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能量营养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周安国、陈代文主编(第三版),青岛农业大学营养专用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周安国、陈代⽂主编(第三版),青岛农业⼤学营养专⽤动物营养学第⼀章1、饲料、营养物质名词解释饲料:⼀切能被动物采⾷、消化、利⽤,并对动物⽆毒⽆害的物质,皆可为动物的饲料。
饲粮:根据⽇粮配⽅中各种饲料的百分⽐配成⼤批混合料。
⽇粮:是指家畜在⼀昼夜内吃进各种饲料的总和。
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以维持⽣命,⽣产产品的物质,称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或营养素。
2、营养物质,概略养分分析⽅案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分为哪⼏类?试解释它们的概念。
总: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以维持⽣命,⽣产产品的物质,称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或营养素。
1、总⽔分:⾃由⽔与结合⽔之和。
初⽔:即⾃由⽔、游离⽔、原始⽔分。
新鲜饲料在60-70℃烘箱中烘⼀定时间,室温恒重,所失重量即为初⽔。
吸附⽔:即结合⽔、束缚⽔。
风⼲饲料在100-105℃烘箱中烘⼀定时间,⼲燥器冷却恒重,所失重量即为吸附⽔。
2、粗灰分:饲料样品在550-600℃⾼温炉中,有机物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3、粗蛋⽩CP:饲料样品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
采⽤凯⽒定氮法测定,测出样品含氮量后,再乘以6.25即为粗蛋⽩含量。
4、粗脂肪EE: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采⽤⼄醚来浸提样品的所得产品,也称⼄醚浸出物。
5、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质素及⾓质成分。
6、⽆氮浸出物NF E:即不含氮的⼀类浸出物,也称可溶性碳⽔化合物:NEF = 100%-(⽔分+灰分+粗蛋⽩+粗脂肪+粗纤维)含量3、⽐较动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组成的差异。
元素组成差异:所含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
化合物组成差异:①碳⽔化合物: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和储备物质,动物含量较低。
②蛋⽩质: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多,植物因种类不同所含不同。
③脂类:动物的储能物质,⼀般植物含量低。
④⽔分与灰分:植物体的⽔分含量变异范围很⼤,⽽成年动物体内⽔分含量相对稳定;动物体内灰分含量⽐植物体内⾼。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总结一、名词解释:1.饲养标准:根据大量饲养试验结果和动物实际生产的总结,对各种特定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规定。
2.RDP:英国的降解与非降解蛋白质体系中,瘤胃降解蛋白质,为微生物所降解的蛋白质,80%-100%可合成菌体蛋白。
3.短期优饲:指在配种前10~14天开始,供给动物能量相当于维持的130~200%,增加排卵数。
4.ME:代谢能指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
5.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营养物质满足维持需要的生产利用率为零。
这种需要仅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代谢过程,弥补营养素周转代谢的损失以及必要的活动需要。
6.绝食代谢:饥饿代谢或空腹代谢,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
动物绝食代谢的水平一般比基础代谢略高。
7.EAA: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通过体内特定的先体物质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8.理想蛋白: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必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9.热增耗:过去又称为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粮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它以热的形式散失。
10.NDF:(中性洗涤纤维)饲料样本在中型洗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下不溶解的部分。
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矿物质。
11.ADF:(酸性洗涤纤维)NDF在酸性洗涤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处理下不溶解的物质,包括纤维素、木质素、残余矿物质。
12.限制性AA:是指饲料或日粮含量比动物最快生长或生产需要量少的必需AA。
13.维持需要:指动物既不生产产品,也不从事劳役,并保持体况正常和体重不变时对各种养分最低需要量。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动物营养学发展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动物饲料的化学成分,通过对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养分含量的分析,初步了解了动物对营养的需求。
- 科学阶段: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开始从单一的化学分析转向对动物营养生理和代谢过程的研究。
- 系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动物营养学逐渐形成了以动物生理代谢为基础,研究营养素对动物生长、生产、繁殖和健康影响的科学体系。
同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与基因表达:研究营养素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动物对营养素的利用效率。
- 营养与免疫:探讨营养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 营养与肠道健康:研究营养素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及通过营养调控改善肠道健康。
- 营养与环境:研究动物营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
1.3 畜牧业热词解析(上)- 绿色畜牧:指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畜产品。
这包括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 精准营养:根据动物的品种、生长阶段、生产性能等个体差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营养方案,实现营养的精准供给。
这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 生态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模拟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长条件,提高动物福利,生产出高品质的畜产品。
这包括采用有机饲料、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宽敞舒适的养殖环境等措施。
1.4 畜牧业热词解析(下)- 饲料添加剂:为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保障动物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等目的,而在饲料中添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
动物营养7.能量

• 表7-1 部分营养物质及饲料的总能(干 部分营养物质及饲料的总能( 物质基础)( )(kJ/g) 物质基础)( • 葡萄糖 15.65 蛋白质平均值 23.64 • 淀粉 17.50 酪氨酸 24.73 • 纤维素 17.50 尿素 10.54 • 脂肪平均值 39.54 尿酸 32.30 • 牛奶乳脂 38.07 玉米粒 18.41 • 玉米油 39.33 燕麦杆 18.83 • 已酸 14.60 豆饼 23.01
二、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
• 消化能是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 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即: • DE=GE-FE • 式中,FE(energy in feces,FE)为粪中养 分所含的总能,称为粪能。
粪中包括以下产能物质:
• (1)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养分 • (2)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 (3)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代 谢产物 • (4)消化道黏膜脱落细胞 • 后三者称为粪代谢物,所含的能量为代 谢粪能(fecal energy from metabolic origin products, FmE,m代表代谢来源)
• HI来源: 来源: 来源
• ①消化过程产热,咀嚼,营养物质的主 动吸收和将饲料的残渣排出体外。 • ②营养物质代谢作功产热。营养物质氧 化供能 • ③与营养物质代谢相关的器官肌肉活动 所产生的热量。 • ④肾脏排泄做功产热。 • ⑤饲料在胃肠道发酵产热(heat of fermentation, HF)
第七章
• 概念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体内营养物质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和畜牧养殖业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生理代谢,动物营养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以确保动物的健康生长和生产。
一、动物食物需求动物体内需要摄取多种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各不相同,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的动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1. 能量:动物体内的能量需求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
能量的供给与动物的生长、运动和繁殖等活动密切相关。
不同种类的动物,能量需求也不同。
2. 蛋白质:蛋白质是动物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合成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各种不同的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也有差异。
3. 脂肪:脂肪是动物体内的重要能源储备物质,也是维持机体温度所必需的。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脂肪的需求量和脂肪酸的种类也存在差异。
4.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动物体内正常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
它们参与着动物体内的许多生化反应和酶活性。
二、动物消化吸收动物通过进食将食物摄入体内,然后通过消化和吸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对身体有益的形式。
1. 摄食和消化:摄食是动物通过进食来获得营养物质的过程,而消化则是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涉及到口腔、胃、肠道和胆囊等器官的合作。
在不同的动物中,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差异。
2. 吸收:吸收是指将消化得到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肠道壁吸收到血液和淋巴系统中,从而为机体所利用。
吸收过程主要发生在小肠中,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吸收作用完成。
三、动物代谢代谢是指动物体内发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它包括阳性代谢和负性代谢两个方面。
1. 阳性代谢:阳性代谢是指动物体内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分解,以产生能量和废物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动物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
3. 了解不同动物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
4. 培养学生对动物营养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营养的定义和作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与生长发育的关系2. 动物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能量的需求和作用蛋白质的需求和作用脂肪的需求和作用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和作用维生素的需求和作用无机元素的需求和作用3. 不同动物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蛋白质的来源和功能脂肪的来源和功能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和功能维生素的来源和功能无机元素的来源和功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以及不同动物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营养素的作用和来源,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动物营养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动物营养学》教材或其他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六、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动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了解动物营养代谢的类型和特点。
4. 培养学生对动物营养代谢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内容1. 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消化腺的组成和功能消化过程的步骤和机制2. 动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消化吸收的效率和影响因素3. 动物营养代谢的类型和特点基础代谢的类型和特点生长发育代谢的类型和特点生殖代谢的类型和特点应激代谢的类型和特点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动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动物营养代谢的类型和特点。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1.AA平衡:体内合成蛋白质时,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根据动物的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
若饲粮的必需氨基酸比例与动物的需要最接近,则表明饲粮的氨基酸平衡。
2.EFA:即必需脂肪酸。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功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3.热增耗(HI):又称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以热的形式散失。
4.营养需要:也称营养需要量,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时,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简称“需要”,是一个群体平均值。
5.饲料添加剂:指添加到饲粮中能保护其中的营养物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调节机体代谢、增进动物健康,从而改善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提高动物生产水平、改进动物产品品质的物质的总称。
6.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7.√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在禽饲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得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饲粮的净能增加。
8.营养物质:存在于食物或、饲料中或动物体内有生理生化作用的化学实体物质。
9.消化:指动物采食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经过物理、化学、微生物的消化,让其中的大分子变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10.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经过动物消化道的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A:即限制性氨基酸。
指饲料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比值最低的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以此类推。
12.氨基酸的拮抗作用: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的需要量提高的现象。
13.氨基酸的互补作用:两种或多种饲料混合使用时,由于各自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彼此可取长补短,使混合后的饲粮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的效应。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能量与动物营养 - 副本

二、饲料能量在畜禽体内的转化
(一)饲料总能和总能值的概念:
饲料经完全燃烧(或体内氧化)生成水、二氧 化碳和其他气体时,所释放出的全部能量称 为饲料总能(gross energy,GE)即饲料有机物所含的化学潜能。
每单位重量饲料中的总能称为饲料的总能值。 一般以每克或每千克饲料中的含能量表示。
饥饿动物采食后数小时内的产热量高于饥饿时的 代谢产热,这种现象称为体增热现象;
这种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称为食后体增热,简 称体增热。 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 <of food>,SDA) 食物生热效应、热增耗。
2.体增热的产生:
(1)主要来自营养物质代谢:大约80%来自内脏,主 要是肝脏的物质代谢过程中的损失。
三、代谢能
(一)代谢能的概念 代谢能(ME):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和消化道
可燃气体能后剩余的能量。即饲料的可利用 养分的能量。(主要是甲烷)
ME=DE-(UE+Eg)=GE-FE-UE-AE
代谢能值:每单位重量饲料中的代谢能。
GE-FE-UE-AE ME(MJ/Kg)=────────
采食量 通常所说的饲料代谢能是指饲料的代谢能
(三)尿中的能量损失:
1.主要是蛋白质代谢的能量损失:
蛋白质代谢形成尿酸、尿素、肌酐等物质 随尿排出体外,造成能量损失。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
热能比在测热器中的测定值低5.44千焦左右。
蛋白质的能量转换率降低。
2.影响尿能的因素: 主要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 能量蛋白比 氨基酸平衡状况等。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高,能量蛋白比偏低或氨基酸不平衡时,尿素或
值。
(二)表观代谢能与真实代谢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分泌物(消化酶) 消化道脱落组织 消化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
内源性物质所含的能量称为代谢粪能(FmE) 除FmE后计算的消化能称真消化能(TDE)
FE中扣
4. 表观消化能 = 总能-粪能, 即:ADE = GE – FE 5. 真消化能 = 总能 -(粪能 - 内源物质所含的能量) 即: TDE = GE-(FE - FmE) FmE:代谢 粪能 TDE反映饲料能值比ADE准确,但测定困难。
部分营养物质及饲料的总能(DM基础)(kJ/g)
葡萄糖 淀粉 纤维素 脂肪平均值 牛奶乳脂 玉米油 乙酸 15.65 17.50 17.50 39.54 38.07 39.33 14.60 蛋白质平均值 酪氨酸 尿素 尿酸 玉米粒 燕麦秆 豆饼 23.64 24.73 10.54 32.30 18.41 18.83 23.01
6.影响消化能的因素 ⑴ 总能 影响不大
消化能(Kcal /Kg)= 总能 - 粪能
⑵ 粪能
⑶ 动物种类
损失最大的部分
消化率取决于饲料中的粗纤维(CF)含量
反刍动物
饲喂粗饲料 饲喂精饲料 粪能占总能的40%-50% 粪能占总能的30%
马 粪能占总能的40% 猪 粪能占总能的20% 哺乳动物(其它) 粪能占总能的比例 10% 家禽因粪尿难分开,一般不测定禽类的消化能
3.尿能(UE) 被吸收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参与机体代谢,其中饲料蛋白质和机体蛋 白质不能充分被氧化,以含氮化合物的形式排出,这些由尿中排出 物质中的能量被称为尿能。尿能取决于蛋白质的高低和AA平衡。 ※ 测定不同动物尿中含N量,就能测出尿能 猪: 尿素 UE = 28M M为尿素含量 禽: 尿 酸 UE = 34MO MO为尿酸含量 反刍动物:尿素 UE = 31M M为尿素含量
二、能量来源
1.主要来源于三大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来源 脂肪次之 蛋白质不宜作能源物质
2. 纯养分能量高低取决于分子中的C、H含量 3. 饲料的能量高低取决于三大有机物的比例与含量
含脂肪高的饲料含能高:花生、豆饼
有机物
C
H
O
N
其它 燃烧(kJ/g)
17.50 39.54 23.64
6.影响代谢能的因素: ME = 总能 - 粪能 - 尿能 - 气能 ⑴ 影响饲料消化的因素(CF) 粪能 ⑵ 碳水化合物含量 气能 ⑶ 蛋白质水平 尿能 ⑷ AA平衡 尿能
四、净能(Net Energy,NE)
1. 定义 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后剩余的有效能。 NE = ME - HI=GE - DE - UE -Eg – HI 2. 热增耗(HI) 绝食动物饲给饲粮后,产热量增加,增加的那部分热量损失掉了, 这个部分热量就叫热增耗。 体增热 = 采食动物产热量 - 绝食动物产热量
碳水化合物 44 6 50 0 0 脂肪 77 12 11 0 0 蛋白质 52 7 22 16 3
第二节
能量代谢
一、总能(gross energy,GE)
定义:饲料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释 放的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和粗脂肪能量 的总和。 饲料的总能取决于三大有机物的含量。 不能反应饲料营养价值的差异。
3. 产生热增耗的原因 ⑴ 消化过程产热,消化道运动产热。 ⑵ 营养物质的代谢做功产热。 ⑶ 营养物质代谢增加了不同器官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 ⑷ 肾脏排泄做功产生热量。 ⑸ 饲料在胃肠道发酵产热。
4. 影响热增耗大小的因素
⑴ 动物种类:主要体现在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的区别。 ⑵ 养分组成 不同的营养素热增耗不同:
4.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TME) AME= GE-FE- UE - Eg TME = GE-(FE - FmE)-(UE - UeE)- Eg UeE:内源尿能,来自于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的产物。
5. 氮校正代谢能(MEn) TME受体内N沉积的影响 氮校正代谢能: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 代谢能,只 用于家禽。 校正公式:AMEn = AME - RN*34.39 TMEn = TME - RN*34.39 RN:家禽每日沉积的氮量
《动物营养学》
Animal Nutrition
能量 营养
Energy Nutrition
Hale Waihona Puke 内容第一节 能量单位及能量来源
第二节 能量代谢
第三节 动物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
第一节
能量单位及能量来源
一、能量单位
1.传统: 卡(cal) 1Mcal = 103Kcal =106 cal 2.国际单位-焦耳(J): 1MJ = 103KJ = 106J 3.卡体系和焦耳体系的转化: 1 cal = 4.184J 1Kcal = 4. 184 KJ 1Mcal = 4.184MJ
三、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1.定义:食入的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消化道气体 的能量(Eg)后,剩余的能量,也就是饲料中能为动物体 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能量。 ME = DE - (UE+ Eg) = GE - FE - UE – Eg 2.气能(Eg) :消化道发酵产生气体所含能量。(主要针 对反刍动物甲烷的损失) 甲烷能占总能3%-10%。
二、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
1. 定义: 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 总能与粪能之差。 2. 粪能(FE): 粪中所含的能量(不能消化的养分随粪便 排出)。 消化能(DE)=总能(GE)- 粪能(FE) 按上式计算的消化能为表观消化能(ADE)
3. 粪能的来源
尿能的来源:
饲料中未被利用的物质 体蛋白动员产生的含N化合物
代谢能 = 总能-粪能-气能-尿能=消化能-气能-尿能
即:ME = GE - FE – UE - Eg = DE - (Eg+ UE) 对于单胃动物气能可忽略不计 禽 代谢能 = 总能 -(粪能+尿能)=总能 - 排泄物 含能量 = DE - UE 猪 代谢能 = 总能 -(粪能 + 尿能)=DE - 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