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1课时_我与社会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与社会

父母、亲戚
地缘关系
同乡、邻居
业缘关系
同学、同事
血缘关系
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社会关系?
我与社会——课堂小结
感受社会生活
我与社会的关系
1. 一个词:绚丽多彩。1. 个人是社会的 有机组成部分 。
2. 深入了解后我们会 2.人的身份是通过 建言献策、为之分忧。 社会关系 确定的。
当堂检测
1.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我们() ①不再关心国家发展 ②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③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④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
分享:逐渐步入社会的我们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感受?
选出你的最爱
校园生活:作为学生, 暑假生活:作为社会成 以校园为中心的生活。 员,在校园以外的生活。
假期必备三大样:走亲戚、游玩、学习 通过这三方面的体验,说说你对社会生活的感受。
一、感受社会生活的途径
走进农村、来到工厂、步入商场、参观博物馆、观看升 旗仪式等方式。
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 相关联协调,而具有 不可分的统一性。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
把人与人之间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 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 的“结点”。
交际大比拼:介绍自己
情境一:做客同学家,向同学的奶奶介绍自己。 情境二:到姑姑家玩,向姑姑的朋友介绍自己。 情境三:在国外碰到几个说新疆土话的帅哥(美女)。
请将上述情境表演出来!
诸如某某的同学、侄子/侄女,还有中国人(新疆人) 这样的自我介绍开头,说明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是如何确定 自己的身份的?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 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1我与社会》是学生在小学生活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开始从生理、心理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也有一定的社会认知。
但同时,他们又面临着许多困扰和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自制性与冲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2.难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引导学生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如何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活动】讲述一个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与社会”这个话题。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课程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与社会。
环节二:新课学习——我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讲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关系。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

社会关系图:例一
试
画
自
己
的
社
会
关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了联系? 2.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多选: 1、了解社会的途径有( )
A、学习社会知识 B、帮助老年人 C、经常听广播读报纸 D、社会成员的影响 2、某学校在开展助残的活动中,许多同学发生了巨大变化: 冷漠的变热情了,脆弱的变坚强了。可见( ) A、人在社会中能够不断的成长 B、我们应该多了解社会 C、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D、我们的情绪变化太大
会各行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衣
食
住
行
学习
生活
我每天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 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 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
个人和社会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 会,人会变成 怎样?
鲁 而滨 存逊 在脱 了离 吗了 ?社
❖鲁滨逊说过:“我什么东西都可以 做出来。”不过他马上还补充了一 个条件:“只要我有工具”。
他在孤岛上生存的知识、技能、依 赖的火枪工具都是在社会中得来的, 像他这样极端的例子都不能脱离他人 而存在,何况我们。
鲁滨逊的原型
❖ 课外拓展:
1704年9月,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 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 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岛上,在这个荒无 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四年零四个月。直到 1708年,他才被一个叫罗杰斯的航海家发现 并带回英国。当他被发现时已成了一个野 人,甚至忘记了人类的语言。塞尔柯克的 传奇经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报纸上也刊 登了一些关于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孤独生 活的情况。笛福正是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 事为蓝本,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 传奇、不朽之作。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 课件

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 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知识小结
一.感受社会生活
我 与 社 会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
一员
1.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
1.人们常说:“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正确的是( ) A.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B.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 C.个人是社会中的人 D.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无关
思考并讨论: 1、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感受社会生活
1、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走 访了解;看电影、看电视、浏览网页;参加 社会公益活动等。
2、虽然身体劳累,有时还会遇到挫折和 困难,但收获的确是快乐。这个过程,可以 开拓视野,提高社会生活能力,感受社会生 活的绚丽多彩。
0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把人看成点,人与 人的关系看成线,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 网上的一个结点。
人离不开社会
交往,进行物质、精神交流。
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老板与员工、买家与卖家、发明者与使用者、亲戚、父女、邻居、 朋友、同学、 同事、师生关系等等。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 我与社会
学习目标
1. 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学会关注国家大事。 2. 知道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有着不同的身份,能够梳理
清楚自己的社会关系。 3.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融入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01
感受社会生活
相关资料
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忆一忆、说一说。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与社会》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与社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与社会》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关注。
他们逐渐从个人角度转向社会角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概念,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关注社会现象,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发展。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转向社会角度,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识。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转向社会角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1.1我与社会(17张PPT)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立的, 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 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马克思 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D
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C.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D.人可以脱离社会生存而发展
2.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立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
利于我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告诉我们( ) B A.①②③
B.②③④
二、教学方法
B.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A.每个私人都有三个好朋友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
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复习知识点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1我与社会1.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就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如何理解社会对人的影响?(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参加社会生活的意义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2 在社会中成长1、养成亲社会行为行为的原因(或意义) P8原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意义: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系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怎样理解人的社会化?(为什么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化?)(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的人的过程。
(2)、人的成长是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怎样培养亲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培养,、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课时我与社会
1教学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体味随着自身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鲁滨逊漂流记》情境视频(片段))初到孤岛的鲁滨逊是绝望的,慢慢地,他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大家想一想:流落孤岛的鲁滨逊是真的与世隔绝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基于生活经验,认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
活动一: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呈现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横切面,意在让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在生活经验中体味生活、认识社会。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
活动二:小华的暑期“大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是一个圈,每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
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2.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例:敬老院做志愿者;旅游;参加兴趣班;参加夏令营等。
3.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图片展示:社会关系网
2.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提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和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网络化的权势,其特点是人们虽然属于若干群体,但可以通过熟人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与他人联系,由此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更多人,这种联系类似于计算机结点间的互相连接。
社会网络几乎可以以任何活动为中心,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结点之间的互相连接)而非“群体”(明确的边界和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称为“社会网
络革命”。
(二)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活动一:情景探究
设计意图:以两幅情境图呈现同一个中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身份,意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是消费者 我是大哥哥 1.问题思考:
(1)在社会关系中,一个人的身份是确定的吗?
提示:不是。
(2)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提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想想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提示:父子(女)关系,扮演儿子(女儿);师生关系,扮演学生;同学关系,扮演同学;公共关系,扮演公民;等等。
2.相关链接:(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设计意图:援引社会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社会关系,意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理解社会关系的框架,明确几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和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师总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活动二:小辩论
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1)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2)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吗?
提示:让学生搜集资料,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站,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了解到了我们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社会生活成就我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4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注意到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与发展,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