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复习题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3.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4.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 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5.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A.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E.增加颗粒大小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A. 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C.乳腺癌耐药蛋白 D.有机离子转运器E.ABC转运蛋白7.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A.逆浓度梯度转运 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C.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参与 E.饱和现象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E.以上都是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A.环孢素A B.甲氨蝶呤 C.地高辛 D.诺氟沙星 E.维拉帕米10.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胃 B.小肠 C.大肠 D.直肠 E.均是11.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 B.精神因素C.食物的组成 D.药物的理化性质 E.身体姿势12.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 )状态A.漏槽 B.动态平衡 C.饱和 D.均是 E.均不是13.淋巴系统对( )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脂溶性药物 B.解离型药物 C.水溶性药物 D.小分子药物E.未解离型药物14.有关派伊尔结(PP)描述错误的是A.回肠含量最多B.≤10Vm的微粒可被PP内的巨噬细胞吞噬C.由绒毛上皮和M细胞(微褶细胞)构成D.与微粒吸收相关E.与药物的淋巴转运有关15.药物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着,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药物的溶出快一般有利于吸收B.具有均质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C.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但不可过大,有利于吸收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定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胆汁分泌常会影响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16.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A.片重差异 B.片剂的崩解度C.药物颗粒的大小 D.药物的溶出与释放E.压片的压力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D.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分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Fick's方程方程C.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方程E.Michaelis-Menten方程19.漏槽条件下,药物的溶出速度方程为A. dC/dt=kSCs dt=kCs C.dC/dt=k/SCsdt=kS/Cs E.dC/dt=k/S/Cs20.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21.关于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药物引起胃肠道pH的改变会明显妨碍药物的吸收B.药物在制剂中与辅料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可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C.华法林与氢氧化镁同时服用可提高华法林的血药浓度D.脂质类材料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不同程度地延缓药物释放E.药物被包合后,使药物的吸收增大22.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Ⅱ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23.下列关于药物转运的描述正确的是A.浓度梯度是主动转运的动力B.易化扩散的速度一般比主动转运的快C.P-gp是药物内流转运器D.肽转运器只能转运多肽E.核苷转运器是外排转运器24.对低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提高其吸收的方法错误的是A.制成可溶性盐类B.制成无定型药物C.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D.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25.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减少而不变C.与pH无关D.随pH增加而降低E.随pH减少而减少26.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Ci×Cu) (Cu/Ci) (Ci-Cu) (Ci+Cu) E.lg(Ci/Cu)27.在溶剂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A.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 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C.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D.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E.有机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28.哪种方法可提高地高辛的药物吸收A.增大DnC.增大DoB.减小DoD.减小DnE.减小An29.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是A.溶出参数td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所需要的时间方程中释放参数n与制剂骨架等形状有关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D.单指数模型中七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E.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30.关于肠道灌流法描述正确的是A.小肠有效渗透系数(Peff)是决定药物在小肠吸收速度和程度的一重要参数B.对受试动物的数量没有要求C.吸收研究过程中药物必须以溶液状态存在D.与体内情况相关性较差E.能排除药物肠道代谢、肠壁吸附等因素所致的药物损失31.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A.小肠单向灌流法 B.肠襻法 C.外翻环法 D.小肠循环灌流法 E.Caco-2模型32.寡肽转运体PEPT1的底物包括A.嘧啶类B.心律失常药C.头孢菌素类D.抗组胺药物E.维生素类33.多肽类药物以( )作为口服的吸收部位A.结肠B.盲肠C.十二指肠D.直肠E.空肠34.多晶型申以 ()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A.稳定型B.不稳定型C.亚稳定型、B、C均是E.A、B、C均不是35.血流量可显着影响药物在( )的吸收速度A.直肠B.结肠 C.小肠 D.胃 E.以上都是36.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错误的是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B.胃肠道内的pH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pH5~6,空肠pH6~7,大肠pH7~8影响被动扩散药物的吸收D.胃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E.主动转运很少受pH的影响37.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是A.粒子大小B.溶剂化物C.多晶型D.溶解度 E.均是38.下列各种因素中除( )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分切除 C.胃内容物黏度降低D.普萘洛尔E.吗啡39.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40.膜孔转运有利于( )药物的吸收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小分子 C.水溶性大分子D.带正电荷的蛋白质 E.带负电荷的药物41.影响被动扩散的主要因素是A.药物的溶解度 B.药物的脂溶性C.药物的溶出速率 D.药物的晶型 E.药物的粒子大小42.各类食物中,( )胃排空最快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三者混合物 E.均一样43.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在小肠中(pH=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A.1 1 25 1 E.无法计算44.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型比例大 B.药物的脂溶性增加C.小肠的有效面积大 D.肠蠕动快 E.该药在胃中不稳定45.以下关于氯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棕榈氯霉素无效晶型经水浴加热(87~89℃)熔融处理后可转为有效晶型B.棕榈氯霉素混悬剂中,氯霉素为B晶型,故有治疗作用C.无定型为有效晶型D.棕榈氯霉素有A、B、C三种晶型及无定型,其中A晶型是有效晶型E.棕榈氯霉素有效晶型的血液浓度比其无效晶型的血液浓度高46.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 )表示A.Higuchi方程方程C.Fick定律方程 E.Stokes方程47.细胞旁路通道的转运屏障是A.紧密连接 B.绒毛 C.刷状缘膜 D.微绒毛 E.基底膜48.消化液中的( )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A.黏蛋白 B.酶类 C.胆酸盐 D.糖 E.维生素49.胃肠道中影响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是A.溶媒牵引效应B.不流动水层C.微绒毛D.紧密连接 E.刷状缘膜50.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51.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A.人体总体积 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 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52.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L/h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53.药物与蛋白结合后A.能透过血管壁 B.能由肾小球滤过C.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E.能透过血脑屏障54.以下错误的选项是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吸收C.大分子药物易于向淋巴系统转运D. A、B、C都不对E.A、B、C都对55.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O/W型>W/O型>O/W型 O型>W/O/W型>O/W型W型>W/O/W型>W/O型 O型>O/W型>W/O/W型E.O/W型>W/O型>W/O/W型56.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 B.膜孔转运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E.胞饮、内吞57.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E.药物与蛋白结合是可逆的,无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58.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59.有关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正确的是A.具有生理学意义,指含药体液的真实容积B.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其大小与体液的体积相当C.其大小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无关D.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但其大小不可能超过体液总体积E.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60.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D.可以经肝脏代谢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61.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药物与组织结合是不可逆的B.亲脂性药物易在脂肪组织蓄积,会造成药物消除加快C.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起到药物贮库的作用D.对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另一药物的竞争结合作用将使药效大大增强或发生不良反应E.药物制成制剂后,其在体内的分布完全与原药相同62.一般药物由血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为A.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B.肝、肾>肌肉、皮肤>脂肪组织、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肝、肾D.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肝、肾>肌肉、皮肤E.肌肉、皮肤>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63.药物在体内以原形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转运64.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A.胆汁 B.汗腺 C.唾液腺 D.泪腺 E. 呼吸系统65.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是A.青霉素 B.链霉素 C.菊粉 D.葡萄糖 E.乙醇66.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A.肾小球过滤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E.尿液酸碱性67.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A.水杨酸 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麻黄碱68.盐类(主要是氯化物)可从哪一途径排泄A.乳汁 B.唾液 C.肺 D.汗腺 E.胆汁69.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哪一项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重吸收 D.肾小管分泌E.尿排泄过度70.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抑制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 E.药物从血液透析71.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A.肾排泄 B.胆汁排泄 C.乳汁排泄 D.肺部排泄 E.汗腺排泄72.下列药物中哪一种最有可能从肺排泄A.乙醚 B.青霉素 C.磺胺嘧啶 D.二甲双胍 E.对乙酰氨基酚二、判断题1.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药剂师题-生物药剂与药动学

药剂师题-生物药剂与药动学1、有关被动扩散的特征不正确的是A.不消耗能量B.具有部位特异性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不需要载体进行转运E.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成正比2、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药物的理化性质B.药物的处方组成C.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D.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E.药物制剂的工艺过程3、口服剂型在胃肠道中吸收快慢的顺序一般认为是A.混悬剂>溶液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B.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片剂>包衣片C.片剂>包衣片>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D.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E.包衣片>片剂>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4、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转化5、有关鼻黏膜给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黏膜的高度渗透压有利于吸收B.可避开肝首过效应C.吸收程度和速度不如静脉注射D.鼻腔给药方便易行E.多肽类药物适宜以鼻黏膜给药6、关于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的特点的正确表述是A.被动扩散的物质可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转运的速度为一级速度B.促进扩散的转运速率低于被动扩散C.主动转运借助于载体进行,不需消耗能量D.被动扩散会出现饱和现象E.胞饮作用对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不是十分重要7、不涉及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A.口服B.肌内注射C.静脉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8、主动转运的特征不包括A.由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扩散B.不需要载体参加C.消耗能量D.有饱和现象E.具有部位特异性9、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胃肠液的成分B.胃排空C.食物D.循环系统的转运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10、制剂中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是A.清除率B.生物利用度C.蛋白结合率D.生物等效性E.表现分布容积11、有关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不正确的是A.血液循环与淋巴系统构成体循环B.药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转运C.某些特定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D.某些病变使淋巴系统成为病灶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E.淋巴系统可使药物通过肝从而产生首过作用12、有关药物在体内与蛋白结合叙述不正确的是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饱和现象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药物贮存的一种形式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过程D.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血浆中游离浓度大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生物因素有关13、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组织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因素是A.解离度B.血浆蛋白结合C.溶解度D.给药途径E.制剂类型14、安替比林在体内的分布特征是A.组织中药物浓度与血液中药物浓度相等B.组织中药物浓度比血液中药物浓度低C.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液中药物浓度D.组织中药物浓度与血液中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没有规律E.组织中药物浓度与血液中药物浓度无关15、静脉注射某药,X=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A.20LB.4mlC.30LD.4LE.15L16、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饭后服用维生素B将使生物利用度降低B.无定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C.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D.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E.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17、单室模型口服给药用残数法求k的前提条件是A.k=k,且t足够大B.k>k,且t足够大C.kk,且t足够小E.k<k,且t足够小18、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A.肾脏B.肝脏C.胆汁D.皮肤E.脑19、某药的反应速度为一级反应速度,其中k=0.03465/h,那此药的生物半衰期为多少小时A.50hC.5hD.2hE.0.5h20、下面哪些参数是混杂参数A.kB.α,βC.A.BD.γE.K21、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分布容积为5L,静脉注射给药200mg,经过两小时后,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A.40μg/mlB.30μg/mlC.20μg/mlD.15μg/mlE.10μg/ml22、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中两个最重要的常数是A.K,VC.K,VD.K,ClE.K,V23、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新吸收的现象A.表观分布容积B.肠肝循环C.生物半衰期D.生物利用度E.首过效应24、服用药物后到达体循环使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A.表观分布容积B.肠肝循环C.生物半衰期D.生物利用度E.首过效应25、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A.用药部位不同,影响药物的吸收与分布B.直肠液的pH是由进入直肠的药物决定的C.直肠内无粪便存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D.距肛门约2cm处,则50﹪-75﹪的药物不经门肝系统,可避免首过作用0E.药物在直肠保留时间越长,吸收越完全26、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A.首过效应B.肾小球过滤C.血脑屏障D.胃排空与胃肠蠕动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27、药物的分布A.首过效应B.肾小球过滤C.血脑屏障D.胃排空与胃肠蠕动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28、药物的代谢A.首过效应B.肾小球过滤C.血脑屏障D.胃排空与胃肠蠕动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29、可克服血脑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A.静脉注射B.皮下注射C.皮内注射D.鞘内注射E.腹腔注射30、注射后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A.静脉注射B.皮下注射C.皮内注射D.鞘内注射E.腹腔注射31、注射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A.静脉注射B.皮下注射C.皮内注射D.鞘内注射E.腹腔注射32、单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公式是A.B.C.D.E.33、单室模型静脉滴注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公式是A.B.C.D.E.34、单室模型静脉滴注达稳态后停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公式是A.B.C.D.E.35、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式A.B.C.D.E.36、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首剂量与维持量的关系式A.B.C.D.E.。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生物药剂学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3.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A.流动性 B.不对称性C.饱和性 D.半透性E.不稳定性4.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E.膜动转运5.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A.缓释片B.肠溶衣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E.增加颗粒大小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A. P-糖蛋白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C.乳腺癌耐药蛋白 D.有机离子转运器E.ABC转运蛋白7.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A.逆浓度梯度转运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C.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参与E.饱和现象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E.以上都是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A.环孢素A B.甲氨蝶呤C.地高辛D.诺氟沙星E.维拉帕米10.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胃 B.小肠C.大肠 D.直肠E.均是11.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精神因素C.食物的组成 D.药物的理化性质E.身体姿势12.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 )状态A.漏槽B.动态平衡 C.饱和 D.均是 E.均不是13.淋巴系统对( )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脂溶性药物B.解离型药物C.水溶性药物 D.小分子药物E.未解离型药物14.有关派伊尔结(PP)描述错误的是A.回肠含量最多B.≤10Vm的微粒可被PP内的巨噬细胞吞噬C.由绒毛上皮和M细胞(微褶细胞)构成D.与微粒吸收相关E.与药物的淋巴转运有关15.药物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著,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药物的溶出快一般有利于吸收B.具有均质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C.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但不可过大,有利于吸收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定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胆汁分泌常会影响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16.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A.片重差异B.片剂的崩解度C.药物颗粒的大小 D.药物的溶出与释放E.压片的压力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D.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18.pH分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Fick's方程 B.Noyes-Whitney方程C.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D.Stokes方程E.Michaelis-Menten方程19.漏槽条件下,药物的溶出速度方程为A. dC/dt=kSCsB.dC/dt=kCs C.dC/dt=k/SCsD.dC/dt=kS/Cs E.dC/dt=k/S/Cs20.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21.关于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药物引起胃肠道pH的改变会明显妨碍药物的吸收B.药物在制剂中与辅料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可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C.华法林与氢氧化镁同时服用可提高华法林的血药浓度D.脂质类材料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不同程度地延缓药物释放E.药物被包合后,使药物的吸收增大22.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Ⅱ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23.下列关于药物转运的描述正确的是A.浓度梯度是主动转运的动力B.易化扩散的速度一般比主动转运的快C.P-gp是药物内流转运器D.肽转运器只能转运多肽E.核苷转运器是外排转运器24.对低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提高其吸收的方法错误的是A.制成可溶性盐类B.制成无定型药物C.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D.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25.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减少而不变C.与pH无关D.随pH增加而降低E.随pH减少而减少26.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A.lg(Ci×Cu)B.lg(Cu/Ci)C.Ig(Ci-Cu)D.lg(Ci+Cu) E.lg(Ci/Cu)27.在溶剂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A.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C.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D.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E.有机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28.哪种方法可提高地高辛的药物吸收A.增大DnC.增大DoB.减小DoD.减小DnE.减小An29.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是A.溶出参数td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63.2%所需要的时间B.Ritger-Peppas方程中释放参数n与制剂骨架等形状有关C.Higuchi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D.单指数模型中七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E.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30.关于肠道灌流法描述正确的是A.小肠有效渗透系数(Peff)是决定药物在小肠吸收速度和程度的一重要参数B.对受试动物的数量没有要求C.吸收研究过程中药物必须以溶液状态存在D.与体内情况相关性较差E.能排除药物肠道代谢、肠壁吸附等因素所致的药物损失31.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A.小肠单向灌流法B.肠襻法C.外翻环法 D.小肠循环灌流法E.Caco-2模型32.寡肽转运体PEPT1的底物包括A.嘧啶类B.心律失常药C.头孢菌素类D.抗组胺药物E.维生素类33.多肽类药物以( )作为口服的吸收部位A.结肠B.盲肠C.十二指肠D.直肠E.空肠34.多晶型申以()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A.稳定型B.不稳定型C.亚稳定型D.A、B、C均是E.A、B、C均不是35.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 )的吸收速度A.直肠B.结肠C.小肠 D.胃E.以上都是36.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错误的是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B.胃肠道内的pH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1.2~1.8,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pH5~6,空肠pH6~7,大肠pH7~8C.pH影响被动扩散药物的吸收D.胃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E.主动转运很少受pH的影响37.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是A.粒子大小B.溶剂化物C.多晶型D.溶解度E.均是38.下列各种因素中除( )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分切除C.胃内容物黏度降低D.普萘洛尔E.吗啡39.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40.膜孔转运有利于( )药物的吸收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小分子C.水溶性大分子D.带正电荷的蛋白质E.带负电荷的药物41.影响被动扩散的主要因素是A.药物的溶解度 B.药物的脂溶性C.药物的溶出速率 D.药物的晶型E.药物的粒子大小42.各类食物中,( )胃排空最快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C.脂肪 D.三者混合物E.均一样43.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A.1 B.25/1 C.1/25 D.14/1 E.无法计算44.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型比例大 B.药物的脂溶性增加C.小肠的有效面积大 D.肠蠕动快E.该药在胃中不稳定45.以下关于氯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棕榈氯霉素无效晶型经水浴加热(87~89℃)熔融处理后可转为有效晶型B.棕榈氯霉素混悬剂中,氯霉素为B晶型,故有治疗作用C.无定型为有效晶型D.棕榈氯霉素有A、B、C三种晶型及无定型,其中A晶型是有效晶型E.棕榈氯霉素有效晶型的血液浓度比其无效晶型的血液浓度高46.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 )表示A.Higuchi方程 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定律 D.Noyes-Whitney方程E.Stokes方程47.细胞旁路通道的转运屏障是A.紧密连接B.绒毛C.刷状缘膜 D.微绒毛E.基底膜48.消化液中的( )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A.黏蛋白B.酶类C.胆酸盐 D.糖E.维生素49.胃肠道中影响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是A.溶媒牵引效应B.不流动水层C.微绒毛D.紧密连接E.刷状缘膜50.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51.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A.人体总体积 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 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52.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L/h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53.药物与蛋白结合后A.能透过血管壁B.能由肾小球滤过C.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E.能透过血脑屏障54.以下错误的选项是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吸收C.大分子药物易于向淋巴系统转运D. A、B、C都不对E.A、B、C都对55.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A.W/O/W型>W/O型>O/W型B.W/O型>W/O/W型>O/W型C.O/W型>W/O/W型>W/O型D.W/O型>O/W型>W/O/W型E.O/W型>W/O型>W/O/W型56.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B.膜孔转运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E.胞饮、内吞57.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E.药物与蛋白结合是可逆的,无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58.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59.有关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正确的是A.具有生理学意义,指含药体液的真实容积B.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其大小与体液的体积相当C.其大小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无关D.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但其大小不可能超过体液总体积E.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60.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D.可以经肝脏代谢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61.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药物与组织结合是不可逆的B.亲脂性药物易在脂肪组织蓄积,会造成药物消除加快C.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起到药物贮库的作用D.对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另一药物的竞争结合作用将使药效大大增强或发生不良反应E.药物制成制剂后,其在体内的分布完全与原药相同62.一般药物由血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为A.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B.肝、肾>肌肉、皮肤>脂肪组织、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肝、肾D.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肝、肾>肌肉、皮肤E.肌肉、皮肤>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63.药物在体内以原形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 D.排泄E.转运64.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A.胆汁B.汗腺 C.唾液腺 D.泪腺 E. 呼吸系统65.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是A.青霉素B.链霉素 C.菊粉 D.葡萄糖E.乙醇66.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A.肾小球过滤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E.尿液酸碱性67.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A.水杨酸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E.麻黄碱68.盐类(主要是氯化物)可从哪一途径排泄A.乳汁B.唾液 C.肺 D.汗腺E.胆汁69.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哪一项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重吸收D.肾小管分泌E.尿排泄过度70.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抑制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E.药物从血液透析71.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A.肾排泄 B.胆汁排泄 C.乳汁排泄D.肺部排泄E.汗腺排泄72.下列药物中哪一种最有可能从肺排泄A.乙醚 B.青霉素 C.磺胺嘧啶 D.二甲双胍 E.对乙酰氨基酚二、判断题1.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一、填空题1.在一般情况下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呈[答案] 线性或正比例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吸收速度和程度最快的是( )。
吸入给药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直肠给药 舌下给药2.脂溶性药物主要采取的转运方式应该是( )方式。
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 促进扩散 膜孔转运3.生物半衰期是指( )过程中药物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血液清除 尿排除 肝代谢 分布4.生物利用度应该定义为( )药物给予后的体内过程 剂型及给药方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血中药物浓度对时间曲线下面积 以上均不准确5.体内药物消除是按一级动力学进行的,则消除速率应为( )。
常数 随时间变化但与血药浓度无关随时间变化且仅取决于血药浓度 与血药浓度无关6.绝对生物利用度是指被测制剂药时曲线下面积与( )药时曲线下面积之比。
肌肉注射 市售口服制剂 口服溶液剂 以上均不是7.下列公式中,( )是一室模型的静注速度方程。
Dx/dt=kc Dx/dt=k0-kx c=k0(1-e-kt)/Vk x=x0e-kt三、多项选择题1.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包括:辅料的性质与用量药物的剂型和给药方法制剂的质量标准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化学性质[答案]abde2.生物半衰期的特征有()。
随体内药物量的改变而改变不随体内药物量改变而改变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值给药剂量不同其值有所变化给药途径不同其值亦有所变化[答案]bc3.血中药物浓度的意义包括()。
是药物作用强度的体现体现不同剂型吸收的好坏体现不同剂型吸收的快慢体现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的好坏体现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的快慢[答案]abd4.属于药物体内过程的特征性参数有()等几个。
Cmax(峰浓度)Tmax(达峰时)T1/2(生物半衰期)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Vd(表观分布容积)[答案]ce四、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
[答案] 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理因素与药效的关系,并为科学制药,正确评价药物质量,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科学。
生物药剂学练习题库与答案

生物药剂学练习题库与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关于肠肝循环描述错误的是A、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B、氯霉素、地西泮等药物具有肠肝循环现象C、只发生口服的药物中D、在药时曲线上会出现双峰现象E、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正确答案:C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A、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
B、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C、概念中的药物效应主要是指药物的疗效。
D、药物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种族、种属、年龄、性别等各种因素。
E、概念中的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各种具体的剂型。
正确答案:D3、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 )的吸收速度A、小肠B、结肠C、直肠D、胃E、盲肠正确答案:D4、蛋白多肽类药物一般在胃肠道中吸收不好,其原因不包括A、没有主动吸收B、容易被酶降解C、胃肠道pH中不稳定D、分子量太大E、脂溶性太小正确答案:A5、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饱和现象B、有部位特异性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需要载体E、逆浓度梯度转运正确答案:B6、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时,()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
A、离子型药物B、弱酸性药物C、大分子药物D、水溶性药物E、弱碱性药物正确答案:E7、简单扩散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药物之间无理化相互作用时,转运过程无相互影响B、不需要转运蛋白C、不消耗能量D、顺浓度梯度转运E、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差成正比,符合零级动力学正确答案:E8、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指()A、分布B、消除C、排泄D、代谢E、吸收正确答案:E9、哺乳动物中最重要的结合反应是A、氨基酸结合B、葡萄糖醛酸结合C、乙酰化反应D、硫酸结合E、谷胱甘肽结合正确答案:B10、关于影响鼻腔给药的生理因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鼻粘膜纤毛运动主要是用来清除外来异物,但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B、pH值对药物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C、鼻腔部位药物的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D、鼻腔的血液循环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但对温度湿度等较为敏感E、鼻腔中的酶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少正确答案:A11、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A、药物的溶出与释放B、药物颗粒的大小C、压片的压力D、片剂的崩解度E、片重差异正确答案:E12、下列关于药物的体内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所有药物的体内过程都包括吸收。
生物药学考试题及答案

生物药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物药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A. 化学药物B. 生物制品C. 中草药D. 放射性药物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药学的分支学科?A. 生物技术药物B. 基因工程药物C. 纳米药物D. 有机化学答案:D3. 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通常涉及哪些方面?A. 细胞内信号传导B. 细胞外基质C. 细胞膜受体D. 以上都是答案:D4. 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中,哪个步骤是必不可少的?A. 细胞培养B. 药物提取C. 纯化D. 以上都是5.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药物的特点?A. 高效性B. 特异性C. 稳定性D. 易降解性答案:C6. 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中,哪个阶段是最关键的?A. 临床前研究B. 临床试验C. 药物审批D. 市场后监测答案:B7. 生物药物的储存条件通常要求是什么?A. 常温B. 冷藏C. 冷冻D. 以上都不是答案:B8. 以下哪种技术不属于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A. 基因工程技术B. 细胞工程技术C. 纳米技术D. 化学合成技术答案:D9. 生物药物的给药途径通常有哪些?B. 注射C. 外用D. 以上都是答案:D10. 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中,以下哪项不是其常见的副作用?A. 过敏反应B. 免疫原性C. 肝肾毒性D. 胃肠道反应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生物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A. 生物药物的发现B. 生物药物的制备C.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D. 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答案:ABCD2. 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中,以下哪些步骤是必要的?A. 基因克隆B. 表达系统的选择C. 产物的提取和纯化D. 药物的包装和储存答案:ABCD3. 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急性毒性试验B. 慢性毒性试验C. 免疫原性评价D. 生殖毒性试验答案:ABCD4. 生物药物的临床试验通常分为几个阶段?A. I期B. II期C. III期D. IV期答案:ABCD5. 生物药物的给药途径中,以下哪些是常见的?A. 口服给药B. 皮下注射C. 静脉注射D. 肌肉注射答案: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生物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药学、化学等多个领域。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

1、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生物药剂(Biopharmacy或Biopharmaceutics)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分支,它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剂工工艺以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生物药剂学研究四个阶段的概念(含英文名称)吸收(absorption):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除了血管给药以外,药物应用后,都要经过吸收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是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透过细胞膜向机体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是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或进入体循环后,受体液环境、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等的作用导致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excretion):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生物膜的组成和性质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①膜的流动性②膜结构的不对称性③膜结构的半透性2、药物的转运机制(概念和特点)被动转运: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简单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单纯扩散:指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的过程。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
促进扩散(易化扩散):某些物质,在细胞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称为促进扩散。
膜动转运: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转运机制转运形式载体机体能量膜变形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无(被动)不需要无膜孔转运无(被动)不需要无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有(主动)不需要无主动转运有(主动)需要无膜动转运胞饮作用吞噬作用无(主动)无(主动)需要需要有有3、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大标题)生理因素:1)消化系统因素2)循环系统因素3)疾病因素药物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2)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剂型与制剂因素:1)剂型与药物吸收2)制剂与药物吸收A.胃排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4.药物的吸收过程影响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分布过程涉及药物到达各组织和器官的能力;代谢于排泄过程则与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有关。
5.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1.剂型因素:(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3)药物的剂型与用药方法(4)处方中辅料的种类、性质、用量(5)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
2.生物因素:(1)种族差异(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5)遗传因素6、细胞外表面的质膜与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统称为细胞膜,它不仅把细胞内容物和细胞周围环境分割开来,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门户。
7、细胞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胆固醇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其功能是提高脂质分子层的稳定性,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渗透性。
8、生物膜的性质包括:(1)流动性(2)结构的不对称性(3)结构的半透性。
9.药物跨膜转运的机制及特点转运机制转运形式载体机体能量膜变形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无(被动)不需要无模孔转运无(被动)不需要无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有(主动)不需要无主动转运有(主动)需要无膜动转运胞饮作用无(主动)需要无吞噬作用无(主动)需要无10.药物透膜转运的运行方向和通量不仅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点位梯度和渗透压梯度,也与膜对该药的屏障作用有关。
药物的渗透性决定了药物的吸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级药学专业《生物药剂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液体转运的过程。
2.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3.生物利用度:是指某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速度与程度。
4.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计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
面积处以间隔时间t所得的商。
5.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表示。
6. 药物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最低中毒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之比值,越高药物越安全。
7. 绝对生物利用度:指待测药物或制剂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面积同同剂量静脉注射给药血药
浓度对时间曲线下面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8.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现分布容积。
9.肠肝循环:有些药物可有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有些在肝代谢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代谢产物,在肠道被菌丛水解成固体药物而被重吸收,这些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
10.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过程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二、填空题
1.药物的__分布_、_ 代谢_、__排泄_过程称为处置。
2.肌肉注射时,分子量小可通过毛细血管直接扩散,而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以_淋巴_为主要吸收途径。
3.药物代谢的第一相反应包括__氧化____、__还原____、水解。
4.非口服给药中,生物利用度最高的三种给药途径是_静脉注射_ 、______ 、______ 。
5.药物动力学的一级速度过程的特点:______;______;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
6.______ 是药物制剂生产、流通与使用时的最低质量要求,______ 已成为国内外仿制或移植品种的重要评价内容。
7.血液循环较快的脏器如脑、肾和__________ 等,中等的组织有皮肤和__________ 等,较慢的组织有结缔组织和__________ 等。
8.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__________ 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__________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主要与透入作用部位和离开作用部位的__________ 有关。
三、单项选择题
1.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是( B )
A.胃B.小肠C.结肠D.直肠
2.酒可促进药物在哪一部位的吸收速度?( )
A.胃B.小肠C.皮肤D.粘膜
3.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限速阶段是( C )
A.崩解 B.分散C.溶出D.扩散
4.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的是( A)
A.肌肉注射 B.皮内注射C.皮下注射D.动脉内注射
5.口腔粘膜吸收的转运机制主要是( A)
A.被动扩散 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
6.血脑屏障的功用在于保护______,使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
( )
A.血液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C.淋巴系统D.消化系统
7.除肝以外代谢最常见的部位是( )
A.肾B.肺C.胃肠道D.脾
8.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B )
A.肝B.肾C.肺D.小肠
9.胃液的最主要成分是( )
A.胃酸 B.胃蛋白酶C.胆汁D.胰液
10.某药物静脉注射经过3个半衰期,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 )
A.1/2 B.1/4C.1/8 D.1/16
11.不属于中央室的是( )
A.血液 B.心C.肝D.肌肉
12.能反映单室模型静脉注射多剂量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 )
A.R=1/1-e-kτB.f ss(n)=1-e-nkτC.DF=kτD.FI=(1-e-kτ)×100%
13. 评价水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的参数是( )
A. 吸收指数
B. 剂量指数
C. 溶出指数
D. 崩解指数
14. 经口腔粘膜给药可发挥全身作用的剂型是( D )
A. 漱口剂
B. 气雾剂
C. 含片
D. 舌下片
15. 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 )
A. 完整表皮
B. 汗腺
C. 皮脂腺
D. 毛发毛囊
四、分析题
1.试述药物血浆结合对药物体内过程和药效的影响。
2.分别简述药物体内的体内过程和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
3.画出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模型图、注明参数并解释其含义。
4.口服药物吸收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5.给某患者静脉注射某药1050mg,测得血药浓度为:C0=150μg/ml,已知回归方程是logC= -kt/2.303+logC0= -0.1355t+2.176,请计算:(1)消除速率常数K;(2)生物半衰期t1/2;(3)表观分布溶积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