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合集下载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哎呀,这个题目可真有意思!说起来,孔子和老子可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巨头,他们的思想差异挺大的。

孔子嘛,总是强调“有为”,就是要主动做事,管事情,治理国家,还有教育人民,总之是挺积极的。

老子就不一样了,他那个“无为”,就是推崇顺其自然,不去强求,顺其自然,像是个懒惰的哲学家。

我记得有一次,孔子和老子碰面了,可能是在某个古代版的谈话节目上吧。

孔子一脸严肃地说:“老子啊,你这‘无为’的思想,我实在是有点不敢苟同啊!国家怎么能不治理呢?人民怎么能不教育呢?”
老子笑了笑,悠然自得地说:“孔子啊,你看,你们这‘有为’,有时候反而弄巧成拙,人为之事不如自然。

你说治理国家教育人民是好事,但有时候过度干预反而弄得天下乱哄哄。


这时候,旁边还站了几位其他的哲学家,大概是墨子、荀子之类的,也跃跃欲试地加入讨论。

墨子一本正经地说:“孔子老师说得对,我们要有所作为,追求天下大同。

”荀子却辩道:“老子也不无道理,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也是一种智慧。


这群人就在那里一阵争论,搞得天昏地暗。

最后,好像是孟子插了一句:“治国安邦,不可无为而治也,孔子之‘有为’,亦非一味强求。


大家听了孟子的话,似乎都释然了。

孔子和老子也不再争论,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思想。

不过,我觉得这场辩论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碰撞。

总之,孔子的“有为”和老子的“无为”,各有所长吧。

有时候需要主动出击,有时候
也需要顺其自然。

生活嘛,就得看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应对才好。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业题目: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学号: ************名:***2014年 11 月 16 日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姓名:胡玉霞学号:20121105635 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一、摘要孔子与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反思“礼崩乐坏”和大道隐退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

总体而言,就不同之处来说,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提倡仁礼并重,以维系社会,安定民生。

孔子认为,在“礼崩乐坏”之后,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

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

而相同之处,为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他们都提出了优良的民本思想,譬如孔子的富民、平均主义思想,老子的均平思想。

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消极的地方,负面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最终都为后来极端专制的体制所利用,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为政以德无为而治克己复礼不同点(一)核心价值追求不同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是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

他曾说:“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统治者自身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并不否认刑政之于治理国家的有效性,但是,刑与政也只能使民众免于犯罪,并不能使社会大众的道德良善。

所以他把道德的良善视为政治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

主张“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善良最有效的途径。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理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前言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代表人物。

孔子追求礼,重视个人品德,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则强调“无为而治,以德报怨”。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旨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这句话的含义有两个部分。

首先,要以直报怨,即遇到不公正的对待时,要直接向对方表明自己的不满,维护自己的尊严。

其次,要以德报德,即对于别人的好意和好处,要用同等的好意和好处回报对方。

孔子主张用以德报德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冲突,而不是以怨报怨。

这种方式可以建立互信,有利于解决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考虑对方的立场和利益,并且要注意在价值观和道德认知方面的差异,以免产生误解和矛盾。

以德报怨
老子提出了“以德报怨”的观点。

德是指人的品德和修养,没有德的人无法处事理事。

老子讲述了一个优秀的君主的形象,他可以不以暴力镇压,而是使用“以德报怨”来处理问题。

用德来处理问题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节约成本,避免损伤关系和产生新的矛盾。

以德报怨可以用来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避免产生新的冲突和矛盾。

老子认为,如果能够保持内心平静和自律,以寡行众就可以化危为安。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这两种思想方法的实质是相通的,都在强调以德制人,以和解决问题。

在理解和运用中,我们需要区分两者的差异和特点,在合适的时候运用适当的方法,化解矛盾和冲突,达到和谐的效果。

总结老子与孔子的思想

总结老子与孔子的思想

总结老子与孔子的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人物。

他们的思想代表了道家和儒家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价值体系。

老子强调个体的自然发展和道的无为而治,而孔子则关注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

以下是对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简要总结。

老子主张“道”,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道所构成的,道是它们的根源和本质。

他强调个体的自然状态和个人的素质,主张追求自然、简朴和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源于尝试强制性改变自然秩序,而应该尊重自然的循环和法则。

他认为,个人应该尽可能地脱离社会束缚,回归自然,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老子的“无为而治”观念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宋明理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中。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基础,他关注的核心是个体的修养和社会伦理。

孔子强调道德、礼仪和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仁”的概念。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和人性之美的关键。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他主张在家庭和社区中培养仁爱之心,以塑造和谐的社会秩序。

他也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人应该尽力改善社会并帮助他人。

孔子的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和教育领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都致力于推动和塑造社会和个体的进步。

两位思想家都认识到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并试图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

老子主张对个体的尊重和无为而治的观念,通过回归自然和追求内在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平。

孔子则主张道德伦理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个人修养和社会教育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两位思想家在对待权力和社会秩序的观点上也存在差异。

老子强调领导者的谦虚和返回自然的美德,认为强权和专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孔子则主张有资格和道德高尚的领导者,他相信通过执行正确的行为和遵循正当的原则,可以建立公正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老子与孔子的美学观念对比分析

老子与孔子的美学观念对比分析

老子与孔子的美学观念对比分析一、"道";与"仁";"道";既是老子一个既抽象概括又蕴含丰富的概念,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道";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73 次, 其具体意义和内涵或指形而上的实存者, 或指一种规律, 或指人生的一种准则、典范等等。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王弼注释:"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长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可以说得清楚的道,可以说得清楚的名,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有形状的事物;但是永恒的,支配着宇宙、人类的永恒的"道";则是说不清楚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指出:"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它无声无象,独立存在,永不消失,称其为宇宙的本源,意为"道";。

人遵循着地的法则,地遵循着天的法则,天遵循着道的法则,而老子认为道是遵循着自然的法则的,一切顺其自然,按照自然而然的规律办事。

老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道";的,"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大笑, 不足以为道。

";老子通过三种人闻道的反应,描述道的本质和内涵。

"上士";闻道后,努力去实行道,并且持之以恒,绝不间断;"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体会不到,觉得似真似幻,若有若无;"下士";闻道后,大叫大笑,根本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认为是荒诞不经的东西。

"仁";的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老子所著《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今据通行本《道德经》及近年出土的郭店《老子》的相关材料,试对老子军事伦理思想作一新的探析。

一、“倡和反战”的战争伦理观“倡和反战”是老子在战争伦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崇尚“和平”是老子的衷心向往。

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老子提倡相互间用一种“下”亦即“谦和”的态度进行交往。

然而,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屠杀生灵,荼毒天下,危害惨烈,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

深究之,老子强烈的反战态度具有多方原因。

第一、战争“有为”,违背了道家倡导的“无为”之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

”“‘道’不是一种‘物’,但它有‘状’。

”而“道”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然无为”。

既然“无为”合乎自然,顺乎“道”的本性要求,那么,理想的统治者就应以“清静无为”之道治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任凭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涉。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在老子心目中,按照“无为”之道治国,其功效是极其神圣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定。

”因此,老子提倡“无为”、“无事”治天下。

他说:“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由此,老子激烈反对“有为”、“有事”。

他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是神圣的,有其特定规律,不容随便干预,否则必然失败;要想治理天下,常靠无为之道。

至于人为生事,政令繁多,烦扰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天下。

在老子看来,战争,乃以“战”相“争”,是大大的“有为”之事;而战争的目的在于“以兵逞强于天下”,更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故有道者不处”,遭到仁人君子的唾弃。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较量哎哟喂,说起这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那可真是个大话题!他们俩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好朋友,一个讲究“有为”,一个追求“无为”。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两个老祖宗到底谁更胜一筹。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就是说啊,咱们说话要谨慎,行动要迅速。

你看他多务实,做事情讲究效率,结果导向。

孔子还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就得去实践,这样才能找到乐趣嘛!老子呢,他主张“无为而治”,就是别太折腾自己,顺其自然就好。

老子说:“道法自然。

”意思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争斗。

老子觉得,人要是太努力了,反而容易迷失方向。

哎呀,这俩老头儿的观点,真是天壤之别啊!孔子就像那个勤奋的小蜜蜂,整天忙个不停,想要给世界带去点色彩。

老子呢,就像是那个悠闲的野鹤,不紧不慢,享受着生活的宁静。

不过,话说回来,孔子和老子虽然理念不同,但他们都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智慧。

孔子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努力进取;老子则提醒我们,要学会随遇而安,不强求。

这两种思想,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有时候,我觉得孔子和老子就像是一对冤家,一个劲儿地唱反调。

但是,正是这种辩证的关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就像炒菜一样,既要有盐的鲜美,也要有酱油的醇厚;既要有辣椒的刺激,也要有姜的温和。

所以啊,朋友们,咱们在生活里得学会平衡,不能光听一个人的。

孔子教我们要努力上进,老子却让我们懂得随遇而安。

咱们得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既要有目标,也要有弹性。

这样,咱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跳出最美的舞步。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像两股清流,虽然方向不同,但都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咱们得学会欣赏这两种不同的美,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交织出最绚烂的彩虹。

好啦,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希望你们听了我的一番话,能对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哲学家有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别忘了点赞关注哦,咱们下次见!。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这两位中国历史上的大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和教导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激荡着波澜。

有为与无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词汇,实则是他们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孔子,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有为的人生。

他提倡仁爱、礼义、智慧,鼓励人们积极进取,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还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这样才能感到快乐。

孔子的这种有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卓越,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而老子,那个“无为而治”的智者,他的哲学思想却与孔子截然不同。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强求,不争斗,才能达到和谐。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不做,但实际上却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老子的这种无为精神,让人们学会了放下执着,懂得了顺其自然的智慧。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像是一对双胞胎,一个代表有为,一个代表无为。

他们的观点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

有为的精神让人充满激情和动力,去追求梦想;无为的智慧让人懂得放下和谦卑,去享受生活的平静和安宁。

这两种精神,就像是生活中的两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选择:是要勇敢地追求梦想,还是要安于现状?是要积极地奋斗,还是要顺其自然?这时,我们需要借鉴孔子和老子的智慧。

如果我们选择了有为,那么我们就要像孔子一样,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创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我们选择了无为,那么我们就要像老子一样,学会放下、谦卑和包容,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像是一种人生的两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两面:一面是勇往直前,另一面是顺其自然。

这两种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老子强调“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孔子和老子在人生态度上相比,孔子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人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严格按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言行,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要求人们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人格完善,实现拯救无道现实的理想。

老子则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慧,他洞悉社会发展规律,并施之于人生,为人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无穷财富。

同时两人又各有局限性,孔子重集体、社会利益则不免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老子重个性发展则不免淡化了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二战争观念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春秋时期。

那时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

贤哲们虽然讨厌战争,但生活其中,为现实环境之所趋,莫不相继致力解决之道。

有关战争和战争准备等军事问题是他们不得不涉及的话题。

孔子和老子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谈及军事的话题很多,内容也很广泛。

孔子和老子在战争观上有相同的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

但在方法论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十分强调军事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贤人教育人民多年才能作战,倘不教育人们,训练人民,一旦国家遇有战事,仓促把人们送往前线,那只能是白白送死。

在治军问题上,孔子主张治军以礼。

反对“不教而战”,除了“六艺”中的射、御等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外,孔子更重视对军队的道德教育。

因为,军队是培养勇士的地方,“勇”是士兵的基本品质之一,而一个人的勇敢源自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勇主要是来自于对“义”的追求。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勇,既可能受制于求“利”的驱动,还可能受制于人为的煽动。

勇敢有可能助纣为虐,所以,勇敢必须以道义为基础。

而孔子所谓“义”,一方面是指仁义,另一方面是指礼义,只有懂得“义”,战士们不仅勇敢,而且还会“死而无怨”。

与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同。

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

老子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的。

并且认为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

这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思想,是老子学说的精华所在。

应用在军事上,产生了一系列军事辩证思维方法。

老子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原理。

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反命题。

老子还以“水”来比喻说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理。

老子说:“善胜敌者,不与”,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短兵相接。

这与孙子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的意思是一样的,要求从战略上取胜。

总之,笔者通过粗略比较,发现孔子和老子在战争观上有着相同的观点,两人都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

但在方法论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强调仁义为本、教民而战的思想;老子则提出“慈故能勇”、“柔弱胜刚强”、“进道若退”等军事辩证思维命题以及“善胜敌者,不与”、“以奇用兵”等战略战术思想,给历代军事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三教育思想(一)教学内容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和六经。

礼、乐、射、御、书、数,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使用的基本教材。

孔子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礼”。

他强调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儒家三纲五常礼仪宗法秩序的教育。

《老子》中没有教育内容的明确反映,但老子提出了“绝学”。

也就是说,道家的“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并非完全不要教育或反教育,只是不要儒家那种旨在强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强调另一种教育——大自然的教育或“不言之教”。

(二)教学方法孔子根据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提炼出颇具特色的方法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而老子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是“不言之教”。

他认为在教学中老师过于依赖于语言、文字。

老子的“不言之教”渗透着自然主义的思想,是老子教育活动的理想境界。

(三)学习方法孔子主张学习首先要通过闻见问。

闻见不但是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还有阅读书籍,即“博学于文”。

而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进行记忆,要“见而识之”。

其次,孔子非常重视学和思的关系,主张在学习过程中,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最后孔子主张学行相结合”书本知识必须在实践中运用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老子学习方法则与孔子大相径庭。

首先,老子认为人的认识先应清静无为为前提,破除一切杂染。

其次,老子否定了感性知识、实践经验的认识价值老子提醒人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应在事物的一定距离之外,向内心深求,直觉和内心体验才是人们获知的途径。

最后,老子认为学习求知要辩证、变化、求新和不落窠臼。

孔子的学习是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因此学习过程向社会呈开放状;而老子的学习是自“守”的,它可以是封闭于自身,体现了非社会性,这也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

四和谐思想孔子的和谐思想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人”的和谐是孔子和谐思想的核心价值。

其中包括修身自省.实现个人身心和谐;克己复礼,用“仁”构建人际和谐;为政以德.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知命畏天,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道”。

“道”既非物质性实体,也非精神性实体,在对立的两极不具有任何明晰性标志,而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和谐关系。

在人生的修身立命上,老子以追求“自然”,“和谐”为最高价值;在人际和谐上,老子主张“天道无亲”,他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社会事务而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孔子和老子在实现普遍和谐的路径上虽然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且殊途同归,但毕竟在思维方式和理论的诠释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实现普遍和谐的基本动力不同。

在孔子看来,以血缘人伦为基础建立的家庭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进而推广到社会生活和自然当中去;而老子认为自然和谐才是实现普遍和谐的起点和最高和谐。

实现普遍和谐的根本方式不同。

孔子的和谐观虽然也是以自然和谐为本体基础,但他论述的和谐观念却是从人自身和谐开始的,他认为只有人身心和谐了,才会有人际和谐,进而推及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这是一种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而老子认为,自然,社会,人事都要遵循“道法自然”的最高法则,这是一种由物及心的内敛式和谐。

实现普遍和谐的结果不同。

孔子主张“中庸”,“中行”,他要求人们恰到好处地进行道德实践,找到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这种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观是理性而积极的。

而老子的和谐观由物及心的和谐观,人不但要顺其自然,而且完全回归自然,所以老子的和谐观可以解释为一种冷静而消极的处世哲学。

当然孔子与老子在生死观、义利观、女性观和音乐观等很多方面都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哲学思想不同所决定的。

孔、老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又构筑、维护着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道政治含意的一面成为反动,但其推崇的道德理想作为民族心理的深层承载,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被后人反思、认识。

确实,虽然儒、道都曾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治国的思想,但影响中国社会的还是孔、老思想中的道德内涵。

在当代中国,儒道思想的道德内涵愈益彰显,但这种道德内涵不同于古代是由社会光扬,而表现为个体回归内心自我约束,成功者从孔、老中寻求放松,失败者从孔、老中寻求自我肯定。

由于孔、老都是当时社会斗争中的失意者,他们的思想更多是失意者的思想。

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儒道思想更易成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寻求心灵解放的通道。

儒道思想在历史上强烈地影响过中国人,在被否定的年代也仍然影响过中国人,可以肯定地说,儒道思想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

而孔子、老子这两位思想鼻祖则在岁月的洗礼中越发光芒显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