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辅导: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合集下载

慢性胃炎ppt课件

慢性胃炎ppt课件

炎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广泛而严重的慢性萎
缩胃炎胃酸降低。
2.血清学检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细胞 分泌之故。若病变严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也减少, 因而影响维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阳性(75%以上)。

8
3.胃肠X线钡餐检查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胃炎诊断很少应用上消化道造影。
用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胃黏膜细微结构时,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黏膜皱襞 相对平坦、减少。 4.胃镜和活组织检查 胃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 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 变,有时有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 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黏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 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黏膜表面颗粒状或 结节状。活检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 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可行病理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

慢性糜烂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见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 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 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3
二、病 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

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
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门螺杆菌感染。
内一科:
1
一、概述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鉴别诊断 六、护理要点 七、健康指导2ຫໍສະໝຸດ 一、概述 慢性胃炎:

(内科学课件)慢性胃炎

(内科学课件)慢性胃炎
H. pylori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其在胃粘膜表 面定居和繁殖。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饮食和环境因素 H. pylori感染增加胃粘膜对环境因素损害的
易感性。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
鲜蔬菜水果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 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自身免疫 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
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粘膜。
病理
慢性胃炎的组织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 化、异型增生。
在慢性炎症过程中,胃黏膜也有增生变化, 如小凹上皮过形成、黏膜肌增厚、淋巴滤 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等。
病理
炎症、萎缩或肠化开始呈灶性分布→逐渐 联合成片。
一般胃窦重于胃体,小弯侧重于大弯侧;
病理
我国是高感染国家,人群感染率40~70%; 人是唯一传染源,口-口或粪-口为主要传播
途径;
H. pylori感染后机体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 性感染。
H. pylori具有鞭毛,能在胃内穿过粘液层 移向胃粘膜。
其所分泌的粘附素能使其贴紧胃粘膜上皮 细胞。
其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NH3从而保持 细菌周围中性环境。
病理
三、活动性 指固有膜、小凹上皮或腺管上皮之间
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浸润是提示H. pylori 感染存
在的非常敏感的指标。
病理
四、萎缩 指胃固有腺体(幽门腺或胃底腺)数量减
少,黏膜层变薄, 内镜下的胃黏膜血管网显露。 萎缩常伴有肠化和纤维组织、淋巴滤泡和黏
膜肌增厚等增生变化,此时胃黏膜呈粗糙、细 颗粒状外观。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讲授目的和要求
掌握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熟悉慢性胃炎的基本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 了解慢性胃炎的分类、病因及病理特征。

消化内科慢性胃炎疾病诊疗精要

消化内科慢性胃炎疾病诊疗精要

消化内科慢性胃炎疾病诊疗精要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l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按新悉尼系统分类方法,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胃炎,Hp感染是主要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常伴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率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Hp感染有关,与自身免疫、胆汁反流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1.Hp现在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病因。

Hp革兰染色阴性,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主要定植在胃黏膜、上皮与黏液层之间,引起局部炎症。

Hp感染引起慢性胃炎的机制包括:①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为氨以及Hp产生的毒素(如空泡毒素)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②Hp诱导上皮细胞释放IL-8,诱发炎症反应,损伤胃黏膜;③Hp通过抗原模拟或交叉抗原机制损伤胃上皮细胞;④Hp 激发的免疫反应可损伤胃黏膜细胞,但不能有效清除Hp,从而使感染慢性化。

Hp感染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是Hp、宿主(遗传)和环境因素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

胃黏膜萎缩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Hp感染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称多灶萎缩性胃炎,既往称B型胃炎。

2.自身免疫因素胃黏膜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者称自身免疫性胃炎,既往称A型萎缩性胃炎。

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FA)。

PCA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

IFA致维生素B₁₂吸收不良,导致恶性贫血。

3.其他因素(1)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胆汁、胰液和肠液大量反流入胃,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的损伤,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功能,引起炎症、糜烂、出血和黏膜上皮化生等。

中医内科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胃炎本病属于中医学“胃院痛”、“呕吐”、“痞满”等范围。

多为饮食不节、嗜食酒辣生冷、精神刺激所引起;或续发于急性胃炎、溃疡病等之后。

因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胃气不能和降所致。

【诊断】1大多数病人,尤其轻症与浅表性胃炎可无明显症状。

一般临床多见上腹部胀闷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食后加重,胃口欠佳,常有暧气、恶心、呕吐。

2 .上腹部可有压痛,范围较广,且不固定。

3 .肥厚性胃炎,胃酸增多,有吐酸烧灼感,也可发生胃出血。

4 .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有饱胀、暧气、口苦或腹泻,后期可见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舌炎,伴肠上皮化生者有变为胃癌之可能。

5 .可作纤维胃镜检查及胃液分析,以协助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虚实。

实证肝气犯胃的,治以理气和胃;虚证脾胃虚弱的,治予补脾温中或滋阴养胃。

1气郁胃部胀满,疼痛,暧气,恶心或呕吐,嘈杂,吐酸,口苦,食欲不好,抑郁恼怒时胀痛明显,舌苔薄白或黄,脉细弦。

治法:理气和胃。

方药举例:苏梗IOg,法半夏10g,厚朴5g,茯苓10g,白蔻仁(后下)3g,枳壳IOgo加减:吐酸明显,去川朴;加姜黄连3g或炒黄苓5g,淡吴萸15g,煨乌贼骨15g。

2.虚寒上腹隐痛,胸闷恶心,呕吐清水,喜暖畏寒,头昏,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或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脾温中。

方药举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各IOg,陈皮6g,广木香5g,砂仁(后下)3g0加减:夹湿,呕吐腹胀,大便清,苔白腻,去白术、党参;加苍术IOg,厚朴5g,姜半夏10g。

胃寒重,怕冷喜暖,吐清水,加制附片5g,干姜3g。

气滞,胸闷暧气,加苏梗10g,佛手片5g。

3.阴伤胃部灼热,隐痛,嘈杂,恶心,有饥饿感,但不能多食,食后饱胀,面色无华,消瘦,心烦,口干,或有腹泻,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

方药举例: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12g,麦冬12g,川石斛10g,玉竹15g,白芍10g,川楝子10g,炙甘草5g.加减:恶心呕吐,加陈皮6g,竹茹10g。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慢性胃炎症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评估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治疗效果才能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估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呢?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饮食调理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判断慢性胃炎治疗是否有效。

一、临床症状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如胃痛、胃酸倒流、恶心等,并观察其症状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评估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或症状完全消失,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二、病理学评估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胃镜检查观察炎症的程度和范围,以及粘膜上的糜烂、溃疡等病理改变,可以初步判断治疗的效果。

如果炎症减轻、粘膜修复,说明治疗有效。

三、功能性评估功能性评估主要是通过检测胃功能指标来判断治疗效果。

临床常用的功能性评估指标包括胃酸分泌功能、胃动力指标等。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是否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胃酸分泌功能的指标可以通过胃酸分泌试验来评估,如果胃酸分泌功能有所改善,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四、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是通过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观察胃部的形态、器质性病变等,来判断治疗效果的手段之一。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影像学结果,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病变减轻、瘢痕形成等情况,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五、生化指标评估生化指标评估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来判断治疗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胃黏蛋白、胃泌素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胃黏膜的损伤程度和修复情况,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在评估治疗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多种评估方法的结果,而不是单一依据某一项指标。

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来确定治疗效果。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征是胃黏膜的长期炎症。

该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以下是针对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1.1 上腹痛:慢性胃炎患者常常出现上腹痛的症状,可能为隐痛或钝痛,疼痛位置多位于胃窦部。

1.2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感到饭后胃部胀闷、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1.3 食欲减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厌食等食欲异常。

1.4 其他:胃痛可加重或缓解,慢性胃炎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反酸、胃肠道出血等症状。

二、慢性胃炎的诊断要点2.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饮食习惯、饮酒、吸烟、服用药物等方面。

2.2 体格检查:应进行腹部触诊,了解病变部位、疼痛特点等。

2.3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胃功能、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检查。

2.4 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是确诊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可以了解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2.5 高频超声内镜:该检查可进一步对胃黏膜进行全面评估。

三、治疗指南3.1 饮食调节:慢性胃炎患者应遵循规律饮食,忌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

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应多吃高纤维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等。

3.2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患者阳性检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应采用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进行干预治疗。

3.3 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制酸剂、抗生素等。

应遵医嘱合理用药。

3.4 生活方式改变:慢性胃炎患者应避免吸烟、限制饮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因素,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4.1 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食定时定量,禁忌过冷、过烫、过硬、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酒精等摄入。

4.2 控制饮食摄入:避免暴饮暴食,维持正常的体重。

4.3 避免吸烟与饮酒:吸烟和饮酒均对胃黏膜有害,应坚决戒烟、戒酒。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慢性胃炎主要指不同病因导致的一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内科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多发生于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病变迁徙不愈而发展为慢性胃炎。

虽然该疾病并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是仍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同时,慢性胃炎的症状较多,了解其症状对于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慢性胃炎的症状进行分析。

1.什么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主要指不同病因导致的各类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主要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饮食不当、吸烟等。

临床治疗以药物为主,通常病程较长,治疗缓慢。

因为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所以难以获得准确的患病率。

但是可以肯定,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不低于当地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也在增加,但是该疾病与性别并无明显相关性。

1.慢性胃炎的症状1.分类病程迁延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特点,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存在消化不良的表现。

多伴随上腹饱胀,不适感强烈,进餐后更为严重,同时存在无规律性的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少数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通常情况下为少量出血。

A型胃炎存在明显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可能伴随贫血。

如果存在典型恶性贫血症状,能够发现舌炎、舌萎缩以及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多发生在双足。

根据解剖部位对慢性胃炎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和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

其中前者较为少见,多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

病变多累积胃体以及胃底;遗传因素是主要发病因素,部分患者存在甲状腺炎等疾病。

慢性胃窦炎较为常见,该类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少数其他病因为胆汁反流、非甾类消炎药、吸烟以及酗酒导致。

对慢性胃炎进行病理分类,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层扩展到腺体,随之腺体破坏和减少的过程。

结合病理变化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浅表性胃炎。

炎性细胞浸润局限在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完整无损;(2)全层黏膜炎。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1、
2、血清Hp抗体测定。
三、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的相关 检查
1、抗壁细胞抗体 2、内因子抗体 3、血清维生素B12测定 4、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5、血清胃泌素水平常明显升高
6、胃液分析 有胃酸缺乏
四、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I和II 测定
胃泌素G17 胃蛋白酶原I, 胃蛋白酶原I/II 下降
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消失、粘 膜变薄,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1)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以胃 窦为主,此型多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 最主要的病因。 (2)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以胃 体为主,此型少见,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 起。
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 Hp检测 对慢性胃炎患者作Hp检测是必要 的。 (一) 侵袭性方法: 1、活检标本快速尿素酶试验 2、 活检标本作微氧环境下培养
3、活检标本涂片或常规病理切片中寻找 Hp。
(二)非侵袭性方法: 13C或l4C尿素呼气试验:便于 作筛选及治疗后复查用。
胃 窦 稍 低
病因
病变部位 胃酸分泌
血中胃泌素
血中壁细胞抗体 血中内因子抗体
增 高
常 有 可 有
正 常
阴 性 无
恶性贫血

可 有

自身免疫性胃炎北欧多见,我国仅有个别报道。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多数无症状 有症状者可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 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
3、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内科辅导: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

前者表现为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这类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B型胃炎。

后者表现为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这类型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A型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种类很多,由不同病因所致,临床上较少见。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症状轻或者无症状,可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的有无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舌炎和贫血。

辅助检查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并同时活检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内镜下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变小。

内镜下两种胃炎皆可伴有糜烂。

结合胃黏膜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出准确的诊断。

2.幽门螺杆菌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