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译诗】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篇二: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 1.(2分)近体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

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
②本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③南冠:指囚徒。
④玄鬓:指蝉。
⑤白头吟: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对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5.下列对这两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蝉》为五言前两句从外形、食性、声音、所处位置描写蝉的特点;后两句由此发出议论,为全诗点睛之笔。
B.《咏蝉》为五言律诗,二、四句对仗工稳,由蝉及人,颜色对比中触发老大之伤;巧用典故,暗含被诬获罪之怨。
C.这两首诗均写秋蝉,都写了蝉声,一为远播流响,一为易沉之响,特点不同;都撷取了露、风等意象入诗,但兴寄各殊。
D.这两首咏物诗均托物言志,即运用象征等手法,寄意于物,以物抒怀。
王磬《朝天子咏喇叭》、骆宾王的《》均采用了此写法。
答案:D解析:骆宾王的《咏鹅》虽为咏物诗,但未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6.这两首诗中蝉的艺术形象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蝉》中的蝉喙如冠缨,饮露栖桐,居高鸣声远扬。
身份高贵,声名远播;是以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
(3分)《咏蝉》中的蝉露重难飞,风多声沉,高洁无人相信。
处境艰难,无人赏识;是含冤莫白、政治失意的诗人的自况。
(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https://img.taocdn.com/s3/m/6baa301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0.png)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篇一: 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蝉阅读试题和答案

蝉阅读试题和答案蝉阅读试题和答案问题补充:蝉①今年,蝉鸣得早。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②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③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④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⑤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过。
⑥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⑦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小题1】(2分)文章开头写蝉“知知不休”地叫,让人听了很烦,你认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小题2】(2分)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题3】(2分)第⑥段“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中的“那”具体指代的内容是:【小题4】(2分)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小题1】欲扬先抑,为后文赞美蝉的生命意义作铺垫。
【小题1】表达了作者对蝉形体小,却能唱响整个夏天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小题1】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小题1】可围绕“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但我们必须让它过得有意义”来谈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主要目的是为了赞美蝉的生命。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考点: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蝉》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蝉》含答案班刊“美文共享”专栏收录了一篇科普小品文,请你参与“勤思组”的讨论。
蝉安迪斯晨风①我小的时候住在农村,深谙捉蝉的技巧。
大体上有两种法子:一是拿面筋粘,二是到地洞里去捉蝉的幼虫。
捉到的蝉不但可以玩,还可以吃。
其实,把蝉作为食材并不新奇。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吃蝉了,而且吃的是蝉的成虫。
②根据我小时候的经验,吃蝉主要是为了吃背上那一块肉。
如果你会烤,吃起来就很鲜嫩。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肉,夏天就全靠吃蝉解馋啦。
③长大后,才慢慢了解到蝉是一个大家族,全世界已知的有1300多种,我国有150余种,但仍有不少种类没有记录。
在我居住的河北平原,平常所见到的蝉都是又黑又大的黑蚱蝉,不过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其他种类的蝉。
比如长了两个暗红色复眼,就像得了红眼病的山西姬蝉;又比如非常惹人怜爱的草绿色草蝉;还有蝉家族中的侏儒,叫声比较轻柔的蟪蛄。
④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经观察过蟪蛄的生活。
在他的传世名篇《逍遥游》中有一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认为蟪蛄这种蝉从出生到死亡,只生存了几个月时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
这句话暴露了他老人家并不了解蝉的生命变化过程。
虽然成年蝉存活的时间一般不足一年,但其实它们才是昆虫界的老寿星!为什么要这么说呢?⑤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数千个日夜,期间它们都躲在自己挖掘的黑暗洞穴中,直到完全长大的那天,钻出地面后才艰难地脱去幼虫期的外壳。
蝉的生存周期3~7年间不等,在绝大多数种类生存时间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昆虫界,蝉已经算是老寿星了。
⑥在古人眼中,蝉还是一种神圣的灵物。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意思是说,蝉的幼虫在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之中,蜕变化为蝉后,飞到高高的树上却只饮露水,可谓出淤泥而不染。
⑦三国时期著名的大才子曹植曾经写过一篇《蝉赋》,其中有两句说蝉“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一方面是羡慕蝉能够淡泊名利,独自高歌;另一方面也是慨叹自己在权力斗争中的身不由己。
《蝉》课文精读练习(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蝉》课文精读练习01 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亨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诵它那形容得到不容易的刹那欢愉呢?(1)给下面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喧嚣.(xiāo)②刹.那(chà)(2)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亨”应改为“享”②“诵”应改为“颂”(3)根据语境,用一个成语替换语段中画线的部分。
来之不易(4)这段话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其作用是: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接着,它表演(表演演绎)一种奇怪的体操。
在空中腾跃(跳跃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伸直伸展),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钩抓)住它的空皮。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举例子)(2)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打比方)(3)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列数字)(4)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作比较)4.名著阅读。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
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1)上面的语段选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这本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全书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古诗《蝉》阅读答案

古诗《蝉》阅读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蝉的短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古诗《蝉》阅读答案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②“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
(3分)
③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答案.(10分)
①(3分)D(“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选错不得分。
②(3分)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
③(4分)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
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