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清响余音绕梁——唐代咏蝉诗浅论(一)
虞世南《蝉》赏析

虞世南《蝉》赏析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作者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诗歌鉴赏咏物诗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型,通常是以描写自然景物、动植物、器物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象征手法,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鉴赏:
**咏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以蝉为题材,通过对蝉的形态和声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外形和食性,蝉的触须像帽带一样垂下,吸吮着甘甜的露水,展示了蝉的清雅和高洁。
次句“流响出疏桐”则描绘了蝉鸣的声音,在稀疏的梧桐之上,不时传来蝉清远的声音,表现了蝉的声音之美和传播的广泛。
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诗人的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
蝉虽然身处高处,但其声音却能够远扬,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而是因为蝉本身具备了高洁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于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认为只有具备了高洁品质和卓越才能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整首诗以蝉为媒介,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质和卓越才能的追求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这种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的诗歌形式,正是咏物诗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古代咏蝉诗词略谈

这首词借蝉寓意,用典自,行人犹与说,当时齐
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这是仇远的《齐
?蝉》,仇远也是南宋遗民,这首词也是借齐女化蝉的故
残照西山,门巷萧条,地僻城荒,在这悲凉的气氛里,
?蝉》:
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
轻鬟犹记动影,翠娥应妒我,双鬓如
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周密是王沂孙、
(蝉)用凄苦的悲鸣表达对旧时的宫苑生活所饱含的愁怨,
在凄冷的晚露暮霭中,她凄凄切切的悲鸣,
抑郁不平的遗民王沂孙、周密、王易简、
唐艺孙、吕同老、李彭老、李居仁、赵汝钠、张炎、
14家,有感于事同结词社,赋《乐
,托意莲、蝉、龙涎香诸物,以抒亡国之痛。朱彝
《乐府补题跋》说“诵其词可以观志意所存。虽有山林友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骆宾王‘重露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是患难人语;
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
“流
,“得饮玄天露,何辞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朝戴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朝朱熹)等。我们知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靠吸食植物根部汁液维持生命,
二、 怨蝉——抒发哀怨的感情马缟《中
短短的二十个字,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事理相通,
:西
678年),他在侍御史任上,多次上书论事,因
?成公九年》,
这里语意双关,一是指汉代
而实际上,写蝉怜蝉就是喻己哀己。言路阻塞,
理应得到重视和重用,以施展才华,干出一番事业。
?齐策》桃
“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念。尾联,
悲蝉悲己,自叹高清。清施补华说:“三百篇比兴为多,
声声蝉唱动诗情——古代咏蝉诗词略谈 蝉,雅名谓
《咏蝉》骆宾王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咏蝉》骆宾王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作品简介《咏蝉》是唐代文学家的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诗中的名作。
作品原文咏蝉唐并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品注释并序⑴“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⑵“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时:前时。
⑷将:抑或。
⑸徽纆(mò):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蟪(huì)蛄(gū):一种比较小型的蝉。
⑺缀诗:成诗。
在狱咏蝉⑻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古韵赏析—唐诗《蝉》(虞世南)

古韵赏析—唐诗《蝉》(虞世南)
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今浙江余姚人。
唐太宗时官至秘书监,赐礼部尚书,封永兴县。
咏蝉,为历代文人所青睐,而这首五言绝句的咏蝉是较早的一首。
作者借蝉咏志,抒发其志向之高远、品格之脱俗。
“垂绥饮清露” 绥,古人帽带下垂的部分,垂绥借指蝉头部的触须。
蝉低头饮吸清彻露水,明写蝉之超凡脱俗,暗喻作者本人虽为高官却刚正清廉。
“流响出疏桐” 疏桐,枝干挺拔的梧桐。
蝉喜居梧桐高树之上,发出悦耳的串串蝉鸣。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住梧桐高高的树干上,其鸣声自然会传出很远,非是凭借秋风之力。
清廉高洁是不需要外界的渲染的,有此品格的人自然会广为人知。
古诗,常表诗人心声,处境、心境都会在诗中展抒,这首“蝉”清晰表达了作者居高位而择清廉的为官品行。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三绝》指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作品参考:虞世南《咏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作品原文:咏蝉三绝咏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咏蝉》解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饮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唐代咏蝉诗

唐代咏蝉诗一、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衍生注释:“垂緌”:在这儿指的是蝉的触角,就像古人帽子上下垂的帽带一样,这里是对蝉的一种形象化的描写。
“清露”就是清澈的露水,这说明蝉喝的是很纯净的露水。
“流响”就是指蝉不断鸣叫,声音传出去很远。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点明了蝉所在的环境。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看似写蝉,其实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人格品质的一种追求。
从情感上看,充满了一种自信和清高。
表现手法上,这诗超级牛的地方就是用了托物言志。
诗人先说蝉垂着触须喝清露,住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声音传得很远,这都是在描写蝉的特点。
但潜台词是,自己就像这蝉一样,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就像蝉不需要凭借秋风来传播声音一样),靠自己的本事和内在品质就能声名远扬。
比如一个人在单位里不是靠溜须拍马,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正直的品质立足,这就是虞世南想通过蝉表达的。
四、作者介绍:虞世南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这哥们可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嘞。
他在隋朝的时候就为官了,后来到唐朝,更是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
他的诗风呢,很有韵味,而且充满了那种古人优雅清高的气质。
他经历的朝代更迭也让他对人生和品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作里。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学校要选学生会主席,有个同学小李学习成绩好,品德又棒,经常帮助别的同学。
有个喜欢走关系的小张讽刺他说:“你也不四处活动活动。
”小李笑笑说:“虞世南有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例子二:在一个古装剧拍摄现场,有个小配角一直默默练习演技,不搞什么炒作。
有人问他怎么不上赶着巴结导演。
他慢悠悠地说:“你们知道虞世南写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吗?我就像那蝉,靠自己的真本事。
”这给那些想靠歪门邪道出名的演员好好上了一课。
例子三:在一个书法比赛颁奖仪式上,获奖者小周家里没什么背景,完全是靠自己多年来的刻苦练习才取得的好成绩。
鸣蝉居高多远韵——咏蝉古诗词赏析(上)

鸣蝉居高多远韵——咏蝉古诗词赏析(上)川雪蝉,雅名蜩,俗称“知了”,在夏、秋季鸣叫,声音响亮,吸树汁为食。
它本是一种昆虫,但由于它常居高枝,古人误以为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又因它体态娇美,声音连续悠扬,于是人们发挥想象,赋予了它优良的品质。
晋代陆机在他的《寒蝉赋序》中认为蝉有六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居巢,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
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古代诗人,更是结合社会现象、自身经历和感受,寄托了诸多意象,使原本微不足道的蝉,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诗经·七月》中已有“五月鸣蜩”的句子,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的宋玉在《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蝉的寂寞无声,成为悲秋的典型意象之一。
蝉高居树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诗人常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予自己崇高的情怀。
隋朝旧臣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在这首题为《蝉》的诗中,诗人写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这首诗先写蝉的形貌和生活习性。
它颈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饮的是天上的清露。
这里,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和食性,实际上意含象征。
“垂緌”,暗示身份,显其“贵”;“饮清露”,暗示品质,昭其“清”。
屈原早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高洁的情怀。
蝉“饮清露”,品格当然高洁。
接着写它的居处和声音。
“凤翱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它的鸣叫是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的,像神鸟凤凰一样非同凡响。
“流响”状蝉鸣不已,悦耳动听;“疏”则更见高拔清远;听到这鸣声,使人仿佛见到了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气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声清响余音绕梁——唐代咏蝉诗浅论(一)
内容提要:咏物诗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文人们惯用的手法。
在唐代那样一个诗的国度里,诗人笔下的物象各种各样,许多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和自然界的花草鱼虫都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触发物、寄托对象和载体,这其中就包括蝉。
诗人借助这只小小的鸣虫或表达高尚的品行,或抒发满腔的悲愤,或感慨迍邅的命运。
有的娱情,有的伤逝,有的见志,有的抒愤。
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简要论述唐代咏蝉诗的意象特征。
关键字:唐诗;咏蝉;意象;特征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1]一千多年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为我们道出了文学创作的起点问题,也就是说文以情生,情因物感,即感物——生情——成文的这样一个基本创作规律。
一花一木、一虫一禽都是诗文创作的自然触发物,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一篇咏物诗赋就这样诞生了。
翻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读到大量的咏物诗赋。
花草鱼虫、风霜雨雪、山川夕阳这些自然之景之物很早就成为文人歌咏的对象和情感的寄托。
在这些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物象中,就包括蝉,这只小小的鸣虫老早就飞入文人雅士的艺术视野。
他们闻其声、视其行、观其容、察其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咏蝉诗赋。
到了唐代那样一个诗的国度里,咏蝉诗的数量就更为空前,单以蝉为题的诗就达70多首,要统计含蝉意象的诗句便不计其数。
更要指出的是,唐代诗人摆脱了过去见物不见人,见景不见情的单一物象描摹。
并且在他们眼里,蝉已经不再是一只简简单单的昆虫,而是含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一种意象。
所谓的意象,用西方意象主义诗论者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就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情结)。
”2]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珠联璧合,犹如一张纸的两面,完美统一于一首诗。
蝉在唐代诗句里,就是这样的意象。
不过由于诗人的主观感情同他的境遇息息相关,这就导致不同的诗作表现出不同的意象特征,有的象征高洁,有的代言悲秋,有的触发哀时伤逝,有的自喻迍邅命运。
下面就蝉在唐诗中的不同意象特征进行简要分析论述。
一、高洁品质的象征者
把蝉作为高洁品质进行歌咏的传统要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侯就出现了大量咏蝉诗赋。
曹植《蝉赋》里有这样的句子:“皎皎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
”认为蝉的贞洁品质可以与伯夷、柳下惠相媲美,是帝王与臣子的楷模和典范。
傅玄在《蝉赋》里说:“美兹蝉之纯洁兮,禀阴阳之微灵;含精粹之贞气兮,体自然之妙形。
……台群吟以近唱兮,似箫管之余音;清激畅于遐迩兮,时感君之丹心。
”陆云更是称蝉有五德:“头上有緌,则其文也。
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
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
”具备“文、清、廉、俭、信”这五德,是“至德之虫”,表面上是说蝉,实际上是刻画了一个正人君子形象。
可见蝉的高洁品质在魏晋时期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与魏晋时期咏蝉诗赋一味描摹物象、见物不见人相比,唐代诗人能自觉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物我互释。
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首清新淡雅的咏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赋得弱柳鸣秋蝉》)有了皇帝的带头,大臣们更是后来者有之,如李百药的《咏蝉》:“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从这一君一臣咏蝉诗句的字里行间,隐约能看出他们冰清玉洁的高尚品德,看看他们所用的词汇,“玉阶柳”、“含翠鸣”、“清心”、“华冠”,这些纯粹透明、高贵典雅的辞藻,明是在写蝉,实际上是标榜自己。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人们受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警策,可见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树立高尚的品格和加强道德修养,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和庙廊重臣。
同样是太宗的名臣,虞世南更有一首咏蝉名作: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咏蝉诗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蝉,句句又是在写人。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声音和习性,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是作者把握住了蝉的一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类似于蝉的下巴上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后两句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句诗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自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为人为官之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3]
二、悲秋思绪的代言者
《礼记》曰:“仲夏之月蝉始鸣,孟秋之月寒蝉鸣。
”4]可见,我国的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蝉是一个感节应候的小精灵。
自然界春秋代序,气候的变化,诗人对此是更加敏感的,正如钟嵘在《诗品序》里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5]陆机的《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6]宋玉的《九辩》里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可见,蝉噪秋至,秋来悲生,于是在古典诗文里,寒蝉就同落叶、夕阳、风、霜等一起成为悲秋的意象原型。
“所谓原型,就是指一个把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因而帮助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的象征。
”7]弗莱的原型理论认为,有些常见的自然景象,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这不能被认为是某种巧合,相反,这种反复显示了自然界的某种联系,而文学则是模仿这种联系。
寒蝉就是这样一个象征悲秋的原型之一。
晋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就有:“悲风入闺霜依庭;秋蝉噪柳燕辞楹”的诗句。
秋风入、寒霜降、秋蝉噪、燕辞楹,渲染出一幅悲凉的秋景,为下文的抒发哀怨之情作了思绪铺垫。
先看许浑的《蝉》:“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和陆畅的《闻早蝉》:“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
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
”在这里,噪柳鸣槐、喋喋不休的急促的蝉声,更频添了客居他乡、仕途未达的羁旅之人思念故园的愁绪。
唐永贞、元和年间的白居易和刘禹锡有以蝉为题的唱和之作,先看白居易的这首: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
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
(《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
再看刘禹锡的回赠作:
碧树鸣蝉后,烟云改容光。
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
夹道喧古槐,临池思垂杨。
离人下忆泪,志士激刚肠。
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
人情便所遇,音韵岂殊常。
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
(《酬乐天闻新蝉见赠》)
白居易和刘禹锡都积极地投身于永贞革新等社会改革的运动中,但是,永贞革新只推行了半年即告失败,刘禹锡等这些改革者被贬为远州司马,从此开始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
白居易当年虽未被贬,但十年后的元和十年,被斥为宫官越职言事,被诬以“伤名教”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过了五年的贬谪生涯,晚年在洛阳定居,过着饮酒弹琴、游山玩水、栖心释氏的生活,此间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上面这两首即是。
秋来悲生,闻蝉忆昔,曾经“同是天涯沦落”的刘白二人对此心有灵犀,那就是“力挽狂澜而未逮,忠心报国而被贬,这已让他们心中充满愤懑,再加上漂泊之苦,故园之思,更让他们的心情异常沉重,这复杂悲凉的情绪都借秋蝉那声声哀鸣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