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制剂指标的标准测定方法

合集下载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二)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二)

农药残留的前处理及检测一、样品前处理以往的提取和净化方法基本上是加入乙腈后用高速组织匀浆后静止或离心,取上清液浓缩后用固相萃取柱净化,上机测定。

目前应用比较多的前处理方法是QuEChERS 方法,其原理是分散固相萃取,减少了浓缩步骤。

1、分散固相选择取决于基质和分析物▪ MgSO4 在所有净化试剂盒中均含有,起到去除水分的作用▪ PSA* 去除极性的有机酸,一些糖类和脂类▪ C18EC 去除脂类和固醇,类胡萝卜素等▪GCB* 去除色素,如叶绿素(对平面结构药物会有吸附)▪ dispersive-SPE (d-SPE)▪无论是EN 还是 AOAC 方法, C18对净化的影响大于PSA针对不同基质的通用净化包,兼顾净化效果与回收率(1)多数蔬菜和水果: PSA+MgSO4去除极性有机酸, 一些糖和少量脂肪类蔬菜和水果>1% Fat, PSA+C18EC+MgSO4去除极性有机酸,糖类,脂肪, 和一些类固醇(2)带色素的蔬菜和水果:PSA+GCB+MgSO4去除极性有机酸,糖类,少量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不能用于平面结构农药含有高水平色素含量的水果和蔬菜:PSA+GCB↑+MgSO4去除极性有机酸,糖类,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不能用于平面结构农药(3)带有色素和脂肪的蔬菜和水果: PSA+GCB+MgSO4+C18去除极性有机酸,糖类,脂肪,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不能用于平面结构农药1、样品前处理流程2、影响农药回收率的因素▪pH敏感农药:提取液的酸碱度▪碱-不稳定农药▪酸-不稳定农药▪酸性农药▪热不稳定农药:萃取放热影响▪平面结构农药:石墨化炭黑的影响(1)碱-不稳定农药如克菌丹、灭菌丹、抑菌灵和其它在QuEChERS 提取之后的碱性PSA 净化步骤中不稳定的农药. 考虑到这些农药的稳定性,因此净化后的样品溶液可以使用甲酸/乙酸调节pH 至5来保证这些化合物的回收率.(2)酸-不稳定农药酸-不稳定农药如乙氧喹啉和吡蚜酮,若回收率不理想,可将提取盐中的0.5 g 柠檬酸二钠盐和1g的柠檬酸三钠盐换成 1.5 g柠檬酸三钠盐,同时控制较低的提取温度来提高回收率。

食品中的农药检测技术

食品中的农药检测技术

食品中的农药检测技术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消费安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需要进行准确、高效的检测。

本文将介绍食品中常用的农药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一、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一种常见且成熟的农药检测方法。

其中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方法。

气相色谱法利用样品挥发性较好的特点,将样品中的农药物质提取后,通过柱塞柱型和色谱柱分离出农药成分,再利用检测器进行检测。

液相色谱法则将样品溶解在溶剂中,通过液相色谱柱将农药成分分离出来。

二、光谱技术光谱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农药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和质谱检测(MS)等。

红外光谱法通过红外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分析样品中的农药成分。

紫外光谱法则是利用样品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结合农药的特征谱图进行分析。

质谱检测则是利用农药分子的质量-电荷比来进行检测。

三、快速检测技术为了满足迅速、准确检测的需求,发展了一些快速检测技术。

近年来,基于免疫学的快速检测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例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利用标记有特定抗体的酶对农药进行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也能够快速检测样品中的农药成分。

四、质量控制与标准在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质量控制和标准非常重要。

准确可靠的农药检测需要标准物质、标准溶液以及标准操作程序作为参照。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了农药残留的严格要求,并根据食品的类型和用途制定了相应的限量标准。

五、应用与前景农药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农药合理使用以及食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有效的农药检测技术,可以提高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中对农药使用的监管,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检测技术将更加高效、快速、准确,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总结:食品中的农药检测技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检测农药残留方法

检测农药残留方法

检测农药残留方法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有多种,以下列举一些常用的方法:
1. 液相色谱法(HPLC):通过将样品中的农药萃取出来,然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2. 气相色谱法(GC):将样品中的农药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可以结合质谱仪进行结构鉴定。

3.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与HPLC类似,但是使用更小颗粒的柱,使分离更加快速和高效。

4. 毛细管电泳法(CZE):使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样品中的农药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5. 免疫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RIA)等,通过抗体与农药结合进行定量分析。

6. 质谱法(MS):与色谱方法结合使用,通过质谱仪对分离的农药进行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农药和不同样
品类型,具体选择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农药配方实验步骤

农药配方实验步骤

农药配方实验步骤:一、实验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农药原药;溶剂:二甲苯、甲苯、乙酸乙酯、甲醇、无水乙醇、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吡咯烷酮、石油醚等溶剂;乳化剂:11#(壬基酚乙氧基化物)、12#(苯酚衍生物乙氧基丙氧基化物)690#(苯酚衍生物乙氧基化物)、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1600#(苯酚衍生物乙氧基丙氧基化物)、650#、670#;阴离子型助剂:5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000#(聚醚硫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601#、602#、603#、604#;等乳化剂。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类(NPE):NP-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类:EL-40、BY-140吐温系列(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TWEEN-20,40,60,80司盘系列(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SPAN-20,40,60,80复配型乳化剂:0201#,0201B#,0202#,0203B#,0204#,0205#,0206#,0208#,0238#,8209#,2201#等二、实验方法1.原药溶解度的测定采用《农药剂型加工丛书液体制剂第三版》中所介绍的方法,选用合适的溶剂。

取10个小试管,每个试管中放入(1.2士0.2)g农药原药,用移液管取10ml溶剂分别放入每个试管中,在室温下轻轻摇动,必要时可微热以加速溶解。

如果不能全部溶解,再加溶剂,再次微热溶解,如果还不能全部溶解再加入,重复上述操作,这样直到加至溶剂还不能完全溶解时,弃去,选择另一种溶剂试验,如果在某一溶剂完全溶解时,则将其放入 0℃冰箱,后观察有无沉淀结晶或分层,如无沉淀或分层,仍能全部溶解,则可再加入少量油膏观察,如有沉淀或分层时,再加入该溶剂继续试验下去,直到加至溶剂为止,根据溶解度计算方法记录溶解结果。

根据溶解度大小,设计多个溶剂组合,再考虑成本因素,筛选出合适的溶剂.2.乳化剂的选择将农药原药(占总体积的%)溶解于筛选出的溶剂中(占总体积的%),分别加入供选乳化剂,观察乳化分散性和乳液稳定性。

农药分析

农药分析

1.农药分析可分为原药和制剂分析以及残留量分析两大类。

前者属于常量分析,后者属于微量分析2.在农药常量分析中,为了获得样品中农药准确含量,方法的准确度(即测量值与真值之比) 与精密度(同一试样重复测定结果的比较)应达到要求,但对灵敏度要求不高。

2、我国目前实行的有三级标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4、气相色谱是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的色谱。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 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 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5、液相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也称为淋洗液)。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离子色谱: 液相色谱的一种,以特制的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不同PH 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6、气相色谱仪组成部分: 载(供)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系统、记录系统、温控系统。

7、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表示方法:(1)标准偏差(a): 即0.607 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 半峰宽(Y1/2): 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Y1/2-2.354a(3) 蜂底宽(Wb): Wb-4a8、载气种类的选择应考虑三个方面: 载气对柱效的影响、检测器要求及载气性质9、担体分为: (1) 硅藻土担体: 红色担体、白色担体、灰色担体(2) 非硅藻土担体: 聚四氟乙烯担体、玻璃微球等红色担体: 孔径较小,表孔密集,比表面积较大,机械强度好。

适宜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组分的试样。

缺点是表面存有活性吸附中心点。

白色担体: 煅烧前原料中加入了少量助溶剂(碳酸纳)。

颗粒硫松,孔径较大。

比表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差。

但吸附性显善减小,适宜分离极性组分的试样。

10、气相色谱内标物满足的条件: (a) 试样中不含有该物质,(b) 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 (c)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d)出峰位置成位于被测组分附近,且无组分峰影响。

11、质谱仪的分类: (1) 按用途分: 有机质谱、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2) 按原理分: 单聚焦质谱、双聚焦质谱、四极质谱、飞行时间质谱、回旋共振质谱(3) 按联用方式分,气质联用; 液质联用、质质联用12、质谱仪组成部分真空系统、进样系统、电离源、质量分析器、检测系统13、质量分析器类型(质谱仪中质量分析器的种类):磁分析器、飞行时间、四极杆、离子抽获等14、有机化合物的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是三种电子跃迁的结果:o 电子、π电子、n电子。

样品检测农药残留的程序和依据

样品检测农药残留的程序和依据

样品检测农药残留的程序和依据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产品、环境、水体等中留存一定量的农药成分,给人类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要进行严格的检测。

下面将介绍样品检测农药残留的程序和依据。

一、样品采集和处理。

1、采样。

样品采集的方法越准确、完整,就越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采样时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首先要准确地选择采样方法和样品类型,以确保所采集到的样品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

2、处理。

样品的处理流程有采样、保管、处理、测试、分析等环节,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以最大化的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二、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是通过检测样品中的农药成分的含量确定是否超标的方法。

中国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CG/T5006-2019)为依据,按照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飞行时间质谱法等。

三、样品检测流程。

1、收集样品并登记信息。

2、样品预处理。

1)在粉碎、研磨等处理前应先将样品分成数份。

2)样品的预处理应考虑到样品本身的性质、分析方法、分析项目和分析结果等因素。

3、提取和浓缩农药残留物。

将样品提取到有机溶剂中,通过溶剂萃取实现农药成分的提取和浓缩。

4、净化和浓缩。

通过柱层析等技术,去除携带杂质的有机溶剂,同时对目标农药进行浓缩。

5、化学分析。

将经过纯化净化流程的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等的化学分析过程中,运用相关前处理技术,检测样品中农药成分的含量。

四、总结。

农药残留检测对于食品安全极为重要,这个过程需要采集样品、处理样品和进行检测三个阶段。

检测方法是按照中国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执行,而检测流程则按照样品采集和处理、提取和浓缩农药残留物、净化和浓缩以及化学分析等阶段进行。

科学严谨的检测流程能够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1. 引言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化学物质,用于控制害虫和病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发与应用对于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2.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概述农药残留检测是通过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和生物传感法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进行介绍。

3. 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

其中,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是两种常见的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农药残留,而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析不挥发性农药残留。

4.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农药残留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样品中化合物的质量-电荷比进行检测和分析。

常用的质谱法包括质谱联用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准确性的优势,已成为农药残留检测的重要手段。

5. 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与辐射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其成分的方法。

常用的光谱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光谱法等。

光谱法适用于大部分农药残留物的检测和鉴定,其优势在于非破坏性和无需样品前处理。

6. 生物传感法生物传感法是利用生物感知元件对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常用的生物传感法包括酶传感法和免疫传感法等。

生物传感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响应等特点,适用于复杂样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7.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应用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质量监控和食品安全领域。

通过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判定农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8.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农药制剂指标的标准测定方法

农药制剂指标的标准测定方法
•通常将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提出的方法作为仲裁方法.
4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一 原药有效成分技术等级的最低资料要求
有效成分特性 有效成分物理性质 合成工艺路线摘要 有效成分最低含量 杂质最高限量 在等于或高于1g/kg 时,提交批量分析报告 低于1g/kg 相关杂质最高限量 毒理学摘要资料 其他
有效成分物理性质--熔点测定
2. 其他方法
方法 毛细管法 金属块毛细管法
温度范围 (K) 估计准确性 (K)
273 到 573
± 0.3
293 到 >573
± 0.5
参考方法 ASTM E 324 GB/T 1602
DIN 53736
考夫勒金属加热条法 293 到 >573
± 1.0
ASTM D 3451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上 午8时36 分28秒 上午8 时36分0 8:36:28 21.7.13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
CIPAC方法
我国方法
MT 178 颗粒剂(GR)的耐磨性测定
HG/T 2467.12-2003 农药颗粒剂产品 标准编写规范:4.11 脱落率的测定
MT 178.2 颗粒剂的耐磨性测定用于水 分散后使用的颗粒剂 (WG、SG、EG)
MT 193 片剂易碎性测定
HG/T 2467.19-2003 农药颗粒剂烟片 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4.11 跌落破碎
有效成分物理性质--熔点测定
1. 毛细管法 按GB 617-88《熔点范围测定通用方法》进行
双浴式熔点测定装置
2021/3/3
b 形管熔点测定装置
8
一 原药有效成分技术等级的最低资料要求
有效成分物理性质--熔点测定
2. 其他方法
方法 毛细管法 金属块毛细管法
温度范围 (K) 估计准确性 (K)
273 到 573
适用范围
颗粒剂(GR) CIPAC方法
MT 59.2 (MT 58) 筛析
我国方法
HG/T 2467.12-2003 农药 颗粒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4.10 粒度范围的测定
FAO/WHO对颗粒剂通常要求≥85%的量在标称的粒度范围内;我国对 颗粒剂通常要求粒径下限与上限的比不超过1 : 4
2021/3/3
CIPAC方法
我国方法
MT 180 悬乳剂的分散稳定性
HG/T 2467.11-2003 农药悬乳 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4.11 分
散稳定性实验
FAO/WHO标准要求用CIPAC标准A水和D水稀释样品,在(30±2)℃(除非 有其它特殊温度要求)下测定;我国标准要求用CIPAC标准D水稀释样品, 在室温(23±2)℃下测定
CIPAC方法
我国方法
MT 59.3 湿筛法
MT 182 水分散粒剂(WG)分散后的湿筛试验 MT 182 利用循环水进行湿筛试验 MT 167 水分散粒剂(WG)分散后的湿筛试验
GB/T 16150-1995 农药 粉剂、可湿性粉剂细度 测定方法:2.2 湿筛法
MT 185 湿筛试验,MT59.3、MT167 的修订版(首选) 通常要求湿筛试验(75μm)≥98%
2021/3/3
25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分散性质 P24
V 乳液稳定性和再乳化性
➢ 目的
保证足够比例的有效成分均匀分散于乳液中,在施药时喷雾药液是一个充分 而有效的混合液。
目的
保证悬浮颗粒的粒径处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以确保其最佳使用效果及 产品的安全性。
适用范围
多相制剂,如颗粒剂,粉剂,悬浮剂和乳剂等。
CIPAC方法 MT 187 激光粒度分析
我国方法 尚未建立
2021/3/3
21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分散性质 P17
I 分散度
➢ 目的
保证制剂在用水稀释时容易并迅速地分散。
异构体组成,若有。
分子式。
相对分子量。
2021/3/3
6
一 原药有效成分技术等级的最低资料要求
有效成分物理性质
蒸汽压; 熔点,沸点,或者分解温度; 水中的溶解度; 辛醇:水分配系数; 离解性,若有; 水解,光解和其他降解特性。
2021/3/3
7
一 原药有效成分技术等级的最低资料要求
MT194 对于处理过的种子的附着 性
无通用要求。
2021/3/3
我国方法 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 准编写规范:4.9 成膜性的测定,4.10 包衣均匀度的测定,4.11 包衣脱落率
的测定
20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P14
VII 粒度范围
2021/3/3
11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 密度性质 P4
假密度
目的
为包装、运输和应用提供信息。当测定用体积(勺或其他容器)而不用重量计量 时,密度指标对固体物质有特殊作用。
适用范围
粉状或颗粒状的制剂。
CIPAC方法 MT33 粉剂的堆密度 MT58.3 颗粒剂无压紧密的表观密度 MT159 颗粒剂的松密度和堆密度 MT169 水分散粒剂(WDG)的堆密度 MT186 表观密度,首选方法
➢ 悬浮剂(SC)≥80%,WP、CS、WG悬浮剂≥60%
2021/3/3
24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分散性质 P21
IV 分散稳定性
➢ 目的
保证足够比例的有效成分均匀地分散在悬乳液中,在施药时喷雾药液是一 个充分而有效的混合液。
➢ 适用范围
悬乳剂(SE)、乳粒剂(EG)、乳粉(EP)、可分散液剂(DC)和油悬 浮剂(OD)等。
通常要求“几乎无粉尘”或“基本无粉尘”。
2021/3/3
18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P11
V 抗磨性
目的
保证颗粒状制剂在使用前,仍然是完整的,减少颗粒剂在运输、搬运时磨擦产
生的粉尘带来的风险,同时避免产生的粉尘和(或细粉)对应用和田间的药效
影响。
适用范围
颗粒状制剂(GR、WG 和EG)以及片状剂(DT, WT, ST, 取决于它们的使用方
17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P10
IV 粉尘
目的
限制颗粒状制剂的粉尘量,在处置和施药时可能将粉尘释放到空气,造 成对用药者的伤害。
适用范围
颗粒剂(GR)、水分散粒剂(WG)、可溶粒剂(SG)
方法
CIPAC方法 MT 171 颗粒状制剂的粉尘测定
我国方法 尚未建立
± 0.5
600 K 以下± 0.5 1273 K 以下± 2.0 600 K 以下± 0.5 1273 K 以下± 2.0
± 0.5
223 到 323
± 3.0DIN Leabharlann 3736ASTM E 537
ASTM E 537 ISO 1392 ISO 2207 ISO 3016
2021/3/3
9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农药制剂物理性质特殊性
➢ 制剂是农药最终产品; ➢ 农药制剂品种很多,约120种以上; ➢ 农药制剂测定的是多组分组合物所达到的最终结果; ➢ 不同制剂理化性质有其特殊性; ➢ 对农药制剂理化性质测试有多种方法;
2021/3/3
10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密度性质 ➢ 表面性质 ➢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 分散性质 ➢ 溶解和分解性质 ➢ 贮存稳定性 ➢ 流动性质 ➢ 挥发性质
率的测定
无通用要求。
2021/3/3
19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P13
VI 对种子的附着性
目的
保证给定的剂量保留在种子上并不易剥落,以减少使用时的风险和对田间 药效的负面影响。
适用范围
所有种子处理剂。
CIPAC方法 MT83(种子处理粉剂的种子附着
性试验)可能适用
HG/T 2467.14-2003农药可溶片剂产品 标准编写规范:4.9 崩解时间的测定
➢ 无通用要求。
2021/3/3
23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分散性质
III 悬浮率
P19
➢ 目的
保证有足够量的活性组分均匀地分布在悬浮液中,在施药时喷雾药液是一
个均匀的混合液。
➢ 适用范围
可湿性粉剂(WP)、悬浮剂(SC)、胶囊悬浮剂(CS)、水分散粒剂(WG)。
我国方法
GB/T 16150-1995 农药粉剂、 可湿性粉剂细度测定方法:2.1
干筛法
2021/3/3
16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P9
III 粒度范围
目的
保证颗粒剂中有可接受的比例处于适当的粒径范围内,避免产品在运输或 处置过程中大、小颗粒上下分离,确保机械施药时流速均匀。
•通常将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提出的方法作为仲裁方法.
2021/3/3
4
一 原药有效成分技术等级的最低资料要求
➢ 有效成分特性 ➢ 有效成分物理性质 ➢ 合成工艺路线摘要 ➢ 有效成分最低含量 ➢ 杂质最高限量 在等于或高于1g/kg 时,提交批量分析报告 ➢ 低于1g/kg 相关杂质最高限量 ➢ 毒理学摘要资料 ➢ 其他
2021/3/3
15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P8
II 干法筛分
目的
限制未知大小的颗粒物的量。
适用范围
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
CIPAC方法 MT 59.1 粉剂(DP)
MT 58 颗粒剂(GR) MT170 水分散粒剂(WG)的干法筛分
通常要求干筛试验(75μm)≥95%
4. 分散性质 P19
II 崩解时间和分散度或溶解度
➢ 目的
保证可溶性片剂或分散性片剂在水中迅速崩解,并且制剂能快速溶解并 有良好的分散。
➢ 适用范围
可溶性片剂(ST)和水分散片剂(WT)。
CIPAC 方法
我国方法
制定中
HG/T 2467.14-2003农药可分散片剂产 品标准编写规范:4.9 崩解时间的测定
➢ 适用范围
悬浮剂(SC)、悬浮微囊剂(CS)和水分散粒剂(WG)。
CIPAC方法 MT 160 剂的自发分散性 MT 174 水分悬浮散粒剂的分散性
我国方法
HG/T 2467.13-2003 农药水分散粒剂 产品标准编写规范:4.13 分散性
➢ 无通用要求。
202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