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手法类概括(1)

合集下载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一、什么是情节手法“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别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类别释义特点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小说情节概括

小说情节概括

-14-
参考答案 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 价值;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 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①段提到会明是 三十三连一个伙夫和三十三连十年前的辉煌战绩,显然战争可使他 重温荣耀,获得价值;第③段补叙去年六月鄂西战役的惨状,借以表 达他不想把战争拖到六月的想法;第④段说“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 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这也是会明的想法。
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变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
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
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核心动考手点 ,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
-17-
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
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
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
问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 分)
核心考点
学生答案: 1.会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审题) 2.一战成名,获取功名利禄。(无中生有) 3.会明是三十三连旗帜,他要把军旗插到堡上去 (深层含义)
(参考: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 兵的价值。) 4.战争给他带来光荣,使他获得尊严。(表述不准) 5.6月天气太热,不利于作战。(表述不准) (参考: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 6.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盼望和平早点来。(?) (参考: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2021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2021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小说情节概括(梳 理)
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小说常考题型有: 情节概括类 情节手法类 情节作用类
2021/4/5
情节概 括:
情节手 法:
情节作 用:
1.请梳理本文的 脉络(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 几件事?请依次加
以概括。
1.×××部分在人称 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 法上有何特色?请
2021/4/5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2021/4/5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 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 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 崩溃;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2021/4/5
5.抑扬式:
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锋突转,归在“扬”。或者相反。
2021/4/5
6.意识流式:
是现代小说一种新兴的结构方式。它不按事物的因果规律和时空关系来安排结构,而是按照人物 心理活动的流程来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回忆、联想、闪念、内心独白、幻觉、梦境等内心活动连 缀生活片段。
2021/4/5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种题型。

考法一:梳理情节结构题点·必备知识小说情节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外国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2 小说的线索安排备考·关键能力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情节梳理的三种思路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

情节的核心要素为“人物+行为”,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情节。

概括时不要遗漏要点,一定要概括全面。

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模式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答题模式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答题模式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典题·满分解构例题(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情节概括题

情节概括题

情节概括题
情节概括题通常要求考生对一篇文章、小说、电影、故事等的主要情节进行简洁而全面的概括。

1. 确定关键事件和人物: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发生的关键事件。

这些事件通常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2. 关注故事主线:将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进行排列,形成一个连贯的主线。

3. 突出重要细节:在概括中提及一些关键的细节或转折点,这些细节可以增强情节的吸引力和连贯性。

4. 简明扼要: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避免过多的描述和细节。

保留故事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情节。

5. 避免剧透:在概括时,尽量避免透露故事的结局或重要的悬念,以保持读者的兴趣。

6. 检查完整性:在完成概括后,检查是否包含了
故事的主要元素和情节,以确保概括的完整性。

以下是一个情节概括题的示例:
请概括《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主要角色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

他们在取经途中遭遇了各种妖魔鬼怪的阻拦,但最终成功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

高考小说情节技巧练习题

高考小说情节技巧练习题

高考小说情节技巧练习题一、情节概括类1. 请简要概括《红楼梦》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的故事情节。

2.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

3. 请概括《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主要情节。

4. 请简要介绍《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二、情节分析类1. 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为实现买车梦想而付出的努力及其结果。

2. 请分析《家》中觉慧与鸣凤的爱情悲剧原因。

3. 分析《围城》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

4. 请分析《边城》中翠翠与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关系。

三、情节技巧类1. 请分析《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节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

2. 请分析《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节中,诸葛亮是如何运用心理战术的。

3. 请分析《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一节中,吴用等人是如何巧妙地实施计划的。

4. 请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一节中,作者如何塑造孙悟空的形象。

四、情节拓展类1. 请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例,设想一个情节,展现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 请以《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为例,编写一个关于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情节。

3. 请以《水浒传》中宋江和晁盖为例,创作一个关于他们义释晁盖的情节。

4. 请以《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为例,编写一个关于他们师徒情深的情节。

五、情节创新类1. 请以《红楼梦》中的角色为素材,创作一个现代版的小说情节。

2. 请以《三国演义》中的角色为素材,编写一个穿越时空的故事情节。

3. 请以《水浒传》中的角色为素材,创作一个武侠小说情节。

4. 请以《西游记》中的角色为素材,编写一个科幻小说情节。

六、情节推理类1. 根据《红楼梦》中“贾琏偷娶尤二姐”的情节,推测王熙凤发现真相后可能采取的行动。

2. 在《三国演义》中,假设曹操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攻打乌巢,推测官渡之战的另一种结局。

3. 如果《水浒传》中林冲没有加入梁山,推测他的命运会有何不同。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梳理【小说备考】(一)情节结构安排模式:(1)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使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

《清兵卫的葫芦》(2) 结构上延迟——(《牲畜林》)“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3) 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产生戏剧性效果。

(4) 蒙太奇式。

或叫“镜头组合式”。

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5) 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6) 倒叙式。

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

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

(7) 留白式。

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8) 抑扬式。

“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

或者相反。

用这种方法,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旨。

(9) 误会法,巧合法(10) 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马兰花》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11) 设悬念: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12) 埋伏笔,做铺垫: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小说的答题技巧及模式一.情节梳理概括类:1.概括梳理情节题: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这个过程具体分为:(序幕)——发生——发展————结局——(尾声)如:赞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2.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答好概括情节题则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扣紧人物、开端、结局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情况下、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二.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类:1.概括题:身份定位+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示例: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09安徽卷)答:董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2.赏析题:要结合人物言行或情节具体分析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示例:结合文本,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答:贝格斯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妇女。

她热爱故土、珍视亲情,如她一直珍藏着母亲送给她的魔盒;她纯朴善良、热情爽直,如她积极帮助“我”走出沮丧、伤心的阴影;她观察敏锐、善解人意,如她善于观察“我”的内心与表情的变化。

3.塑造人物手法题:手法或描写角度+人物思想性格手法: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示例:《红楼梦》第五回是怎样描写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答:肖像描写。

通过描写林黛玉的眉毛、眼睛、姿态等,写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提醒】人物形象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复习(一)-----情节技法归类一、常见的题型①概述小说的情节;②鉴赏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③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概述小说的情节技巧归纳: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

(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

(一般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

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

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整的句子。

(二)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1)常见情节结构技巧及其作用:1、倒叙:设置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插叙、补叙: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更丰满3、平叙: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人入胜5、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6、铺垫:蓄势、突显主旨7、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8、欲扬先抑(欲抑先杨):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出乎意料9、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表现主旨、深化主题10、烘托、渲染: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11、对比、衬托: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突出主题12、情节的突转、误会、巧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13 、线索的设置(明线、暗线、主线、辅线):串联情节、使结构紧凑、情节集中、推动情节发展14、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15、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情节安排技巧答题模板:点出情节技巧+结合文本分析+技巧效果(作用)(三)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2.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二、开头情节观察开头与小说其他要素的关系,有的放矢1、题目:扣住题目。

2、人物:开篇人物的特点3、环境:意象、气氛、情调……4、情节:A: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铺垫。

B:交代写作缘由,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D: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E: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F:欲扬先抑。

G:首尾呼应。

5、中心(主题):开门见山,点出(暗示)文章主题。

三、小说的结尾艺术效果:1、简洁干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引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2、画龙点睛,突出主旨3、解除悬念,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丰富4、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生动5、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耐人寻味6、与上文形成呼应(照应题目)7、出乎读者的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8、虚写、想象、双关、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情感……1.判断小说的线索:一看内容,二看标题小说的线索安排①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②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④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①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②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小说的明线与暗线①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②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

小说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2.小说的结构、构思技巧小说叙事的顺序①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的好处是,事件从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②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④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简单的补充交代⑤平叙:即平行叙述,指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可谓“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其他构思①铺垫、悬念、伏笔;②前后对比衬托;③欲扬先抑(先扬后抑);④前后呼应;⑤戛然而止(留白)3.小说情节内容的概括注意时间、地点要分析清楚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根据时间的阶段性划分段落并概括小说的情节注意情节的发展注意小说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根据故事的发展概括情节内容注意关键语句尝试寻找能够总括或暗示情节发展(或层次划分)的关键语句注意文章线索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段落层次4.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角度①结构构思(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制造波澜,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环境氛围,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严密,达到高潮,耐人寻味等②揭示主题(内容)说明……的内容,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等③塑造人物形象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等④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使用……的手法,达到了……的效果细节描写的作用①刻画人物的性格、追求、爱好,衬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②营造某种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深化主题,暗示影射④渲染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5.小说的开篇和结局的技巧小巧设悬念、①引起读者的思考说开篇铺垫伏笔、欲扬先抑(先扬后抑)……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点明线索,呼应标题⑤揭示主题小说结局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和行文思路上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增添了作品的情趣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合情合理小说结局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显了群众(华老栓等人)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死,引发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戛然而止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6.谋篇布局的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效果作用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进行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暗示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置悬念先不把谜底揭开,从而引出下文使读者产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期待心理伏笔铺垫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做出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