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整理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词类活用(14个) 时、美、东、面、少(2)、轻、穷、语、数、 号、多、盈、虚、博
二、通假字(5个) 泾、辩、虚、豪、卒 三、古今异义(9个) 1、河(黄河) 3、于是(在这时) 5、大方(大道) 7、江河 (长江黄河) 9、向(先前,刚才)
2、至于(到了) 4、东面(面向东) 6、丑(鄙;按时) 2、虚 (“墟”所居之处;枯竭) 3、闻(懂得;听说;见闻) 4、若 (海神名;比得上) 5、大(巨大;“太”;大道) 6、为(看成;认为;取得、获得) 7、以(把;因为;凭;认为) 8、而(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 9、于(从;到;比;来;) 10、少(看少;以……为少) 11、之(提宾标志;的;代词,代后面一句话;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特殊句式(余下的自己补上) 1、东面而视(宾语前置) 2、闻道百(定语后置)
3、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4、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6-8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被动句 ) 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介词结构后置) 10、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被动句、宾语前置)
……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重点整理

《秋水》翻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地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地小块陆地.崖:高地河岸.之:助词,地.辩:同“辨”,分辨,辨认.b5E2R。
秋天地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地小河流地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地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p1Ean。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地黄河之神.欣然:高兴地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地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地.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DXDiT。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地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地大海,指东海地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RTCrp。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地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地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地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地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地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地标志.5PCzV。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时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正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 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文言文《秋水》知识点整理

一、【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
灌,注入。
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
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
面,面向,朝向。
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方,道。
2.作家作品⑴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
⑵《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
《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
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⑶背景链接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⑷《庄子》名言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二、【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

《秋水》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至:到。
百:众多。
川:河流。
灌:注入。
河:古今异义。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泾:同“径”,直。
泾流:直流的水波。
之:代词,这样。
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之:助词,的。
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时)。
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
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认为,觉得。
之:助词,的。
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为:是。
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
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行:走。
至于:古今异义。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
东面:面朝着东方。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
而:连词,表修饰。
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焉:助词,无义。
始:才。
旋:旋转,掉转。
其:代词,他。
面目:古今异义。
古义:指面部,脸。
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
望洋:仰视的样子。
若:海神名。
而:连词,表修饰。
叹:感叹。
野语:俗语。
之:代词,这样。
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闻:听说,听到。
道:道理。
百:泛指多。
以为:认为。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著名篇章,具有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逐一梳理。
一、重点字词1、时:按时令。
例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2、灌:注入。
例句:百川灌河。
3、泾流:直流的水波。
例句: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4、涘:水边。
例句:两涘渚崖之间。
5、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例句:两涘渚崖之间。
6、辩:通“辨”,分辨。
例句:不辩牛马。
7、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
例句:望洋向若而叹曰。
8、闻:听说。
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9、且夫:况且。
例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0、少:认为……少。
例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11、轻:认为……轻。
例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二、通假字1、“泾流之大”中“泾”通“径”,直流。
2、“不辩牛马”中“辩”通“辨”,分辨,辨别。
三、一词多义1、之(1)结构助词,的。
例句:泾流之大。
(2)代词,指天下之美。
例句:我之谓也。
(3)动词,到。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于(1)介词,表被动。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介词,比。
例句:莫大于海。
3、始(1)开始。
例句:河伯始旋其面目。
(2)才。
例句:始吾弗信。
四、古今异义1、河古义:专指黄河。
例句:百川灌河。
今义:泛指一般的河流。
2、东面古义:脸朝东。
例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今义:方位词,东边。
3、大方古义:指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五、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4、少仲尼之闻(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
)5、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
)六、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正常语序应为“闻道百,以为莫若己”。
(2)“我之谓也”,正常语序应为“谓我也”。
《秋水》知识点梳理45192教学内容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着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着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
(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
(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
2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
..之在海内(中原地区)
(3)通假字
1 不辩.牛马 (“辩”同 “辨”,辨识。
)
2拘于虚.也 (“虚”通"墟",所居之所)
3人卒.九州 (”卒”同”萃”,聚集。
)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
(4)虚词
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
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认为)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
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
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
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
13于.是焉(介词,在)
14至于.北海(介词,到)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
17莫大于.海(介词,比)
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
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
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今我睹子之穷.也 (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 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
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
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形容词做动词,以为多。
)
8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作名,美景)
9尽.此矣(形作动,终结)
10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形容词做动词,满溢)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①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如今你从河岸边走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
②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天下的水,没有哪个比还海更大的了。
③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这是因为)我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了形体并且从阴阳那里秉承到元气。
④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2、宾语前置
①以为莫己若者
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③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自满呢?
3、定语后置
①闻道百
听到了上百条(许多)的道理
4、省略句
①百川灌河(省略介词“于”)
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
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省略主语“海水”)
尾闾泄漏海水,永无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不会流尽。
③人卒九州(省略介词“于”)
人们遍布在九州
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省略介词的宾语)
伯夷辞让天下以此来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获得博学的美名
(注:如果“以”解释为连词就不算省略句)
5、被动句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永远被有极高修养的人所讥笑
②方存乎见少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他们谈论海,是因为他们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对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虫不可以和他谈论冰雪的事,是由于他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缚。
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如果不是……就……”)
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伯夷的节义轻(不值得看重)的话
五、包含成语
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
稊米大仓:比喻非常渺小。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六、赏析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第二,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人与外物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非常渺小,认识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作者虚构一个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深奥抽象的哲理得以准确生动的阐释。
另外,作者在寓言故事中又用连类设喻和多重对比的方式,使其说理既形象生动,容易明白,同时又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寓言中几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逻辑说理紧密地联系为一体,互相关联,从而构成了一个寓言的整体,非常奇妙。
语言方面,景物描写的运用衬托了河神前后不同的认知境界;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诘句配合使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强化了说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