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古文观止精选》之迻

合集下载

古文观止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

古文观止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

古文观止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古文观止》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经典教材,它收录了从汉代到元代的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古代汉族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从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角度出发,本文谈谈自己对于《古文观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语言特点1、古文博大精深《古文观止》中的经典文献是众多汉字古籍中的瑰宝,其语言特点是博大精深,实际上也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源头。

在当代汉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汇和成语与《古文观止》中的语言表达有关,如“朝三暮四” “大惑不解” 老态龙钟”等等,这些传统语言的方式和表达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非常重要。

2、词藻华丽《古文观止》所收录的文学作品大部分属于文言文范畴,其语言之美、文化之韵是非常值得欣赏的。

相比于现代汉语的简洁明了,古文作品常用词藻华丽,形式多样,通常会含有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虽然在语意上很简单,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体现了汉文化的深厚底蕴。

3、注重格律和音韵古代文学作品对于格律和音韵的使用比较严谨,例如《诗经》就是古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这些诗歌讲究音节的韵律和读起来的平仄变化,使得它们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并且传承至今。

二、文化内涵1、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古文观止》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多数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例如《孟子》就谈到“仁爱”的重要性,这与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分不开;《左传》则描写了尚武精神和忠诚品质等特点。

在面对当代全球化和文化冲击的情况下,这种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非常值得说服的。

2、体现社会历史古文作品不仅是文学形式,也是反映社会历史的载体。

从《史经》到《史记》,到《资治通鉴》,这些史书记载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等。

3、强调人性关怀古文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古文观止赏析经典

古文观止赏析经典

古文观止赏析经典
《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先秦到清朝时期的优秀散文、赋、诗等文学作品。

本书所选作品均为经典之作,其文笔优美、思想深刻、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珍品。

在赏析《古文观止》经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文学风格:每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或豪放奔放,或清新婉约,或气势磅礴。

在赏析时,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语言表达:每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或简洁明了,或深奥含蓄。

在赏析时,可以仔细品味作者的语言表达,并通过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来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

3. 文化内涵:每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或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或表达作者的思想信仰。

在赏析时,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并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 思想启迪:每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启迪,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或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世界。

在赏析时,可以通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获得人生启示。

在赏析《古文观止》经典时,需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

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篇章解析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篇章解析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篇章解析引言《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收录了许多精选的古文篇章,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读物之一。

本文将对《古文观止》中的经典篇章进行解析,探讨其文化背景、作者意图和艺术特色,带领读者一起领略这些古文之美。

1. 《古文观止》的背景《古文观止》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编纂的文学选本,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代的161篇古文,涵盖了多个文体,如诗、赋、文、传等。

这部著作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完成,并在明穆宗赐题后得名。

2.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篇章2.1 《左传》-《襄公》《左传》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国史,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其中,《襄公》是其中的一篇,记载了鲁襄公一生的事迹。

这篇文章通过对君主的评价和描写,展现了鲁国的政治风貌和君臣之间的关系。

2.2 《庄子》-《云中君》《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庄子。

其中,《云中君》是其中的一篇,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反映了人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虚无和浮夸,而忽视了身边的真实和质朴。

2.3 《孟子》-《尽心》《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著作,主要阐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

《尽心》是其中的一篇,强调了个体应该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从中获得真正的满足与成就感。

2.4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是汉朝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

《屈原贾生列传》是其中的一篇,记载了楚国诗人屈原与贾生的故事。

通过对两位文人的生平和命运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5 《公羊传》-《昭公十二年》《公羊传》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史,作者是齐国的史官公羊高。

其中,《昭公十二年》是其中的一篇,详细记录了齐昭公十二年的政治事件和改革措施。

通过对昭公的治国策略和对国家的贡献的描述,展示了昭公的卓越领导能力和改革精神。

3. 《古文观止》中的艺术特色3.1 审美观独特《古文观止》中的篇章不仅仅是历史记载,更是艺术的创作。

古文观止讲解

古文观止讲解

古文观止讲解
摘要:
一、古文观止简介
1.古文观止的定义
2.古文观止的起源和发展
3.古文观止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二、古文观止的主要内容
1.古文观止的选篇范围
2.古文观止的题材类型
3.古文观止的文学价值
三、古文观止的写作特点
1.简练明了的语言风格
2.严谨的章法结构
3.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古文观止的影响和启示
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对现代汉语的启示
3.对提高个人修养的启示
正文:
《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汉语散文选集,起源于明朝,由吕祖谦编辑。

该书选取了从先秦到明朝的散文佳作,共计222 篇,涵盖了各种文体和题材,
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文观止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学习古文、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书。

古文观止的主要内容包括选篇范围、题材类型和文学价值。

选篇范围广泛,涵盖了先秦诸子、两汉辞赋、魏晋南北朝骈文、唐宋八大家等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题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论述哲学、政治、历史、教育等方面的论文,也有描绘山水、抒发情感的散文。

古文观止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其简练明了的语言风格、严谨的章法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古文观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的楷模。

古文观止中的作品在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现代汉语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式。

此外,古文观止还给现代人提供了提高个人修养的启示,如培养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总之,《古文观止》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文观止中的古代文学风格与技巧

古文观止中的古代文学风格与技巧

古文观止中的古代文学风格与技巧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风格与技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古代文学佳作的文集,其中涵盖了多种不同的文体和作品,展示了古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古文观止》中的古代文学风格与技巧进行探讨。

首先,在古代文学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以丰富作品的表达效果。

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被用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感与感染力。

例如,《古文观止》中的《东京梦华录》一文中,作者用“望月”比喻主人公的美丽容颜,使得读者通过联想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主人公的美貌。

这种巧妙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

其次,古代文学在描写手法方面,注重细腻入微的刻画,以展示出人物形象的特点与内在世界。

《古文观止》中的《秋水》一文中,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间接揭示了主人公的心情。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忧愁与孤独,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这种描写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应用,使作品更加丰满与深刻。

古代文学还注重对情感的抒发与人生哲理的反思。

在《古文观止》中的《过秦论》一文中,作者以辩论的形式呈现了秦国兴衰的历史命题,通过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现实的分析与评判,表达出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与对政治乱象的忧虑。

这种情感的抒发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使得作品具有更加广阔的意义,并引发读者的深思。

此外,古代文学还注重对历史与传统的追溯,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批判。

在《古文观止》中的《捕蛇者说》一文中,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捕蛇者的故事来谴责当时社会上盲从权威和无知自大的现象。

通过对这一小故事的叙述,作者暗示了社会现象中的荒谬之处,呼吁人们要审视并改正这种现象。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批判,使得作品兼具文学性与社会关怀。

总之,《古文观止》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展示了古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包括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情感的抒发与人生哲理的反思,以及对历史与传统、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判。

《古文观止》中的文学风格与经典篇章

《古文观止》中的文学风格与经典篇章

古文观止中的文学风格与经典篇章《古文观止》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被誉为古代文言文的"百科全书",收录了许多优秀的古代散文、诗歌和骈文。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经典篇章,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文学风格《古文观止》中的作品涵盖了多种不同的文学风格,从简洁明快的散文到辞藻华丽的骈文都有所涉及。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文学风格:1.散文:散文是以平实自然、朴素真实为特点。

它通常用于记述事件、写景描写或道德教诲。

例如,《子虚赋》以其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思考人生。

2.骈文:骈文是通过对偶、并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塑造辞藻华丽、雄浑激昂的效果。

《岳阳楼记》就是一篇享有盛名的骈文作品,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技巧。

3.诗歌:《古文观止》中也收录了一些古代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以其韵律和美丽的形象描写而闻名。

例如,《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描绘旅途中美丽风景的唐诗,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了旅途中的心情变迁。

经典篇章在《古文观止》中,有一些作品被公认为经典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1.《岳阳楼记》:这是清代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一篇骈文佳作,以其雄浑激昂的语言描绘了岳阳楼壮丽景色,并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展示了作者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思考。

2.《论语选编》:这是书中收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论摘录,涉及道德伦理、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它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

3.《吾家所好论》:这是清代学者纪昀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自然山水和古人事迹的赞美来表达对乡村生活和家庭团结的向往。

它以其真挚情感和深度思考而成为经典之作。

总结《古文观止》中的文学风格和经典篇章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通过阅读其中的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丰富多彩的创作风貌,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发。

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也是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古文观止》中的优秀篇章与文风特点分析

《古文观止》中的优秀篇章与文风特点分析

古文观止中的优秀篇章与文风特点分析1. 《古文观止》简介《古文观止》是一部由清代学者蒲松龄编撰的古代文言文集,共收录了360多篇古代优秀的篇章。

这些篇章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包括文章、诗歌与故事等形式。

它为后人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源。

2. 优秀篇章分析2.1 先秦时期篇章•《孟子·公孙丑上》:该篇以对话形式展示了范子之才和孟子之智,强调仁义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庄子·逍遥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倡导心灵自由,在寻求真理上表现出庄子充满哲学思辨和禅意的风格。

2.2 两汉时期篇章•《论衡·天神》:该篇揭示了古代人们对于神明信仰的探讨与思考,充满了迷信、神怪与想象的元素。

•《后汉书·张衡传》:以对张衡生平事迹的介绍,展示出作者既敬佩又批判的态度,同时反映出时代政治风云。

2.3 魏晋南北朝篇章•《晋书·王粲传》:描写了王粲富贵而不谦逊的形象,以及他和妻子关羽之间不同寻常的感情故事。

•《唐宋八大家文选·柳河东集序》:该篇是苏轼为柳宗元文集撰写的序言,表达了对柳宗元文才与品德的赞美及对文学追求的思考。

3. 文风特点分析3.1 简练明快古文观止中的篇章大多运用简练明快的句式和措辞,让人一目了然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这种文风体现了古代作家善于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复杂意思的技巧。

3.2 情感深沉许多优秀篇章在凝炼文字之余,又富有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深入人心的情感描述,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与共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3 歧异多样《古文观止》中收录了不同风格和体裁的篇章,如论述、散文、诗歌等。

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现了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触角与思考空间。

结语《古文观止》以其独特的篇章选择及精彩的文风,成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学和欣赏优秀古文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通过分析其中的优秀篇章与研究不同时期的文风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启示与灵感。

《古文观止》:古代文学精品赏析

《古文观止》:古代文学精品赏析

古文观止:古代文学精品赏析介绍《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编"。

本文档将对《古文观止》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部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除了对《古文观止》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题进行概述外,还将分析其中几个精彩的篇章,并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1. 历史背景在介绍《古文观止》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其创作和出版的历史背景。

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 创作目的:为什么编写《古文观止》?作者意图是什么? -出版时间和地点:《古文观止》是怎样诞生的?它出现在哪个时期?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2. 作者简介陈耀则(韩愈)是编写《古文观止》的主要编辑。

他具有怎样的身份和背景?他为什么会被选中来编辑这部作品?3. 主题与内容概述《古文观止》是一部汇集了古代优秀文章的选本。

这些文章包括诗、赋、辞、论等各种文体,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社会、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古文观止》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详细概述。

4. 精彩篇章解析选择几个精彩的篇章,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内容概要:该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有哪些重要的故事情节或思想观点? - 文学风格:该篇章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有何特点? - 历史背景与影响:该篇章出现在什么时期?与当时社会环境有何关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5. 影响与价值探讨《古文观止》在中国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讨论: - 文化传承:《古文观止》如何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教育意义:《古文观止》如何对中国人的文学素养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 文学价值:《古文观止》中的哪些篇章被认为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什么?6. 现代意义《古文观止》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讨论以下几个方面: - 古代思想与现代社会:《古文观止》中的哪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为什么? - 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保护和传承《古文观止》这样的文化遗产?结束语通过本次对《古文观止》的详细介绍、分析和赏析,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古文观止精选》之迻摘要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需要关注的是原文风格特征的再现问题。

是否识别原文作品中通过词语、句型、修辞手段和艺术手法所体现出的原文作者的风格并在译文中生动地再现出来,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

本文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出发,对北京大学罗经国教授所著的《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分析,探讨了部分值得商榷的译例,并试着给出相应的译文,从而更好地再现原作者的风格及原作的艺术意境。

关键词:风格特征《古文观止精选》风格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什么是风格呢?根据《辞海》的解释,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

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

法国作家布封说:“风格即其人。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风格是心灵的外貌。

”作家的风格必然通过其作品的语言文字显现,而文学作品的风格又同作家的意图和整个精神面貌息息相关。

学者们笃信忠实而准确地翻译出原文风格和原作者的意图是译者天经地义的职责。

尽管风格是最高层次的艺术体现,但我们对风格的把握和翻译须得从更为基础的东西开始——从文学作品中具体语言开始,因为作者的风格总是具体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形式中,即表现在一定范围内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段和艺术手法之中。

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旨归。

对于《古文观止》这一中国历代优秀散文之精华和文学之瑰宝,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作之风格和艺术意境,使外国读者通过译本也获得相同的艺术感染和美的体验,是摆在翻译工作者们面前的任务。

本文作者试图从北京大学罗经国教授翻译的《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本中选出部分译文进行剖析,同时探讨一些值得商榷的译例,使译文更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特征。

其中五篇译文被挑选出作为分析蓝本,它们是:“the first ode on the red cliff”,by su shi(《前赤壁赋》,苏轼);“the stone bell mountain”,by su shi(《石钟山记》,苏轼);“a t0ribute to king teng’s tower ”,by wang bo(《腾王阁序》,王勃);“gong home”,by tao yuanming(《归去来辞》,陶渊明);“the first memorial to the king before setting off for war”,by zhuge liang(《前出师表》,诸葛亮)。

二《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中风格特征的再现例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英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 by 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 and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 redressed,i can still retrieve 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 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归去来辞》属辞赋,要求散文句式整齐且押韵。

文章描写了陶渊明辞官返乡远离纷扰的世俗世界,从而归隐田园过上世外桃源般理想的生活。

陶渊明开篇便采用了一连串短小、轻快而且押韵的句子,加上连用两个感叹号和一个反问句,充分显示了作者辞官返乡时那种情不自禁、溢于言表的喜悦心情。

罗经国教授在翻译时也采用了相同的简短句式和句型来贴进原文的语言形式。

尽管押韵已荡然无存,然而译文读者也基本能获得与原文相同的阅读效果。

不过笔者认为,从“象似性”角度来看,该译文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象似性”作为符号概念是指“能指”(包括单个的声音、词语、句子结构甚至符号的缺失)与“所指”(包括物体或我们对世界的抽象概念)之间的自然相似性或类比性。

这种能指与物体之间的相似性是双方所共有的固有特征。

通过观察“象似性”符号,我们便可获得关于物体的真实信息。

根据“象似性”原理,“元音e和i是明快的,适于表现畅快愉悦的情结,a,o,u是缓慢低沉的音,适合表达低沉的情绪……而以辅音d,t,g结尾的音给人一种庄重或行为受阻的艰难情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文与原作在风格上仍存在差距。

因为罗经国教授译文中每句结尾单词分别为:home,waste,desires,sad以及redressed,future,path,today和yesterday,似乎以上单词的尾音都不带“明快的元音e和i”。

这样,从句子结构上看,译文便没能在更高层次上从“象似性”出发再现原作因采用短小、轻快、对称且押韵的句子而自然产生的轻松愉快感。

因此,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来讲,该例句的翻译,由于“象似性”而导致了译文的风格偏离了原来的风格特征。

例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英译:we row a small boat on the water and drink wine from the gourd. we are like mayflies enjoying a flicker of life in this world,and as infinitesimal as a grain in the vast sea. 当翻译句子“驾一叶之扁舟”时,译者省略了喻体“一叶”,而仅仅译为“we row a small boat”。

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该篇选自苏轼的《前赤壁赋》,作者是想通过用“一叶扁舟”来对比宇宙大自然之浩瀚永恒而人生之渺小短暂。

为了突出这一主题,苏轼用“浩浩万倾水上之一叶扁舟”来喻指人生像蜉蝣般转瞬即逝,像沧海一粟般微不足道。

因此,在翻译该句时,我们应当突出这一主题思想。

笔者试改译为:we row a small boat on the water,which is like a lonely leaf floating on the river;and drink wine from the gourd.在翻译“寄蜉蝣于天地”时,译者加入了一句解释性的句子“有着昙花一现的生命”。

这样,译文便更完整清晰、更符合逻辑、也更形象生动了。

为了再现原作的风格特征,在翻译时我们必须特别留意原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并最大可能地在疑问中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特征。

例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英译:if a bell or a stone qing,let alone a solid rock,is put into the water,even the watery bombardment of a tempest cannot induce it to ring.译者在翻译时改变了原来的句子顺序,而使之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英语讲究尾重原则,也就是凡是字数较多或语法结构较为复杂的成分一般都出现在句末以避免头重脚轻。

因而翻译成英文时,译者把“而况石乎”插入了句子的中间而把相对较长的句子“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置于句末,以实现尾重原则。

然而,我们应当思考:为什么苏轼在行文时会把“而况石乎”一句放在句尾。

答案很明显:作者是想强调该句,说明连钟磬被大风浪撞击后都不能发现声响,更何况大石呢?使读者产生更大的悬念。

因而笔者认为,在翻译时我们应当再现原文的风格特征——保留原文的强调句式。

笔者试改译如下:if a bell or a stone qing is put into the water,even the watery bombardment of a tempest cannot induce if to ring.how can a solid rock?即使是原文,句子的顺序也可能构成原作者的风格特征。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关注原文的句式特征,以期在译文中对该句式给以同样的反映与体现。

例4: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英译:i spotted a huge rock standing in midstream.it is so big that about one hundred persons could sit on it.it was hollow and had many cavities.wind and water swept in and out of them,making pounding sound like the striking of the bell and beating of the drum,in almost deliberate counterpart to the previous sound.拟声词“窾坎镗鞳”译为“像钟的撞击声和鼓的敲打声”。

这样,译文读者便获得了该拟声词的大概意思,这属于诠释性的翻译。

对于这样的拟声词,在英文里很难找到“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

对于这类不可翻译的拟声词,原文的风格特征会因拟声词的缺失而导致译文风格的丢失。

例5: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英译:“the moon is bright,the few stars are scattered and the crows fly southward,”he quoted.“weren’t these the words of cao mengde?”原句涉及曹操所写的一首诗,而遗憾的是,译者把它译成了一个简单句。

这样一来,原诗的风格特征也杳无踪影,而且外国读者读译文时会感觉困惑:曹操所写的是首诗,为什么只是看见一个并列句呢?难道曹操不会作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存原作的特征呢?我们来看看汉学家giles是如何翻译这首诗歌的:the stars are few,the moon is bright./the raven southward wings his filght.这样,giles通过对意美、音美、形美的翻译,再现了原诗的风格,很好地保存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