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蝉虞世南全文解释

蝉虞世南全文解释

蝉唐朝·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4.疏:开阔、稀疏。

5.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导读:一、《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蝉》原文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三、《蝉》作者介绍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

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

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1、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7月2、王兆鹏,郭红欣主编,唐宋诗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第4页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蝉翻译赏析【唐】虞世南

蝉翻译赏析【唐】虞世南
嘴。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
汁液。
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藉 : 凭借。
【翻译】蝉儿 低着头饮着清纯的露水,清脆的叫声从高大的梧桐 树上传出。蝉身居高处,所以它的声音自然 能传得 很远,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力量吹过来的。这 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 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 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人借写蝉, 来说明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他的名声也自然会 流传四方。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是唐初宫廷文 人的领袖,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擅明 与当时主持了著名类书《北堂书钞》。越州余姚(今属 浙江)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作品】:蝉 。 居高 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全诗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全诗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全诗赏析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一: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赏析二: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幼儿唐诗《蝉》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蝉》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蝉》原文|译文|鉴赏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这首《蝉》。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幼儿唐诗《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鉴赏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幼儿唐诗《蝉》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蝉》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蝉》原文|译文|鉴赏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这首《蝉》。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幼儿唐诗《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鉴赏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蝉》原文译文鉴赏

《蝉》原文译文鉴赏

《蝉》原文译文鉴赏《蝉》原文译文鉴赏1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怜惜。

五更今后疏落之声几近隔绝,可是满树碧绿固不自封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贱,行迹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土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一贫如洗,举家贫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低微。

高难饱:古人以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红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少,挨近隔绝。

碧:绿。

薄宦:官职低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方流浪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号,故土。

芜已平:荒草现已平齐没胫,掩盖地步。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示。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狷介。

创造布景本诗的详细创造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终究未能实现志愿,境况日薄西山。

该诗便是表达了他虽宦途不顺,却据守狷介之志。

赏析此诗先是描绘蝉的境遇,后边直接跳到本身的遭受上来,直抒胸臆,爱情激烈,终究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接。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规矩严密,对蝉的描写与诗人的心意悠扬表达到了浑然融合与一致,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日子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狷介;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触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白费,并不能使它脱节难饱的窘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狷介,所以日子清贫,尽管向有力者陈情,期望得到他们的协助,终究却是白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
【译诗】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
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
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