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文库论文】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文库论文】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摘要】着重探讨了中药剂量与中药四性的动态关系。

认为中药的属性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是固定的,超出这个剂量范围,中药的属性也会随之有相应的变化。

通过一味中药大小剂量两组对某病治疗疗效的分析比较,反向推论此药的四性:认为如果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效,并且大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较小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剂量用药范围的此味药物是热性或寒性,而小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如果对中医证候寒热指标大剂量组有效,小剂量组无效,说明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的;如果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效,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小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及大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都是热性或寒性的;如果对两组中医寒热证候指标都无变化,说明是平性的。

【关键词】四性;剂量;动态中药内涵基本内容包括:第一,药物本身性能的中医药学表述,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临床对人体状况认识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壮阳、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肝平胃、治实秘或虚秘、治寒喘或热喘等,具以上两方面内容的药物,即为单味中药;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按通称的“君臣佐使”关系组合,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具以上3点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称中药[1]。

所以中药系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且能够按中医药理论使用的药品。

我国目前常用中药大约有五百多种,在经过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医对这些常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用量范围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药药性就有了寒热之分。

《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至《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五味药性理论,中药的寒热程度有了寒、热、温、凉的分级[2]。

2012年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2012年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

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

五味是四性的基础。

“因有五味,故有四性”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

(多效性、成分)(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

(复杂、成分)(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

(复杂、成分)(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

(成分、剂量、机能状态)(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

(一致与差异性同在)第五章解表药一、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①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分泌——麻黄②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麻黄③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桂枝生姜2、解热作用规律: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其中以柴胡作用较显著。

部分药物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如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葛根素等)。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胆经相符。 有人对23种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与中药归 经关系进行比较,发现有效成分在脏器分布与归经 所属脏腑基本一致或大致相符占87%,不相符仅占 13%。表明中药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有 关。
注意: • 所得结论混淆了中医脏腑与近代医学脏器在概 念和内容上的差异。 • 古人提出归经学说主要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的, 已知药物有效成分分布得较多的脏器,不一定 就是该药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肝)。 • 忽视了有效成分归经与单味中药归经之间的差 异:许多归经实验研究采用同位素标记有效成 分进行的,但中药归经是所有药物成分综合作 用的结果。 • 忽视了给药途径与归经的关系。
故仅从分布难以阐明药物发挥疗效的部位
2、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归经理论的基础,而临床效 应的来源就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所以中药的药理作 用同归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研究发现中药的归经与它的药理作用存在一定 的相互关系:
抗惊厥(钩藤、天麻)---入肝经---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大黄、芒硝、火麻仁)---入大肠经---大肠为传导之腑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
改善 寒凉药、 滋阴药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中药药性理论 的现代研究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 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 出来的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 的高度概括,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 体反应归纳出来的。

中药四性研究

中药四性研究

中药四性研究系别:中药学专业(方向)及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中药四性研究【摘要】中药四性理论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效的概括。

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传统中医学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对历代医籍中的中药四性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中药四性的药理及配伍研究,明确了中药四性理论的源流;揭示了中药四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为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中药新药的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四性;寒热温凉;配伍目录1. 引言 (1)2.中药四性源流的研究 (1)2.1 中药四性理论的初步建立 (1)2.2 中药四性理论的平稳发展 (2)2.3 中药四性理论全面发展 (2)2.4 中药四性理论的完善确立 (3)3. 中药四性的药理研究 (4)3.1 寒凉药物与抗菌、抗真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4)3.2 寒凉药物与催眠作用研究 (5)3.3 温热药物与镇痛作用研究 (5)3.4 温热药物与平喘、祛痰作用的研究 (6)4. 中药四性的配伍研究 (7)4.1 温热相配,祛寒力强 (7)4.2 寒凉相配物,清热力胜 (7)4.3 寒热并举,互制为用 (8)4.4 平性之配,应用灵活 (8)5.讨论 (8)5.1 中药四性理论的完善。

(8)5.2 中药四性对于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作用 (9)5.3 中药四性对临床处方药的促进作用 (9)5.4 中药四性用药机理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中药四性研究1.引言中药四性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效的概括。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出了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性,在《本草衍义》中有“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的说法,将“四性”定义为指寒、热、温、凉4种药性[1]。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中药四性理论构建及其现代研究方法学探讨

中药四性理论构建及其现代研究方法学探讨

3、中药四性现代研究的科学性 和可行性分析
3、中药四性现代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
中药四性现代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 的研究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中药四性理论在现代研究方法学的支持下, 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中药四性理论研究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 完善,提高了临床用药的效果和安全性。
2、中药四性现代研究的方法学
2、中药四性现代研究的方法学
中药四性现代研究的方法学主要包括样本选择、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多个 环节。在样本选择方面,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和病历,以保证研究结果的 可靠性;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包括临床试验、动物实验 等,以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在统计分析方面,需要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
气相色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 用
气相色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气相色谱技术是一种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 析速度快和灵敏度高等优点。在中药鉴定领域,气相色谱技术可用于分析中药材 和中药饮片中的挥发性成分,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真伪鉴别提供依据。此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指纹图谱,为中药鉴 定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中药四性理论构建
1、中药四性理论的概念和含义
1、中药四性理论的概念和含义
中药四性理论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四性理论主要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反应和机体自身 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对药物进行性质划分。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等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热性药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益气等作用,适用于寒 性病症;温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益阳气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之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学》之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学》之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对寒证动物灌龙胆草、黄连等寒凉药和执证动物灌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电刺激后,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2、用寒凉药灌胃一周,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3、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灌服3日,可使脑内NA 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

总之,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而温热药如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

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2、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CGMP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也占优势。

在服用温热病和助阳药后,提高神经---B----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高于正常人,在服用寒凉病和滋阴病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比值恢复正常。

4、滋阴药知母、生地、龟甲均可使升高的B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1、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温热药鹿茸、肉苁蓉、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熟地、当归、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温热药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温热药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海马、蛤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学
和力如铜、铁、锌富集于肝;附子归心经与β1有关。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
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值恢
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
寒凉药:相反,如生地、知母、黄连等。
5.对心血管、病原体等影响 温热药: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寒凉药:作用相反,多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2.长期毒性
(1)消化系统 苦参、大戟、芜花、巴豆等毒蛋白、脂肪
油生物碱。 (2)血液系统 芫花、斑蝥、雷公藤等。 (3)肝、肾 水解型鞣酸对肝有毒;马兜铃酸对肾有毒。 3.过敏反应 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目前已发现有一百多 种(150余种)。 4.致畸致癌作用 雷公藤、细辛、石菖蒲可致小鼠骨髓细
胞染色体畸变。槟榔、款冬花可致肿瘤生长和发生。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归经理论:是指中药对某一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1.中药归经与药效学关系 如归肝胆、肠经的药物对肝、
胆肠的药理作用相吻合如平肝(抗惊厥和泻下药等)。
2.中药归经与药动学关系 归经与药物在脏腑经络中分布,
不尽相同。这与现代对中医脏腑经络的认识有关。
3.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和受体关系 微量元素与组织的亲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2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5:寒凉药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寒凉药长时间给药:痛阈值,惊厥阈值,5-HT,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其余均降低。

1:药物因素: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炮制,制剂与煎煮方法,配伍与禁忌 2:机体因素:1):生理状况:年龄,性别,体质,情绪,遗传等。

2):病理状况 3):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3: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冷暖,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等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2: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3:中药作用的差异性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
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镇静抗炎调节免疫
柴胡
葛根:(无抗炎作用)
清热药:
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a抗病原微生物(抗菌谱广)--抗细菌内毒素(提高机体对内毒素耐受能力)b抗炎--解热c对免疫系统影响(多数提高,某些抑制)--抗肿瘤d其他: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凝血等
黄芩:
黄连:(小檗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 中, 生 倾 向于 重 视 否 定 类 而 忽 视 肯 定 类 的 现 象 , 致 模 型 产 导 的 正 确 率 虽 高 , 对 肯 定 类 样 本 的 分 类 正 确 率 很低 。 为解 决这 但

研究分析的中药全 部选 自 2 0 0 5年版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药 典( 一部) ( 》 以下简称 《 中国药典》) 。利用 “ 中国期刊全文
问题, 保持总样本 数不变, 采用 R sm l e a p e方法通过 替代式采
每味中药按照 《 中国药典》对 中药名和 四性进行标 引。四
性 包 括 寒 、热 、温 、凉 、平, 大 寒 、寒 、微 寒 都 归 为 寒 , 大 将 将 热 、热 都 归 为 热 。以文 献 中 常用 的表 述 中 药 药 理作 用 的术 语 为 字 段 , 每 味 中药 的药 理 作 用 数据 进 行 采 集 和 标 引 。若 文 献 中 对 有 报 道 某 味药 具 有 某 项 药 理 作 用 , 该 字 段 对 应 的值 为 y 否 则 , 则为 n 。为 进 一 步提 高数 据 质 量 , 掉 缺 失 值 较 多 的样 本 , 理 去炼 和 整 理 , 到 7 并 得

9 4
C t e o n o I or ati n n C hii J ur al f nf m es o o T M
Oct 0 V .1 N .1 .2 10 o1 o 0 7
中药 四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
张 培, 梅, 耘, 王 王 郑虎 占, 乔延 江
(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 京 10 0 ) 北 北 0 12 关键 词 : 中 药四 性 ; 药 理作 用 ; 贝叶 斯 网络 ;组 分 药性
样法随机对样本进 行复制, 改变训练集中肯定类 实例 与否 定类 实例的比例, 从而使 学习方案变为成本敏感型。 2 3 贝叶斯 网络建模 .
针 对 复 制 后 的 寒 性 、 性 、 性 、 性 和 热 性 模 型样 本集 , 凉 平 温
利用 贝叶斯 网络方法进行建模。限制最大父节 点数 为 3 、采用 K 2算法 构建贝叶斯网络分类模 型, 得到贝叶斯 网络结构 图和
D : 1 . 9 9 j i . 0 — 3 4 2 1 . . 5 OI 3 6 / . s 1 5 5 0 . O 1 0 2 0 Sn 0 0 0
中图分类号 :R 8 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 —342 1)00 9 —3 0 55 0 (0 0 1—0 40
是 研 究 不 确 定 性 知 识表 达 与推 理 的方 法 。 是依 据 马 尔 可 夫 假 它
1 实验数据
1 1 数 据 来 源 .
速度。更重要的是维数降低有助于形成更为紧凑、更 易理解的 目标概念表达方式, 使用户 的注意力集中在最为相关 的属性上 。 2 2 2 样 本的复制 在 四性分类研 究中, 据集样本分布往 .. 数 往不均匀, 肯定类 样本较少, 这使得在运用 学习方法分类 的过
型 不 仅给 出直 观 的 贝叶 斯 网 络 拓 扑 图 , 映 了 四性 与 药 理 作 用 反
图论的语言直观揭示 问题的结构, 这里 的问题 即是 四性与药理
作 用 之 间 的关 系 ;另 一 方 面 , 照 概 率 论 的原 则 对 问题 的 结 构 按
加 以利 用, 于条件概率表进行 推理, 基 可预测中药有效组份 的 四性, 从而为指 导中药组份的临床 应用及组份配伍提供支撑。
四性理论是 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是指导药物 临 床应用的重要依据, 所谓 “ 寒热温凉, 匕之谬, 一 覆水难收 ” 中
药 四 性 是 客观 存 在 的, 是 抽象 的 。 四性 理 论 的 抽 象 性 和 模糊 又 性 , 得 其 难 以实 现 与现 代 生 命 科 学 技 术 的 融 合 , 使 阻碍 了 中 医
数据 库 ” C K ) 索 , (N I检 收集 18 9 0年 以来 国 内公 开 发 表 的有 关 这 些 中药 药 理研 究 的全 部 文 献 , 并参 考 《 中药 学 》 、《 临床 中药 学 》 对 其 药理 信 息 进 行 补 充 。 12 数 据 的 标 引和 整 理 .
相应 的条 件 概 率 表 。基 于 条 件 概 率 表 进 行 贝叶 斯 推 理 , 预 测 可
3 9个药理指标。本实验分 别针对寒性 、热性 、温性、凉性 和
搜 索 (e tF r t S a c ) 法 进 行 属 性 筛 选 , 找 与 目标 类 B s — i s er h 方 寻 ( 寒性 、凉 性 、平 性 、温 性 和 热 性 ) 为相 关 的属 性 。通 过 去 除 最 不 适 当 的 属 性 可 降 低数 据 的维 数 、 善 学 习算 法 的 性 能 、提 高 改
2 2 数 据 预 处 理 .
之间的关 系, 且给出条件概率表, 基于条件概率表进行推理, 可
预 测 中药 有 效 组 分 的四 性 , 而 为指 导 中药 组 分 的 临床 应 用 及 从 组分 配 伍 奠 定 基 础 。
2 2 1 属性选择 ..
采用 C su st v l评价方法和最佳优先 fSbeEa
设寻找满足条件独立 限制的模型结构, 包括 了有 向无环 图和与
之 相 应 的 条 件 概 率 表 两 部 分 内容 。 贝 叶斯 网络 是 概 率 论 和 图 论 相 结 合 的 产 物 。 一 方 面 , 以 它
药现代化研究进程 。 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 的中药四性表 征体系, 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及现代化研究的关键 问题之一 。 笔者在对大量 的药理研究文献进行整理 的基础上, 运用 贝 叶斯网络学 习算法构建了四性 的分类模型 。 贝叶斯 网络分类 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