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

维普资讯
中 医 药 本 体 构 建 研
3 资 料 来 源
①从 树 状结 构到 多层嵌 套 的立 体 网状 结构 的转
变: 主题 词表 为 了文献 标 引的方 便 , 多把 主题词 平 行 分布 在多 个树 状结 构 内 ( 图 2 。背离 了专业 知 识 如 )
体 系描述 习惯 与方 法 , 因此 , 必须 在 中 医药 主题 词 表 中寻 找关 键类 , 以此 作 为知识 描 述 的基 本单 元 , 建立
3 1 《 医药学主 题词表 》 . 中 《 中医 药学 主题词 表》 9 7年 首 次 面世 , 社 会 18 被
各 界广 泛应 用 。19 9 6年 , 究 人 员 在 大量 词 频 统 计 研
支持 。
关 键 词 中 医 药 本 体 数 据 共 享 知 识 工 程
1 概 述
药 等核 心概念 的实 质与 内涵 。但 是本 体 的构建 并 不 是 一件 简单 的事情 , 题组 在大量 实 践 的基础 上 , 课 利
用 自然 语 言 处 理 ( L ) 论 和 技 术 方 法 对 已有 公 认 NP理 领 域 知 识 , 中 医 药 主 题 词 表 、 业 辞 典 、 业 教 材 如 专 专
厂 一 ——■]
! f : 兰
I
药本体 的构建 , 用 历 史文 献 及公 认 的领 域 知 识对 利
中 医 药 核 心 概 念 进 行 全 面 诠 释 , 期 通 过 概 念 及 其 以 相关 要素 的关系进 行全 面分析 , 释 中医病 、 、 、 解 证 方
图 1 中医 药 Onoo y建 设 流 程 图 tlg
①
本 文 得 到 国 家 9 3项 目 (0 7 B 16 1 、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项 目(6 C 7 0 1 、 7 20C 520)教 0 J8 00 ) 山东 省 中 医 药 科技 专 项 项 目 (0 3—1 ) 中 国科 学 技术 20 4
中医药调研汇报

中医药调研汇报引言概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中医药调研。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药物疗效、临床应用、科研发展和发展前景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1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2 中医药的阴阳学说:中医药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是基础,阐述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平衡调节的重要性。
1.3 中医药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用以解释人体内外的相互作用和疾病发生的规律。
二、中医药的药物疗效:2.1 中药的药用价值: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2 中药的药物组成:中药由多种药材组成,每种药材都有特定的功效和作用机制,相互配伍可发挥协同作用。
2.3 中药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但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药的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
三、中医药的临床应用:3.1 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3.2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3.3 中医药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妇科疾病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如调理月经、治疗不孕不育等。
四、中医药的科研发展:4.1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包括中药提取物的活性成份研究、药物制剂的研发等,旨在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4.2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结合中西医学,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疗效。
4.3 中医药的国际化研究:中医药的国际化研究是推广中医药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播。
中医药研究的系统综述

中医药研究的系统综述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研究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对中医药研究在各个领域的系统综述。
1.中药药理作用中药药理研究主要探讨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现代药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揭示了许多传统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2.中药临床应用中药临床应用研究是对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和评估。
大量临床实践和对照实验证明了中医药在治疗许多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
3.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是确保中医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关键。
近年来,中医界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完善了中医诊断标准,推动了中医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4.治法研究治法研究是对中医治疗策略和方法的深入研究。
现代医学技术的结合,使得中医治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治疗方法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
5.中医方剂分析方剂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现代科学技术对方剂的成分、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传统方剂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6.中医古籍研究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随着古籍数字化和文献挖掘技术的发展,中医古籍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思想。
7.中医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药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重要部分。
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致力于探索个体差异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8.中医药与大数据大数据技术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海量中医药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等,为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
9.中医药国际化进展随着全球对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医药调研报告

中医药调研报告第一篇:中医药调研报告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在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进展的同时,中医药依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信赖。
本报告旨在调研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应用和价值。
一、中医药的概念和特点中医药是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下形成的一种医疗体系。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辨证论治等,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比于西医,中医药更注重整体观念和治本原则,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治疗。
中医药的特点之一是综合疗效。
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草药中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疗效。
同时,中医药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综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二、中医药的应用领域中医药在广泛的医疗领域有着应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不适,包括但不限于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同时,中医药还可以用于疾病的康复治疗,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此外,中医药在妇科、儿科、老年病等特殊人群的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中医药常常能够起到辅助治疗和减轻症状的作用。
三、中医药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医药也不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整体健康的追求,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其次,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也日趋重要,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中医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中医药的治疗原理和方法与西医存在差异,一些现代医学科研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评估。
此外,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科学的标准和规范才能提高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信度。
总结: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疗效。
它在各个医疗领域的应用广泛,同时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中医药有望在预防保健和国际推广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但也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控制,以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信赖。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许多突破与进展。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研究层面和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中医药的研究中医药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医药领域的热点和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中药的深入研究,可以发掘其潜在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为医药领域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中药化学研究中药化学研究主要探索中药的成分及其结构,通过对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和鉴定,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为中药成分的分离和鉴定提供了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方法。
2.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中药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
通过对中药的体内外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学特点和治疗效应。
此外,中药也常与西药联合应用,研究其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3.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方法和体系,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有害物质以及微生物等进行监测和评价,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医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保健养生以及健康产业等领域。
1.临床应用中医药在临床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西医的疾病观念和治疗方法,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讲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临床应用中医药可以有效治疗许多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以辅助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2.保健养生中医药在保健养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结合中药的应用,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注重全面的调养,包括饮食调理、按摩推拿、针灸等多种方法,旨在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
中医药调研汇报

中医药调研汇报引言概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汇报。
一、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1.1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中医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1.2 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中医药不仅是医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1.3 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中医药传承了古代医学文化精髓,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二、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2.1 中医药的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2.2 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医药正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结合科技和医学进步,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2.3 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代表,正在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三、中医药的疗效和应用3.1 中医药的疗效:中医药以“阴阳五行”等理论为基础,注重整体调理,具有独特的疗效,对慢性病、亚健康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2 中医药的应用范围: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在健康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作用,适合范围广泛。
3.3 中医药的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中医药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中医药的挑战和机遇4.1 中医药的挑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仍面临着认可度不高、标准化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科研、推广和规范化工作。
4.2 中医药的机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医药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4.3 中医药的发展路径:中医药需要不断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医学进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面向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应用研究

1、疾病辅助诊断:利用构建好的中医领域本体和知识发现应用,对临床病例 进行快速诊断和分类,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度。
2、证候分析助手:通过为临床医生提供证候分析和挖掘的支持,帮助医生更 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和证候特点,提高诊疗水平。
3、用药建议辅助:通过分析大量的中药方剂,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和核心组 合,为临床医生提供个性化的用药建议和辅助决策。
2、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在知识发现和模式识别方面具有强大 的潜力。未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中医领域的模式识别和知识发现将 会更加高效和准确。
3、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普及:中医领域涉及的数据类型多样,大数据和云计算 技术为数据处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计算资源。未来,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 普及,中医领域的数据处理将会更加高效和可靠。
2、中医实体类型的划分:中医领域涉及的实体类型广泛,包括人体器官、穴 位、气血津液等。通过对中医实体类型进行划分,可以建立实体类型的层次结 构和关联关系。
3、中医关系的表达:中医领域内存在多种关系,如生理关系、病理关系、诊 断与治疗关系等。构建中医领域本体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关系的表达方式, 以实现对中医知识的有效组织。
面向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应 用研究
目录
01 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 与知识发现应用研究
02
一、中医领域的本体 构建
03
二、中医领域的知识 发现应用
04 三、相关技术研究
05 四、应用场景实践
06 五、未来展望
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 应用研究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领域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应用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 在中医领域,领域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中医 理论传承与创新、疾病诊疗与预防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次演示将围 绕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知识发现应用及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医学领域本体研究现状

二、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面临的 挑战
1、中医药领域知识复杂度高
中医药领域的知识复杂度高,涉及到众多的概念、术语和关系。这给中医药 领域本体的构建和知识推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准确、全面地定义中医药领 域的知识概念和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知识是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面临 的重要问题。
2、中医药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快
3、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
建立中医药领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是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的未来发展方 向之一。未来,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领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为中 医药领域本体的构建和知识推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4、拓展应用场景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中医诊断、中药研发、中药 材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中医药领域本体 研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3、医学领域本体研究的前沿和 热点
目前,医学领域本体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规模医学领域本体的构建和应用:随着语义网技术的发展,构建大 规模医学领域本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例如,SNOMED-CT、UMLS等大规 模医学领域本体的构建和应用,可以实现医学知识的语义检索、知识推理和决策 支持等方面的应用。
引言
医学领域本体是医学信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旨在通过对医学领域概念、 实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规范化描述,提高医学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效率。随着医学领 域的迅速发展,医学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医学领域本体研究在知识组织、语义检 索、决策支持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次演示将对医学领域本体研 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前沿与热点、成果与不足进行评述,以期为相关研 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医学领域本体的自动构建技术:自动构建医学领域本体可以大大减少 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目前,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 言处理技术来自动构建医学领域本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关键词】本体构建;中医药;综述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
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1.1 本体的概念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
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
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1.2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
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等。
Gruber[2]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但本体工程构建方法尚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
本体的构建工具也有很多,包括protégé、WebOnto、Ontolingua、OntoEdit、Ontosaurus、OntoEdit、IBM Ontology Management System等,其中,protégé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构建工具之一,目前已有4.0版本。
本体要对概念进行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须有相应的描述语言和建模元语(本体描述方法)。
本体描述语言一般应具有良好定义的语法、语义,有效推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本体描述语言有很多,包括RDF和RDF-S、OIL、DAML、OWL、KIF、SHOE、XOL、OCML、Ontolingua、Cycl、Loom等。
2004年,W3C发布了支持语义网的2个技术标准——RDF和OWL。
OWL建立在RDF基础之上,能够确切地表达词表中术语的含义和这些术语的关系,相对于RDF,OWL能够更好地表达语义[3]。
Perez等[4]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即一个完整的本体应该具有类、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5个部分。
2 中医药本体研究2.1 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中医本体的构建是通过对中医概念的提取、关系的分析,将中医知识明确、规范地表达,以便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承。
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体构建的复杂。
在分类上,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KI)课题中的中医本体的划分中就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术语、中医证、中医脉象、中医病机等30多个中医本体类。
在NKI基础上还构建了中医舌诊本体和中医肝病本体[5];此外,中医概念的不规范和多重性使得其本体构建更加复杂。
因此,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多是从其子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
在理论研究上,高氏等[6]认为,构建中医本体是在语义层次发掘中医知识的基础,并就中医顶层本体的概念及其与领域本体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在构建过程中,一般采用protégé工具加OWL语言的模式,侯氏等[7]探讨了中医治则治法的逻辑框架,将中医治则治法分为治则、治疗性常体、治疗属性、治疗语义、治疗操作等大类,对各类概念进行细化,初步建立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本体,并讨论了其与中医顶层本体的关系。
纪氏等[8]以针灸学为特定领域,探讨基于本体论的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初步建立针灸学领域本体框架模型。
林氏等[9]构建了中医骨伤古籍小本体,解析了OWL表达的语义关系,尝试实现骨伤古籍语义检索系统,对其进行了系统功能演示及评价。
由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的复杂性,利用已有本体或叙词表进行改造而构建新的领域本体也是一种方法。
如谷氏[10]通过实例阐述了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的建模依据与方法,认为古籍本体构建是必要的,目标是为数据库的应用服务,其构建过程需要专业叙词表的支持。
李氏等[11]参照《中医脑病学》和《临床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将中医脑病学本体顶层概念分为13个大类,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并对中医脑病学本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层次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周氏等[12]探索了中药领域本体的构建,提出了按照自然属性分类法建立概念关系体系,进而构建中药领域本体。
此外,刘氏等[13]还进行了基于历史文献的中医药本体的自动构建研究,利用历史文献及公认的领域知识对中医药核心概念进行全面诠释,解释中医病、证、方、药等核心概念的实质与内涵,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已有公认领域知识,并借助领域专家知识,实现基于网络的知识采集与加工,建立起受限文本的本体自学习机制,从而实现领域本体概念描述体系的自动构建。
2.2 中医药语言系统中医药语言系统(TCMLS)属于术语本体方面的研究。
语义本体可以解决“人机”交流障碍,从而利于知识共享,中医知识在交流与传承上的障碍更加明显,因此中医药语义本体意义重大。
自2001年开始,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全国30多家中医院校和多家科研单位,开始建立“中医药学一体化语言系统”。
该系统以本体论为指导,按照本体论原理进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包含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中国医药学检索语言集成系统和机读信息资源指南系统,形成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语言系统平台。
目前,该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医药本体,有16个一级类目,共编录12862个类[14]。
林氏等[15]对中医药领域概念表达的特点和中医药检索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中医方剂学领域本体的构建过程为例,说明本体在中医药自然语言语义化和信息表示上的优势,提出对中医药概念的表达不必单纯地强求标准化和一致性,认为本体可以完整、忠实、准确地表达中医药传统理论的语义,并做到机读、通用、可共享。
曾氏[16]论述了基于本体论的TCMLS构建的思路、设计原则及架构,包括术语及定义的采集范围及标准、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语义关系等,认为在目前国内外缺乏构建领域本体的成熟流程、方法和标准规范的状况下,TCMLS的建立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语数字化、标准化,实现中医药知识的再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2.3 基于本体的应用系统本体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解决知识交流障碍,表现为信息系统和语义网的构建;一是领域知识的获取。
在信息系统建立上,郑氏等[17]开发了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主要功能包含系统管理、古籍本体、名医医案、应用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用本体描述语言OWL对中医经典古籍及中医医案进行结构化的解析,为利用本体和先进的关系数据库技术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基于本体的知识获取主要是从操作性知识中利用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分离出领域知识。
周氏等[18]用NKI本体语言描述医学本体,并利用医学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基于公理的医学知识推理,进而获取医学知识。
曹氏等[5]在构建中医舌诊本体基础上,用本体+框架的方法表示中医舌诊知识,并进行基于公理的中医舌诊知识分析和推理,获取舌诊知识,基本能够符合临床情况。
蒋氏等[19]认为,中医领域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知识,难以被深入获取,因此,他们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方法,对选取的单一医案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构造中医领域的语义网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抽取中医领域的概念语义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医领域的知识获取。
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构建知识库,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知识库[20]。
通过电子病案获取专家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知识,将病案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半形式化的文本知识,进而转化为形式化的知识,最后定义中医学公理,存入NKI知识库和病案库,形成结构化的中医知识。
3 展望尽管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也随着本体研究的升温逐步开展,但大多从具体的分支领域进行本体构建与应用研究,涵盖面很小,缺乏深化研究。
构建本体的目的在于应用,但迄今真正的应用成果却很少。
中医本体构建从整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缺乏深化的理论研究、实现中医药术语概念的规范化和语义关联困难、古医籍中术语概念与现代词汇的对应等。
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应深化本体构建、映射、语义网、知识推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使中医领域本体真正能成为中医药知识工程、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基础。
中医药理论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中医在知识传承、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中医药本体构建的目的恰恰是明确规范地、形式化地说明中医理论知识体系,给出中医知识的共享模型。
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是中医药信息处理、知识传承与共享的重要基础,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中医本体将在中医药知识工程、中医信息系统、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等多个方向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1] Studer Rudi, Richard Benjamins, Dieter Fensel.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2] Gruber T. Toward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Studies,1995,43(5/6):907-928.[3] OWL Working Group. Web Ontology Language[EB/OL].,2009-06-18.[4] Perez AG,Benjamins VR.Over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components:ontologies and problem solving methods[D].IJCA,1999.[5] 曹宇峰,曹存根.基于本体的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31-34.[6] 高成勉,包含飞,周强.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5):581-583.[7] 侯玉,张昌林,周强,等.Protégé在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运用[J].医学信息,2007,20(11):1866-1871.[8] 纪军,徐明曙,杨韵华.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5):25-28.[9] 林尔正.基于中医骨伤古籍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8.[10] 谷建军.基于叙词表的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11] 李毅,张梅奎,杜侃,等.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6):96-101.[12] 周扬,王振国.中药Ontology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96-97.[13] 刘耀,穗志方,周扬,等.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26(4):58-63.[14] 汤萌芽.中医药本体工程及相关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7.[15] 林丹红,钟伶.Ontology在中医药概念表达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8(6):545-549.[16] 曾召.本体论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4-6.[17] 郑健,李其铿.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J].科技信息,2008,18(28):425-426.[18] 周肖彬,曹存根.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获取[J].计算机科学,2003, 30(10):35-40.[19] 蒋宏潮,王大亮,张德政.基于领域本体的中医知识获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8,34(12):16-19.[20] 刘和洋,曹字峰,秦丽娜.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的知识获取方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14(8):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