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由来
姓氏来历

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 数的7.25%,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 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 国人口总数的6.83%。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 收录23813个姓氏。全部姓氏均来自于历代姓氏专著、古今 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近代人口普查资料。目前仍在使用的 中国人姓氏超过7000个,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约各占一半。 “一”姓笔画最少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单字姓6931 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 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 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杨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 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 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 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 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 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3.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 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许 叶 罗 赵 辜
陈 游 汪 艾 韩
李 郭 周 吴 秦
杜 曹 杨 金 钟
张 鲍 席 苏 吕
朱 刘 熊 卢 占
冯 王 严 唐 欧阳
许
1.许姓出自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 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 2.因尧舜时代的著名贤人许由而 得姓。
陈
陈姓出自姚姓或妫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 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所以姓姚。 周武王灭商 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 妫满,武王为笼络天下,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 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谥号 称为胡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 裔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姓氏由来

姓氏由来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
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
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
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
后人就以车为姓。
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1)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
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
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
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
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但也有例外。
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百家姓由来

百家姓的由来黄相传黄姓是伯益之后。
伯益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时。
周代有黄国(今河南潢川县西),是伯益后裔的封国。
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消灭掉,其子孙以国为姓,称黄氏。
据考证,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
黄姓最早南迁到宁都黄石田坑。
黄姓也是唐朝至五代迁入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
黄姓氏宁都第三大姓,也是赣南客家大大姓。
周周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相传周人的祖先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沙县西南)。
到商朝后期,游牧民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
于是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
当地百姓认为赧王是周家后代,因此称为周氏。
另外,还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
据赣南历代府县志记载,周姓从唐朝起历次大南迁都有移居赣南的。
赵造夫从华山一带得到8匹千里马辣的车子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
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
由于造父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头功,周穆王就赐给他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
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
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赵姓氏唐朝至五代南迁到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也是赣南客家大姓之一。
徐相传徐国是夏、商、周三代的诸侯。
在周穆王时的徐君偃聪明仁爱,很得百姓拥护,国力日强。
后来他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剑,以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产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
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
周穆王此时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得到消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
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眼见一场血战就要发生,他审时度势,不忍心让生灵涂炭,立即收兵,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
姓氏的由来

姓氏的由来姓氏的由来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称呼方式。
它是指个人家族的命名标识,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特点。
姓氏作为人们身份的象征,承载了家族的血脉和文化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探讨姓氏的由来,探索其起源和演变。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氏族制度。
在古代,人们常以宗族为单位居住,形成了各自的氏族组织,以共同的血缘关系和宗族祖先为纽带。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姓氏被用作区分不同氏族成员的标志。
最早的姓氏可能是由宗族祖先的名字或别称命名而来,通过代代相传,成为氏族的固定称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姓氏制度的国家之一。
据史书记载,在中国古代的上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姓氏。
最早的姓氏源于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拜和对祖灵信仰的体现。
当时,人们将一些动物、植物的名字作为姓氏,以表达对自然界力量的崇敬。
比如,以“虎”为姓氏的人可能与虎有相关的传说或祭祖习俗有关;以“李”为姓氏的人可能与树木崇拜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族群的融合,姓氏的形成逐渐具有地域性和世系性的特点。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父系社会的家族组织形态逐渐成为主流。
按照父系传承的原则,男性将自己的姓氏传给儿子,形成了家族的姓氏血脉传承。
这种血脉关系的延续,使得姓氏成为人们身份认同和家族归属的基础。
除了中国,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自己的姓氏制度。
例如,日本的姓氏多与地理环境和职业相关,人们以地域或职业名称作为姓氏;韩国的姓氏大多以宗族名称、地名或职业为基础,与中国的姓氏制度有一定的相似性;欧洲近代的姓氏大多源于个人特点、职业、地名等。
姓氏的由来和演变是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缩影。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文化传承。
姓氏不仅是家族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关系、道德伦理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通过姓氏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亲缘关系、族群融合以及文化演变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人类社会进程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姓氏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多样化的制度和文化内涵。
姓氏的由来

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
明太祖失去了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也失去了他得力的助手,悲痛之情,无以言表。为了永远追念可敬可爱的马皇后,明太祖竟然决定不再立后。后宫宫人也十分感念马皇后的贤德,特地作了一首歌来纪念这位贤淑仁慈的皇后,歌词是这样的: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的弟弟姬叔于虢,建立了虢国。虢国后来被晋国灭掉,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为姓,从此姓郭
丁
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指挥西征收复新疆的战事,因素知丁汝昌作战英勇,奏请发往甘肃差遣。李鸿章不愿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把他留在天津。
姓氏是多么的有趣,好啦,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郭氏,丁氏,马氏的由来了吧!在你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像这样的人。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会知道姓氏的由来,也会体会到从中姓氏的乐趣!
姓氏的由来
同学们,姓氏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而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人,他(她)们,有的姓郭,有的
姓丁,还有的姓马。那么,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调查他她)们的姓氏的由来吧!郭
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中华姓氏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一、姓氏的由来“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姓”对人类来说,并非是与生俱来的。
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每一个氏族都以某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此即图腾,后来就发展为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等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初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后来在战国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统称为姓氏。
姓的产生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
《白虎通〃姓名》称:“人所以为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而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东周末年,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正如郑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郡望)明贵贱。
”封建社会时期,人有贵贱之分,到了近代,姓氏才无贵贱之别。
二、姓氏的源头中国人的姓氏的总源头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中国的姓氏基本上都来源于当时的后代。
具体来说总源有三: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
姓氏的来源和演变

• 4、以住地为姓氏 西门、东门、东郭、北郭、南郭、 西门、东门、东郭、北郭、南郭、南宫 • 5、以谥号为姓氏 桓,庄,文,武 • 6、以官职为姓氏 司马、司寇、司徒、司空、中行,另外, 籍、谏、库、仓、军、厨 • 7、以称谓为姓氏 公子、公孙
•姬、姜、姒(sì)、妫 (guī)、嬴 •许慎《说文解字》: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 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 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 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班固《白虎通·姓名篇》 : 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 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 也。故世别类,使生相爱,死 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 人伦也。 •《左传》: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8、以爵位为姓氏 公、侯、伯 • 9、以排行为姓氏 伯、仲、叔、季、孟孙、仲孙、叔 孙、季孙 • 10、以祖先的字为姓氏 10、 胥,印,公冶,孔 • 11、避讳改姓氏 11、 席,严,帅,周
三、姓氏的演变
• 汉代为了区分这些纷繁芜杂、来源不 一的姓氏,人们开始用“郡望”来称 呼,逐渐演变成区分人们出身高低的 手段。 • 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清河、博陵的 崔氏 ,范阳卢氏,赵郡、陇西李氏, 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陈 郡谢氏,东平吕氏,彭城、中山、南 阳刘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姓氏来源和演变
姓பைடு நூலகம்来源和演变
•一、姓氏的起源和区别 一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二 •三、姓氏的演变 三
一、姓氏的起源和区别
• 顾炎武《日知录》: 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 秋》者,得二十有二。 • 黄帝二十五子之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葴、任、 荀、僖、姞、儇(xuān)、衣。
中国姓氏起源、由来

中国姓氏起源、查询、由来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的由来
1苏从,楚国大夫。
顺便说说苏姓由来,苏姓出于颛顼,与楚国同源。
最早周武王封苏姓先祖在苏国,地点在今天的陕西省。
后来苏国被狄人所灭,其后裔就姓苏,迁移各国。
最早的苏姓见于晋献公时的史苏,苏从是第二个。
因此,苏从几乎可以被认为是苏姓始祖
2伍参,伍姓始祖,是不是楚国公族已经无从考证,请姓伍的读者认真阅读后面的部分。
3解(音谢)扬,晋国大夫。
顺便说说解姓的来历。
唐叔虞的儿子姬良被封在解这个地方,今天的山西解良就是源于他的名字,他的后代就姓解
4说到乐吕,顺便说一说乐姓由来。
宋戴公的儿子名叫公子衎,字乐父,他的孙子夷父须就以先祖字中的“乐”为姓,称为乐氏。
乐吕,就是乐姓正宗传人。
5斗越椒的儿子斗贲皇跑了,他很自然地选择了晋国。
在晋国,斗贲皇受到欢迎,谁不欢迎来自敌方的叛徒呢?
斗贲皇成为晋国的大夫,因为封邑在苗,改名为苗贲皇。
到这里,苗姓的读者请起立,因为苗贲皇就是苗姓的始祖
6郑国就是这么来的,姬友就是郑桓公,也是郑姓、段姓、游姓、濮阳姓以及一部分司姓、俞姓的始祖
7妫满谥号陈胡公,是陈姓、胡姓、田姓和袁姓的祖先
8卫康叔也是卫姓、石姓、宁姓和康姓的祖先
9妫满谥号陈胡公,是陈姓、胡姓、田姓和袁姓的祖先
10熊绎是许多姓氏的始祖,熊、苗、楚、上官、伍、屈、潘、班、查、庄、严、卓、莫、景、成等姓氏,都是熊绎的后代。
11孔父嘉几乎全家被杀,只跑了一个人,谁?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
木金父当时还小,被家臣抱着逃离宋国,去了鲁国。
此后,以名为姓,就姓了孔。
传到第六代,就是孔子
12开始说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为这里将要说的是你们的祖先,伟大的祖先,令你们自豪一生的祖先,这些姓氏是:鲁、蒋、邢、茅、祭、展、柳、臧,还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的。
回忆一下,前面那个洗脚的祖师爷祭足就是周公的后代,厉害吧。
13姜太公的后代也不少,高、柴、齐、崔、章、吕、卢、许、纪、丁、浦、东郭等姓氏都是姜太公的后人,在此不妨自豪一把。
14唐叔虞,一个伟大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看到这里,请杨、韩、贾、阎、侯、程、温、祁、晋、解、鄂、羊、何、栾、简、先等姓的全部和唐、柳、孙等姓的部分人保持恭敬,因为唐叔虞就是我们的祖先。
15富子以名为姓,改名为富辰,作了周王的大臣,以远见和直谏闻名,富辰也是富姓的始祖
16宫之奇,虞国公族,宫姓的祖先
17秦穆公任好,是秦姓和缪姓的祖先
18蹇
叔,陕西蹇姓的祖先
19郤芮的父亲叔虎被献公封在郤邑,因此全家改姓郤,叔虎就是郤姓的得姓始祖
20后来管子的后人也逃到了楚国,被封在阴邑,后来成了阴姓的祖先
21按着宋襄公的方案,首次地区联盟邀请了曹国、邾国、滕国和曾国四个国家,其中,只有曹国勉强算个中等诸侯,其余三个也就相当于大地主。
顺便一提的是,这四个国家分别就是曹姓、朱姓、滕姓和曾姓的起源,其中,曹为伯爵,始祖为周武王弟弟振铎,出于姬姓;滕为侯爵,始祖为周武王弟弟绣;邾国为子爵,出于上古曹姓,后代分别姓朱和姓曹;曾国为子爵,大禹后裔,出于姒姓。
22庆父的儿子公孙敖被封在成,就是后来的孟孙氏,公孙敖就是孟姓的始祖;叔牙的儿子公孙兹被封在郈,就是后来的叔孙氏;季友的采邑在费,又加封了汶阳,后来成为季孙氏,季友就是季姓的始祖。
23说起辕涛涂,那是陈国公族,也是袁姓的得姓始祖
24,此处请姓展和姓柳的读者起立,展禽是你们的祖先
25潘姓起源其实有些说不清,一种说法是出于姬姓,毕公高的儿子封在潘,后代姓潘;另一种说法是出于芈姓,楚国公族潘崇为潘姓之祖。
两种说法都有存疑,不过潘崇是潘姓最早的名人,也被潘姓广泛接受为始祖,当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是潘崇后代
26狐鞫居,狐毛的儿子,狐射姑的堂弟。
因为狐毛封在续,狐鞫居又叫续简伯,是续姓的始祖。
百家姓排名最后一个的,就是续姓
27士会的大儿子坚决要求留在秦国,于是留了下来,改姓刘。
因此,陕西刘姓多半是士会的后代
28
唐叔虞的儿子姬良被封在解这个地方,今天的山西解良就是源于他的名字,他的后代就姓解。
29斗贲皇成为晋国的大夫,因为封邑在苗,改名为苗贲皇。
到这里,苗姓的读者请起立,因为苗贲皇就是苗姓的始祖
30孙叔敖应当是蒍贾的族人,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蒍艾猎。
所以,孙叔敖是楚国公族,也是孙姓的祖先之一。
孙姓的读者不妨在此致敬,不论孙叔敖是不是你的祖先,他也是整个孙姓的骄傲
31小国大夫公孙御叔了。
由于公孙御叔用父亲的名字作姓,因此就姓夏,名叫夏御叔
32尽管曹姓起源略为复杂,不过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曹姓主要起源于曹国。
33魏颗被封在令狐(山西临猗县境内),其后代中有以令狐为姓。
令狐和令两个姓的得姓祖先都是魏颗,再往上,是毕公高,再望上,是周文王。
所以,令狐本姓姬,周王族。
34因为封在了范,士会也被称为范武子,后代就姓范。
姓范的读者请注意,士会就是你们的得姓始祖。
士姓原姓杜,因此与杜姓为同宗;更早的
祖先为刘累,因此与刘姓又是同宗。
而士会此前的封邑在随,因此也叫随会,有后代姓随,从而士、随、范为同宗。
越南范姓也是士会的后代,顺便一提。
35晏弱是齐国公族,因为封邑在晏而姓晏,他不是晏姓的得姓始祖,但是是当今多数晏姓人的祖先
36綦毋张,綦毋姓的始祖
37而叔向是杨姓的祖先
38臧文仲,鲁国公族,鲁孝公的后人。
顺便介绍臧姓的起源,鲁孝公的儿子名驱,字子臧,被封在臧地(今山东省境内)后代就以“臧”为姓。
鲁惠公(孝公子)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孙以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也称为臧氏。
所以,臧姓世纪都来自于鲁孝公,出于周公,姬姓。
39宣伯,也是山东宣姓的得姓始祖。
40庆克是姓庆和姓贺的得姓始祖为什么还是贺姓的祖先?西汉末,庆克后代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
自古,庆贺是一家
41姜太公去世之后,也不知道传了几代,就传到了丁公姜伋,丁公姜伋的嫡长子季子让位给弟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这就是崔姓的起源。
姜季子就是崔姓的得姓始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韩国的。
42孙良夫成为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谁?卫武公有个儿子名叫惠孙,孙良夫就是惠孙的后代,食邑在戚(今河南濮阳北),因此,孙良夫不仅是中国最大一支孙姓的祖先,也是戚姓的祖先。
43早在荀林父为中军帅的时期,他弟弟荀首为下军帅。
出兵的时候,中军和下军都有“荀”字大旗,出现混淆。
所以,两人同时更改了大旗,荀林父此前做过中行主帅,因此大旗改为“中行”;荀首封地在智,因此改为“智”字大旗。
其后人也就分别以中行和智为姓。
所以,荀偃又称为中行偃,荀吴又称为中行吴。
从这里开始,荀吴就改称中行吴。
荀首又称为智首,荀罂又称为智罂,荀盈又称为智盈,现在开始,荀盈就改称智盈。
智,有的版本又作“知”。
由于士会封邑先后在随、范,后世又称随会、范会,其后人改姓范。
士燮又叫范燮,士匄又叫范匄,士鞅又叫范鞅。
从这里开始,改用范匄和范鞅
44许国出于姜姓,是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周初,被封在今日河南许昌一带。
许姓就是许国的后人,得姓始祖就是许国开国国君许文叔。
45楚庄王的儿子公子贞封于沈,后代姓沈,沈尹戌就是他的后代。
此一说,沈尹戌为楚国王族。
46鲁僖公鞠躬尽瘁了,于是鲁文公继位。
而藏文仲年岁渐高,执政一职就交给了鲁僖公的弟弟公子遂,因为封邑在曲阜东门之外,又叫做东门襄仲,是东门这个姓的得姓
始祖。
47季札被称为延陵季子,后世以吴为姓,并且构成了吴姓最大的一支。
因此,后世的吴姓公推季札为得姓始祖。
48顺便说说蒙姓的起源。
颛顼后代在商朝被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
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
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
后世的蒙姓多出于东蒙主,因此蒙姓主要来自姬姓。
49展姓和柳姓读者起立,展禽就是你们的祖先。
50既然沈尹戌出场,那么顺便要说一说沈姓的由来。
说到沈姓的由来,就必须弄懂沈尹戌的来路。
而沈尹戌还是叶姓的祖先,所
以,自古以来沈叶一家后来,沈尹戌之子沈诸梁被封为叶公,后代姓叶,就是叶姓的得姓始祖。
叶
公特喜欢龙,全家上下都画满了龙,整天祈祷龙王大驾光临,于是感动了老龙。
老龙那一天腾云驾雾而来,亲临叶公家中,结果呢?见到了真龙的叶公吓得屁滚
尿流。
这则故事,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出处。
当然,此为寓言。
51
蘧伯玉是谁?卫国公族,大夫,蘧姓和璩姓以及部分曲姓和瞿姓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