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辛弃疾词三首 课件广东

合集下载

精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精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_______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阑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8
5.壮.岁.旌旗拥.万.夫. 壮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拥万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2
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 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 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造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 南六十里处,亦称皂口。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3
三、文学常识
词韵 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诗曾是科举考 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而 词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 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宋代突 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明以 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
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 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选自《论语·子路》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4
【古文今译】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 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 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 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 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7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 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 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 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 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 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 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 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 隐江西带湖。

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辛弃疾词三首

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辛弃疾词三首

与同时代其他词人作品比较
时代背景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这种时代背景使得他的词作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词风特点
与同时代的其他词人相比,辛弃疾的词风更加豪放、激昂,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战斗精神 。
主题思想
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刻、思想丰富,既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体验,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 族命运;这使得他的词作在思想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词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
辛弃疾词三首在现代社会影响及意义
对现代文学创作启示
继承与创新
辛弃疾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通过 借鉴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现代作家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关注社会现实
辛弃疾词作中充满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这种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对现代作家具有重要启示,鼓 励作家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和表达人民心声。
辛弃疾的词风豪放、激昂 ,语言生动有力,展现了 南宋时期文学艺术的独特 魅力。
展现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民族气 节和爱国情怀的赞美与呼唤,表 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的词中塑造了许多英勇善战、 忠贞报国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人 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辛弃疾的词作还表达了对侵略者 的仇恨和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了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 赏能力;通过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体会辛词的艺术
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辛弃疾词中表现出的 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 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

3.16+辛弃疾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3.16+辛弃疾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诗苑花絮
第 16 课 辛 弃 疾 词 三 首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刘过都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与刘过交往颇深,后世传为佳话,宋元笔记中就 有多段二人交游的逸事。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 笔》细述了他们相识的过程:辛弃疾在浙东为帅 时,刘过慕名而来欲结交。门房见刘过只是一介 布衣,势利眼发作,坚决不让其入内。刘过愤然 与门房争执,辛弃疾听见声音召门房问话,门房 不免加油添醋地说刘过是非。辛弃疾大怒,本想 将刘过逐走。
后来辛弃疾在京口为官,一日大雪,辛率众幕僚登 多景楼观雪景。刘过出现时的模样很有魏晋风格, 敞着衣襟,穿着拖鞋,懒洋洋地就来了。辛弃疾大 概很觉碍眼,有心刁难,便命刘过赋诗,并以“难
”字为韵。不想刘过张口即吟道:“功名有分平吴
易,贫贱无交访戴难。”辛弃疾赞叹不已,自此二 人遂为莫逆之交。
基础自主学案
蛮· 书江西造口壁》) 何况落红无数 。 ( 辛弃疾 ④惜春长怕花开早, ______________ 《摸鱼儿》)
⑤ _________ ________ ,江南游子。把吴钩 落日楼头 , 断鸿声里
看了,阑干拍遍。(辛弃疾《水龙吟》) 脉脉此情谁诉 ? ( 辛弃 ⑥千金纵买相如赋, ________________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
忾的爱国热情。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
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 豪雄英伟之气 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 ______________
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 ___________ 豪放沉郁 为 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2.资料链接 《青玉案· 元夕》 此词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之后。此时靖康之耻已 经过去几十年,而划江局面依然如故。敌虏依然隔

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互动·探究区
Hale Waihona Puke 一、结构图示上片:元宵夜歌舞狂欢 《青玉案·元夕》下片游那人人如:织淡泊宁静、脱俗高雅
《鹧鸪天》上下片片::英投雄闲壮置举散
回现忆状对比→
悲慨凄凉 怨愤之情
《菩萨蛮·书 上片:悲惨史实→怀念故土:抑郁、苦闷

江西造口壁》下片:坚信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愿望
诗意解读 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 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 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 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 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 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 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 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 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辛弃疾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使其词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产 生了“辛派词人”。他和爱国诗人陆游并立于世,标志着宋代爱国主 义诗词创作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二、写作背景 《青玉案·元夕》 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 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 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 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 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 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 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 苦。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

高二语文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PPT 课件

高二语文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PPT 课件

鹧 鸪 天 【爱国词】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 (chuò) 银胡革 录 (lù)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却将万字平戎 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词中写了作者几种处境?从哪句看出的?
追往事,叹今吾。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 ……
主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 (英雄迟暮)。通过追忆自己过 去的壮烈经历,对比眼下被闲置 的尴尬处境,表达了壮志未酬而 年岁衰老的喟叹。
书 江

西 造

口蛮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登临地是“江西造口 壁”。怀的“古”指40年前的当朝旧事。宋高宗 建炎3年(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 太后从洪洲(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 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 后御舟至造口时,对江西一带大肆蹂躏,血腥劫 掠和屠杀广大百姓。40年后,作者任江西提点刑 狱,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 万千,写下此词。
【整体感知】
1、朗读词,把握节奏和情感。 2、说说词主要写了什么?
词主要描写了元宵节的热 闹场面和两种不同的女子表 现。
1、上片描写了元宵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 方面展开描写?采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动感十足。
“花千树”花灯;“星如雨”烟花;“宝马雕 车”车辆满街;“香满路”花香飘溢;“凤箫 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箫声、彩灯、 舞鱼舞龙节目。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2000多人起义 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后北归途中,听闻耿遇害,义军被张安 国劫持降金,于是率50骑士直入敌营, 生擒张并号召上万士兵反正归宋。

高中语文 2.12 咏史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2.12 咏史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总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

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 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

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 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

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 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的感觉。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

双关见意。
精选课件
总结这些咏史诗的共同特色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
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 件和人物。
精选课件
由咏史诗的特色你认为鉴赏咏史诗要 抓什么关键内容?
❖(一)、弄清史实 ❖(二)、体会意图 ❖(三)、领悟感情 ❖(四)、分析写法
精选课件
(一)、弄清史实
❖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 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善写五律,以“五精选言课件长城”自负。
背景介绍:
❖ 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 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 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
❖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 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 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

❖ 首联:暗喻

❖ 颔联:渲染环境

❖ 颈联:反语、双关 ❖ 尾联:象征
精选课件
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
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 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可见,本诗写诗 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 的悲凉心情,表面是 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 实际上的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优质课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辛弃疾词三首)课件(78张ppt)(共78张PPT)

优质课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辛弃疾词三首)课件(78张ppt)(共78张PPT)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 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 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 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 “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 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 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 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 (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 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 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 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 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 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 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 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 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 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 (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 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 缩并不了 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 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 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 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 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 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 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 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 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 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 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 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 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王国维<<人间词话>>
辛弃疾,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人(山东济 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 复中原。在词人中,他 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著有词集《稼轩 长短句》。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二单元第12课咏史诗三首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二单元第12课咏史诗三首

[悟情感] 10.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尾联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因为诗人正要学陈琳去 从军,但时代不同,前途莫测,即使有文武才能,又怎不令人黯然 神伤呢?
应用体验之旅见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总喜欢在这弯月如眉时潜心于阅读李贺的诗作,总感觉只有在这般 的氛围里,才能走进他的人生,走进他诗歌的意境,亦走进他壮怀激情 又寂苦无奈的心灵。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情敏捷,每次考试时,押官韵作诗 赋,总是以双手四指交叉,很快成八韵,人称“温八叉”“温八 吟”。咸通七年(866)任国子助教,竟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 齐名,人称“温李”。擅长近体诗,怀古写景诸诗成就较高,闺 情诗婉媚香艳,一如其词。为《花间集》中首要词人,后人尊为 “花间鼻祖”。
法?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诗句 抒情方法
大意
作用
石麟埋没 藏春草
① 即景抒情
时日久远,陈 ② 此联隐含着对曹操
琳墓前的石麟已经 一样的爱才识才用才 埋没在凄凄荒草之 用才人物的追思与尊 中,而重用陈琳的 敬,对那个一去而不
曹操,其生前所建 复返的重才时代的向
铜雀荒凉 对暮云
的铜雀台大概也只 往,对诗人身处弃才 能对着暮云愈显其 毁才时代的愤愤不平。
夜读李贺,或于“女娲炼石补天处”倾听萧萧秋雨的淅沥,或于
“遥望齐州九点烟”的太空里感受“海水杯中泻”的壮观与磅礴……
那浓艳浪漫,那诡奇异幻,那峭兀瑰丽,那惊人之彩、神奇之韵,皆
使我心醉神迷,情思难抑,然于这情澜之中,又读出几多的感慨和凄
怆。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后裔,但因支远流疏而不得用,虽幸得韩愈力 荐,却又遭妒贤者排斥,只在京做了三年九品。入京之前,他曾诗 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 生万户侯。” 然而,他那强烈的报效国家、建功立勋的雄心壮志,却 在权奸佞臣的一再压制之下而沦于幻灭,终辞“官”归里。史书载, 年仅二十七岁的李贺病死故里。一代旷世奇才,就这样悄然逝去,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香去:本指花香,此指观灯女子们身上散发出的香气,意指众多 女子装饰一新,衣香袭人;也暗指美人,即众多美人来来往往。
暗香盈袖: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暗香盈袖既烘染了雅 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夫妇暌离之感。
16 辛弃疾词三首
23
名句品评
11
2.词语释义 (1)玉壶光转:_精__美__的__彩__灯___ (2)笑语盈盈暗香去:_本__指__花__香__,__此__指__女__性__们__身__上__散__发__的__香__气__ (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稀__疏__,__零__落___ (4)燕兵夜娖银胡 :_整__理__,__在__此__是__“__取__”__的__意__思___ (5)却将万字平戎策:_拿___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可__惜___ (7)江晚正愁余:_使__我__悲__愁__。__愁__,__使__动__用__法___
第三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
1 温馨晨读 2 自主积累 3 合作探究 4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哲思品悟
架桥以后
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
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
远的道。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 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
16 辛弃疾词三首
9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 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 还,幼安因此起兴。”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陈寅恪 《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 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 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存亡危 急之秋。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 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
16 辛弃疾词三首
4
佳句咀华
1 .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 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2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 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 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 方,不能再怨天尤人。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3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 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
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
行人。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
16 辛弃疾词三首
3
“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 “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 “要是孩子、老人……” “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 “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 “……”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辛弃疾词三首
12
3.名句背诵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 境界:‘_昨__夜__西__风__凋__碧__树__,_独__上__高__楼___,___望__尽__天__涯__路_____’,此第一境也。 ‘_衣__带__渐__宽__终__不__悔__,_为__伊__消__得__人__憔__悴__’,此第二境也。‘_众__里__寻__他__千__百__度____, _蓦__然__回__首__,_那__人__却__在__灯__火__阑__珊__处___’,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2)_东__风__夜__放__花__千__树___,更吹落、星如雨。 (3)蛾儿雪柳黄金缕,_笑__语__盈__盈__暗__香__去___。 (4)却将万字平戎策,_换__得__东__家__种__树__书____。 (5)_青__山__遮__不__住___,毕竟东流去。
16 辛弃疾词三首
21
四、请细细品味下列加□的词语的含义。
宝马雕车 香满路 。
意气 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笑语盈盈 暗香去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暗香盈袖 。
提示 香满路:豪门富户之人前去观灯,其身上的衣饰之香,车马之香, 洒满道路,指意气之盛,富贵之势。
16 辛弃疾词三首
22
骄满路:指掌权之后的宦官内臣的骄横神气,骄奢蛮横飞扬跋扈,不 可一世之态充满道路。
16 辛弃疾词三首
7
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 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鹧鸪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 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 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 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 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 (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 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
16 辛弃疾词三首
17
2.表现方法上,辛词先是用浓重之笔墨写元夕之热闹,后用白描笔 法写搜寻意中人之事。而大肆渲染铺垫只为结句服务,前后呼应,笔触细 腻而用意良苦,大起大落,跌宕生姿。
李词在艺术上除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 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 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
那人:淡泊宁静、脱俗高雅
上片:英雄壮举 回忆
《鹧鸪天》
对比→悲慨凄凉 怨愤之情
下片:投闲置散 现状
上片:悲惨史实→怀念故土:抑郁、苦闷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下片:坚信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愿望
16 辛弃疾词三首
16
师生探究
一、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 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提示 1.在立意方面,辛词既写在元夕之夜苦苦搜寻意中人的执著与悲喜 莫名之情,同时又托意中人这一形象言志,表达一种自甘淡泊、安于寂寞、 坦然自信之襟怀。李词则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 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一种饱经丧乱之人所产生的迷茫痛苦和孤 寂悲凉。
16 辛弃疾词三首
19
三、《菩萨蛮》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细加分析。 提示 本文用比兴手法,极写深沉之爱国情思。它以眼前景,道心上事, 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 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 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 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 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
16 辛弃疾词三首
5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作者视窗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
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 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 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16 辛弃疾词三首
10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宝马雕车( diāo ) (3)蓦然( mò ) (5)旌旗(jīnɡ ) (7)娖(chuò) (9)髭须( zī )
16 辛弃疾词三首
(2)黄金缕( lǚ ) (4)阑珊(lán shān ) (6)菩萨蛮( pú sà) (8)银胡 ( lù ) (10)锦襜突骑( chán jì)
具体比兴之处如: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
16 辛弃疾词三首
20
当年事。在词人心中,此一江流水,即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当建炎年间 四海南逃之际,不知有多少难民伤心落泪,痛不欲生。由此,此情此景又 象征存亡危急之秋。同时,一江行人泪中,自然也有词人之悲泪,所有炎 黄子孙之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 长安,又说它遮不住东流水,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又指 投降派。“东流去”,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不可遏止,势不可挡。 “江晚正愁余”句,又描绘出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 词人沉郁苦闷之写照,而暗含起笔之郁孤台意象,可谓妙极。
16 辛弃疾词三首
13
合作探究
1.《青玉案·元夕》
文本感知
这首词借描写元宵夜赏灯的热闹情景,讽刺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不思进取的行为。亦借一位
不慕繁华、自甘淡泊的美人,隐喻词人不愿与主
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鹧鸪天》 这首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位抗金将领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词人无比悲
16 辛弃疾词三首
18
二、请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提示 这首词以短短五十多个字,概括了一位抗金名将的悲剧遭遇。他青 年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金军将领带义军南下,威武雄壮,战功赫赫。 然而皇上没有抗金决心,又畏惧起义军,义军被遣散,让义军半途而废。 主人公处处受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多少年后,感叹年老 不能回到青春、岁月虚度的可惜,可又不甘心年老,言外之意有壮志未能 抛却之意。之后以鲜明、典型的形象,突出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 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文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广极端沉痛的地步。 总之,本文主人公文武全才,应有大的作为,由于昏君与投降派的干扰, 壮志未酬,实乃悲剧英雄的典型,其悲慨程度使人扼腕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