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介绍
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五国金融监管——纪念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

[ 中图分类号 ]F3 [ 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3 20 )0—O 04 -6 3(08 2 -0
金融厅 。在 金融 厅 与财政 厅 的行政 职能 关系上 , 日 本 政 府 作 出 了较 为 明 确 的 分 工 。 理 顺 后 的 金 融 监 管
印 度 尼 西 亚 等 国 金 融 监 管 体 制 做 一 介 绍 , 以供 中 国 今 天 的金 融 监 管 参 考 。
一
职 能 表 现 为 ,财 政 厅 内部 的 金 融 监 管 机 构 实 质 上 是 金 融 厅 的 分 支 机 构 ,同 时 ,检 查 监 理 官 和证 券 交 易 监 事 官 只 对 金 融 厅 或 证 券 交 易 监 管 委 员 会 负 责 ,与 财 政 厅 其 他 机 构 没 有 明 确 的 业 务 关 系 。 ( ) 改 革 的 2
维普资讯
天 府 新论 20 年第 2 08 期
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五 国金融监管
国金融监管 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五
— —
纪念 亚 洲金 融危 机 0周 年 1
姜 爱林 陈海秋
[ 摘要]亚 洲金 融危机 以来 , 日本 政府 对传 统银行监 管 体制进 行 了一 系列 的 改革 ,金 融监 管主 体 的独 立性 大大加 强 ,更加 注重 事后 安全 网的整备 ,严格 事后 监督 与 处罚 ,并改 革 了存
[ 收稿 日期 ]2 0 — 1 — 2 07 2 7
新加坡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及成效分析

新加坡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及成效分析摘要: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金融业收入占全国GDP的12%。
在本轮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新加坡金融市场总体遭受的冲击较小,经济恢复较快,主要得益于其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和适时调整的金融管理政策。
本文在简要介绍新加坡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的基础上,总结新加坡金融监管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加坡,国际金融,金融监管体系一、背景2008年以来,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经济受到一定冲击,经济增速放缓,2008 年新加坡经济增速仅为1.5%。
2009 年,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针对这一严峻局面,新加坡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积极应对危机.较快摆脱了危机影响,在短暂调整后.新加坡经济恢复迅速,2010年即实现14. 5%的高速增长,并创历史最好水平。
面对危机,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坚守了三个原则:一是对变化中的形势保持警惕:二是深思熟虑、立场坚定地做出决定: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并随机应变。
二、新加坡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一)积极采取措施,保持新币币值稳定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浮动汇率制所导致的汇率动荡,是全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保持汇率稳定是维护经济及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在金融危机中能一直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得益于新加坡对新元的严格监管。
新加坡金管局对金融体系内的新业务和交易设置了严格的监管指标,保证了新元市场的相对稳定和独立受外部冲击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新加坡金管局迅速做出政策调整,力挺汇率稳定,自2008年以来两次放宽货币政策,将新元汇率政策区间中心调整新新元名义有效汇率主要水平,同时升值速度维持在零水平。
此外.新加坡还宣布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达成300亿美元的换汇协议,以舒缓外汇流动性不足,稳定外汇市场。
新加坡金融监管经验及借鉴

新加坡金融监管经验及借鉴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是新加坡的金融监管部门,其任务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预防通货膨胀,促进金融服务部门稳健发展”,为了实现其任务,MAS集中央银行职能和监管职能于一身。
一、新加坡金融监管的目标MAS的总体目标是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并分别设定了稳健的金融机构,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公平、有效、透明、有序的市场,交易透明、公平的金融中介机构,能获得充分信息的消费者五个分目标。
(一)金融体系稳定MAS的总体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但并不追求“零故障”。
一方面,MAS认为防范风险是金融体系的命脉,期望能减少金融机构倒闭的风险和影响,要求金融机构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足够的内部监控、完备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损失。
另一方面,MAS认为追求零风险而过于严格的监管将严重削弱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创新力和进取心,要求金融机构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
(二)稳健的金融机构MAS认为主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的遇险或倒闭,对系统稳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
MAS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监测和缓解,充分评估主要金融机构是否有强大可靠的恢复和解决问题的计划,并帮助其改进。
此外,为了防止金融机构被洗钱、恐怖主义所利用,MAS还要求各金融机构有强大的反洗钱系统和反洗钱能力。
(三)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活动的基础,金融基础设施发生故障,可能会由于资金流动受到遏制、在机构间传导冲击等原因放大系统性风险。
MAS认为基础设施的稳定对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有重要意义,要求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平台具备应急预案和灾难备份,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通过提高金融基础设施的有效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
(四)公平、有效、透明、有序的市场MAS认为维护金融体系的信心需要一个公平、有效、透明、有序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大多数市场效率低下和行为不当的根源。
MAS致力于阻止、监测和惩处恶意串通、操纵市场、内幕交易、欺诈等不公平交易行为,要求任何可能会影响到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能得到及时披露。
新加坡严苛的管理制度是

新加坡严苛的管理制度是首先,新加坡政治上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
在这个国家,政府是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管理国家的。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因此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实行了多项管理措施。
其中包括对宗教和民族的管理,以确保不同宗教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稳定。
此外,政府还实行了严格的反腐政策,以确保政府的廉洁和透明。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政府可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新加坡的经济管理制度也非常严格。
新加坡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经济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主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经济发展。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劳工权益、规范经济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新加坡还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政府通过学生津贴和奖学金等方式鼓励人们接受教育,以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竞争力。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新加坡的经济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
再次,新加坡的社会管理制度也十分严格。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来管理社会秩序,包括对犯罪的打击和社会福利的保障。
在新加坡,犯罪率很低,这与政府对犯罪的严厉打击和社会福利的保障密不可分。
政府为了保障社会秩序,实行了严格的打击犯罪政策,对于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以确保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此外,政府还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各种社会福利,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政府能够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最后,新加坡的文化管理制度也十分严格。
在这个国家,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来管理和传承本国的文化。
政府鼓励人们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鼓励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交流。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政府维护了本国文化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和谐。
总之,新加坡的严苛管理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个小岛国通过严格的管理,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这样的管理制度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新加坡的管理制度虽然严苛,但在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系

11
◆ 董事会由政府官员及财政金融界、法律界的资深要员组成。 在现任董事会成员中,有贸工部常任秘书(相当于副部 长)、国家发展部常任秘书、财政部常任秘书、环境部常 任秘书。其中董事长是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从形式上 看,MAS董事会的格局是受英国中央银行体制的影响。但 新加坡MAS董事会这种人员构成,为保证MAS职能的有效行 使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是一个崇尚政府严格管理和高 度法治的国家,有丰厚的财政盈余,宏观政策的矛盾冲击 较小,金管局的地位比较超脱,在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 管过程中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很高的权威性。
MAS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 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 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 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 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2
5
(2)MAS的金融监管职能由“金融机构 监管部门”实施。
◆该部门是MAS最大的部门,由银行署、保险 署、证券期货署、市场体系与风险顾问署、 监管政策署、监管法律服务署组成。同时 在银行署内部专门设置了“资本市场部”, 以便与银行署内的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对银 行的有关资本市场、期货业务的监管。
6
◆ (3)与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机构设置不同:新加坡的金融 业是混业经营,因而有保险署、证券署、期货署与银行署 并列。新加坡的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大都实行混业经营, 在银行集团公司下设证券子公司或保险子公司,上述行业 的监管均由MAS实施,银行署、保险署和证券署具体从事现 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如需对一家银行实施全面检查,则 由上述三个部门共同完成。新加坡设有监管政策署和专门 为监管部门的工作提供政策研究与法律服务支持的法律服 务署,还设有市场体系与风险顾问署,专门对金融创新产 品特别是建立在电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金融创新产品进行 风险监控与监管,该署的工作人员由通晓计算机与金融业 务的两栖人才组成,该署的监管工作通常与银行署、保险 署、证券期货署的监管工作联合进行。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一篇: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新加坡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为廉洁的几个国家之一,在透明国际组织在2008年公布的世界最廉洁国家中,新加坡排名世界第四,而新加坡在廉政建设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其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符合本国国情的监督机制。
中国与新加坡都是一党执政,且有相似的文化传统,但中国的腐败问题却成为了长期困扰中国政府的一个“肿瘤”。
因此我们应借鉴新加坡成功的经验,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以消除腐败这一“毒瘤”。
关键词:新加坡监督机制中国一.引言新加坡实行的是“一党独大”的政党制度,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模式与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模式具有某种相似性。
人民行动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始终保持活力和廉洁,而且在其领导新加坡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同时,成功地治理了被称作“东南亚之癌”的贪污腐败,从而在政府廉洁程度方面被国际权威调研机构连年评为亚洲第一,列世界前茅。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实践,否定了西方鼓吹的“一党执政或一党独大的执政党不能有效监督自己”的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在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腐败问题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腐败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并且更加复杂化。
在透明国际组织在2008年公布的世界最廉洁国家中,中国仅排名世界第72位。
虽然党中央历来也十分重视腐败问题,采取了许多的政策与措施,但是取得的成效不大。
仅十七大召开以来的2008和2009两年,就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浙江省省委常委、纪检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常委皮黔生等6位副部级以上干部出问题了,而厅局级以下的干部,出了腐败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腐败已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政治弊端,最容易激起民愤。
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与借鉴

东 南亚 横 A U D S T E TA I RO N OU H AS SA
2 0 . D 86
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与借鉴
蓝庆新 张 垄※
Si a r S ng po e’ De eo v l pm e fFi nc a g a i yse a d nto na i lRe ul tng S t m n IsEnlg t n e o Ch na t i制 的 发 展
融 监 管两 大职 能 。将 原 来分 属 于财 政部 、 行 监督 银
亚 洲金 融危 机爆 发前 , 加 坡秉 行 金 融 市 场 自 新
由化原则 , 为政 府干 预金融 市场 会带来 较多 弊端 。 认 在此 原则 的指导下 ,其金 融监 管 体制 实施 的是 多元 化 的分 业 监管 模 式 ,并 认 为 减 少 干 预 即是 放 松 监 管 , 励 金 融 自 由化 和私 有 化 , 许 外 资 自由进 入 鼓 允
分业 监 管往 往 造 成监 管部 门互 相 扯 皮 , 监管 的 职能 交叉 , 任不 明 , 责 从而 使 监管效 率 低下 。因此 以统一 监 管 为 指 导 思想 , 19 年开 始 , 金 融监 管 体 制 从 98 对
进行 了调 整 和改 革 。
1加 强金 融管 理局 的权 力 。 加 坡不设 中央银 . 新
r ar d h pa t in n il e u ai g y t m. Th a tce n l z s n e a u ts h me s r s t r fr e me t e s f a c a r g l tn s se e ril a a y e a d v l a e t e a u e , he eo e c nsde s t a ho g he r f r to s o re t h r s h s c ra n y n tbl a d t e o a i n o e s o i r h t t u h t e o mai n i n tpef c ,t e e u i e t i l o a e, n he r f r to f r m a al b e e e e c a d e i h e me tt Ch n v ia l rf r n e n nlg t n n o i a’r f r t n o n n i lr g l tn s se e o mai f f a c a e u a i g y t m.F n ly t e a il o i i a l h r c e t p t o wa d t e me s r st e o m u sf r r h a u e o r fr Chi a’fn nca y tm. n i a i ls se
新加坡资产管理制度

新加坡资产管理制度一、法律法规新加坡的资产管理行业受到多部法律法规的约束,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管理委员会法》和《证券及期货法》。
金融管理委员会(简称MAS)是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整个金融行业,包括资产管理公司。
MAS通过设立规章制度、发布指导文件、开展监管检查等方式,确保资产管理公司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保护客户利益。
根据《金融管理委员会法》,资产管理公司需先获得MAS颁发的资产管理资格,才能在新加坡从事相关业务。
资产管理公司还需遵守《证券及期货法》的规定,对客户资产进行专门管理,确保投资组合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同时,公司内部不得擅自挪用客户资产,否则将受到法律追究。
二、监管机构除了MAS,新加坡的资产管理行业还受到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督,如新加坡证券交易所(SGX)、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SGX-DT)等。
这些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相关市场,确保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和透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监管机构还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定期报告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配合监管检查和调查,确保公司合规经营。
同时,监管机构还可以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暂停业务、吊销执照等。
这也促使资产管理公司加强内部合规管理,提高风险控制和监管遵从能力。
三、行业标准新加坡资产管理行业遵循一系列行业标准,如《CFA研究会行业争议管理准则》、《企业社会责任指南》等。
这些标准旨在规范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降低风险和争议,维护行业声誉。
行业标准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和合规制度,确保公司业务活动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保护客户利益不受损害。
公司还需定期进行外部审计和内部审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和责任感。
四、道德规范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风险较高的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才能胜任工作。
新加坡的资产管理行业有多个专业协会和学术机构,如新加坡金融协会、新加坡投资管理协会等,负责推动行业发展和维护行业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相当发达,其发达的金融业有赖于其不断发展完善的银行监督管理体制。
新加坡的银行监督管理体制建立于银行法基础之上,颇具特色。
1.监管组织构架。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主体为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简称MAS),它同时有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两大职能。
从职能结构上看,MAS 可分为6 大职能组团,其组织构架如图1 所示:
MAS 的金融监管职能由“金融机构监管组团”实施。
该组团是MAS 最大的组团,由银行署、保险署、证券期货署、市场体系与风险顾问署、监管政策署、监管法律服务署组成。
银行署是该局最大的一个部门,其人员占MAS 总员工数的1/8。
由于在新加坡的银行较多,银行署下设六个银行监管组群,明确每个组群的监管机构。
同时在银行署内部专门设置了“资本市场部”,以便与银行署内的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对银行资本期货业务的监管。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监管当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从图1 的结构可以看出,MAS 采取了董事会——执行总裁办——职能部门的治理结构模式。
MAS 董事会由政府官员及财政金融界、法律界的资深要员组成。
新加坡MAS 董事会这种人员构成为保证MAS 职能的有效行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
时,并没有过多地影响MAS 的独立性,在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过程中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很高的权威性;二是实行混业经营和合业监管的体制;三是银行业监管注重管监分离和有效协作。
2.监管理念和文化
新加坡政府把金融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鼓励金融自由化,MAS 致力于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
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MAS 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金融监管理念。
主要表现在:一是MAS 颁布法规放松流动性管制,允许银行实行自我申报的流动性管理政策,逐步取消银行统一执行的流动性指标。
二是专注风险性监管。
三是注重银行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督促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是注重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合作,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联合监管。
五是MAS 根据银行风险大小,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以及对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将银行划分为三个类型,将所有本地银行和大型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定为第一类,实施重点监管,将业务规模小的外资金融机构定为第三类不予重点监管,其余银行划入第二类。
六是注重持续监管。
3.监管技术和方法
MAS 建立了相当完善的风险分析系统,它们借鉴美联储的骆驼(CAMELS)评级法,结合新加坡银行业的实际,对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建立了(CAMELOTS)评级系统(C 资本充足性、A 资产质量及信贷风险、M 经营管理、E 盈利能力、L 流动性风险、O 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T 信息技术风险、S 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和PLATOS 评级系统(P 母国银行的支持、L 流动性、A 资产质量、T 信息技术、O 操作风险、S 市场风险敏感度)。
MAS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风险评级——非现场跟踪监管”的良性循环。
在监管循环中,将非现场监管置于主导地位,MAS 采取全方位搜集信息、全面风险评级、全程跟踪完成非现场监管工作。
MAS 的非现场监管人员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时刻保持联络,对其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广泛的征询和讨论,通过各种渠道取得银行的真实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输入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监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监管的效率。
MAS 在对相关信息加工、处理后,根据新加坡银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自身监管能力,运用CAMELOTS 和PLATOS 评级系统对银行现实和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经过对每一项指标评估并加权综合后,确定最终风险级别。
一般对重点银行每季(对非重点银行每半年)评级1 次。
MAS 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确定对银行的现场检查力度和频率,实施专注风险的现场检查。
MAS 通常不开展对银行业的统一检查,而是根据每一家银行对本地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及非现场评级所揭示的风险状
况,决定所有银行的场检查频度。
银行的地位越重要,风险越突出,则检查的内容越广、频度越密。
一般专注于某一类特定风险(如信用风险),但在必要时亦采用全面检查,时间跨度基本上为 3 个多月。
MAS 注重银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包括海外监管当局)的报告,对拟查行各个业务品种的内在风险进行深入详细的剖析,研究其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配比关系,将风险高而管理薄弱的业务品种,确定为检查目标,设计检查深度、期限和人员分配。
检查贴近于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注重对风险管理措施完备与否的评价,监管资源使用效率高。
MAS 根据国际惯例,结合新加坡金融业的风险状况,制定了一套由授权、调控和评价三个环节组成的风险评价办法。
通过授权,制定各项业务活动的风险临界范围,运用数理模型对风险临界范围和现实风险进行检验对比,调控风险大小,以此评价一定风险程度下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个环节随着银行的经营而不断循环往复。
MAS 主要运用VAR 模型和加压测试两种数理模型管理银行风险。
4.监管的标准。
新加坡金管局认为:对金融机构保持严格高标准的监管,与创建更加具有活力、创新机制的金融体系并不矛盾,稳健的金融系统可以为金融自由化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因而,新加坡政府对国际金融界出现的先进金融制度、技术和方法非常敏锐,对其中认为适合新加坡金融管理和发展的总是采取积极态度引进使用,对有利于保持稳健的监管方法,高标准制订管理办法从严管理。
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防止新加坡元受攻击方面设置了四道防线:一是颁发不同许可证限制外资银行经营新元业务;二是使所有金融机构的新元账户与非新元账户完全分离,明令严禁新元用于金融投机,对新元境外使用也有非常具体的限制;三是利用电子支付系统MEPS 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所有经营新元银行的新元账户(包括新元政府证券),实时监测新元流向,严格执行新元非国际化方面的各项法规;四是必要时的入场干预。
再如,国际金融界认为资本充足率体系是保持银行稳健经营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新加坡从1992 年起开始对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管理要求。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各国商业银行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逐步达到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其中股本等一级资本应达到4%。
新加坡对银行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则是12%,并且要求必须全部是一级资本,大大高于国际通行标准。
新加坡银行都达到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当局的资本充足率,保证了银行业的稳定,但也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和减少了盈利收入。
为此,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作为一项促进政策,新加坡金融管理当局于1998 年12 月修改了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规定:资本充足率仍必须在12%以上,不再要求全部是一级资本,只要求一级资本在10%以上,二级资本可以为2%,但关于二级资本的定义新加坡金融管理当局又制定了比国际清算银行更严格的标准。
在银行流动性监管方面,新加坡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最低流动性资产比率要求是18%,这个标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承认是世界上最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