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制剂性能指标国际标准化测定剖析
农药及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农药及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农药是用于农田、果园、蔬菜园、草地、森林和草原等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的化学物质。
农产品是指从农田、园圃或其他农业生产地区采收、采集或产生的天然农作物或动、植物产品。
农药及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是指对农药及农产品的质量特征、药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质量标准是保证农药及农产品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手段。
如何确定农药及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及如何进行质量检验,是保护农业生产和消费者权益的关键。
首先,农药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质、药效和安全性等方面。
物理性状包括外观、颗粒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包括纯度、杂质含量、分解性等。
药效是衡量农药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稀释比例、虫害死亡率等来评估。
安全性主要涉及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包括毒性、残留量等。
其次,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营养成分、外观和口感等方面。
营养成分主要指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含量的要求。
外观包括外皮的光泽度、果实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
口感指口感的柔软度、甜度、酸度、脆度等。
同时还需要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如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
为了确保农药及农产品的质量,需要进行质量检验。
对于农药,检验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状检验、纯度检验、药效检验和安全性检验等。
理化性状检验需要对农药的外观、颗粒度、溶解性等进行检验。
纯度检验需要检测农药的纯度和杂质含量。
药效检验通过虫害死亡率、效果持续时间等来评估农药的药效。
安全性检验需要对农药的毒性、残留量等进行检验。
对于农产品,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验、成分检验和安全性检验等。
外观检验需要对农产品的外皮、大小、形状和颜色等进行检验。
成分检验需要检测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含量,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
安全性检验需要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含量等进行检测。
总之,农药及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工具。
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检验方法和体系,能够保证农药及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农药标准是农药产品质量技术指标及其相应检测方法标准化的合理规定

农药标准是农药产品质量技术指标及其相应检测方法标准化的合理规定。
农药标准按其等级和适用围分为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国际标准又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两种。
国家标准由各国自行制订。
我国的农药标准分为三级:企业标准、行业标准(部颁标准)和国家标准。
农药“三证”指农药准产证、农药标准证和农药登记证。
“三证”以产品为单位发放,即每种农药产品,同一种农药产品不同厂家生产,都有各自的“三证’。
农药原药的质量标准知识1、纯度纯度即原药中有效成份的含量,以百分率表示。
纯度是原药质量的主要指标,有效成分含量百分率越高质量越好。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农药原药质量标准,纯度应在90%以上。
在我国的农药质量标准中,原药的纯度一般也能达到90%以上。
纯度低的农药原药中杂质的含量就高,原药中杂质过多有以下害处:(1)可能会对作物产生药害。
2000年在省梅河口市稻田使用苄嘧磺隆出现药害,造成稻苗死亡。
苄嘧磺隆对稻苗的安全性较好,一般不会产生药害。
据初步研究表明:产生药害的原因是苄嘧磺隆中的杂质JP-003和JP-004含量超标。
(2)杂质较多会增高原药对人的毒性。
例如甲胺磷的纯品对大鼠的LD50为30mg/kg体重,而国有的厂家生产的50%甲胺磷乳油对大鼠的LD50为13.6mg/kg,说明毒性增高,其原因为甲胺磷原油中有5种杂质的含量较高,而且这5种杂质的毒性也较甲胺磷纯品的毒性为高。
(3)原药中杂质都对以有效成分分子中含有某元素或某原子团的量计算有效成分含量的化学分析法失去原有的准确度。
由于杂质中同样含有与有效成分相同的元素或原子团,使测定的结果产生偏差,不能反映原药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真实含量。
(4)原药中的杂质还给加工粉剂带来困难,因为杂质的存在使原药的凝固点下降,不易粉碎。
(5)原药的杂质能降低有效成分的稳定性,而且随着农药的使用,杂质进入环境之中,造成污染。
农药质量检验的常规方法与检测技术

农药质量检验的常规方法与检测技术农药是农田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农药残留问题。
因此,对农药的质量进行检验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药质量检验的常规方法与检测技术。
农药质量检验的常规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查、物理性能测定、化学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测定等。
外观检查可以通过观察农药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初步判断农药是否存在异常。
物理性能测定主要包括密度、粒度、溶解度等参数的测试,通过这些测试可以判断农药的质地和理化性质是否合格。
化学成分分析是农药质量检验的核心部分,包括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杂质检测和残留物分析等。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有色谱法、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生物活性测定是通过对农药的毒力、稳定性、效价等进行测试,来评估农药的活性和效果。
除了常规方法外,农药质量检验还需要运用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其中之一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同时测定多种成分。
核磁共振技术(NMR)也被广泛应用于农药质量检验中,该技术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和质量定量数据。
光谱技术,如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也可以用于农药的快速检测。
生物传感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农药检测方法,它利用生物体的特性对农药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好的特点。
在农药质量检验中,还应注重采样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采样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采样应从不同部位、不同深度进行,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采样器具应进行洗净和消毒,以防止污染。
在实际操作中,农药质量检验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检测标准和规程。
如我国农药残留检测的国家标准《农产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GB 2763-2019)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农药残留的限量要求,指导检验人员进行各项检测工作。
综上所述,农药质量检验的常规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查、物理性能测定、化学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测定等。
农药剂型部分国家标准附件

(附1)农药国家标准概述一与农药剂型相关的控制项目1. 粉剂(DP)1)水分含量2)细度(通过75μm试验筛)3)酸碱度(以H2SO4或NaOH计)或pH范围4)其他2. 可湿性粉剂(WP)1)水分含量2)酸碱度(以H2SO4或NaOH计)或pH范围3)悬浮率4)湿润时间5)细度(通过45μm试验筛)6)其他4. 颗粒剂(GR)1)水分含量2)松密度和堆密度(视需要)3)酸碱度(以H2SO4或N a OH计)或pH范围4)粒度范围5)脱落率或强度6)其他二、制剂的质量标准概述1. 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含量是农药制剂中最重要的指标,以质量百分数g/㎏或g/L表示。
有效成分是指农药产品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特定化学结构成分。
生物活性系指对昆虫、螨、病菌、鼠、杂草等有害生物的行为、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机制的干扰、破坏、杀伤作用,还包括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FAO对农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允许在标明含量上下一定范围内变化,例如50g/kg(±10%)。
我国的标准要求为应不低于标明含量,近年也有允许在标明含量上下一定范围内变化的趋势。
2. 粉粒细度粉剂类农药制剂(粉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干悬浮剂、粒剂)质量指标之一。
以能通过一定筛目的百分率表示。
如日本、美国规定粉剂的细度为98%通过45微米筛(325目筛)。
我国目前对大多数粉剂只要求95%通过75微米筛(200目筛)。
粉剂的药效和细度有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药效与粒径成反比,触杀性杀虫剂的粉粒愈小,则每单位重量的药剂与虫体接触面愈大,触杀效果也就越好。
在胃毒性农药中,药粒愈小,愈易为害虫吞食,食后亦较易被肠道吸收而发挥毒效。
但药粒过细,有效成分挥发加快,药效期缩短,喷药时飘移严重,反而会降低药效,并对环境不利。
因此,在确定粉剂的细度时,应根据原药特性、加工设备条件和施药机械水平,确定合适的粒径。
3. 容重容重是粉剂的质量指标之一。
容重即每单位容积内粉体的质量(克/毫升),又称表现比重。
33种农药残留检测指标

33种农药残留检测指标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产品种植或储存过程中,农药在农产品中残留下来的现象。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都带来一定风险。
因此,准确检测农药残留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33种常见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并探讨其应用和意义。
1. 杀虫剂类检测指标杀虫剂是用来杀灭或控制害虫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杀虫剂类检测指标包括有机磷农药残留、氯氰菊酯、拟除虫菊酯、吡虫啉等。
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有效评估农产品中害虫防治的效果,确保食品安全。
2. 杀菌剂类检测指标杀菌剂是用于防止植物病原菌传播和感染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杀菌剂类检测指标包括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
合理使用和控制这些杀菌剂的残留水平,可以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3. 基本农药残留检测指标基本农药是指广泛用于农作物上的农药,如三唑酮、草甘膦、丙草灵等。
这些基本农药的检测对于评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 激素类检测指标激素在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品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但过量使用激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常见的激素类检测指标包括瘦肉精、雌激素等。
合理控制激素的使用和残留水平,对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5. 除草剂类检测指标除草剂是用来控制杂草生长的化学物质,常见的除草剂类检测指标包括草甘膦、草双膦等。
合理使用除草剂,降低其残留水平,有助于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消费者的健康。
6. 杀线虫剂类检测指标杀线虫剂是用来控制植物线虫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杀线虫剂类检测指标包括阿维菌素、多菌灵等。
合理使用这些杀线虫剂,并控制其残留水平,有助于保护农作物免受线虫的侵害。
7. 防腐剂类检测指标防腐剂是用来防止农产品因细菌、真菌污染而腐烂变质的化学物质,常见的防腐剂类检测指标包括硫代硫酸钠、甲酚等。
合理使用防腐剂,并控制其残留水平,保障产品品质和消费者的健康。
总结:农药残留检测指标的准确性和参考值的合理控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不仅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还需要根据国内产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95%草甘膦原药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结果

草甘膦是一种常见的除草剂,它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杂草防治。
草甘膦原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有效利用的重要环节。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草甘膦原药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结果进行详细介绍。
一、草甘膦原药质量控制指标1. 外观与性状:草甘膦原药应为白色结晶性固体,无杂质和异物。
2. 含量:草甘膦原药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
3. 溶解度:草甘膦原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4. 残留溶剂:草甘膦原药中的残留溶剂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超出规定限量。
5. 残留杂质:草甘膦原药中的残留杂质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得超出规定限量。
二、草甘膦原药质量检测结果经过实验室检测,对多批次草甘膦原药的质量进行了检测,得到以下结果:1. 草甘膦原药外观与性状符合要求,为白色结晶性固体,无杂质和异物。
2. 草甘膦原药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未发现含量不足或超标情况。
3. 草甘膦原药在水中的溶解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4. 草甘膦原药中的残留溶剂和残留杂质均未超出规定限量,符合国家标准。
三、结论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草甘膦原药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可以保证其安全和有效性。
我公司将继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草甘膦原药,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以上是有关草甘膦原药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结果的介绍,希望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和广大用户有所帮助。
感谢各位的阅读!(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报告可能因检测标准、结果以及生产企业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于草甘膦原药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结果,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的情况,还需要关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我们将继续探讨草甘膦原药的实际应用效果、安全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草甘膦原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经过多次田间试验和实际应用,草甘膦原药在杂草防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它能够对多种广泛分布的杂草进行有效控制,包括一些对其他除草剂具有耐药性的杂草。
农药原药和制剂理化测定的国际方法——CIPAC方法

第 2期
王 以燕等 :农药原药和制剂理化测定 的国际方法
卯 加
・ 3 3・
钾犍
2 O
2l
MT 2 3 Mi s c i b i l i t y wi t h h y d r o c a r b o n o i 1
MT 2 4 P h o s p h o r u s ( V、 o x i d e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MT 2 7 Ma t ri e a l i n s o l u b l e a c e t o n e MT 2 8 Di me d o n e d e r i v a t i v e MT 2 9 S u l p h a t e d a s h
MT 2 3 与烃 油的 互溶 性 MT 2 4 五氧化 二磷 MT 2 5 发芽试 验 用沙 MT 2 6 J o n h I n n e s c o m p o s t ( 约翰 英纳 斯研 究 中心) 堆肥 : 2 6 . 1 籽 苗肥 一 有肥 料 ,2 6 . 2籽苗 肥. 无肥 料 MT2 7 丙酮不 溶物 MT2 8双 甲酮 衍 生法
指 标和 测 定方法 的标 准 。
理化 控制 项 目测 定方法 的题 目介 绍给 大家 ( 见表 1 ) ,
表 1 农药原药和制剂 的理化项 目测定方法名单
作 者 简介 :王 以燕 ,女 ,北 京 人 ,研 究 员 ,主要 从事 农药 登记 管理 和农 药标 准化 工作 。E - ma i l :w y y i c a ma @s i n a . C O n。 r 通讯 作者 :李 友顺 ( 1 9 7 3 -) ,男 ,湖 北人 ,博 士,主 要 从事农 药 分析检 测 工作 。E - ma i l :y o u s h u n l i @1 6 3 . c o m。 收稿 日期:2 0 1 2 — 1 0 — 1 1 。
原药有效成分含量设定最低值_农药产品质量控制项目解读

存的稳定性,或避免原药(或母药)因含 水量高而影响制剂的加工。适用于原 药、母药及一些非水性化制剂。
悬浮率 FAO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胶
囊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规定了悬浮率 指标,其目的是保证有足够量的活性 组分均匀地分布在悬浮液中,在施药 时,喷雾药液是一个均匀的混合液。 一般要求不低于60%,越高越好。
允许波动范围表
标明含量X (%或g/100mL,20°C ±2°C)
X≤2.5
±25% X (非均匀制剂,如GR、WG等) 2.5<X≤10 10<X≤25 25<X≤50 X>50
允许波动范围
±15% X(均匀制剂,如EC、SC、SL等)
±10% X ±6% X ±5% X ±2.5% 或2.5g/100mL
间,制剂的物理性质,以及相关的分 散性、颗粒性质无不良的影响(所有液 体制剂)。如产品不在寒冷地区生产、
55 2009年3月 监督与选择
剂,是限制药液灌入喷雾器械中产生 泡沫的数量。如果泡沫量过多,势必 造成喷洒的药液有效成分含量的不均 匀,从而影响施药效果。
粒度范围 为了保证颗粒剂中有可接受的
比例处于适当的粒径范围内,避免产 品在运输或处置过程中大、小颗粒上 下分离,确保机械施药时流速均匀。 FAO规定要求不低于85%的量在标称的 粒径范围内。
贮存、销售和使用,可不必去做低温 稳定性试验。要求:在0℃±2℃贮存 7天,制剂必须仍满足有关项目的要 求,即初始分散性、乳液稳定性或悬 浮液的稳定性和湿筛试验。分离出的 固体和液体的最大允许值为0.3mL。
热贮稳定性 确保在高温贮存时对产品的性
能无负面影响,并评价产品在常温 下长期贮存时有效成分含量、相关 杂质含量以及相关物理性质变化。 一般要求在54℃±2℃条件下贮存 14天后,制剂仍须满足相关检验项 目要求,如有效成分含量、悬浮率 等,物理性质变化不得超出可能对 使用和(或)安全有负面影响的范 围。当制剂既不适宜也不打算在炎 热 气 候 使 用 , 以及高温对制剂有负面 影响时,可以变更试验条件。当制剂 装在水溶性袋中,避免试验温度超过 50℃是必要的;同样对卫生杀虫剂, 如气雾剂(AE)也是必要的。替代 的条件可以是:45℃±2℃,6 周; 40℃±2℃,8 周;35℃±2℃,12 周; 30℃±2℃,18 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我国方法 GB/T 16150-1995 农药 粉剂、可湿性粉剂细度 测定方法:2.2 湿筛法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II 干法筛分
目的
限制未知大小的颗粒物的量。 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 CIPAC方法 MT 59.1 粉剂(DP) MT 58 颗粒剂(GR) MT170 水分散粒剂(WG)的干法筛分 通常要求干筛试验(75μ m)≥95%
16
P8
适用范围
我国方法 GB/T 16150-1995 农药粉剂、 可湿性粉剂细度测定方法:2.1 干筛法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III 粒度范围
目的
保证颗粒剂中有可接受的比例处于适当的粒径范围内,避免产品在运输或 处置过程中大、小颗粒上下分离,确保机械施药时流速均匀。 P9
MT159 颗粒剂的松密度和堆密度
MT169 水分散粒剂(WDG)的堆密度 MT186 表观密度,首选方法 无通用要求。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2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表面性质
I 润湿性
目的
保证可分散(或可溶性)以及可乳化的粉剂或颗粒剂,在喷雾器械中用水 稀释时,能够迅速润湿。 P5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4
一 原药有效成分技术等级的最低资料要求
有效成分特性
有效成分物理性质
合成工艺路线摘要 有效成分最低含量 杂质最高限量 在等于或高于1g/kg 时,提交批量分析报告 低于1g/kg 相关杂质最高限量 毒理学摘要资料 其他
适用范围
多相制剂,如颗粒剂,粉剂,悬浮剂和乳剂等。 CIPAC方法 MT 187 激光粒度分析 我国方法 尚未建立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1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分散性质
I 分散度
目的
P17
保证制剂在用水稀释时容易并迅速地分散。 悬浮剂(SC)、悬浮微囊剂(CS)和水分散粒剂(WG)。 CIPAC方法 MT 160 剂的自发分散性 我国方法 HG/T 2467.13-2003 农药水分散粒剂 产品标准编写规范:4.13 分散性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我国方法 尚未建立
18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V 抗磨性
目的
P11
保证颗粒状制剂在使用前,仍然是完整的,减少颗粒剂在运输、搬运时磨擦产 生的粉尘带来的风险,同时避免产生的粉尘和(或细粉)对应用和田间的药效影响。
13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表面性质
II 持久起泡性
目的
限制产品注入到喷雾器械中产生的泡沫量。 P6
适用范围
方法
使用前需要用水稀释的所有制剂。
CIPAC方法
我国方法 HG/T 2467.5-2003 农药悬浮剂产品标 准编写规范:4.11 持久起泡性试验
MT 47.2悬浮剂泡沫的测定
可溶性片剂(ST)和水分散片剂(WT)。 CIPAC 方法 我国方法 HG/T 2467.14-2003农药可分散片剂产 品标准编写规范:4.9 崩解时间的测定 HG/T 2467.14-2003农药可溶片剂产品 标准编写规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7
一 原药有效成分技术等级的最低资料要求
有效成分物理性质--熔点测定
1. 毛细管法 按GB 617-88《熔点范围测定通用方法》进行
双浴式熔点测定装置
b 形管熔点测定装置
8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一 原药有效成分技术等级的最低资料要求
有效成分物理性质--熔点测定
农药制剂测定的是多组分组合物所达到的最终结果;
不同制剂理化性质有其特殊性;
对农药制剂理化性质测试有多种方法;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0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密度性质
表面性质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分散性质 溶解和分解性质 贮存稳定性 流动性质 挥发性质
农药制剂性能指标国际 标准化测定
吴学民 中国农业大学
内容
引言 原药有效成分技术等级的最低资料要求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农药制剂质量提升举例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
引言
对公共卫生的考虑 和环保需要
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
统一规则
目的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VI 对种子的附着性
目的
保证给定的剂量保留在种子上并不易剥落,以减少使用时的风险和对田间 药效的负面影响。 P13
适用范围
所有种子处理剂。 CIPAC方法 我国方法 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 准编写规范:4.9 成膜性的测定,4.10 包衣均匀度的测定,4.11 包衣脱落率 的测定
20
MT83(种子处理粉剂的种子附着 性试验)可能适用 MT194 对于处理过的种子的附着 性 无通用要求。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VII 粒度范围
目的
保证悬浮颗粒的粒径处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以确保其最佳使用效果及 产品的安全性。 P14
适用范围
颗粒剂(GR)
CIPAC方法
MT 59.2 (MT 58) 筛析
我国方法
HG/T 2467.12-2003 农药 颗粒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4.10 粒度范围的测定
FAO/WHO对颗粒剂通常要求≥85%的量在标称的粒度范围内;我国对 颗粒剂通常要求粒径下限与上限的比不超过1 : 4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 其他方法
方法 毛细管法 金属块毛细管法 考夫勒金属加热条法 熔点显微镜法 差热分析仪 差示扫描量热计 凝固点法 倾倒点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温度范围 (K) 估计准确性 (K) 273 到 573 293 到 >573 293 到 >573 293 到 >573 173 到 1273 173 到 1273 223 到 573 223 到 323 ± 0.3 ± 0.5 ± 1.0 ± 0.5 600 K 以下± 0.5 1273 K 以下± 2.0 600 K 以下± 0.5 1273 K 以下± 2.0 ± 0.5 ± 3.0
3
引言
相关的国际组织与机构
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 (FAO)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ECD)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欧盟 (EC) 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 国际官方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 •通常将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提出的方法作为仲裁方法.
适用范围
所有用水分散或溶解的固体制剂。
CIPAC方法
MT53.3 可湿性粉剂的润湿性测定
我国方法
GB/T 5451-2001 农药可湿性粉剂 润湿性测定方法
FAO/WHO通常要求在不搅拌的情况下,产品应在1分钟被完全润湿; 我国通常要求可湿粉、可溶粉、水分散粒剂润湿时间≤120秒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参考方法 ASTM E 324 GB/T 1602 DIN 53736 ASTM D 3451 DIN 53736 ASTM E 537 ASTM E 537 ISO 1392 ISO 2207 ISO 3016
9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农药制剂物理性质特殊性
制剂是农药最终产品;
农药制剂品种很多,约120种以上;
适用范围
颗粒状制剂(GR、WG 和EG)以及片状剂(DT, WT, ST, 取决于它们的使用方 式)。 CIPAC方法 MT 178 颗粒剂(GR)的耐磨性测定 我国方法 HG/T 2467.12-2003 农药颗粒剂产品 标准编写规范:4.11 脱落率的测定
MT 178.2 颗粒剂的耐磨性测定用于水 HG/T 2467.19-2003 农药颗粒剂烟片 分散后使用的颗粒剂 (WG、SG、EG) 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4.11 跌落破碎 率的测定 MT 193 片剂易碎性测定 无通用要求。
无通用要求。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4
二 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细粒、碎片和附着物性质
I 湿筛试验
目的
限制不溶颗粒物的量以防止喷雾时堵塞喷嘴或过滤网。
P7
适用范围
可湿性粉剂(WP)、悬浮剂(SC,包括种子处理悬浮剂FS、油悬浮剂OD)、 水分散粒剂(WG)、胶囊悬浮剂(CS)、可分散液剂(DC)、悬乳剂(SE)、可溶片 剂(ST)或可分散片剂 (WT)、乳粉(EP)或乳粒剂(EG)。 CIPAC方法 MT 59.3 湿筛法 MT 182 水分散粒剂(WG)分散后的湿筛试验 MT 182 利用循环水进行湿筛试验 MT 167 水分散粒剂(WG)分散后的湿筛试验 MT 185 湿筛试验,MT59.3、MT167 的修订版(首选) 通常要求湿筛试验(75μm)≥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