出此事的社会影响,没有明确写出民众的具体观点。
三个材料层次清晰,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要看到郑导演与潘教授的态度中隐含着“赫赫扬名与默默实干”这样一组核心思辨性的概念,写作时这是不应回避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