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感应测井
感应测井用途

感应测井用途感应测井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用于获取井下地层信息,帮助分析确定油气资源的性质和储量。
感应测井技术的主要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层电阻率测量感应测井可以通过测量岩石的电阻率来判断储层岩石的类型和含油气性质。
电阻率是岩石中流动电流时所遇到的阻力,高电阻率往往代表非常砂岩等储集层,而低电阻率往往代表含盐水或者含有油气的岩石。
2. 水性测量和水气分布评价感应测井可以通过测量地层的水含量和水气分布来评价储层的水性情况,进而判断储层是否存在脱盐岩以及评价储层的含水饱和度。
这对于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油水分离过程以及储层的开发布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识别储层感应测井技术可以识别储层中的油气层和盐水层,并通过测量获取油水界面的位置,帮助工程师确定油气层和盐水层的分布情况,进而确定井下目标层的位置和范围。
4. 压力解释感应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井内的压力数据,帮助分析判断储层的压力状态,进而确定地层的储层压力分布情况。
这对于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地层压力管理和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5. 井道描述和裸眼显示感应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井道的直径和形状,帮助确定井孔的几何形态,进而判断井下岩石的物性和岩性。
感应测井还可以提供井孔尺寸的测量结果,为工程师设计井下工具和操作流程提供重要依据。
6. 注水井和采油井评价感应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注水井和采油井中的井筒状况和物性参数,帮助评价井筒壁面的酸化和水垢沉积情况,进而确定井筒的通透性和有效面积,为井下工程师提供有效的改造建议。
7. 沉积环境判别感应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地层的电阻率和自然伽马谱的变化情况,帮助判断沉积岩的类型和不同层位的岩石储集条件。
这对于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地层分带和岩性解释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感应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多个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井下地层的电阻率、水性、压力、井道描述等参数,可以帮助工程师判断储层的性质和含油气性能,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第三章 感应测井_2012

第一节 感应测井原理
1、一次场 R
发射线圈T通过20kHz的交变电流,根据电 磁场理论,电流会产生磁场,而交变电流将产 生交变磁场。
2、一次场的感应电动势
在介质中一次场的变化,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为 1,则介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二次场
接收线圈R中的一次场变化,产生磁通量的变化 为1’,则产生的直接耦合电动势为:
(均质校正)
2)井眼校正
A
3)围岩校正
注:围岩校正图版有多 张要根据围岩电阻率和 井径等选用
使用方法: (1)根据a 和h交会于 A点 ( 2)确定校正后的Rt
4、侵入校正
在进行侵入校正时,首先要根 据其它测井资料,求出侵入带 电阻率Ri(或电导率σi )、侵 入带直径Di,根据Di值选相应 的图版,然后从感应测井曲线 上读出解释地层的σs和厚度h。 从图版纵坐标上找出σa的点, 由纵坐标向右引水平线与相应 的σi曲线相交,交点的横坐标就 是σ t的值。
二次场
R(有):由二次场产生,与电导率有关,正是 要测的,R为有用信号。
R 注:一次场与二次场之间相差/2,利 用相敏检波可以把它们分开。
Kgds K
T
一次场
2)线圈距:L=TR。 L=TR 3)记录点:在发射线圈T与接收线圈R 的中点。
第三章 感应测井_2008讲解

R
二次场
T L=TR
第一节 感应测井原理
注: 1)在接收线圈产生两种感应电动势: 直(无):由一次场产生,与磁化率K有 关,石油测井不测K,直为无用信号; R(有):由二次场产生,与导电率有 关,正是要测的,R为有用信号。 注:一次场与二次场之间相差/2,利 用相敏检波可以把它们分开。
RFL:八测向(冲洗
带电阻率) 6 RILM:中感应
(侵入带电阻率) RILD:深感应 (原状地层电阻率)
Rt:地层电阻率 di:侵入带直径 Rxo:冲洗带电阻率
Ri=1000/50=20欧姆.米
求得:
t=220 毫欧姆/米(ms/m)
使用图板时,根据聚焦测井读数与深感应测井读数之比(RFL/RILD)找出相应的纵 坐标,并由该点作一水平线;再根据中感应测井读数与深感应测井读数之比 (RILM/RILD)找出相应的横坐标,并向上作一垂直线与水平线相交;根据交点的位置 由实曲线上读出比值Rxo/Rt和Rt/RILD,由短划线上读出侵入带直径,如果交点不在曲线 上,则用内插方法读值,用深感应测井读数乘以比值Rt/RILD即可得出地层真电阻率。
主要接收来自地层的信号,而泥浆、侵入 带的信号难以进去。 T2R2聚焦发射和聚焦接收线圈主要消除围 岩的影响,提高分辨能力。
注意:
感应测井同样有深浅之分
深: T2 0.75 Ro 0.25 R1 0.5 T1 0.25 To 0.75 R2
-7
100
-25 -25
100
-7
浅: T2 0.96 To 0.4 R1 0.2 T1 0.4 Ro 0.96 R2
第一节 感应测井原理
感应测井是利用交流电 的互感原理,在发射线圈中 通一定频率的交流电,在接 收线圈中会感应出电动势。 由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都 在井内,发射线圈的交变电 流必然在井周围地层中感应 出次生电流(涡流),这个 电流在与发射线圈同轴的环 形地层回路中流动,并产生 一个磁场,这个磁场在接收 线圈中产生二次感应电动势 ,该感应电动势与涡流的强 度有关,即与地层的电导率 有关
测井解释 电阻率测井2

微梯度探测深度浅,反映泥饼 微梯度探测深度浅,反映泥饼Rmc电阻率 泥饼 电阻率 微电位探测深度略深,反映冲洗带 微电位探测深度略深,反映冲洗带Rxo电阻率 冲洗带 电阻率 为保证测量条件相同,微梯度和微电位必须同时进行测量。 为保证测量条件相同,微梯度和微电位必须同时进行测量。 必须同时进行测量 两种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通常有幅度差。 两种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通常有幅度差。 正幅度差:微电位> 正幅度差:微电位>微梯度 负幅度差:微电位< 负幅度差:微电位<微梯度 油气层一般正幅度差,高矿化度水层可能负幅度差。 油气层一般正幅度差,高矿化度水层可能负幅度差。
三、感应测井曲线影响因素
1、井眼 2、泥浆侵入 3、围岩 4、趋肤效应
趋夫效应就是单元环之间的相互作用, 趋夫效应就是单元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地 层的σ 很大时,单元环中的涡流较大, 层的 t很大时,单元环中的涡流较大,单元环 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就不可忽略, 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就不可忽略,即对测量 结果有影响。 结果有影响。
hmc<1cm (di-dh)/2>10cm
三、微球聚焦测井
1、原理
• 电极系及电流分布 • 主电流 分为两部分: 主电流I分为两部分 分为两部分: • I0—主要分布在冲冼 主要分布在冲冼 带。 辅助电流, • Ia——辅助电流,经 辅助电流 泥饼回到辅助电极 A1 • I=I0+Ia
三、微球聚焦测井
三、微球聚焦测井
2、应用的有利条件; 应用的有利条件; hmc<1.9cm (di(di-dh)/2>10cm
1、原理
测量过程中: 测量过程中: △UM1M2=0,即I0主 , 要分布在冲冼带 △UM0M1=C
感应测井原理

感应测井原理感应测井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测量地下岩石物性参数的方法。
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感应测井技术被广泛应用,它能够提供地层中各种参数的定量信息,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感应测井原理的核心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测量地下岩石的电性参数。
当感应测井仪器通过井眼下的地层时,会发出高频交变电磁场,这个电磁场会感应出地层中的感应电流。
根据感应电流的大小和相位差,可以推导出地层中的电导率、介电常数等物性参数。
感应测井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地层中的电性差异来进行识别和解释。
地层中不同岩石的电性参数差异很大,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地层中的感应电流来判断地层中的岩石类型、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
这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感应测井原理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用于油气勘探和开发,还可以用于地热能、水资源等领域。
感应测井技术可以在不同地质环境下进行应用,包括陆地、海洋、深海等。
它可以提供精确的地层物性参数,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感应测井原理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随着电子技术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感应测井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现代感应测井仪器具有体积小、测量精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以实现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测量,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感应测井原理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测量地下岩石物性参数的技术方法。
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测量精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感应测井技术将会在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感应测井原理

感应测井原理
感应测井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测量地层物性的方法。
它利用了地层岩石对电磁场的不同响应,从而获得有关地层的信息。
感应测井是通过电磁感应探测原理来测量地层的电性和导电性。
当感应测井仪器通电时,在测井仪器周围形成一个交变电磁场,这个交变电磁场会穿透地层。
在地层中,交变电磁场会诱导出感应电流。
这个感应电流会遇到地层中电阻和导电性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通过测量感应电流的变化来推断地层的性质。
测量中,感应测井仪器通常采用的是多频道感应测井技术。
它可以同时测量多个频率的电磁场和感应电流,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感应测井的原理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组。
它适用于测井井内的地层物性测量,如电导率、介电常数等。
这些测量结果可以帮助地震学家、地质学家等判断地层性质、岩性和含矿等情况,进而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
感应测井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
它可以提供关于地下油藏的电性和导电性信息,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油田的边界和储量,进而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
总之,感应测井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测量地层物性的特点。
通过测量地层对交变电磁场的响应,可以得到有关地层的电性和
导电性信息。
这一技术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勘探效果和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感应测井获奖课件

当一种导体回路中旳电流变化时,在附近旳另一种 导体回路中将出现感应电流;或者把一种磁铁在一种闭 合导体回路附近移动时,回路中也将出现感应电流,即 穿过一种回路旳磁通发生变化时,这个回路中将出现感 应电动势,并在回路中产生电流,感应电动势等于磁通 量变化率旳负值,这一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
电导率曲线为非对称曲线。 厚层(h>2m)旳中部,电 导率接近于地层实际值,伴 随厚度旳减小,视电导率受 围岩电导率影响增长,与地 层旳差别增大,相对于其他 地方,地层中部值与实际值 最为接近。
上下界面分别用各自旳半幅 点拟定其界面。
第三节 感应测井曲线旳特点及应用
二、感应测井曲线旳影响原因
1、均质校正
1
2L L 8z2
,当 | ,当 |
z | z |
L
2 L
2
从曲线能够看出,在线圈系所对着旳部 分介质范围内,即在T,R之间旳地层贡献 最大(gz最大),且对δa旳贡献为常数(等于 1/2L);在线圈系外,即在T,R外,伴随 z值旳增大,地层旳贡献按1/z2规律减小 。
该图也阐明,双线圈系旳主要信号来自 线圈系范围内旳介质。
第二节 感应线圈系旳探测特征
2、0.8m六线圈系旳探测特征
2)0.8米六线圈系纵向探测特征
0.8米六线圈系和其根本圈正确纵向微分、积 分几何因子特征如图。比较发觉:0.8米六线圈 系旳纵向微分几何因子旳极大值不小于根本圈 正确纵向微分几何因子极大值,阐明0.8米六线 圈系旳纵向辨别能力强。0.8米六线圈系旳纵向 积分几何因子上升比较快,而根本圈正确纵向 积分几何因子上升比较缓慢,
从上式还能够看出,L越小 ,gz越大,对读数影响最大旳 纵向范围越窄,围岩旳影响就 越小。所以,L旳大小决定了 双线圈系旳分层能力,L越小 ,分层能力越强。
感应测井

勘探开发工程监督管理中心
为了减小泥浆的分流作用和低 阻围岩的影响,提出了侧向测井( 聚焦测井)。它的电极系中除了主 供电电极之外,上、下还装有两个 极性相同屏蔽电极。主电流受上下 屏蔽电极流出的电流的排斥作用, 使得测量电流线垂直于电极系,成 为沿水平方向的层状电流流入地层 ,这就大大降低了井和围岩对视电 阻率的影响。
勘探开发工程监督管理中心
有的课本里,是把涡流作为地层圆环理论,当仪 器在井内移动时,也就是测量无数个地层圆环。接收 线圈中所接收的感应电动势和地层有关,这个信号对 我们是有用的,所以,称之为有用信号。
在给发射线圈通电时,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在接 收线圈还会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和 发射电流的频率相同,而相位滞后90º,由于是直接 从发射线圈到的接收线圈,该信号与地层无关,所以 ,也叫无用信号。它与有用信号的相位差为90º,根 据二者相位特性,可以通过相敏检波器去掉无用信号 ,输出有用信号。
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信号:
EX+ ER
由于EX与 ER存在90的相位差,接收到的信号用 相敏检波技术把ER检测出来,记录成曲线,在忽 略涡流间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在无限均匀的情
况下有:
ER=K •
在均匀介质情况下求电导率的公式为:
ER K
在非均匀介质情况下:
ER K
此时电导率不等于地层的电导率,而是仪器探测
• 纵向上:在均匀介质中有50%的信号来自线圈以外的介质,这 说明在地层较薄时,上下围岩影响较大,同时地层界面在曲 线上反映不够明显。
• 径向上:靠近线圈系的介质(r<0.5L)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 表明井内泥浆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且探测深度较浅。
• 无用信号比有用信号幅度高几十甚至上千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差异在于:
深感应探测深度大,测量原状地层电导率
浅感应(中感应)探测深度小,测量侵入带地层电导率
八侧向测井电极系
八侧向的测量原理与七侧向相似,只是它 的电极距较小,电流层的厚度为0.36m, 两个屏蔽电极间的距离略小于1m,回路电 极距主电极比较近。由于其纵向分层能力 高,因此,八侧向测井可以给出清晰的纵 向变化细节。但是,它的读数受井眼和侵 入带的影响比三侧向和七侧向大,其探测 深度较浅,约为30~40cm,读数主要反映 冲洗带电阻率的变化。 RFOC—— 八侧向测井电阻率
二、讨论
1 、单圆环几何因子g
单圆环几何因子取决于单圆环与线圈的相对位置 和距离。它的物理意义是:截面为ds的单圆环对 总信号的贡献。
L r3 g 3 2 R13 R2
2 、全空间的几何因子 可以证明:
gds
0
L r3 2 (r 2 (L 2 Z ) 2 )3 (r 2 (L 2 Z )2 )3 dzdr 1
(均质校正)
2)井眼校正
A
3)围岩校正
注:围岩校正图版有多 张要根据围岩电阻率和 井径等选用
使用方法: (1)根据a 和h交会于 A点 ( 2)确定校正后的Rt
4、侵入校正
在进行侵入校正时,首先要根 据其它测井资料,求出侵入带 电阻率Ri(或电导率σi )、侵 入带直径Di,根据Di值选相应 的图版,然后从感应测井曲线 上读出解释地层的σs和厚度h。 从图版纵坐标上找出σa的点, 由纵坐标向右引水平线与相应 的σi曲线相交,交点的横坐标就 是σ t的值。
探测深度较浅,井附近介质影响较大。 3)当r>2L后,gr较小,Gr较大。 这说明远离井孔的介质对测量结果影响小。
三 、计算岩石的电阻率
1) 在均匀无限介质中
R Kgds K gds K
所以:=R/K
2)在非均匀无限介质中
R K ( sGs iGi mGm t Gt )
二次场
4、二次场
变化的涡流产生磁场,即二次场。
T
一次场
5、二次场产生感应电动势
设二次场在接收线圈中的磁通量的变化为 2,则二次场产生感应电动势为:
L=TR
第一节 感应测井原理 注意: 1)在接收线圈产生两种感应电动势:
R
直(无):由一次场产生,与磁化率K有关,与 电导率无关,石油测井不测K,直为无用信号;
第三章 感应测井
引入: 前面所讲的普通电阻率方法、侧向测井方法都需要 井内有导电的液体,即只能用于导电性较好的泥浆井中, 然而在油田勘探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地层原始饱和度,需要 个别井中使用油基泥浆(柴油和泥浆混合而成的泥浆),在这 样的条件下,前面的方法就不能使用了。 为了解决在油基泥浆井中测量地层电阻率的问题,就 提出了感应测井。感应测井不仅能用于油基泥浆井中,也 可用于水基泥浆,以及无泥浆的干井中。
Gr g r dr
0
r
径向微分、积分几何因子
设L=1米 1) r=0.45L时,gr达极大值。 即距井轴0.45L处的无限长圆筒对感应测井读数影响增大,它说明增大线 圈距L可以增大探测深度。 2) r<0.5L范围内,gr比较大。 Gr=0.225说明r=0.5米以内的介质对测量结果贡献为22.5%。说明井孔、 侵入带的影响较大,这是双线圈系的一大不足。
八侧向测井电极系结构
不同厚度的感应测井曲线
四、应用实例
1、实测曲线
曲线特点
Rm>Rw,地层水矿化度高: 标准水层—— 增阻侵入 ILDILM LL8 负差异 标准油层——减阻侵入 ILDILM LL8 正差异 泥岩、致密层 曲线重合 Rm<Rw,地层水矿化度低: 水层、油(油水同层)—减 阻侵入,都出现正幅度差, 但Rt油层>Rt水层。
。
泥岩、非渗透层段,深、中、 浅电阻率值应基本重合。曲 线应平滑无跳动。
2、确定地层电阻率
如图所示的地层有如下关系:
a = mGm+ sGs + iGi+ tGt
要求 t ,必须求 Gm 、Gs 、Gi 、 Gt
即需作:传播效应校正 井眼校正 围岩校正 侵入校正 1)传播效应影响校正
Gs、Gi、Gm、Gt分别为围岩、侵入带、泥浆、地层 的几何因子。 满足:Gs+Gi+Gm+Gt=1。 在非均匀无限介质中测到的电导率定义为视电导率a。
a R K ( s Gs i Gi mGm t Gt )
岩层的真电导率:
t ( a ( sGs iGi mGm )) Gt
式中:K是线圈系系数;g是单圆环几何因子;、u分别为电导率和 磁导率; ω=4f称为圆频率;f为频率;STSR分别为发射,接收线圈的总 面积,ST=nTS, nT为发射线圈的匝数,SR=nRS,nR为接收线圈的匝数, S为单个线圈环的面积;i为供电电流,i=Iosinωt;L=TR为线圈距;R1为T 到单圆环截面点的距离;R2为R到单圆环截面点的距离。
发射线圈的缠绕方向与主发射线圈一致的,匝数为正,否则为负; 接收线圈的缠绕方向与主接收线圈一致的,匝数为正,否则为负。
二、0.8米6线圈系
1)0.8米6线圈系的组成 ToRo称为主发射和主接收线圈ToRo=0.8米, 所以称为0.8米6线圈系; T1R1称为辅助发射和辅助接收线圈 T1R1=0.4米; T2R2称为聚焦发射和聚焦接收线圈 T2R2=2.0米; 注:线圈上的数字代表线圈匝数,负号表示 反绕(或称反接)。
有用信号的电动势 =0.079 0.00079 无用信号的电动势
即无用信号占总信号的比例远高于有用信号;
复合线圈系
复合线圈系是由串联在一起的多个发射线圈和串联在一 起的多个接收线圈所组成。分别用T0,T1,……,TL和R0, R1,……,Rm代表, 其匝数分别是nT0,……, nTL和 nR0,……,nRm。 其中T0和R0称为主发射和主接收线圈,它们的匝数 nT0和 nR0)一定是最大的。 匝数正、负规定如下:
RFL:八侧向(冲洗带电
阻率) RILM:中感应(侵入带电 阻率) RILD:深感应(原状地层 电阻率) Rt:地层电阻率 di:侵入带直径 Rxo:冲洗带电阻率
E iH J m H i E
B m
D v
式中:E为电场强度(A/m);H为磁场强度(A/m);Jm为磁流密度矢量(A/m2); B为磁感应强度(Wb/m2); ρm为体磁荷密度(C/m3); D为电位移矢量(C/m2); ρv为体电荷密度(C/m3); μ为磁导率(H/m);真空中的磁导率μ0=4π×10-7(H/m); ε是介电常数(F/m);真空中的介电常数ε0=8.854×10-12(F/m)
即全空间的几何因子为1。
L=1m的双线圈系单元环等几何因子图
纵向微分几何因子
含义为深度为Z,厚度为dz水平无限薄层的几何因子; 其物理意义:深度为Z,厚度为dz水平无限薄层对总信号的相对贡献。
纵向积分几何因子
1)当岩层厚度h=L=1m时,Gz=h/2L=0.5=50%。 这说明,正对厚度为线圈距L的地层来说,提供总信号的一半,另外一 半来自地层以外的介质(围岩存在的影响)。 2)当h>L时,Gz =1-L/2h>0.5。 随h增大,Gz增大,即围岩的影响减小,地层的贡献增大; h>5L时,Gz >=0.9,即围岩的影响<10%,地层的贡献大于90%; h很大时,Gz =1,即围岩的影响为0%,地层的贡献为100%。 这也证明了整个空间的几何因子为1。 h 2 3)Gz与gz的关系: Gz g z dz 0.5
2)各线圈系的作用 ToRo为主发射和主接收线圈; T1R1起径向聚焦作用; A)To与T1两线圈的绕向相反; B)Ro与R1两线圈的绕向相反; 主要接收来自地层的信号,而泥浆、侵入 带的信号难以进去。 T2R2聚焦发射和聚焦接收线圈主要消除围 岩的影响,提高纵向分辨能力。
注意: 感应测井同样有深浅之分 深: T2 0.75 Ro 0.25 R1 0.5 T1 0.25 To 0.75 R2 -7 -53 100 100 -25 -3 -25 -3 100 100 -7 -53 浅: T2 0.96 To 0.4 R1 0.2 T1 0.4 Ro 0.96 R2
h 2
纵向微分、积分几何因子
径向微分几何因子 含义:半径为r,厚度为1的无限圆筒的几何因子; 物理意义:半径为r,厚度为1的无限圆筒对总信号的相对贡献。
L r3 g r gd r dr 3 3 2 R1 R2 0 0
径向积分几何因子 含义:半径为r的无限圆柱体的几何因子。 物理意义:半径为r的无限圆柱体对总信号的相对贡献。
二次场
R(有):由二次场产生,与电导率有关,正是 要测的,R为有用信号。
R 注:一次场与二次场之间相差/2,利 用相敏检波可以把它们分开。
Kgds K
T
一次场
2)线圈距:L=TR。 L=TR 3)记录点:在发射线圈T与接收线圈R 的中点。
在感应测井中,发射电流是交变电流,其在空间中产生的 场将是时谐电磁场。时谐电磁场的Maxwell方程为
第一节 感应测井原理
感应测井是利用交流电 的互感原理,在发射线圈中 通一定频率的交流电,在接 收线圈中会感应出电动势。 由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都 在井内,发射线圈的交变电 流必然在井周围地层中感应 出次生电流(涡流),这个 电流在与发射线圈同轴的环 形地层回路中流动,并产生 一个磁场,这个磁场在接收 线圈中产生二次感应电动势 ,该感应电动势与涡流的强 度有关,即与地层的电导率 有关
传播效应: 涡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互感),以 及涡流的自身影响(自感)的结果使电 磁波在导电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波的 幅度减小以及相位改变,此种作用 称为传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