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谚语汉译论文
日语谚语汉译的修辞对等研究——以自然类谚语为中心

2 . 修辞法的对等 ( 1 2 ) 虻蜂 匕J = ) 守——鸡 飞蛋打
f l 2 ) 中 的对 象词 “ 虻” 和“ 蜂” 为两 种 昆 虫. 用“ 同时 抓 虻 和 蜂 的话 . 最 终 什 么 也抓
( 7 ) 木 老兄 森 老兄 守—— 只见树 木 , 不
见森林
不 到” 来 比喻 两头 落空 . 一无 所 得之 意 。在 这里译为 “ 鸡 飞蛋 打 ” .对 象词 虽 变 为 了 “ 鸡” 和“ 蛋” . 但 还是 比喻两 头落 空 . 一 无所 得之 意 即对 象词 不 同 . 但 是修 辞法 和意义
辞. 但 是 因生 活 习惯不 同 . 所 用 的对 象 词 也 不同 原文 中用“ 像 嚼砂一样 ” 来形 容枯燥无
味、 没 意思 . 译 文 中用 “ 味 同 嚼蜡 ” 来 形 容无 味。 虽 然原文用 “ 砂” . 译文用 “ 蜡” , 但 都表示 的是 无味之 意 . 因此修 辞法 和意思 上 可以达 到对等 ( 二) 暗喻对等 暗喻修辞 是谚语 中常用 的修辞 之一 . 又 称为隐喻 暗喻 和明喻不 同. 它没有 明确 的比
喻形式 . 也没有 固定 的比喻词 . 在 日语中经常 以『 ~ 6 二 一 J 『 为J 形 式 出现 , 中文里 一般用 “ 是” “ 成为 ” “ 变成 ” 等词 语表示 在 翻译含暗
谚语 ( 1 0 ) 来源于《 福冈县内方言集 》 , 原文 对象 词为『 岛l , 意为 “ 乌鸦 ” 。 用无论 哪 的乌鸦 都是黑 色 、 都不会改变 , 来 比喻不论 哪里的 坏 人都是一样的 。 译文所表达含义一样 . 因此 , 原
够 高 校 论 坛 够
—— 以 自然类谚语为 中心
日语谚语汉译 的修 辞对 等研 究
日语中的谚语

日语中的谚语(中日对照)1.“百闻不如一见”----「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ひゃくぶんはいっけんにしかず)2.“歪打正着”----「怪我の功名」(けがのこうみょう)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あおはあいよりいでてあいよりあおし)4.“垂头丧气”----「青菜に塩」(あおなにしお)5.“光阴似箭”---「光陰矢の如し」(こういんやのごとし)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の計は元旦にあり」(いちねんのけいはがんたんにあり)7.“滴水穿石”---「雨だれ石を穿つ」(あまだれいしをうがつ)8.“功到自然成”---「石の上にも三年](いしのうえにもさんねん)9.“满瓶不响,半瓶叮当”---「空き樽は音高し」(あきだるはおとたかし)10.“火烧眉毛”---「足下に火がつく」(あしもとにひがつく)11.“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を知り二を知らず」(いちをしりてにをしらず)11.“一叶落知天下秋。
” ------ 「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いちようおちててんかのあきをしる)12.“一年之计在于春” ------ 「一年の計は元旦にあり」(いちねんのけいはがんたんにあり)13.“马后炮”------「後の祭り」(あとのまつり)“事后搞庆祝活动”14.“八九不离十”------「当たらずといえども遠からず」(あたらずとも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15.“昙花一现”------「朝顔の花一時」(あさがおのはないちじ)16.“岁月不待人”----「歳月人を待たず」(さいげつひとをまたず)17.“养子方知父母恩”----「子をもって知る親の恩」(こをもってしるおやのおん)18.“知子莫若父”----「子を知ること父に如くはなく」(こをしることちちにしくはなく)19.“未雨绸缪”----「転ばぬ先の杖」(ころばぬさきのつえ)20.“聪明反被聪明误”----「策士策に溺れる」(さくしさくにおぼれる)21.“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触らぬ神に祟りなし」(さわらぬかみにたたりなし)2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の堤も蟻の穴から。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篇一: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引言1.1 先行研究 1.1.1 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 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及《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 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及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范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日语谚语中的汉语翻译

日语谚语中的汉语翻译第一章鱼相关日语谚语的翻译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沉淀都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日语中出现了大量与鱼相关的谚语,它们蕴含了日本特有的海洋文化,也形象地表达了日本人特有的价值观。
1.1 鱼相关日语谚语例1日语:蝦で鯛を釣る汉译:抛砖引玉,一本万利。
虾和鱼在本句汉译的时候翻译成了砖和玉,表示用微不足道的东西来换取较为贵重的物品。
这句谚语在日语中指的是用相对廉价的虾来钓鲷鱼。
(在日本吃鲷鱼一般指的在祝贺或者有喜事的时候)例2日语:腐っても鯛汉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日本鲷鱼是高级的鱼种,在这句谚语中也很好地反映出了日本海洋文化。
而在中国骆驼也是沙漠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交通工具,在汉译中明显地表达了中国文化还是以陆地为主,这也是与两国的地理环境有关。
例3日语:海が湧く汉译:潮来鱼聚这句谚语是形容鱼群随着潮水而来,聚集于某处。
众所周知,日本拥有世界闻名的北海道渔场,而居住于此的渔民们以捕鱼为生,因此他们将海潮汹涌比喻成鱼群聚集。
例4日文:海の藻屑となる汉译:葬身鱼腹藻屑指的是海藻的碎屑,或水中的垃圾,日本民族用这个谚语来隐晦表达在海上死去的意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受语言的支配。
日本四面环海的独特环境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对海洋的特殊感情,也造就了日本人海洋文化的独特思维习惯。
因此,日本人在对事物属性描述时就会不经意地联想到海洋中的鱼类。
在日语谚语表达中,与鱼相关的谚语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在汉译与鱼相关的谚语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日本海洋文化因素的影响,一定要考查和尊重这种文化因素,否则会言不达意。
1.2 日语中关于猫、狗的谚语日本人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养小动物,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与动物的密切关系。
日本人也习惯用动物相关的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文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猫和狗相关的谚语来研究。
1.2.1 与猫相关的谚语在日本喜欢猫的人很多,因此字典中也能找到不少关于猫的谚语,而日语中与猫相关的谚语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也有着独特的表述。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主要任务:1.收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数据2.研究文献资料,选定毕业设计题目3.撰写开题报告4.撰写论文5.结合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6. 定稿需要提交的文档:1.开题报告2.任务书3.文献综述4.毕业论文发出任务书日期:完成期限:指导教师:系部主任: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同时,它凝聚着人们文化的精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的各方面相互影响,因此谚语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谚语也随之而入,通过日本人使用谚语的调查来看,这个话题非常值得研究。
在本文中,我是如此架构的:首先,第一章是序论,主要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动机以及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同时简述了以前对谚语研究过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次,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定义以及它们的惯用句意向作以对比。
另外,第三章中分别详细阐述了中日谚语对比研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之处,并且对本章节作以归纳总结。
最后,第四章中对本论文综合性考察,总结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并作出结论。
同时在最后一章中对于谚语又提出了独特吸引人的两个话题,并且希望将此话题作为以后的课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日两国因地理位置、环境、世界观的不同,谚语也是有所差异,希望以上研究对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文化;惯用句;中日谚语异同点- I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要旨諺は一つの民族の集団の知恵の結晶で、言語の精華である。
諺を学んで研究して私達に一つの民族の歴史の文化と風俗習慣を理解するように助けることができる。
諺は人々が日常生活の中で総括したので、それは人々の生活、知恵と豊かな感情を含んでいる。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引言:谚语是一个文化的瑰宝,与语言的发展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与日本都有许多古老而智慧的谚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结晶。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思考方式、文化背景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和日本关于动物、自然和人的谚语,以揭示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动物的谚语: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人们赋予动物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在中国的谚语中,狗常常被用来寓意忠诚和忠心,如“忠狗不吠家贼”,而“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则表达了对不认识好人的无知与傲慢。
而在日本的谚语中,犬(いぬ)也被赋予了类似的意义,例如,“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意为“狗行走也会被棍子打到”,强调即使是好人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另一方面,鸟的象征意义在两国文化中有所不同。
中国的谚语中,鸟常被赋予自由、飞翔和脱离束缚的意义,如“鸟尽弓藏”表示时机已经失去或失去所有机会,“鸟豕同穴”则表示互不相容。
然而,在日本的谚语中,鸟的象征意义则与诚实、天真和懵懂有关,例如,“鳥の巣を作る”表示新婚夫妇中的新成员即将到来。
自然的谚语:中国和日本都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因此对自然的赞美和尊敬贯穿了两国的文化。
在中国的谚语中,山被视为高尚和崇高的象征,“阅尽天下山河,始知身心自在”表示人们通过领悟自然风景来达到心灵的自由。
与此相似,日本谚语中的“山は静かに高らかに訴える”意为“大山静静地高声诉说”,强调大自然的力量和庄严。
人的谚语: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行为和性格常常成为谚语的出发点。
中国谚语中,智慧和聪明常常被称为“欺公助私”或“井蛙之见”。
同时,道德教育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言者无罪,行者必斩”,强调了言行的一致性和责任感。
尽管日本谚语中也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更加侧重了品行和优良的品质。
方案-日语谚语中的汉语翻译

日语谚语中的汉语翻译'日语谚语中的汉语翻译第一章“鱼”相关日语谚语的翻译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人的生活和沉淀都与海洋有着密切的。
因此日语中出现了大量与“鱼”相关的谚语,它们蕴含了日本特有的海洋文化,也形象地表达了日本人特有的价值观。
1.1 “鱼”相关日语谚语例1日语:蝦で鯛を釣る汉译:抛砖引玉,一本万利。
“虾”和“鱼”在本句汉译的时候翻译成了砖和玉,表示用微不足道的东西来换取较为贵重的物品。
这句谚语在日语中指的是用相对廉价的虾来钓鲷鱼。
(在日本吃鲷鱼一般指的在祝贺或者有喜事的时候)例2日语:腐っても鯛汉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日本鲷鱼是高级的鱼种,在这句谚语中也很好地反映出了日本海洋文化。
而在中国骆驼也是沙漠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交通工具,在汉译中明显地表达了中国文化还是以陆地为主,这也是与两国的地理有关。
例3日语:海が湧く汉译:潮来鱼聚这句谚语是形容鱼群随着潮水而来,聚集于某处。
众所周知,日本拥有世界闻名的北海道渔场,而居住于此的渔民们以捕鱼为生,因此他们将海潮汹涌比喻成鱼群聚集。
例4日文:海の藻屑となる汉译:葬身鱼腹“藻屑”指的是海藻的碎屑,或水中的垃圾,日本民族用这个谚语来隐晦表达在海上死去的意思。
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受语言的支配。
日本四面环海的独特环境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对海洋的特殊感情,也造就了日本人海洋文化的独特思维习惯。
因此,日本人在对事物属性描述时就会不经意地联想到海洋中的鱼类。
在日语谚语表达中,与“鱼”相关的谚语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在汉译与“鱼”相关的谚语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日本海洋文化因素的影响,一定要考查和尊重这种文化因素,否则会言不达意。
1.2 日语中关于“猫”、“狗”的谚语日本人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养小动物,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与动物的密切关系。
日本人也习惯用动物相关的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文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猫”和“狗”相关的谚语来研究。
1.2.1 与“猫”相关的谚语在日本喜欢猫的人很多,因此字典中也能找到不少关于猫的谚语,而日语中与“猫”相关的谚语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也有着独特的表述。
[试论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中英文谚语互译
![[试论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中英文谚语互译](https://img.taocdn.com/s3/m/cbbac60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5f.png)
[试论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中英文谚语互译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学习日语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单词、语法、句型,还要注意谚语的准确翻译,尤其是分译与合译问题。
本文探讨了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首先分析了谚语的特征,其次分析了日汉谚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基于其特点,最后分析了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以加深对中日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翻译水平。
关键词:日语谚语分类合译分译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从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喜闻乐道的谚语,日本民族也不例外。
日语谚语与中华谚语一样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形式言简意赅、脍炙人口,是日本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日本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实践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判断和实践的真理。
我国武占坤教授曾在《中华谚谣研究》一书中的序言写道:“谚语是造化之神的双手,是智慧之神的双目,是民间用语美神头上的花环,是民族乡土文化天幕上的星斗。
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谚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谚语。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也使得两种语言的谚语对译较其他文学形式显得更难一些。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另外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谚语的特征与内涵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尽管日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日汉谚语有着一些相同的语言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语谚语的汉译
【摘要】谚语作为人类语言的精华,是人们通过千百年不断的实践继而总结经验,它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载体。
由于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中存在的广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给日语谚语汉译的过程带来了困难。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译者在进行日语谚语汉译的时候要从日语的语言特点出发,分析谚语中的深层次的结构关系,从而使译文更加地传神达意。
本文将从中日文化特点和习惯出发,探讨进行日语谚语汉译的时候通常所采用的方法,并指出日语谚语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日语谚语、汉译、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谚语是人们历经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从而总结出来的短小精悍的句子,它虽然有时候表达的只是一些很平常的生活琐事或者生活道理,但是它用很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很强的寓意,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引发思考和启示。
正是因为谚语有了这样的特点,所以谚语的适用性和传播性非常的广泛。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诞生了很多的谚语,在《岩波国语辞典(第三版)》的记载中,谚语被定义为“諺( ことわざ) :昔から言い伝えてきた訓戒?風刺などを内容とする短い句。
一、日语谚语汉译主要方法
日本名族跟汉语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的共性,这使得两国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者现象所产生的感受具有很大的相似
性。
这种相似性有可以延伸为一直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让日语谚语跟汉语谚语在翻译中更加贴切,缩小了隔阂。
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才形成的,从日语谚语就可见一斑。
例如,日语里有个谚语是“己の欲さぜる所は人に施すこと勿れ”,这个谚语其实在汉语里面就有非常对应的汉语谚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种日语谚语的汉译方法叫做对译法,它是日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的一种非常理想的翻译法。
当然,既然日本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就免不了有很大的差异性。
民族之间多种多样的文化特点造成了两国人民在生活习惯、到的准则以及宗教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很多的谚语都与本民族的民族特色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使得大多数的日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只是存在很小的相似性。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进行日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的互译的时候,不能光看表面的相似性,因为谚语之所以很有价值是因为它往往具有深层次的寓意。
译者在互译的时候不能只翻译表面的东西,而是要完全理解谚语的内在含义然后再进行互译。
例如,在日本有这样一句谚语:“盆と正月が一緒に来たよう。
如果译者但从表面对这句日本谚语进行翻译的话,意思就是孟兰盆节和新年一起来了。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在日本,孟兰盆结和新年的时期根本不是同一时期。
原来,这两个节日都是日本的重大的传统节日,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也都会在这两个节日的时候放假,以供人们到处旅游、访亲和庆祝等等。
其实,
这个日语谚语的意思就是汉语里的双喜临门的意思,如果直译的话,所译成的汉语肯定让人不能理解产生误会。
只有被翻译成双喜临门,其准确的深层次的含义才被表达出来,也就避免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理解这个日语谚语时可能产生的理解偏差。
二、日语谚语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想使日语谚语的汉译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谚语中的深层含义,就必须处理好日本民族与汉语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进行日语谚语的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日本民族注重事物的表面形象特征,习惯用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句子来描述事物。
日本人通常运用具体的概念来准确地定位和概括一些生活道理。
而中国人通常恰好与日本人相反。
中国人对事物的理解通常是先对事物进行认知,然后从整体上概括所理解的事物。
很多的汉语谚语在阐述道理的时候通常非常地笼统,非常地抽象,不如日语谚语那么具体和直观。
所以,译者在对日语谚语进行汉译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很清楚的意识,要将具体的概念清楚的日语汉语转译成笼统的抽象的汉语谚语。
例如,日语里的“花より団子”翻译成中文的谚语之后就成了“中看不如中用”。
再比如,日语里的“狐と狸の騙しあい”通常汉译成“勾心斗角”或者“尔虞我诈”。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语谚语被翻译成中文谚语后,具体的表达含义或者道理的事物被中文的笼统的概括的抽象的谚语代替了。
虽然二者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二者都具有很强的寓意。
第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谚语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平常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所以不管是任何地方的谚语,只要是其中有比喻,那么比喻的方式和事物肯定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
这样一来,由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即使两个不同地区的谚语本来是描述一个事物或者是表达同一个
道理,但是它们用的比喻和典故和寓言都不同。
这种差异给日语谚语的汉译过程增加了难度。
译者要想让不同国家的人们看到译文时能准确理解跟原地区的人们一样的道理,就必须用当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典故和寓言来让读者理解谚语本来的含义。
例如,有一个日语谚语是“草花三年”,指的是一般的初学者要想真正学会日本流行的插花,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
这句谚语汉译之后就成了“万丈高楼平地起”。
这样一来,中国人就能理解原有的谚语想要表达的练习基本功很重要并且需要很长时间这样一个道理。
再比如,日语谚语“飛鳥川の淵瀬”指的是古时候的河变成了现在的浅滩。
这个日语谚语汉译之后就是中文里的“沧海桑田”。
虽然二者有不同的地方,但是都淋漓尽致地说明了世道的变幻无常。
参考文献
[1]高烈夫,《日汉翻译理论与技巧》.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5.
[2]谷学谦,刘鸿麟.《汉日成语谚语对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1.
[3]林璋,《关于译文的质量指标———可接受性+最大对应关系》《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
[4]日本国语大辞典第二版编辑委员会小学馆国语辞典编辑部.《日本国语大辞典》. 东京:东京都小学馆発行 ,2001.
[5]尚永清,《新日汉辞典》中国商务印书馆,2004
[6]吴芳,《从日语特性看日本“内”“外”文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