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蝉的古诗
与蝉有关的古诗

与蝉有关的古诗:1、蝉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2、六月三日夜闻蝉白居易〔唐代〕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译文:荷花散发阵阵清香,早晨的露珠将要坠入水中,柳叶随着风生动飘荡。
初三夜晚新月高悬,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的愁绪,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想来此时又有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不知道我家园子里倒映着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着月色划船呢?3、早蝉白居易〔唐代〕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译文: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蝉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4、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5、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古人描写蝉的古诗词

古人描写蝉的古诗词
古人描写蝉的古诗词如下:
1、《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新蝉》唐•卢仝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长风翦不断,还在树枝间。
3、《早蝉》唐•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4、《六月三日夜闻蝉》唐•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5、《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6、《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唐•毛文锡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茫。
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蘋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有没有关于蝉的古诗

有没有关于蝉的古诗
1、咏蝉
于武陵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
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
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2、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4、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5、答梦得闻蝉见寄
白居易
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与蝉相关的古诗

与蝉相关的古诗与蝉相关的古诗:第一首:李商隐《蝉》蝉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简析】《蝉》是一首五言律诗。
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
后四句由蝉及己,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
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诗人的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其高洁的品格。
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首:骆宾王《在狱咏蝉》在狱咏蝉骆宾王〔唐代〕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简析】《在狱咏蝉》是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诗人患难之中,他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与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出其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第三首:虞世南《蝉》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关于蝉的古诗三首

关于“蝉”的古诗三首第一首: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本诗是作者骆宾王在狱中所写,又名《在狱咏蝉》。
唐朝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时任侍御史,因屡次讽谏武则天,遭到诬陷,最后获“贪赃”罪名下狱。
骆宾王,唐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在“四杰”中,其诗作最多。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时有才。
历任小官职,武则天当政时,入朝任侍御史。
屡次上书讽谏,遭诬下狱。
骆宾王在狱中写的这首咏蝉,托物言志。
以“比兴”手法表达了“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刚正品格。
以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环境,来比喻自己受到打压的境况。
这首《咏蝉》是托物言志诗的娇娇者。
第二首:虞世南的《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唐代诗人。
虞世南身出名门,身居高位,深得唐太宗赏识。
虞世南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是初唐时期书法界的代表人物。
这首《咏蝉》是托物言志诗。
借“蝉”以明志。
首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描写了“蝉”在高高的梧桐树上,餐风饮露;蝉鸣从稀疏的梧桐叶间流出。
第二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富有哲理,是全诗的“诗眼”。
意思是说: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而不需要凭借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的《咏蝉》,因为自己的身世地位与众不同,而流露出一种自信和自豪。
从诗中,人们也可以领略到一种“居高声自远”的气质。
第三首: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蝉的“清高难饱”来比喻自己因清高而清贫。
即便像蝉那样费尽发声,也是徒劳。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即便声嘶力竭到了五更,那树也毫无同情之心。
比喻作者虽然极力鸣不平,但仍旧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李商隐在当地幕僚中是个小官,还经常被辗转调遣,生活极其不安定。
仕途的失望,不禁使诗人产生了归隐田园之心;想起家乡的田园,可能早已荒芜了吧。
写蝉的古诗有哪些4句

写蝉的古诗有哪些4句以下是五首写蝉的古诗赏析:1.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通过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品格的追求。
蝉饮清露,居高声远,不需要借助秋风也能声名远扬。
作者以此自喻,表达了自己不需要依附权贵也能获得成功的信念。
2.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通过描写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中难以飞翔和鸣叫,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无法自由表达的痛苦。
同时,诗人也以蝉自喻,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性无人理解的无奈和苦闷。
3.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以蝉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于高洁品性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
蝉因为高洁而难以饱腹,只能徒劳地鸣叫。
作者以此自喻,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困境和对于故园的思念。
最后一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则表现了作者对于蝉的共鸣和对于自己坚持高洁品性的决心。
4. 《蝉》——宋·柳永露华凄冷蓼花愁。
浓淡烟鬟半上梳。
倚阑干处正凭眸。
蛩声惊觉暗思量。
这首词以蝉为背景,通过描写女子在秋天的愁苦和思念,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感慨。
词中的蝉声和蛩声都增添了秋天的萧瑟气氛,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短暂和离别的无奈。
5. 《齐天乐·蝉》——宋·王沂孙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这首词借蝉咏怀,表达了作者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中的蝉被赋予了故国的象征意义,通过描写蝉的离愁和残妆,表现了作者对于故国的怀念和对于自己流亡生涯的无奈。
蝉 的古诗

蝉的古诗关于蝉的古诗10首及其赏析: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这句诗描述了蝉的高亢歌声,并指出其歌声之所以远播,不是因为凭借秋风,而是因为它身处高处。
这表达了蝉的自信和独立精神。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李商隐《蝉》。
这句诗描述了蝉的生活习性,指出它因为身处高处而难以得到充足的食物,但它依然不停止歌唱。
这表达了蝉的执着和毅力。
3、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
这句诗描述了秋天蝉声的响起,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触动作用。
4、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这句诗描述了蝉的外貌和歌声,指出它饮用清晨的露水,歌声从稀疏的梧桐叶间传出。
这表达了蝉的清雅和高洁。
5、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
这句诗描述了秋天寒蝉的鸣叫,给诗人带来了孤独和忧伤的感受。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与人们情感之间的共鸣。
6、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对清闲生活的喜爱,将孤云和静僧与蝉声相提并论。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与人们追求宁静生活的心理相契合。
7、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元稹《送卢戡》。
这句诗描述了夕阳下红树林中蝉声的响起,引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与人们离别情感的共鸣。
8、新蝉避风庄,高柳送夕阳。
——贾岛《送友人游塞》。
这句诗描述了新蝉在避风庄中躲避风雨,高柳在夕阳下送别友人的场景。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与人们离别情感的相互呼应。
9、一声初触梦,万绪自纵横。
——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夜闻蛙声》。
这句诗描述了初听的蛙声触动了诗人的梦境,引发了他复杂的情感。
这表达了与蝉声类似的动物声音对人们情感的触动作用。
10、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贾岛《寓兴》。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独自坐在池塘边静思,听到绿杨树下的蝉声感到愉悦。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蝉的诗句古诗

蝉的诗句古诗
关于蝉的古诗4句:(一)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新蝉》(二)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
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闻蝉》(三)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
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四)一声清
溽暑,几处促流身。
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早蝉》
更多关于关于蝉的古诗:
(一)蝉吟槐蕊落下,的的就是恨端的。
病觉离家离,贫知行事容易。
——《与友人
可以》
(二)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
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
——《闻蝉》
(三)粗声频断断续续,审听亦难分。
仿佛应移处为,淡然却不言。
——《听到崭新
蝉递张昼》
(四)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六月三日夜闻蝉》(五)厚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元显恭。
愁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蝉的古诗
一、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
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
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
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
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
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
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
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
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
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
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
物咏怀的典型。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
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三、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
以贪赃罪名下狱。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
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
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
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
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
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
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
吟又是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见《西京杂记》这里,诗
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
白头吟三
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
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
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