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病症类概念术语44个解读
耳鼻喉名词解释

耳鼻喉名词解释耳鼻喉是指耳、鼻、喉三个部位。
耳鼻喉科是研究、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相关疾病的医学专科。
下面是一些与耳鼻喉相关的常用名词的解释。
1. 听力损失:指听觉功能下降或完全丧失的状态。
常见原因包括耳朵感染、耳部损伤、遗传因素等。
2. 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发生的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耳朵疼痛、听力下降、耳内积液等。
3. 鼻窦炎:鼻窦炎是鼻腔和鼻窦部位发生的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鼻涕、面部压力等。
4. 喉炎:喉炎是喉部发生的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喉咙痛、声音嘶哑等。
5. 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组织发生的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咽喉痛、吞咽困难等。
6. 了解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用户体验或增加利润7. 鼻咽癌:鼻咽癌是发生在鼻腔和咽喉部位的恶性肿瘤。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喉咙疼痛、吞咽困难等。
8. 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上的肿物,常常与慢性鼻窦炎相关。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嗅觉减退等。
9. 视频剪辑:视频剪辑指将不同镜头、音频等素材按照预定的次序剪辑、拼接成一个完整的视频作品。
10. 扁平苔藓:扁平苔藓是鼓膜表面发生的病变,常见于慢性中耳炎患者。
常见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内分泌物等。
11. 鼾症:鼾症指因喉咙和鼻腔部位狭窄或堵塞而引起的呼吸困难。
常见症状包括打鼾、睡眠质量差等。
12. 鼓室积液:鼓室积液是中耳腔积聚液体,常见于中耳炎等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鸣等。
13. 鼻出血:鼻出血是指鼻腔内血管破裂导致的血液流出。
常见原因包括鼻腔干燥、鼻部损伤等。
14. 扁桃体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是一种手术方法,用于去除扁桃体。
常用于扁桃体炎、反复咽喉感染等患者。
15. 鼻塞:鼻塞是指鼻腔的气流受阻,导致呼吸困难。
常见原因包括鼻窦炎、鼻息肉等。
以上是一些与耳鼻喉相关的常见名词的解释,通过了解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耳鼻喉科的相关疾病和治疗方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解释只是简单的介绍,具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耳鼻喉科疾病的学术名词解析与词汇表

耳鼻喉科疾病的学术名词解析与词汇表在医学领域中,耳鼻喉科是专门研究耳朵、鼻子和喉咙相关疾病的学科。
这一领域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本文将为您解析一些耳鼻喉科疾病的学术名词,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并加强对其名词的理解和运用。
在下文中,将按照字母顺序对这些术语进行解析。
A1.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一种发生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泪、鼻出血等。
2. 鼻窦炎(Sinusitis):鼻窦黏膜感染引起的炎症,可导致充血、鼻塞、头痛等症状。
B1. 鼻出血(Epistaxis):指鼻腔黏膜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常见症状包括鼻孔出血、鼻塞等。
2. 鼻息肉(Nasal Polyps):指鼻腔内的良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黏液等。
C1. 咽喉炎(Pharyngitis):指咽喉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喉咙痛、咳嗽等。
2. 咽鼓管功能不全(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指鼓膜上方鼻咽部的气压平衡障碍,常见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闷等。
1. 耳聋(Hearing Loss):指耳朵无法听到或辨别声音,根据病因可分为传导性耳聋和感音性耳聋。
2. 耳鸣(Tinnitus):指耳朵内出现的响声或噪音,常见症状包括耳鸣、耳嗡等。
E1. 喉癌(Laryngeal Cancer):一种发生于喉部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
2. 喉炎(Laryngitis):指喉部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喉咙痛等。
F1. 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指前庭神经受损引起的眩晕,常见症状为旋转性眩晕感。
2. 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指突然出现的耳聋,常见症状为听力丧失或明显下降。
G1. 鼓室炎(Otitis Media):指鼓室内的感染或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耳痛、耳流脓等。
2. 鼓膜穿孔(Tympanic Membrane Perforation):指鼓膜发生的孔洞,可能由于感染、创伤等原因引起。
耳鼻咽喉科名词解释

耳鼻咽喉科名词解释1、Woodruff’s静脉丛位于下鼻甲后端附近的鼻咽静脉丛,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为鼻后部出血的较常见部位。
2、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为临床最常见的面肌麻痹,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的弛缓性瘫痪,面神经受损部位在面神经核或神经核以下。
3、咽峡所谓咽峡是指由上方的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腭舌弓和腭咽弓所围成的环形狭窄部分。
4、喉鸣吸入的气体通过狭窄的声门裂时(先天性、炎症、肿瘤、外伤等),形成气流旋涡反击声带,声带颤动所发出的喉喘鸣声,其大小与阻塞程度成正相关,重者声音甚响。
5、道上三角区颞线之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名道上棘,棘的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成之表面粗造、稍凹陷的三角区域。
6、鼻周期鼻周期又称生理性鼻甲周期系指正常人两侧下鼻甲粘膜内的容量血管呈交替性收缩与扩张。
表现为两侧鼻甲大小和鼻腔阻力呈相应的交替性改变。
此种改变约1—7小时轮换1次,两侧鼻腔总阻力维持不变,对鼻呼吸无明显影响,故正常人常不自觉其鼻塞。
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成人于7小时的夜司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呼吸暂停时间至少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指数(即每小时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大于5。
由于上呼吸道阻塞性病变(含咽部粘膜塌陷)引起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则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8、贯声门癌是喉癌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原发于一侧喉室,肿瘤位置深在而隐蔽,喉镜检查不易发现肿瘤;其病程长,肿瘤发展慢,从首发声嘶到明确诊断大多需半年以上,连续切片观察见贯声门癌以广泛浸润声门旁间隙为特点,癌在粘膜下浸润扩散,而粘膜表面可相对完整,故在喉镜指导下活检阳性率极低,可能反复多次活检而未能确诊。
癌可经声门旁间隙向外侵及甲状软骨翼板和外下方的环甲膜,向前经前连合腱浸润甲状软骨,向后达梨状窝。
中医耳鼻喉科总复习(优推内容)

名词解释1耳胀: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的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鼻鼽: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3喉痹: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4乳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5梅核气: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6喉痈:因内外热毒搏结咽喉所致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特征。
解剖与生理耳:中耳结构:鼓窦,乳突,鼓室,咽鼓管两房一厅一地道:两房(鼓窦,乳突),一厅(鼓室),一地道(咽鼓管)鼓室的主人(3块听小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咽鼓管的功能:维持鼓室腔与外界的气压平衡,引流•全长约3.5cm•骨部:外1/3 ——鼓室口•软骨部:内2/3 ——咽口(鼻咽部)儿童与成人咽鼓管比较:短,宽,平,直鼻:鼻的组成:外鼻,鼻腔,鼻窦鼻中隔前下方——立特氏区(青少年最常出血部位)鼻窦——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额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的生理——呼吸和保护功能:通气(鼻阻力),调温(鼻腔黏膜血管丰富),调湿(黏膜分泌功能)清洁(鼻毛阻挡、纤毛运动及粘液毯、喷嚏);嗅觉功能,共鸣功能咽:咽的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鼻咽部——顶后壁:腺样体——侧壁:咽隐窝(鼻咽癌好发部位)口咽部——前方:咽峡(喉关)侧壁: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喉核)后壁:咽后壁(喉底)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喉:喉软骨:单块——甲状软骨:喉部最大软骨,喉结,喉部最大软骨——环状软骨:喉部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保持喉的外形,保证呼吸通畅——会厌软骨:喉面、舌面(组织疏松)喉腔——声门区:声门裂(上呼吸道最窄处,喉最窄处)常引起急喉风耳部疾病:耳疖: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为特征耳疮: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1. 中医对耳鼻喉的认识中医对耳鼻喉的认识源远流长,古籍中已有对耳鼻喉相关疾病的描述及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耳鼻喉为人体的重要气口,与呼吸、嗅觉和言语息息相关,故其功能异常会影响人体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
中医典籍中常有关于耳鼻喉疾病的记载,包括《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古籍为今人研究耳鼻喉疾病及其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耳鼻喉的生理功能耳、鼻和喉是人体的三大感觉器官,它们分别负责听觉、嗅觉和语言的功能。
耳朵负责接受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鼻子则负责过滤、加热、湿润和嗅觉,同时也承担了呼吸的功能;而喉咙则是语言的产生器官,同时也是呼吸道与食道的交界处。
3. 耳鼻喉疾病的分类耳鼻喉疾病包括了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耳部疾病、鼻部疾病和喉部疾病。
耳部疾病包括耳聋、耳鸣、中耳炎等;鼻部疾病包括鼻窦炎、鼻炎、鼻出血等;喉部疾病包括喉炎、扁桃体炎、声带炎等。
4.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认识中医认为耳、鼻、喉与人体经络相连,与心、肾、肝、肺等脏腑相互关联。
耳、鼻、喉的生理功能正常与经络、脏腑的协调有关。
中医将耳鼻喉疾病分别归纳到五脏六腑及经络的相关病证范畴中。
例如,耳部疾病可与肾、心、肝等脏腑的相关经络有关。
5.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药物。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推拿治疗则是通过按摩耳鼻喉相关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改善病情。
穴位贴敷则是将药物贴敷在相关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起到治疗作用。
6. 耳鼻喉疾病的预防预防耳鼻喉疾病,首先要保持耳鼻喉的清洁,避免过度洗涤耳朵和鼻腔,以免破坏正常的粘膜保护功能。
其次是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吵杂的环境中,尤其是高强度的噪音。
另外,呼吸道卫生很关键,尽量避免吸烟和二手烟,并且保持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耳鼻喉名解

1.喉阻塞:因喉部或其邻近组织病变,喉部通道阻塞而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称为喉阻塞。
2.喉狭窄:各种原因所致的喉部瘢痕组织形成,使喉腔变窄或闭锁,致呼吸和发声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
3.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它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注入鼻腔。
4.分泌性中耳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鼓室积液,传导性耳聋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5.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常见病。
特征是鼻腔黏膜、骨膜、鼻甲骨萎缩,鼻腔扩大,有大量黄绿色分泌物积存,形成痂皮,发出臭味,并伴有嗅觉障碍,也称臭鼻症。
6.腺样体面容:腺样体肥大的患儿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称腺样体面容。
7.眩晕: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8.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是以特发性膜迷路积水为病理改变的内耳病,以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耳胀满感为特征。
9.耳聋:听觉传导通路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的疾病的总称。
10.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由于上呼吸道阻塞所造成的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的现象;指成人在7h的夜间睡眠中,至少有30次的呼吸暂停,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停止流通至少10s或呼吸暂停指数>5。
11.黎氏区Little’s area:位于鼻中隔前下部,该部黏膜内血管汇集成丛,是鼻出血好发区,双称易出血区。
12.声门区:位于两声带之间,其声门裂是喉最窄处。
13.鼓室积液: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可见一弧形液平,头位变动仍保持与地面平行,有时可见汽泡。
14.嗅沟:位于中臭甲游离缘水平线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15.慢性腭扁桃体炎:是指急性腭扁桃体炎反复发作,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
导致扁桃体隐窝及实质内发生慢性炎症病变。
16.外耳道软骨切迹:外耳道软骨在前下方常有2~3个垂直的,由结缔组织填充的裂隙,称外耳道骨切迹;可增加耳廓的活动性,也是外耳道,腮腺之间感染相互传播的途径。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背景介绍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研究和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学科,它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旨在维护和改善人们的耳鼻喉健康。
本文将总结一些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1. 中医耳鼻喉疾病的分类- 耳部疾病:包括耳聋、耳鸣、耳痛等。
- 鼻部疾病:包括鼻塞、鼻出血、鼻窦炎等。
- 喉部疾病:包括喉炎、声带息肉、声音嘶哑等。
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观察耳鼻喉的外部形态、颜色等。
- 闻诊:倾听患者的声音、鼻腔气味等情况。
-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饮食等情况。
- 切诊:通过按压耳鼻喉区域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3. 中医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
-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流动,改善耳鼻喉疾病。
- 推拿疗法:运用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耳鼻喉区域,促进血液循环。
- 中草药熏洗疗法:使用中草药蒸熏或洗涤耳鼻喉部位,起到清洁和消炎作用。
4. 中医耳鼻喉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蔬果、粗粮等健康食材。
- 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体力和体质,增强抵抗力。
- 避免寒冷刺激:保持耳鼻部位的温暖,避免寒冷风寒的刺激。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耳鼻喉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问题。
结论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疗法来治疗和保健耳鼻喉健康。
希望本文所总结的知识点能够增加读者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了解,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实践。
参考文献:[1] 张明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耳鼻喉名词解释

耳鼻喉名词解释耳鼻咽喉外科学名词解释鼻科学1.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沟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2. 利特尔细动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层与筛前、后动脉的鼻中隔支、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吻合,构成丰富的动脉丛;又称为易出血区。
3. 克氏静脉丛:为鼻中隔下部静脉构成,是易出血区的血液重要来源。
4.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5. 粘液毯: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向后移动的粘液层;是鼻粘膜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6. 鼻阻力:正常鼻呼吸有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这一阻力产生于鼻内孔,对保证肺泡气体交换过程完成很重要。
7. 层流:气体向后上方呈弧形流向后鼻孔然后散开;此气流为鼻腔气流的大部分,也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
8. 湍流:即气体在鼻阈后方形成不规则旋涡,是吸入气流的小部分。
9. 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
10. 鼻肺反射:鼻腔阻力增高和化学气体对鼻粘膜的刺激均可引起支气管收缩,从而影响肺通气量,这种现象称为鼻肺反射。
11. 喷嚏反射:当鼻粘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反射动作包括: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腭、声门突然鼻腔内开放,仲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12.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为多见。
13. 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非特殊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也未能恢复正常者称为慢性鼻炎;分为单纯性和肥厚性。
14.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唇疹
指口唇部发生的干性疮疹。
耵聍
(音听宁)又名“耳垢”,即外耳道的黄褐色分泌物,少量耵聍为 正常现象。 若因风热相搏,分泌物大量增加,可堵塞外耳道而影响听力,称 为“耵耳”,即耵聍栓塞。
鹅口疮(雪口)
本病由心脾二经积热所致,发生在初生儿则属胎热上政。 其症状是口中糜烂,舌面上布满白屑,口舌疼痛,甚至可有身热 烦躁等症。
鼻鼽
鼽(音求),是一种由于肺气虚亏,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的 病症,其表现为经常鼻流清涕,容易打喷嚏。 类似过敏性鼻炎。
鼻渊
俗名“脑漏”。 本病多由外感风寒,内因胆经之热影响及脑而起,其主要症状为 鼻塞,经常流带恶臭味的脓浊鼻涕,有的患者鼻頞(音饿)部有 辛酸感(《素问.气厥论》称之为“辛頞”),并可出现头晕,目 眩等症。
脓耳
凡耳内红肿焮热,鼓膜溃破、耳道出脓的称为脓耳,脓水呈黄色 者叫“聤耳”(音停)白色者叫“缠耳”;多因肝经火热引起。 患者有耳窍突发疼痛,听力减退,并伴有周身寒热,脉象弦滑而 数等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小儿。 类似急性中耳炎。
乳蛾(喉蛾)
本病是以扁桃体为主的咽部病症,又名“蚕蛾”。 其病或因风热外邪相搏,结于咽喉;或因虚火上炎;或因气血凝 滞而起。 本病起病急骤,喉核明显充血,红肿灼热,咽部疼痛厉害,扁桃 体表面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形如蚕蛾。 即急性扁桃体炎。
喉岩(喉菌)
本病属局重症,多因怒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肾素虚所引起,加 之烟酒过度,是其诱因。 咽喉部起有肿块,形如菌状,略高而厚,溃烂后流臭液,呼吸易 受阻滞。 如病在关内,则有声音嘶哑,患者日渐消瘦,午后潮热。 本病即喉癌一类疾病。
喉痈
是发生于喉间及其附近部位的痈肿的总称。 初起常恶寒发热,有吞咽及语言障碍,患部红肿热痛,有时疼痛 牵连耳部,颈间肿块结硬,甚则咽喉阻塞,引起窒息。 本病相当于咽部脓肿一类疾病。 如发生于颔下天突穴部位者,称为“颔下痈”。
耳疔
指生于外耳的疔疮,多属肾经火毒引起,疔疮色黑根深,又 名“暗疔”。 发作时痛如锥刺、寒热头痛并作。
耳疳
是一种耳内漫肿,流黑色臭脓的耳病,多由湿热内蕴和肝火上扰 所致,本病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后疽
本病系由三焦及胆两经火毒引起,其症状为耳后肿痛溃破流脓, 并常伴有头痛,恶寒,发热等周身症状,类似急性乳突炎。
口糜
本症多因脾经积热,上熏口腔,致使口腔内出现白色形如苔藓状 之溃烂点、疼痛,甚至妨碍饮食。
口丫疮
本病多为脾胃积热所致。 常见于儿童,在一侧或双侧唇角处有皲(音均)裂,糜烂,说话 或进食张嘴时感到疼痛。
梅核气
本症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 其症状为咽喉不红不肿,但自觉咽中有如梅核大小的异物阻塞, 吐不出,吞不下。 本病相当于癔球。
中医耳鼻喉科病症类概念术语44个 解读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而且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中鼽 鼻痔 唇风 耵聍 耳疔 耳后疽 耳鸣 耳痔 喉痹 喉风 喉关痈 喉痧(烂喉丹痧) 喉痈 口疮 口丫疮 脓耳 上颚痈 锁喉毒 悬旗风(悬旗痈) 阴虚喉痹
上颚痈
喉痈的一种,又名“悬痈”。 生于上颚部的痈疡。 其病因多由心,肾与三焦积热所致。 主要症状为上颚脓肿突起,舌难伸缩,吞咽不适,并可有发热等 全身症状。 本病即上颚脓肿。
石蛾
即乳蛾之一种,症状略同乳蛾。 多见于小儿,病情发展缓慢,且不易速愈,喉核发硬肿大,故 名“石蛾”。 本病类似于慢性扁桃体炎。
锁喉毒
本病由心与小肠积热,又复外感风寒,凝结而成。 其症状先是耳前部结核肿痛,逐渐影响到咽喉,肿塞疼痛,妨碍 饮食。
锁喉痈
本病多因肺胃两经感受时邪风热或心经火毒挟风邪而发。 如痈疡生于喉结之外,红肿胀大,容易累及喉头。 一般的说破溃流脓者易治。
悬旗风(悬旗痈)
本病大多由于胃火炽盛,脾胃积热,上侵喉关或因外伤引起。 其主要症状为口腔内悬壅垂下端尖头部出现紫色血泡,名“悬旗 风”(一作“悬 风”)。 如血泡生长在口腔上颚,破溃后出现糜烂疼痛,妨碍饮食,则称 为“飞扬喉”。
喉瘤
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痰涎凝滞于喉部而起。 咽喉部一两侧发生红色肉瘤,其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触之即痛。 重症则表现呼吸困难,吞咽不利。
喉痧(烂喉丹痧)
多发于冬春二季,系由疫毒之邪自口鼻吸入,与肺胃蕴热相合, 以致热毒上攻咽喉而迅速出现咽痛,红肿腐烂,热毒外出于肌表 则全身皮肤呈现痧疹;此外还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又名“疫喉痧”,即猩红热。
咽后痈
喉痈之一种,又名“里喉痈”。 即生于咽后壁的脓肿,多因风热结毒壅盛化脓所致。 其症状为咽后壁脓肿突起,焮红热痛,吞咽困难。 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等。
阴虚喉痹
本病由于阴亏火旺,虚火上炎所致。 主要症状是患部潮红,呈慢性充血,咽部不适,似常有痰而又不 易咳出,吞咽欠爽。 有的伴有其它阴虚症状。 本病与慢性咽炎一类病症相似。
喉风
本病多因感受风热外邪,肺胃素有积热,致风火相煽,蕴结而 成。
其症状为咽喉部突然肿痛,呼吸困难,吞咽不适,并伴有痰涎壅 盛,牙关拘急,神志不清等。
若有牙关紧闭,口噤如锁的,称为“锁喉风”;如痰热壅盛,咽喉 里外皆肿痛,迅速漫延至颈,颚,腮,龈等处,甚则连及前胸, 呼吸急促,则称为“缠喉风”。
喉疳
耳痈
是一种耳窍壅肿,耳根焮热胀痛,溃破流脓的耳病,类似外耳道 疖肿。
耳痔
凡外耳道内长出小肿块者,统称“耳痔”。 多由于肝、肾、胃三经积火酿成,患耳有胀塞,听力减退,耳鸣 作痒等感觉。 本病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 依肿块形状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 其中如樱桃或桑椹的,称为“耳痔”,状如枣核的称为“耳挺”,头 大蒂小如蘑菇的称为耳蕈。
阴虚喉癣
本病多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以致肺阴受伤。 其症状为咽部粘膜溃烂,表面突起,颜色晦暗,日久逐渐溃烂, 疼痛,妨碍饮食。 患者常有午后潮热、盗汗消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 本病类似咽粘膜结核或喉头结核,多见于肺结核患者。
鼻疳 鼻衄 鼻渊 垂痈 唇疹 鹅口疮(雪口) 耳疳 耳聋 耳痈 风热喉痹 喉疔 喉疳 喉瘤 喉岩(喉菌) 酒齄鼻 口糜 梅核气 乳蛾(喉蛾) 石蛾 锁喉痈 咽后痈 阴虚喉癣
白喉
本病是由于时行疫毒自口鼻而入,结于咽喉所致。 患者咽喉部出现白膜,逐渐扩大,蔓及喉关内外,呼吸受阻。 局部的白膜牢固,剥之则出血。 调治不当,则白膜肿塞喉间,引起窒息。 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及春季,儿童多见。
鼻疳
此症多发生于小儿,常因乳食不调,致上焦有积热引起,也有因 风热外邪侵肺而患鼻疳的,其症状为鼻孔赤痒,溃破生疮,疼 痛。
鼻疖
鼻内或鼻外因肺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 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 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和全身不适症状。
鼻衄
即鼻窍出血。 引起鼻衄的原因颇多,但以实热症为多见。 如风温外感,肺素有热,或胃经积热,或肝火上炎,均可引起鼻 衄。 此外也有阴虚火旺引起的。
酒齄鼻
齄(音渣),又名“鼻赤”或“鼻齄”,系由于脾胃湿热上熏于肺, 血瘀凝结而引起的病症。 主要症状是鼻头血管扩张,局部皮肤发红,病久则呈紫红色,皮 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状如赘瘤。
口疮
本病多因脾胃积热,也有因体质素虚,虚火上炎而致。 其症状是口腔内粘膜上生黄白色如豆样大小的溃烂点。 小儿口疮由于疳积所致,则为“口疳”。
耳聋
耳为肾的外窍,胆及三焦等的经脉会于耳中,所以一般耳病与此 三者关系最为密切。 耳聋有虚证和实证之分。 虚证耳聋,发病较缓慢,初起的先有听力减退,称为“重 听”(deafness),其病因为“下元亏损”,肾精不足。 实证耳聋,发病骤然,称为“暴聋”,多因外伤、外感风火,或内 火上炎所致。
耳鸣
耳中自觉有蝉鸣或其它各种声响者,叫做“耳鸣”。 可分为虚实两种类型。 虚证是由于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常伴有头晕目眩腰痛等症 状,诊脉多细弱,如因暴怒伤肝,致肝、胆之火上逆,则耳中暴 鸣如钟鼓之声,属于实证。
本病相当于鼻窦炎。
鼻痔
凡鼻腔内生赘肉肿块,统称鼻痔,又称“鼻瘜肉”。 本病是由于肺经风湿热诸邪郁滞而成。 轻者鼻塞气堵,重者鼻大畸形,甚或垂出外鼻孔。
垂痈
又名“紫舌胀”,由心经火盛血壅所致。 多贝于初生婴儿,舌上长出如壳样的肿物,内有血水,胀起于舌 面,坚硬疼痛。
唇风
本病多因胃经素有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起,俗称“驴嘴 风”。 多发于下唇,主要症状是唇部红肿,疼痛,日久破裂,流水。
风热喉痹
多由风热邪毒侵袭咽喉部引起。 主要症状是咽部红肿灼热,吞咽不利,疼痛。 同时伴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本病类似急性咽炎。
喉痹
痹,闭塞不通之意。 是咽喉局部气血瘀滞痹阻的病理变化。 凡咽喉肿痛诸病,感到阻塞不利,吞咽不爽甚至吞咽难下的,均 属喉痹范围。
喉疔
此症是由于邪热内侵肺胃,火毒上结于喉所致,其疮生于喉头两 旁,根深,形如靴钉,故名。 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局部自觉痒麻。 如疔庖红肿顶破出脓者为顺症易治,如软陷腐烂属逆重症。
本症多因喉部结毒(咽喉部梅毒)或外感风热灼伤咽喉,也有由 于胃热所致。 其症状为咽喉或上颚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点状溃疡;有时退有 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喉关痈
本病多因风热之毒侵袭咽喉,局部气血凝滞,热毒壅盛而化脓。 局部主要症状是扁桃体一侧或双侧的周围肿胀突起,焮红灼热, 吞咽困难,悬雍垂亦肿胀变形,以儿为多见,常有发热等全身症 状。 本病与扁桃体周围脓肿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