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6497)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动物营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多、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营养物质的作用及体内的代谢过程,理论性较强,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均较强。
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掌握前面的基本理论,再学习动物的营养需要,结合以后所学的专业课(如养猪学)就可以用于指导和从事以后的养殖生产。
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验与生产实践,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饲料和饲养学、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在于: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
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的特点和规律。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
《动物营养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动物福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思考

案例三
融入思政元素
在《动物营养学》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思政元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安排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 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动物营养学》课程简介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营养需求、营养代谢及其调控机制的学科,对于指导动物饲养、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课程内容包括动物营养需求、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代谢与调控、营养与环境关系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学 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动物营养研究、教学和生产实践的能力。
加强对饲养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动物 营养学知识和动物福利意识,确保饲养工 作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04
人类健康与饮食安全关联性分析
饮食安全对人类健康重要性
保障基本营养需求
饮食安全意味着食物中含有足够 的营养成分,能够满足人体基本 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功
能的需求。
预防疾病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安全的食物来源 有助于降低各种疾病的风险,如心 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
优化饲养方案,提升动物福利水平
个性化饲养计划
精细化饲养管理
针对不同种类、年龄、生理状态的动物, 制定个性化的饲养计划,确保其营养需求 得到满足。
通过精细化饲养管理,如分餐制、定期体 检等,及时发现并解决动物营养问题,提 高动物福利水平。
饲养环境改善
饲养人员培训
优化饲养环境控制系统,如温度、湿度、 通风等,为动物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生 命、热爱和平的思政理念。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3. 培养学生对动物饲料和营养添加剂的了解。
4.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2. 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详细讲解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作用和需求。
3. 动物饲料的分类和营养价值:介绍饲料的种类、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
4. 营养添加剂的作用和应用:讲解营养添加剂的种类、功能及使用方法。
5. 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分析:分析动物营养不良、肥胖、骨质疏松等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营养需求、饲料价值和营养添加剂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饲料选择、营养搭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物营养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动物营养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课程内容。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章、研究报告和实践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实验设备: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增强对动物营养学的感性认识。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课时1-4: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课时5-8: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课时9-12:动物饲料的分类和营养价值课时13-16:营养添加剂的作用和应用课时17-20: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分析课时21-24:饲料选择和营养搭配实践课时25-28:营养不良和肥胖的防治课时29-32: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营养治疗七、教学活动:1. 讲座:邀请动物营养学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
动物营养学第二版题库

动物营养学第二版题库摘要:一、动物营养学的概念与意义1.动物营养学的定义2.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二、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动物营养需求2.饲料与营养素3.动物营养代谢与调控三、动物营养学在畜牧业的应用1.饲料配制与优化2.动物生长发育与繁殖3.动物疾病与营养的关系四、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动物福利与环境保护3.精准营养与健康养殖正文:动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力及健康等与营养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和提高动物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动物营养需求、饲料与营养素以及动物营养代谢与调控。
动物营养需求研究关注动物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
饲料与营养素研究涉及饲料原料的特性、营养价值及饲料配方的优化。
动物营养代谢与调控研究则关注动物体内营养素的转化、利用和调节机制。
动物营养学在畜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饲料配制与优化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方设计。
动物生长发育与繁殖是畜牧业生产的最终目标,动物营养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养殖者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
此外,动物疾病与营养的关系也是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改善动物营养状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某些疾病的发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动物营养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饲料原料的研究和开发将成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
动物福利与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动物营养学需要关注动物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养殖环境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此外,精准营养与健康养殖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动物营养学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养殖者提供更精准的营养管理方案。
综上所述,动物营养学作为一门研究动物与营养素之间关系的学科,在畜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动物营养学绪论》课件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A
营养物质
研究动物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 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消化生理
研究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包括消化酶的 种类和活性,以及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 过程。
B
C
营养需要
研究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动物对 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制定饲养标准。
饲养实践
根据研究成果,指导动物的饲养实践,提高 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替代性蛋白质来源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寻找替代性蛋 白质来源将成为动物营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如昆虫、微 生物等。
动物营养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动物营养学面临着保障动物健康和生产效益的同时降低环境影响的挑 战。
机遇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动物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为动物营养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 遇。
动物营养学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野生动物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工作,动物营养学在野生动物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了解野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生存环境,可以制定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案,提高野生动 物的存活率和繁殖率。
动物营养学还涉及到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有助于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生 态文明建设。
动物消化代谢试验
定义
通过测定动物在消化代谢过程中的能 量消耗、营养物质消化率、排泄物成 分等指标,以了解动物对食物的消化 吸收和利用情况。
目的
方法
包括消化代谢室试验、消化代谢车试 验和饲养试验等方法。
揭示动物对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消化 吸收和代谢过程,为制定营养标准提 供依据。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动物营养学发展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动物饲料的化学成分,通过对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养分含量的分析,初步了解了动物对营养的需求。
- 科学阶段: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开始从单一的化学分析转向对动物营养生理和代谢过程的研究。
- 系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动物营养学逐渐形成了以动物生理代谢为基础,研究营养素对动物生长、生产、繁殖和健康影响的科学体系。
同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与基因表达:研究营养素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动物对营养素的利用效率。
- 营养与免疫:探讨营养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 营养与肠道健康:研究营养素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及通过营养调控改善肠道健康。
- 营养与环境:研究动物营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
1.3 畜牧业热词解析(上)- 绿色畜牧:指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畜产品。
这包括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 精准营养:根据动物的品种、生长阶段、生产性能等个体差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营养方案,实现营养的精准供给。
这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 生态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模拟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长条件,提高动物福利,生产出高品质的畜产品。
这包括采用有机饲料、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宽敞舒适的养殖环境等措施。
1.4 畜牧业热词解析(下)- 饲料添加剂:为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保障动物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等目的,而在饲料中添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二、非淀粉多糖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三、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特性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脂类的理化特性和营养作用、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 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第一节 脂类的组成与营养作用 一、组成与分类 二、营养生理作用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三、脂类的代谢 第三节 必需脂肪酸 一、 概念与种类 二、作用与缺乏症 第七章 能量代谢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和各种能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能量单位及能量来源 一、 能量单位 三、 量来源 第二节 能量代谢 一、总能 二、消化能 三、代谢能 四、净能 五、环境温度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料消化率测定) 三、体外消化试验 四、尼龙袋法 第三节 平衡实验 一、概念与目的 二、N 平衡 三、C 平衡 四、能量平衡(包括直接测热、间接测热、碳氮平衡、比较屠宰实验)
12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第四节 饲养实验 一、概念 二、目的 三、优缺点 第五节 化学预测法 一、概念与目的 二、预测模型 三、预测效果评定(预测可靠性的指标和影响可靠性的因素) 第六节 饲料能量利用效率的测定 一、直接测定 二、间接推算 三、主要能量体系简介 第七节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 一、单胃动物(讲述内容:蛋白质含量、消化率、代谢率、回肠末端氨基酸
8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七、 其他元素(钴、钼、氟等) (每个元素均讲述以下内容:含量与分布、吸收与代谢、营养生理作用、 缺乏症与中毒症、来源、影响元素营养的因素) 第九章 维生素的营养 目的要求 在了解维生素分类及特性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各类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 缺乏症,比较掌握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第一节 概述 一、 维生素概念 二、维生素分类 三、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比较 四、维生素的一般缺乏症 第五节 维生素的需要特点 第六节 维生素的来源 第七节 动物日粮中通常需要添加的维生素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一、 VA 二、VD 三、VE 四、VE (每个维生素均讲述以下内容:结构与性质、功能与缺乏症、需要特点、来 源)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B1 二、B2 三、B6 四、烟酸 五、泛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营养学》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
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4.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答: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 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 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5.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
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二:动植物化合物组成差异: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3)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6. 经测定饲喂态玉米含水8%,%、%、%、粗灰分%、%、%,问饲喂态时NFE含量绝干状态时CP、Ca例:(将某一干物质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
)例:某饲料新鲜基础含CP 5%,水分75%,求饲料风干基础(含水10%)下含蛋白质多少设为x,则 x∶90%=5%∶25%x=(5%×90%)÷25% =18%解:无氮浸出物(nitrogen free extract,NFE)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NFE%=100% -(水分+粗灰分或矿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饲喂状态:NFE%=100% -(8++++++)%=%干物质养分:100%-8%=92%绝干时:CP::92=X:100x=%Ca::92=x:100X=%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概念:动物的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饲料的可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它是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视为可消化营养物质。
饲料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2、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消化的利与弊答:利: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物质供宿主利用。
弊:瘤胃微生物消化不足之处是微生物发酵使饲料中能量损失较多,优质蛋白质被降解,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生成CH4、二氧化碳、H2及O2等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
3、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有那些答:(一)动物1、动物种类2、年龄及个体差异(二)饲料1、种类2、化学组成:饲料中粗蛋白质愈多,消化率愈高;粗纤维愈多,则消化率愈低。
3、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三)饲养管理技术1、饲料的加工调制2、饲养水平: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4.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答:非反刍动物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
皱胃和小肠中进行化学性消化。
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消化,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
禽类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但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内没有乳糖酶。
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强。
禽类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5.蛋鸡每天采食120g饲粮,饲粮含CP18%,%,每天随粪排出、,随粪排出内源,内源,问该饲粮的CP、Ca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TD)真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粪中内源养分)] ------------------------------------------------×100%食入养分[食入养分-(粪中外源养分+内源养分)](AD)表观消化率=-------------------------×100%食入养分120*18% 120*18%--(—)Cp:表观= --------------------, 真= --------------------120*18%, 120*18%120*% 120*%--表观= --------------------------, 真= ----------------------------120*% 120*%第三章水的营养1、水的生理作用:答:1、水是动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3、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4、调节体温5、润滑作用2.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那些答:1.动物种类大量排粪需水多反刍>哺乳>鸟类2.生产性能产奶阶段需水量最高,产蛋、产肉需水相对较低。
3.气温气温高于30℃,需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相反。
4.饲料或日粮组成含氮物质越高,需水量越高;粗纤维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盐,特别是Na+、Cl-、K+ :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
5.饲料的调制类型粉料>干颗粒>膨化料3、动物机体水的来源与流失答:一动物体所需水的来源1 饮水(主要)2 饲料水(因饲料不同而异)饲喂青绿饲料,可保证其来源。
3 代谢水(有机物代谢产生,占5%-10%)二动物体水的去路1 呼吸(随气温体重变化而异)2 皮肤蒸发、出汗排水(与环境温度有关)3 粪便排出(是主要去路)1)因动物而异2)饲料性质影响粪中排水量3)人为调控对粪便含水量影响不大4 尿液排水(主要渠道)受摄水量影响较大。
饮水增多,排尿量增加,一般尿中排水量占总排水50%左右。
肾脏对水的排泄有很大的调节能力,一般饮水越少,环境温度越高,动物活动量越大,由尿中排出的水越少。
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过高,饲料中含有毒素(霉变、氧化、ANFs)、抗生素类药物等,饮水量和排尿量增加。
5 随产品排水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1.名词解释:必需氨基酸(EAA):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EAA):是指可不由日粮提供、体内能够合成且合成的数量能够满足动物的生理需要的氨基酸,但也是动物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需的。
理想蛋白质(IP):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为应100%。
真蛋白质(TP);真生物学价值(TBV);RDP(瘤胃降解蛋白);UDP(瘤胃未降解蛋白) 2.简述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答:1. 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除水外,含量最多的养分,占干物质的50%,占无脂固形物的80%。
2. 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动物体蛋白质每天约更新,约6-12月全部更新。
3. 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1)血红蛋白、肌红蛋:运输氧(2)肌肉蛋白质:肌肉收缩(3)酶、激素:代谢调节(4)免疫球蛋白:抵抗疾病(5)运输蛋白(载体):脂蛋白、钙结合蛋白等4. 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Pr转化为糖、脂肪、能量的情况一般发生于:饲料营养不足,能氮比过低;CP含量或摄入过多;饲料的AA组成不平衡★ 3.解释氨基酸之间的拮抗、平衡、转化及中毒关系。
答:平衡理论(1)AA平衡的概念指饲料中各种AA的含量、比例与动物的实际需要相符合的情况。
有两种情况:a.各种AA均满足需要且相互间平衡,生产中很难做到,是一种理想情况b.主要氨基酸满足需要且平衡c.主要氨基酸不满足需要但平衡2.转化技巧各种养分同比例降低,一般生产中不会出现问题,只是动物采食量大些3.氨基酸过量与中毒一般不会发生,除非失误,误加。
指日粮中过量添加AA所引起的负生物学效应,不能通过补加其他AA加以消除的现象。
轻度中毒动物食欲减退,重则为尿毒症。
在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最容易发生。
4.氨基酸拮抗作用1)概念:过多地添加一种AA会影响另一种AA的效价或利用率或提高动物对另一种AA的需要量,这种现象为氨基酸间的拮抗。
2)拮抗作用的实质:干扰吸收------竞争相同的吸收载体,或影响代谢-----影响酶活性3)常见类型:赖氨酸与精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缬氨酸★4.列出猪和家禽常见的EAA名称,常见拮抗氨基酸对、转化氨基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