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下文是关于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虞世南《蝉》高考诗歌鉴赏》虞世南《蝉》鉴赏古诗鉴赏0216 202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https://img.taocdn.com/s3/m/6baa301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0.png)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篇一: 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蝉》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蝉》含答案班刊“美文共享”专栏收录了一篇科普小品文,请你参与“勤思组”的讨论。
蝉安迪斯晨风①我小的时候住在农村,深谙捉蝉的技巧。
大体上有两种法子:一是拿面筋粘,二是到地洞里去捉蝉的幼虫。
捉到的蝉不但可以玩,还可以吃。
其实,把蝉作为食材并不新奇。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吃蝉了,而且吃的是蝉的成虫。
②根据我小时候的经验,吃蝉主要是为了吃背上那一块肉。
如果你会烤,吃起来就很鲜嫩。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肉,夏天就全靠吃蝉解馋啦。
③长大后,才慢慢了解到蝉是一个大家族,全世界已知的有1300多种,我国有150余种,但仍有不少种类没有记录。
在我居住的河北平原,平常所见到的蝉都是又黑又大的黑蚱蝉,不过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其他种类的蝉。
比如长了两个暗红色复眼,就像得了红眼病的山西姬蝉;又比如非常惹人怜爱的草绿色草蝉;还有蝉家族中的侏儒,叫声比较轻柔的蟪蛄。
④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经观察过蟪蛄的生活。
在他的传世名篇《逍遥游》中有一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认为蟪蛄这种蝉从出生到死亡,只生存了几个月时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
这句话暴露了他老人家并不了解蝉的生命变化过程。
虽然成年蝉存活的时间一般不足一年,但其实它们才是昆虫界的老寿星!为什么要这么说呢?⑤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数千个日夜,期间它们都躲在自己挖掘的黑暗洞穴中,直到完全长大的那天,钻出地面后才艰难地脱去幼虫期的外壳。
蝉的生存周期3~7年间不等,在绝大多数种类生存时间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昆虫界,蝉已经算是老寿星了。
⑥在古人眼中,蝉还是一种神圣的灵物。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意思是说,蝉的幼虫在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之中,蜕变化为蝉后,飞到高高的树上却只饮露水,可谓出淤泥而不染。
⑦三国时期著名的大才子曹植曾经写过一篇《蝉赋》,其中有两句说蝉“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一方面是羡慕蝉能够淡泊名利,独自高歌;另一方面也是慨叹自己在权力斗争中的身不由己。
《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

《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
但也是托物言志。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虞世南《蝉》阅读训练附答案

虞世南《蝉》阅读训练附答案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形状、习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的全文解释

虞世南的《蝉》全文解释《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原文蝉唐 .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赏析这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品格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语义双关,暗指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树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此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高尚人格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
篇一: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
【译诗】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
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篇二: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篇三:蝉古诗阅读答案
篇一:蝉古诗阅读答案
篇二:蝉古诗阅读答案
篇三:蝉古诗阅读答案
摘要:下文是蝉诗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同时也借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尚和洁身自好的人格。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