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滕姓对联及滕姓来历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滕姓对联及滕姓来历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滕姓对联及滕姓来历滕(téng)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为黄帝后裔十二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①:滕文公,战国中期滕国国君。
得姓始祖②:错叔绣,30XX年前被封于滕国的周文王之子。
“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的膏腴之地。
遗封源叔绣;古迹近荆流。
——全联典出滕姓起源和郡望。
名楼四绝;知孝五龄。
——上联典指北宋湖南人滕宗谅,字子京。
因事被贬守岳州,重修丘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苏舜钦书石,邵餗以篆书题额,世称“四绝”。
下联典指梁代孝子滕昙恭。
五岁时,母患热疾,思食寒瓜,昙恭历访不得,衔悲哀切。
忽遇一僧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
还以与母,传为美谈,是以孝闻。
滕王阁名传万古;岳阳楼典著千秋。
——上联典指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受封来到山东滕县的古滕国任“滕王”之事,这位政声并不怎么好的“滕王”后被贬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著名的滕王阁,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更使之名传千古。
下联典指宋代名人滕子京的典。
平江义举传名远;昌佑画鹅声誉高。
——上联典指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滕代远(1904-1974),1928年参加领导了平江起义。
下联典指五代前蜀书画家滕昌佑。
随唐僖宗入蜀,书善作大字,工画写生。
以画鹅得名。
附:暖带祥烟起;晴添瑞景浮。
——此联为唐代元和诗人滕倪诗句联。
画鹅传名远;求瓜以孝闻。
——佚名撰滕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五代前蜀书画家滕昌佑。
下联典指梁代孝子滕昙恭。
风翰荣居,预卜风流佳婿。
边陲谪镇,洵称忠直名臣。
——佚名撰滕姓宗祠联。
联典指宋代名人滕甫的事典。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源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
——此联为山东省滕州滕文公台联。
滕姓的由来——精选推荐

滕姓的由来滕姓的由来滕姓,百家姓排名第73位。
滕姓起源:天下滕姓出滕州,滕州历史久远,72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先民⽣活在这⽚⼟地上(境内有“北⾟⽂化”遗址),成为中华⽂明最古⽼的发祥地之⼀。
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五⼦,其得姓者⼗四⼈。
”《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
“滕”字,古为“塍”,即⽥埂,因滕与塍同⾳,古⽂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古就是⽔⾜⽥⼴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成为商代⽒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鸟卵⽽⽣契,《诗经》中“天命⽞鸟降⽽⽣商”的故事就发⽣在这⾥。
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弟、周⽂王⼗四⼦错叔绣于滕建⽴滕国,这是东周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代国君。
《滕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
《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五⼗⾥”,故⽽⼜称“滕⼩国”。
别看滕国⼩,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系后裔,因⽽有着⾮同寻常的地位。
《左伟》中记载了⼀个“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次序发⽣了争执。
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是“周之⼘正”,⽽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强⼤的薛国。
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这也应了民间流传的⼀句俗语——“萝⼘不⼤,长在了背(辈)上!”滕国⾃第⼀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世(⼀说三⼗⼆世),这⼏乎是个奇迹。
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师孟⼦来到滕国,《孟⼦·滕⽂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
滕国还被孟⼦誉为“善国”,⾄今滕州城的中⼼主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陈列着近年来滕州发掘出来的⼤量古滕国⽂物。
国学宝典《百家姓》:滕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滕姓【姓氏源流】滕(Téng)姓与腾姓同宗,源出有: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
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
“滕”字在上古为“塍”,即田埂的意思。
因“滕”与“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水足田广的膏腴之义。
该支滕氏是黄帝后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与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于古滕州一带。
古代滕州(今山东滕县)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仍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地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东滕县)成为商朝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乌鸦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该处。
据史籍《万姓统谱》、《广韵》等的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后的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子姬绣(字错,史称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滕国,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公元前1046年~前?年待考)。
在历史文献《滕县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直到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年(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弟子偃(戴偃)将兄长驱赶到齐国,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自称宋王偃。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宋王偃自立为王,称宋康王,史称宋末君。
这位宋康王十分好战,当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他四处用兵,八方征讨,在期间一举灭了滕国。
滕姓起源及简介

滕姓起源天下滕姓出滕州,滕州历史久远,72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
“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滕国,这是东周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
《滕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
《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
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系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左伟》中记载了一个“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次序发生了争执。
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薛国。
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这也应了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是个奇迹。
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
滕国还被孟子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中心主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滕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滕国文物。
关于滕国的灭亡,一说亡于齐,一说宋,一说越,留待专家学者们考证。
姓氏图腾:滕

姓氏图腾:滕
展开全文
【释义】
滕,“水涌也”。
滕的本义是水往上涌。
在金文中,滕的字形是以火为图腾,从联,从火,不从水,。
【起源】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十二姓氏之一。
相传黄帝的二十五子中,分别得到十二个姓,第五就是滕姓,这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姓。
2、亦出自姬姓,为西周时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秀之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亦即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地,建立了滕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
战国初期,滕国被越国所灭,但后来又恢复起来,不久又灭于宋国,原滕国王族遂以国名命姓,成为滕姓。
得姓始祖:错叔绣(周文王之子)、滕文公
始祖地:河南新郑、山东滕县
郡望堂号:南阳、清河;南阳堂、清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79位/约74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03位。
滕姓氏的起源

滕姓氏的起源“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
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
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
《说文》:“滕,田畦也。
”《苍颉篇》:“塍,畔也。
”皆指田界而言。
《尔雅·释宝》:“塍,虚也。
”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
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
其实,应以滕为是。
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 ”,从火。
《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 虎敢肇乍(作)……。
”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 (滕)公宝 彝。
或说“ ”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
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 ”。
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据《国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于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
《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
”志书称之为“黄帝滕”。
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
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殷代滕国殷代有滕伯,名文,为滕君,滕为方国之地。
据《史记·索隐》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
”按“伯”在我国古籍中为部落首长的名称,是管领一方的长官。
《辞源》注:“殷之州长曰伯”。
有关百家姓氏对联

有关百家姓氏对联本支百世不易;礼乐绳其祖武;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百家姓氏对联,欢迎大家阅读!百家姓氏对联1马氏堂联:绛帐家声远,铜标世泽长。
上官堂联:天水家声远,上官世泽长。
文氏堂联:信国昭日月,潞公品圭璋。
方氏堂联:正学家声远,壮猷世泽长。
王氏堂联:三公槐树,一甲梅花。
车氏堂联:京兆家声远,萤照世泽长。
毛氏堂联:风雅诗宗第,洁廉世望家。
邓氏堂联: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石氏堂联:万石家声远,双莲世泽长。
龙氏堂联:日射风平第,星交龙宇长。
百家姓氏对联2古氏堂联:勇冠鲁齐,名扬东汉。
冯氏堂联:文武世第,道德家声。
卢氏堂联:德为师表,学乃儒宗。
叶氏堂联:冠裳累叶第,科甲榴花香。
丘氏堂联:渭水家声远,河南世泽长。
包氏堂联:秉政清廉第,执法严峻家。
艾氏堂联:陵邑新世第,天水道脉长。
江氏堂联:文擅家声远,正阳世泽长。
汤氏堂联:铭盘世德,理学家声。
池氏堂联:西平旧居远,垣河流源长。
百家姓氏对联3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
二姓合龛对联余庆堂联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百家姓氏对联4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福星高照栋孙,礼乐幸来紫阁。
百家姓氏对联5名垂天地不朽;听聪祖考遗训;春秋享祀来格;烝尝万古如斯。
诗书贻厥孙谋。
神与日月同明。
思贻父母令名。
祖宗明命如闻。
昭穆明其礼教;祖灵穆乎不远;祖宗凭依在德;恭敬节让明礼;子孙亦以为序;俎豆荐以馨香。
旧德焕若其新。
姓氏对联汇总

姓氏对联汇总利(lì)姓源出春秋时期,楚国(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得姓始祖:李利贞,上古商代王族,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
蔚(yù)姓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
得姓始祖:公子翩,周宣帝时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和灵丘县一带),世称蔚翩。
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蔚姓。
凤毛仪世琅琊郡;玉树生庭清慎堂。
越(yuè)姓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夏禹。
越国历史极为悠久,古代的越国的所在地,就在现在的浙江省杭县以东海滨之地,当时国都设在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夔(kuí)姓源出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熊挚。
春秋时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省秭归),建立夔国(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又为楚国所灭,其后隆(lóng)姓来源有两支。
第一支隆氏,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当地人以邑为氏,称为隆氏,望族出于南阳。
而另一支隆氏出自少数民族,汉朝初年,与中央王朝有关系密切的匈奴人之中,也有人以隆为姓的,当时就有一位叫隆疆的人。
师(shī)姓源出以官名为姓。
夏商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
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
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
巩(gǒng 鞏)姓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
得姓始祖:巩简公。
周天子的卿士,受封于巩邑(今河南省巩县),是甸内的侯爵。
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为贵族掌权而引起的。
库(kù)姓的祖先是汉代的守厍大夫(厍音舍shè,是“库”之俗音,于隋朝初年改为库),后代因官而得姓。
源出于鲜卑和羌族,南北朝时有厍狄氏、厍门氏、库傉官氏,入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后改为库氏。
聂(niè)源出自姜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滕姓对联及滕姓来历滕(téng)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为黄帝后裔十二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①:滕文公,战国中期滕国国君。
得姓始祖②:错叔绣,30XX年前被封于滕国的周文王之子。
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的膏腴之地。
遗封源叔绣;古迹近荆流。
——全联典出滕姓起源和郡望。
名楼四绝;知孝五龄。
——上联典指北宋湖南人滕宗谅,字子京。
因事被贬守岳州,重修丘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苏舜钦书石,邵餗以篆书题额,世称四绝。
下联典指梁代孝子滕昙恭。
五岁时,母患热疾,思食寒瓜,昙恭历访不得,衔悲哀切。
忽遇一僧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
还以与母,传为美谈,是以孝闻。
滕王阁名传万古;岳阳楼典著千秋。
——上联典指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受封来到山东滕县的古滕国任滕王之事,这位政声并不怎么好的滕王后被贬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著名的滕王阁,王勃一篇《滕王阁
序》更使之名传千古。
下联典指宋代名人滕子京的典。
平江义举传名远;昌佑画鹅声誉高。
——上联典指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滕代远(1904-1974),1928年参加领导了平江起义。
下联典指五代前蜀书画家滕昌佑。
随唐僖宗入蜀,书善作大字,工画写生。
以画鹅得名。
附:暖带祥烟起;晴添瑞景浮。
——此联为唐代元和诗人滕倪诗句联。
画鹅传名远;求瓜以孝闻。
——佚名撰滕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五代前蜀书画家滕昌佑。
下联典指梁代孝子滕昙恭。
风翰荣居,预卜风流佳婿。
边陲谪镇,洵称忠直名臣。
——佚名撰滕姓宗祠联。
联典指宋代名人滕甫的事典。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源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
——此联为山东省滕州滕文公台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