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29大学语文2018年版笔记
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018年4月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

大学语文---2018年4月1.下列《咬文嚼字》所引的唐人语句中,用以抨击“套板反应”的是A、蓝田日暖玉生烟B、僧推月下门C、烟光凝而暮山紫D、惟陈言之务去正确答案:D解析: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这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排比B、层递C、对偶D、借代正确答案:C解析: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
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这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偶。
3.《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一文中,罗素认为,对于富于心理想象力的人来说,避免愚蠢的见识的“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同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对此展开论说时,他所提到的见识是A、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B、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C、圣雄甘地就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D、不论男人或女人,十之八九都坚信男性或女性特别优越正确答案:C解析:课文原文:有些人富于心理想象力。
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与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
这同实地跟论敌进行辩论比起来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圣雄甘地就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在他看来整个产业革命都要不得。
也许你永远没有机会真的遇见一位抱有这种见解的人,因为在西方国家里大多数人都把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视为当然。
全国2018年4月自考(04729)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课程代码:0472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硤餃腻講嚨虚识縫鸪苎緶砻敌驁悯蓋熾恋渙钞阒貺庑颊毡巋該渌闃韙旧龍诚賞嶗辆籌鞑龀鷺洶买呛陆厅龙绪飲确骘腸锗綆诹黃銮邓谠洁鲈鱺歿谚啮檁缔锁裊鈰耧鸭縛惊滨给鬧袄滚錙氢轎迟骗驂璉绕蕢鹳跷糾鹕鏟蟶剮軍書瘗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咬文嚼字》所引的唐人语句中,用以抨击“套板反应”的是A.蓝田日暖玉生烟B.僧推月下门C.烟光凝而暮山紫D.惟陈言之务去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这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排比B.层递C.对偶D.借代3.《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一文中,罗素认为,对于富于心理想象力的人来说,避免愚蠢的见识的“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同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对此展开论说时,他所提到的见识是A.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B.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C.圣雄甘地就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D.不论男人或女人,十之八九都坚信男性或女性特别优越4.下列《垓下之围》的人物语言中,表现项羽对自己失败原因至死不悟的是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B.我何面目见之C.时不利兮骓不逝D.是何楚人之多也5.下列《张中丞传后叙》的人物形象特点中,属于许远的是A.嫉恶如仇B.从容镇定C.宽厚谦和D.博闻强记6.下列《种树郭橐驼传》语句中,用以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是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B.其莳也若子C.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D.其置也若弃7.下列作品中,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B.《五代史伶官传序》C.《张中丞传后叙》D.《赵武灵王胡服骑射》8.下列《前赤壁赋》语句中,表现了人生苦短感慨的是A.寄蜉蝣于天地B.渺沧海之一粟C.挟飞仙以遨游D.抱明月而长终9.下列《西湖七月半》提到的事物中,指代古代士大夫的是A.轻丝B.弱管C.峨冠D.竹肉10.下列《纪念傅雷》语句中,堪称“充满言外之意的画龙点睛之笔”的是A.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B.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C.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D.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11.下列《都江堰》提到的历史人物中,被作者颂扬为“智慧、仁慈、透明”的是A.诸葛亮B.李冰C.刘备D.杜甫12.《我与地坛》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从而展现母爱的动人力量,这种表现方式是A.侧面烘托B.铺陈排比C.类比D.递进13.下列《湘夫人》诗句中,表示湘君遗憾之情的是A.桂栋兮兰撩,辛夷楣兮药房B.捐余袂兮江中,遗余揲兮醴浦C.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D.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14.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创作时间是A.被征召入长安之前B.被征召入长安之时C.被迫离开长安之后D.被判流放夜郎之时15.下列《早雁》诗句中,作者的笔触转向了南方的是A.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B.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C.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D.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16.《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中借典故喻丧偶之痛的句子是A.梧桐半死清霜后B.头白鸳鸯失伴飞C.旧栖新垅两依依D.空床卧听南窗雨17.《再别康桥》中,“康桥”所在的国度是A.中国B.英国C.法国D.美国18.下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中,象征袓袓辈辈美好理想未能实现的是A.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B.淤滩上的驳船C.未落到地面的花朵D.雪被下古莲的胚芽19.下列《宝黛吵架》语句中,直接描写黛玉心理活动的是A.心里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他也奚落起我来。
自考04729大学语文第三部分笔记(自己整理)

蒹葭《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瞻含蓄诗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为:凝结成所谓:所念伊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指世人所思念追寻的人一方:那一边溯洄:逆流而上从之:追寻他之:指伊人溯游:顺流而下宛:宛然好像凄凄:茂盛的样子曦:干湄: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跻:登上升指道路险峻难以登上坻:水中小洲小岛未已:未止指露水没有全干涘:水边右:迂回曲折沚:水中的沙漠蒹葭是一篇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歌历来备受赞赏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蒹葭猫咪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shuo)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遇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神话诗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仓一片十分茂盛但心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诗最得风人深致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从思想上说指境界深远意在言外湘夫人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辟令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对内倡导举贤授能改革政治变法图强但屡遭保守派势力诽谤打击表现出誓死抗争以身殉国的精神屈原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留存下来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和《九章》《九篇》等这些诗篇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污浊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理想高尚的人格情操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他的作品往往采用大量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丽韵律铿锵(keng qiang) 地方色彩浓郁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我国文学有深远影响本诗选自屈原《九歌》帝子:公主娥皇女英相传是帝尧的女儿即诗中的湘夫人降:降临北渚:指洞庭湖北岸的小洲目眇眇:望眼欲穿的样子愁予:使我(指湘君)愁苦不已嫋溺:微风不断吹拂的样子洞庭:洞庭湖白薠:一种草骋望:极目远眺与:一说义同“数”计算着佳期:一作佳人夕张:傍晚摆好陈设为湘夫人道来做好准备萃:聚集罾:一种鱼网公子:公主指湘夫人荒忽:与“恍惚”通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一说指神情心态潺湲(chanyua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糜:麋鹿食:吃庭:庭院蛟:蛟龙水裔:水边江皋(gao):江边皋是水边高地济:渡过西澨:西岸澨:水涯水边佳人:美人指湘夫人騰驾:驾车飞驰偕逝:同往斊:修建修补荷盖:荷叶做的房顶荪壁:用香草荪饰壁紫坛:以名贵的贝壳紫贝砌坛播:散发散布苏椒:花椒一种香料成:涂饰桂栋:以桂木做栋梁兰橑:以木兰做屋檐辛夷楣:将香花辛夷楣插在门楣上药房:讲=将香草白芷摆在房间罔薜荔句:用罔薜荔编织成网作帷帐擗(pǐ):分,剖开。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章节考点汇总

本章考点归纳:古文5篇现代文4篇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26)
凶:
【正确答案:灾凶,此指饥荒】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1.
2.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26)
【正确答案:满】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
内:
【正确答案:通“纳”,接纳】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重点,参考精讲课件)如:
例题
【正确答案:C】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1)【正确答案:D】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3.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2)【正确答案:A】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方法:例证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36)
例题(1804,36)【正确答案:】。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自考核心考点笔记 自考重点资料

徐中玉、陶型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寡人之于国也………………………孟轲秋水(节选)…………………………庄周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论毅力………………………………梁启超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容忍与自由…………………………胡适咬文嚼字…………………………朱光潜吃饭…………………………钱钟书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冯谩客孟尝君……………………《战国策》垓下之围…………………………司马迁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光前赤壁赋…………………………苏轼先蚍事略…………………归有光马伶传……………侯方域西湖七月半………………………张岱秋夜………………………………鲁迅香市………………………………茅盾爱尔克的灯光……………………巴金纪念傅雷…………………………施蛰存苎小弟……………………………宗璞都江堰……………………………余秋雨我与地坛……………………………史铁生蚂蚁大战…………………………亨利•梭罗诗歌蒹葭………………………………《诗经》湘夫人……………………………屈原陌上桑………………………………汉乐府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长恨歌………………………………白居易早雁………………………………杜牧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一句话……………………………闻一多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小说婴宁………………………………蒲松龄宝黛吵架………………………曹雪芹断魂枪……………………………老舍哦,香雪……………………………铁凝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苦恼…………………………………契诃夫中期邹国人。
自考04729大学语文第一部分笔记(自己整理)

秋水庄周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不为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异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
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词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耳:而已
凶:灾凶此指饥荒
栗: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加:更
好:喜欢爱好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起鼓来
兵:兵器
刃:刃口这里指锋利的兵器
接:接触交错
甲:铠甲
曳兵:拖着武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直:仅只
是:此这
不可胜食:吃不完
胜:尽
数(cu):细密
罟(gu):网
洿(wu):低洼地这里指池塘
以天下之夷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
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
望洋:仰视的样子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以孔子的学识为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行
(以为伯夷的义行为轻)
盘根错节:树木根干枝节回绕交错比喻事情的繁难复杂
艳羡:非常羡慕
用:大概是
蹇(jian):跛(bo)足引申为艰难困厄遭逢:遭遇
庸讵(ju):岂怎么
判:分开区别
操舟:驾驶船
参伍:交相错杂
譬如为山见论语子罕
篑(kui):盛土的竹筐平:填平
有为者譬如掘井
见孟子尽心上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为一仞汉制七尺为一仞弃井:废井
大学语文(课程代码)04729

C.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D.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6. 《咬文嚼字》运用“推敲”典故所说明的是( )。
A.更改一两个字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B.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身”
D.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4.贯穿《论毅力》全文的论证方法是( )。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5. 《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 )。
A.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B.勿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大学语文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使用的手法是( )。
A.象征法 B.托物言志 C.先抑后扬 D.先扬后抑
2.在《秋水》中,作者在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河水与海景的作用是( )。
A.表现河伯初次见到大海不禁被它所陶醉
B.表现秋天河水的洪大和令人心喜的美丽
C.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一眼看不到头
D.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3.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A. “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B. “满招损,谦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2018年版笔记第一篇《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1)第一个层次:抑: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扬:指出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和根本措施(2)第二个层次:抑:用杀人怪兵器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推卸责任,扬:告诉他应该持有的态度2、实行王道的措施:(1)初步措施:不违农时(农业)、数罟不入池(渔业)、斧斤以时入山林(林业)(2)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3、修辞手法:A、比喻,(1)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2)用拿到杀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讽刺梁惠王不顾百姓死活,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非常形象、生动,具体深刻B、排比:(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也…材木不可胜用也”(2)“五亩之宅….无饥也”;4、演绎论证方法: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养生丧死无憾”,而梁惠王“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因此认为梁惠王没有实行王道,是运用了演绎的论证方法第二篇《秋水》1、庄子的介绍:(1)庄子,战国人(2)庄子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批判黑暗现实,蔑视富贵(3)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多采用寓言形式2、人的认识要受到时间、空间,受教条件的限制。
3、以寓言的方式说理,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4、中心主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即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现实意义:其实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持续开阔视野,不断进步5、景物描写的作用:(1)秋水时至....不辩牛马。
写河水的景(2)顺流而东行...不见水端写海水的景,用河景和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渲染了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6、修辞手法:(1)反诘句(有问无答):吾在天地...又奚以自多?(2)比喻句(3)排比句;营造气势7、又奚以自多:奚以是何以,怎么的意思第三篇《谏逐客书》1、李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代表作《谏逐客书》《秦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文》2、“谏.....书”:谏是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书是古代臣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3、臣闻史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自谦之词过:错误4、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危害时,没在逐客这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境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厉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本文的艺术特点:(1)善用比喻,从而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应该抱有的态度,如“夫击翁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的说明了秦王想要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贤能之德(2)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张和排比,对偶句以及选用华美词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到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沛,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取得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第四篇《过秦论》1、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2、过秦论:过是过失的意思,是动词,指出...的过失,论是一种文体,它包括论证、论史等3、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五篇《五代史伶官传序》1、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1)事例上的对比论证:A盛-继承父志-灭燕-灭梁(意气风发)B衰-泣下沾襟(2)短语上的对比论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满招损,谦受益;祸患...2、本文使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方式来进行论证本文论点:(1)事实论据:文章第二段,庄宗由盛及衰的历史事实;(2)理论论据:文章第三段,论点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中论据就有典型的理论论据“满招损,谦得益”第六篇《论毅力》1、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去战胜逆境,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2、层递性修辞手法:(1)薄弱者,次弱者,稍强者,更强者,至强者,按毅力按弱到强的顺序排列,说明只有至强者才能取得成功(2)一二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按照实际由短至长的次序排列,反面说明没有至强毅力的人不可能获得成功3、正反对比论证方法(1)有毅力者与反是者对比(2)顺境与逆境相对比(3)遇挫折不退却与旁观者对比(4)堆山者与填土者对比第七篇《容忍与自由》1、本文的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容忍,每个人的行为、言论才不会受到限制,才会有自由,自由是需要以容忍为前提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2、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作者在第一部分中论述“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时,引用《王制》里的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十年之后,当胡适反传统时,一些“卫道”的正人君子,也引用《王制》中的话要杀胡适和他的朋友们(2)第二方面作者在第二部分中论述“人类的习惯是喜同恶异”是容忍难以实现的心理根源,举了西方宗教改革之后,原先向罗马教庭争自由要宽容的新教徒,又反过来摧残异己的例子(3)作者在论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是根本不存在的观点,举了提倡白话文时的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例子3、本文具有大家风范:(1)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的进行反思和批判(2)不着重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而是从具体实例出发,将理论的阐述融汇于平易的白话之中,易于读者接受(3)“言之有物,明白清楚”这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的境界,具有大家风范4、本篇文章的现实意义:胡适先生提出的容忍的理念、态度、度量、有一个核心就是:和而不同。
当今社会趋向于多极并存,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更需要我们具备“容忍”和“和而不同”的雅量和气度第八篇《咬文嚼字》1、本文的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作者主要是从两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1)分析斟酌文字与表达情感的关系:作者通过王若虚更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来说明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通过贾岛推敲一例来说明,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都是相随而变的(2)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及到联想的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2、论证方法:多采用归纳论证方法,往往先说结论再广征博引,列举小说、诗歌、喜剧方面的大量实例进行论证,不仅有理有据,而且能将抽象的概念或陌生的道理讲的如日常生活经验那般浅显易懂3、作家作品:文学、哲学、心理学融为一炉,代表作品《谈文学》《谈美书简》第九篇《如何避免愚蠢的认识》1、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主观臆断“自认为知道而实际上不知道”(2)自我中心主义:一听到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3)狂妄自大:自尊心却使大多数人看不到这一点2、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1)科学的认知态度:对于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2)听取不同的意见: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则明”这层意思,作者提出了“理想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己自以为是(3)认知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3、本文采用例证法来进行论证:用亚里士多德认为妇女牙齿比男人数目多等例子证明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证的类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3、论证方法(1)归纳法(2)演绎法(3)比较法第十篇《秦晋xiáo崤之战》1、课文中主要写了以下几个矛盾:(1)秦与郑的矛盾(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3)秦与晋的矛盾(4)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忠值刚烈、鲁莽粗暴的性格3、本文描写的场面:蹇叔进谏、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逐客、先轸论战、晋释三帅、秦伯乡师第十一篇《冯谖客孟尝君》1、《冯xuān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又称《国策》、《国事》、《事语》、《短长》,全书按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组成2、能够显示孟尝君礼贤下士的品格的事例是:弹铗三歌,体现文本思想的是:尽烧债券3、文章艺术手法(1)欲扬先抑:抑-弹铗三歌:弹铗一歌,食无鱼;弹铗二歌,出无车;弹铗三歌,无以为家。
扬-狡兔三窟:矫命焚券,为君市义;游说梁王,谋复相位;请之宗庙,使君固位(2)对照手法第十二篇《垓下之围》1、司马迁是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历史,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一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二本纪)2、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直接原因:八千人渡江而西,而无一人上还3、项羽的性格特征,从文章内容(三件事)可体现: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表现了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何奈何的心境,四面楚(1)ɡāi歌同时又暗示出项羽不善于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2)东城快战:连斩数将,说到做到,也揭示出项羽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3)乌江自刎:宁死不屈,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揭示出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以及走投无路,只能一死的英雄末路的心情4、描写手法:巧妙的使用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以及举止描写(有大有小,有说有动);文中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大场面,以及项羽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第十三篇《张中丞传后序》1、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他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二道极天下之溺;忠犯主人之怒,勇夺三军之帅2、类比论据,用以驳斥“城之陷始,自原所分,以此诟远:“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绝之,其绝必有处”3、人物性格:(1)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性格(2)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识的性格(3)南霁云嫉恶如仇、中正刚烈4、本文是是议论与叙事合体,前部分是议论文,属于驳论,(主要是驳斥了对许远、张巡的污蔑,赞扬了他们捍卫天下的事迹)后部分是记叙文5、文章介绍(写作意图)第一层:一心抗战、反正法、视死如归;第二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绝之,其绝必有处”;第三层:驳斥错误议论;第四层:南霁云求救贺兰进明、壮烈就义;第五层:补充轶事第十四篇《种树郭橐驼传》1、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写作的一些讽刺语言,篇幅虽小,寓意深刻,也为后人广泛传诵,他的诗歌风格幽峭洁净,自成一家2、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1)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性”;用种树要“其shí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说清楚了(2)对比手法:(1)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2)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第十五篇《前赤壁赋》1、苏轼,字子瞻,号东波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元丰二年,因被污蔑作诗“诽谤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他的散文自然畅达,随物赋形,如行云流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2、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乐-悲-乐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里的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指《月出》篇中“月出皎兮”一章4、本文是一篇文赋,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第十六篇《先妣事略》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是明代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长于记叙抒情,他的代表作《震川先生集》2、先妣事略:妣指逝去的母亲,事-一种文体,记述人或事的梗概,有别于正式传记,意思是指人和事的事迹大略3、这是一篇作者追忆亡母的记叙文,追忆母亲短暂而又艰辛的一生,歌颂了其崇高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