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
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以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增强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报刊业近代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及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1)外国人办报:(19世纪中期前后)①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②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③《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等(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4)新民主主义革命:报刊:《红》、《新》、《解》(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和《红旗》成为我党主要舆论工具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发展概况:(1)19世纪末:传到中国(2)1905年:起步——《定军山》(3)20世纪20年代:走向成熟(4)1931年:结束无声历史——《歌女红牡丹》(5)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电影事业发达(6)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文革:走入低谷改革开放后:走向辉煌2、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普及原因: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技术的进步C、国家的政策支持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兴起发展情况:2、优势:A、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B、费用低廉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作业布置:1、完成《红对勾》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外国人办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2)辛亥革命:(3)五四新文化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5)新中国成立后:(6)文革: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1)发展概况:2、电视(1)诞生:(2)改革开放后: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发展情况:2、优势: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3.案例分析:请学生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传媒现象,如网络谣言、虚假广告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及对社会的影响。要求不少于600字。
4.制作一份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PPT,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1.重点: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及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大众传媒政策、法规的演变;培养学生对传媒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难点:分析不同时期大众传媒的发展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理解国家政策、法规对大众传媒的引导与调控作用;提高学生对不良传媒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影响,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大众传媒图片,引发学生对本章节主题的兴趣。
海南华侨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掌握印刷术、无线电、电视、网络等传媒技术的发展历程。
2.掌握我国大众传媒政策、法规的演变,了解不同时期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管控与扶持。
3.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对传媒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分析我国大众传媒政策、法规的演变及其原因。
(3)举例说明大众传媒对某一领域的影响。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教学过程【检测】【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
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
【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3、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
3.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难点
1.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兴起
1.大众传媒的概念
2.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和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1.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2.广告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1.电视的兴起和发展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概括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比较法:比较分析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4.观看视频法:观看有关大众传媒的视频,并结合教案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测试同学们对大众传媒概念、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3.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考试成绩等方面。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5: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利用知识结构图教学,分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述中插入提问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内容】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
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
《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
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
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
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
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第16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前自主学习.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的代表性党报党刊是、。
4。
190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堂合作探究知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舆论作用。
.中国报业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的发展阶段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
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
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
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讲授新课: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2)19世纪70年代国人开始自办报纸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汉口)
问题:
这时期的报刊,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答: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开拓人们的视野,让人们能够更快地了解时事的动态。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大多反映社会思潮。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传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3)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3、报刊业的繁荣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特点:党报党刊:主导宣传
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大量出现
信息含量扩大
报道领域拓宽
发展方向: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
作用: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报刊出现以后,打破了原来信息闭塞的状态,使人们充实了科普知识,开阔了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报刊业发展的综合归纳表格。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形成与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
①、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②、1905年: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③、20世纪20年代:走向成熟
④、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⑤、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相当发达
⑥、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纷纷搬上银幕,成为当时电影的主题。
著名的有《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
⑦、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事业走向辉煌,名导、明星,荣获国际大奖
2、电视事业
(1)诞生:
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发展:改革开放后,电视事业更加繁荣。
表现:Ⅰ、电视得到了普及
问题: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②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③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④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⑤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的视野
Ⅱ、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①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
②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③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到了1994年,我国才开始正式接入互联网,起步虽晚,但是发展一日千里。
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2、互联网的优势:
问题: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都钟情于互联网呢?互联网有何优势呢?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费用低廉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3、互联网的危害:
①、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
②、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③、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报纸、影视、互联网等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希望每个同学能认识到科技媒介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媒介的作用,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