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之常用成语意思及出处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200个常用成语及解释

200个常用成语及解释1.开卷有益:卷:书本。
益:好处,收获。
打开书本,就会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收获。
2.开门揖盗:揖:拱手行礼,表示欢迎。
开了门请强盗进来。
3.开源节流: 源:水源,比喻增加收入。
比喻在财政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4.开宗明义宗:主旨。
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清主要的意思。
5.侃侃而谈:侃侃:说话从容不迫的样子。
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6.可乘之机乘:利用。
可以利用的机会。
7.克敌制胜:克:战胜、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8.克勤克俭:克:能够。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9.刻骨铭心:铭: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刻字。
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10.恪守不渝:渝:改变。
严格遵守,决不改变。
11.孔武有力:孔:很,甚。
武:勇猛。
非常勇猛有力。
12.口蜜腹剑:腹:肚子。
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满是害人的注意。
13.口诛笔伐:诛:责罚。
伐:声讨。
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14.苦思冥想:冥:深沉地。
深沉地思索。
15.苦心孤诣:诣:达到。
费尽心思地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1 6. 脍炙人口:脍:切得很细的肉。
炙:烤熟的肉。
美味的东西人人爱吃。
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人人赞美和传诵。
17.宽猛相济济:补足。
宽大和严厉两种手段相结合,互相调节。
18:暴风骤雨:骤:急促。
来势急剧而猛烈地风雨。
19.岿然不动岿:高峻独立。
像高山一样挺拔、稳固,形容高大牢固,不可动摇。
20.溃不成军:溃:溃败。
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不成队伍。
形容惨败21.马革裹尸:革: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战死沙场。
22.买椟还珠:椟:木匣。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3.卖官鬻爵:鬻:卖。
旧指有权势的人出卖官职,用以聚敛财物。
24.漫不经心:漫:随便。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5毛骨悚然:悚:害怕。
毛发竖起,背脊骨发冷。
形容十分恐惧。
26.毛遂自荐:荐:推荐。
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27.美轮美奂:轮:高大。
成语解释及出处

1郑重其事释义郑重:审慎,严肃认真。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2足智多谋释义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3智周万物释义天下万物无所不知。
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4正直无私释义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5正正之旗释义正正:整齐。
排列整齐的军旗。
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 6自知之明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7振振有辞释义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
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8正中下怀释义正合自己的心意。
出处《后汉书•刘玄传》:“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9沾沾自喜释义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10捉贼捉赃释义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
’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11至死靡它释义至:到;靡:没有;它:别的。
到死也不变心。
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
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12炙手可热释义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成语及其解释和出处:
1. 亡羊补牢(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以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锦上添花(出自《后汉书·童贯传》):比喻已经很好的东西再来点更好的。
3.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4. 杀鸡取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比喻为了一时的好处,破坏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5. 杯弓蛇影(出自《汉书·蔡邕传》):比喻疑神疑鬼,过分多疑。
6. 隔岸观火(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比喻对别人的危难置之不理。
7. 饮鸩止渴(出自《左传·景公二十四年》):比喻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而采取的错误措施。
8. 纸上谈兵(出自《南齐书·泰始四年》):比喻只在书本上谈论兵事,而不实际动手。
9.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比喻墨守成规,停留在已经过时的方法或观念上。
10. 纸短情长(出自《红楼梦》):比喻情意深厚,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这些成语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成语,因成语众多,解释和出处也各异,不一一列举。
如果您对特定的成语感兴趣,可以具体提出来,我会为您提供详细解释和出处。
成语积累及解释大全800个

成语积累及解释大全800个
一干二净:中文古语,原指净空,后多形容房屋净整,引申比喻纯洁无暇、干净利落。
反璞归真:中国传统文化新词,指从虚假谎言之中反转出真相,回到最本真本质的状态。
假以时日:中文俗语,字面意思是“以时日为条件、步骤”,暗示有计划、有目的的
进行某种计划,也可作准备成功的借口。
三心二意:中文俗语,原指说话时两面背叛,仓促而口是心非;后多用来形容人办事
心不在焉,而给自己留有余地或回旋空间,不易把自己绑定到那个主意上。
一叶障目: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说有一地方将物体放在前面遮挡了另一个地方,于是另一个地方就看不到视线,无法辨别清楚,也比喻人识见欠缺。
不人道:指某些行为与常规道德规矩背到,不遵守人的礼仪的行为,形容人的意志和
行为很严重的违反正常道路。
一文不值:中文俗语,比喻物价很低、不值钱,形容价值低得不值一提。
大兴土木:中文古语,指建筑改造城市,广泛改良为新建筑物。
也指开发和开拓土地,置入所需的设备,建造核心建筑物等。
天衣无缝:中文俗语,比喻做事精巧完美,没有瑕疵、表面光滑,宛如如天堂里的衣服,改动多么精妙完整。
引用 最常用的60个成语和出处及典故词义

引用最常用的60个成语和出处及典故词义引用老村长的最常用的60个成语和60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词义1【一无是处】解释:是:对,正确。
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
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2【十全十美】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无缺】解释完美:完整,完善。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4【绰绰有余】解释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非常宽裕,富裕。
易错写成"绰绰有裕".出处《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5【入不敷出】解释收入不够开支。
敷:够,足。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6【无忧无虑】解释:没有丝毫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没有。
忧:担忧,忧愁。
虑:顾虑,忧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7【无牵无挂】解释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牵肠挂肚】释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9【高枕无忧】解释: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成语大全及解释

成语大全及解释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以固定的词组形式来表示特定的含义或描述特定的情境的。
成语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成语及其解释。
1. 四面楚歌(形容处境孤立,四面受敌)出自《史记》:“楚围王发,救不得,围斩之。
诸将因散,走保琅邪。
”形容被四面合围,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2. 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表示全心全意、专注于一件事情。
3. 守株待兔(不劳而获)出自《列子》:“舜将漆彭亩,隐沟而伏,决疑而徇;树石之中而水涌,虚地而方舟浮;标物而存兽之情,所以失兔。
”比喻坐等运气好事降临。
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的经验是后事的借鉴)表示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以指导应对将来的事情。
5. 画蛇添足(做多余的事情)比喻做了不必要的事情,弄巧成拙。
6. 马到成功(取得成功非常迅速)成语出自《晋书·刘琨传》:“琨窘急尽万里之任;崎岖险阻,跨骋几易其马。
”比喻赶路走得快,比喻事情处理得非常迅速而顺利。
7. 水落石出(事情的真相显露无疑)比喻真相大白,事情真相显露无疑。
8. 胸有成竹(心中有明确的计划或办法)比喻做事有周详的预料和准备。
9.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比喻一举行动,同时达到两个以上的目的。
10. 青红皂白(真实的原因或情况)表示明明白白的真相或原因。
11. 不可救药(已无法挽救)形容问题非常严重,无法挽回。
12.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非常宝贵)比喻时间非常宝贵,每一刻都应该珍视。
13. 心血来潮(因兴致来决定,心情改变)形容突然想起来,灵感一来就做某件事。
14. 叶公好龙(喜爱但不熟悉的东西)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对其一无所知。
15. 七上八下(形容不安定,心情紧张)形容心情焦虑、坐立不安的样子。
16. 触类旁通(通过类比推理)通过类推、类比别的同类事情加以推知。
17. 班门弄斧(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比喻在懂行的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本领。
常用成语意思及出处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示例】: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变本加厉【解释】: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示例】: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坏行为、坏事情高屋建瓴【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示例】: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雄浑奔放。
◎《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并行不悖【解释】:悖:违背,冲突。
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出自】:《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示例】:但风雅之事,又怎么能够和卫道的精神~呢?◎巴金《家》九【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物洞若观火【解释】:洞:透彻。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出自】:《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示例】: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
但这是“~”的,否则,就不给。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一筹莫展【解释】:筹:筹划、计谋;展:施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之"始作俑者"【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示例】: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变本加厉【解释】: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示例】: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坏行为、坏事情高屋建瓴【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示例】: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雄浑奔放。
◎《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并行不悖【解释】:悖:违背,冲突。
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出自】:《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示例】:但风雅之事,又怎么能够和卫道的精神~呢?◎巴金《家》九【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物洞若观火【解释】:洞:透彻。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出自】:《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示例】: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
但这是“~”的,否则,就不给。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一筹莫展【解释】:筹:筹划、计谋;展:施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出自】:《宋史·蔡幼学传》:“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示例】:平时学习不认真,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梦寐以求【解释】:寐:睡着。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
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示例】:这一切,也正是鲁迅所~并终生为之奋斗的!◎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有着强烈的愿望一鼓作气【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示例】:初听这话,还是~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居心叵测【解释】:居心:存心;叵:不可;测:推测。
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出自】:清·洪楝园《县嶴猿·归神》:“都是这一个狗才设计骗将出来,以为自己富贵之地,是以吾阁部为奇货,居心叵测,天理不容。
”【示例】:他是个~的家伙,要多加提防。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鹿死谁手【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
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示例】: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
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语法】:主谓式;作宾语;用于比赛临渊羡鱼【解释】:渊:深潭;羡:希望得到。
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
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汉书·董仲书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示例】:此为之数年,便可见效,十年便可有成,何不试之,而徒作~之叹。
◎明·朱之渝《答小宅生顺问六十一条》【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励精图治【解释】: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出自】:《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宋史·神宗纪赞》:“厉精图治,将大有为。
”【示例】:~在勤民,宿弊都将一洗新。
◎元·马致远《青衫泪》楔子【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伶牙俐齿【解释】:伶、俐:聪明,灵活。
形容人机灵,很会说话。
【出自】: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
”【示例】:碧莲本来生得~,最会随机应变,把个言中丞及四姨太太巴结的十分喜欢。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四回【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乐不思蜀【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示例】: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之意。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老态龙钟【解释】: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出自】:唐·李端《赠谢戴》:“交结渐时辈,龙钟似老翁。
”【示例】:有一位~的工兵营营长吴某到站台迎接,并且报告锦州形势混乱,火车不能开过。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十九回【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等脱颖而出【解释】:颖:尖子。
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
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示例】:经过艰苦努力,他的学习成绩终于在全班~。
麻痹大意【解释】:麻痹:肢体失去知觉和运动机能障碍,比喻失去警觉。
指粗心、疏忽,对事物不敏感,失去警惕性。
【示例】:我要当心,不能~,我应当找个隐蔽的地方。
◎巴金《坚强战士》【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狼狈为奸【解释】: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十六:“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示例】: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永远是互相勾结,~的。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苦心孤诣【解释】: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出自】: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示例】:~地运动着做了一次大总统,后来被人赶跑了,跑向天津。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马首是瞻【解释】:瞻:往前或向上看。
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
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示例】: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帅之“~”,然而他不是大帅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语法】:动宾式;作状语、谓语;比喻追随某人行动索然无味【解释】: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立此存照”(三)》:“我情愿做一回‘文剪公’,因为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删节了怕会索然无味。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甘拜下风【解释】: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如此议论,才见读书人自有卓见,真是家学渊源,妹子甘拜下风。
”【示例】:君神人也,吾等~矣。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三官保》【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形容自认不如对方开卷有益【解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读书总有好处。
【出自】: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读书总有好处心猿意马【解释】: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出自】: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
”唐·许浑《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示例】:俺从今把~紧牢拴,将繁华不挂眼。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一泻千里【解释】:泻:水往下直注。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
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出自】: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大河,一泻千里。
”【示例】:方希直如奔流滔滔,~,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
◎明·王世贞《文评》【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速度快好高骛远【解释】:好:喜欢;骛:追求。
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出自】:《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示例】:但是~,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
◎秦牧《画蛋·练功》【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如火如荼【解释】:荼:茅草的白花。
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
原比喻军容之盛。
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出自】:《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
……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 ,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示例】: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
报纸上的~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了的青春。
◎巴金《家》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眼高手低【解释】:眼力过高,手法过低。
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示例】: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卓尔不群【解释】: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
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