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与唐文化圈的形成

*
45
二、唐文化圈的形成
杨鸿烈 著
*
高明士 著
46
二、唐文化圈的形成
2、唐朝文化之西传
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
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
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于交河
置安西都护府。
龟兹 焉耆
贞观二十二疏年勒(648),设安西四镇
——《三国史记》卷三八《职官志上》
*
44
二、唐文化圈的形成
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 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 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 之侧足矣。
——《三国史记》卷四七《薛黵頭传》
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用 耶?
——《三国史记》卷一○《新罗本纪》
普通民众对俗讲趋之若鹜,以至“仍闻开讲日,湖上少渔船”;“远近持斋 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连皇帝也曾“幸兴福寺观沙门文溆俗讲”。朝 野上下,风靡一时。
*
9
一、隋唐文化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改开成六年为会昌元年。又敕于左右街七
寺开俗讲。左街四处:此资圣寺令云花寺赐 紫大德海岸法师讲《花严经》;保寿寺令左 街僧录三教讲论赐紫大德体虚法师讲《法花 经》;……右街三处:会昌寺令内供奉三教 讲论赐紫引驾起居大德文溆法师讲《法花 经》——城中俗讲,此法师为第一;……”
善无畏、金 《大日经》、《金刚顶 刚智、不空 经》、《苏悉地经》
*
15
一、隋唐文化
唐 李真 《不空金刚像》
*
16
一,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17
一、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变革

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变革1. 引言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统一和分裂,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科技、艺术和文化蓬勃发展。
本文将对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变革进行探讨。
2. 隋唐文化的繁荣2.1 文学艺术的繁荣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隋唐文人以其优秀的才华和创造力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名篇佳作。
例如,《全唐诗》收集了近五千位诗人共计五万余首诗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之一。
同时,在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和表演形式。
例如,绘画家吴道子以其精湛的技巧和写实主义风格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音乐和舞蹈方面,唐代的乐府诗创作和宫廷舞蹈艺术都达到了巅峰。
2.2 科技与发明的进步在隋唐时期,科技与发明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与进步。
例如,隋代工程奇迹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交通运输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此外,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书写与传播方式,大量的书籍被印制出来,对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农业、医药、冶金等领域也有较大的进展。
例如,种植业上推广水稻杂交育种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医学上发明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法;冶金学上采用高温冶炼技术提高了铁器质量。
3. 隋唐文化变革3.1 社会观念的变迁隋唐时期社会观念开始出现一些变革。
封建社会中世族权势逐渐衰落,士人阶层地位得到提升。
文人开始崇尚自由思想与个性追求,反对束缚和拘禁。
此外,隋唐时期女性的地位也有一些改变。
传统儒家观念中的妇女三从四德逐渐被放宽,一些有才华的女性得以涉足文坛和政治舞台。
3.2 文化交流与融合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与融合较为频繁的一个时期。
特别是在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陆海贸易,带入了大量外来文化与艺术。
例如,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传播并深入影响中原文化。
不仅佛经翻译成许多版本,并融入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佛教艺术风格也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等领域。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演讲人姓名
01
隋唐时期,我
国科学技术成
02
就世界第一
03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 拱桥。
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 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别
人物 (时代
)
代表成就
特点
评价
李春
(隋) 建筑
赵州桥
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现存世界最古老的石 拱桥,早欧七百年。
印刷
诗仙 长
李白含
安 元
, 殿
大明宫
最大城市
《早发白帝城》豪迈奔放清
,
气势宏伟
雕(版 印盛刷唐《 金)刚《经 》蜀道难是 世》界 上新现飘存逸最 早 标 有 确 切 日 期 的 雕 版 印 刷 品
七百多年 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 桥。
它就是闻名中外的赵州桥—— 世界 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长安平面图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隋唐时期,已 发明雕版印刷
术
雕版印刷术 的工作流程
把要印的文字反 刻在一块木板上, 让文字凸出
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
印刷品
《金刚经》
《金纲经》雕印于868年。是一部经卷, 长488厘米。卷首是图册,接着是经文, 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墨色均匀清晰, 印刷技术已很纯熟。《金纲经》发现于 敦煌石窟,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他的诗,有的 气魄雄浑
有的沉郁悲怆
唐代书法家以及画 家
颜真卿 柳公权 吴道子
颜真卿的<多 宝塔碑>
隋唐文化

南籍 明 绵 斯汉 )陇 县 州 坦族 。西 , ( 托, 郡 今 巴 克出 成 四 西 马生 纪 川 郡 克于 县 绵 ) )西 ( 阳 昌 ,域 今江隆 碎 甘 油 县 岁叶 肃 市 ( 随城 平 青 父( 凉 莲 迁今 市 乡 年 至吉 静 ) 更 剑尔 宁 , 名 南吉 县 祖 为 道斯 昌之 5 712
2.大明宫含元殿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朝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朝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中所用的雕版
在印刷术发明前,人 们用手抄书,既费时耗力, 又易出错。到隋唐时期, 人们从印章和拓石中受到 启发,把字雕刻在木板上, 使它成为反的凸字。然后 刷上墨,铺上纸,一张一 张地就印成了,它大大方 便了文化地传播。
《金刚经》:现存世界最早的、标有确 切日 期的雕版印刷品
孙思邈,出生于北周时代,生于581年, 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生于北周大 统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 (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二岁(有的 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 村孙氏祖茔。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 童”。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 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 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 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 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 —— 明代祝万祉
赵州桥 栏板上 的雕刻
思考: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 妙之处?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 ①赵州桥采用平拱桥的形式,既方便船 只通行,又方便车马、行人在桥上行走。 ②赵州桥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既节 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自身重量对桥基的 压力,遇到洪水,小拱还可起泄洪的作 用,这样就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
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涵盖了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两个朝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全面地探讨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一、政治1. 隋朝政治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强大的朝代,它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首先,隋文帝杨坚实行了统一法制,制定了《隋律》和《隋历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杨坚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实行直接任命制,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效率。
隋炀帝杨广则大力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平定了农民起义,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2. 唐朝政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贞观之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平定了安史之乱,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唐玄宗时期,通过推行科举制度、扩大文人阶层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帝国的统治。
二、经济1. 隋朝经济隋朝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隋朝政府实行均田制,确保了农民的耕作权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隋朝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修筑了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货物交流和水运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 唐朝经济唐朝时期,农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垦和提高利用率,农业产品的生产大大增加。
同时,唐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商业贸易活动,广泛与外国进行交流与贸易,丝绸之路成为了著名的国际贸易通道。
唐朝的繁荣经济为社会各阶层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一。
三、文化1. 隋朝文化隋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隋文帝杨坚开创了隋乐府,流传至唐代,成为当时文艺作品的重要形式之一。
同时,佛教在隋朝兴盛并传入了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唐朝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被誉为“盛唐”。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了主要的文学形式,唐诗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隋唐文化的特点

隋唐文化的特点隋唐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国文化呈现出了许多的特点,本文将从科技、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科技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发展了许多科技领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制瓷技术和造纸技术。
1. 制瓷技术唐朝是我国瓷器制作的黄金时期,唐代的瓷器以白釉和青釉瓷为主,制作精美,色彩斑斓。
唐代的瓷器釉色呈现灰、蓝、黑、紫、绿等多种颜色,装饰图案做工精细,题材广泛。
2. 造纸技术隋唐时期,我国的造纸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木浆造纸方法,这种方法制造的纸张质量非常好,笔画清晰、耐久性强,成为了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和经济贸易的重要媒介。
二、文学方面隋唐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品质上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的主要流派有“乐府”、“诗经”、“唐诗”等。
1. “乐府”“乐府”是我国古代一种五音七句的音乐形式,经常表现出政治、社会和爱情的题材。
在隋唐时期,“乐府”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一个主要流派。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许多的民歌和民谣。
在隋唐时期,“诗经”成为了新时期的文学模板,使得唐代的诗歌展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唐诗是中华文化中最高峰的诗歌艺术,它的创作以爱国、哲理、人性、自然四者为主要艺术主题,塑造了唐代的时代形象和人类精神风貌。
唐诗以其敏锐的文学感觉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传统。
三、艺术方面隋唐时期,我国的艺术呈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
其中,绘画和音乐是此期间的重要艺术形式。
1. 绘画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我国绘画经历了一个繁荣发展时期,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
这些绘画作品构思新颖,笔墨技巧高超,成为了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艺术作品。
2. 音乐隋唐时期,我国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唐代五声音律体系,音乐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吹奏、弹拨和歌唱。
隋唐文化

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一千年来他被奉为“画 圣”,被奉为民间画工的“祖师,《天王送子图卷》是一幅优 秀的作品。图卷取材于《瑞应本起经》,反映了净饭王抱了初 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中,诸神为之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
展子虔的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到了隋代,官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擅长画台阁、人物、车马,也工画远近山水。他的画细致传神,画马立者 有走势,卧者则腹有起跃之势;画山水树木层次分明,比例适当,人称 “有咫尺千里之趣”;画人物描法细腻,以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
赵州桥
(四)绘画的成就
隋唐时期的绘画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尤其以擅长画台阁、 山水、人马而声名显赫。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画,张萱、 周昉的仕女图,李思训、王维的山水画后世的评价极高。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它表现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 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 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科举制确立
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 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 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 员,。 背景:中小地主势力、三省六部制度、纸张
唐朝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 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 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 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 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 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 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明代八股考试题目为四书五经中的句子。只能依照题义 阐述其中的义理,代“圣贤立言”,格式僵死,字数也 有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
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1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
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
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
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文化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
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1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
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
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
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
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泽被东西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隋唐时期的领先成就1 高超的建筑水平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
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①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
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
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
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
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
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
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
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
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
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
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
……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
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②唐都长安和大明宫含元殿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
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
雄伟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显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国建筑工匠和设计师们的杰出的创造才能。
2 雕版印刷术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
直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一切才变得简单起来。
雕版印刷术是指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
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
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
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那么,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而生。
到了唐朝。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
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促使印刷术发明的有两大社会因素:一是佛教的兴盛。
需要大批量的佛经、佛画;二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读书。
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
隋唐社会,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
精于宋人。
”这是对印刷术发明、发展的精确概括。
3 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诗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①唐代诗歌的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
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盛唐: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
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
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
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中唐: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
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晚唐: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
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
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
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
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②唐代诗人代表陈子昂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家庭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发愤读书。
曾两次从军西北,熟悉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
陈子昂的诗,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过巨大影响。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
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是他随军北征契丹时所作。
他在军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都不被采纳,怀才不遇,失意无聊,作此歌以表达深沉的忧愤。
孟浩然孟浩然(约689—约740),唐朝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
早年隐居,四十岁游长安,应试不第。
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居生活。
有《孟浩然集》。
王维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存诗近400首。
以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闻名。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美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雪溪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高适高适(706—765),唐朝诗人。
字达夫,渤海(今属河北)人。
少贫寒,失意。
后任节度使,熟悉军旅生活,作边塞诗著名。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相近,气势豪迈。
岑参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