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说难》译文

《韩非子·说难》译文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译文:凡是游说的难处:并不是我知道用来游说的难处是很难的,也并不是我能辨别事理就能表明我的意思的难处,也并不是我敢于放纵毫无顾忌把事理全部讲出来的难处。
凡是游说的难处,在于知道所游说对象的心思,是不是以我所游说的内容相合。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译文:所游说的对象属于追求高尚名声的人,如果用利益去游说他,那么就会被看成是节操下贱的人而受到卑贱的待遇,必然被抛弃或疏远。
所游说的对象属于看重利益的人,如果用高尚名誉去游说他,那么就会被看成是没有头脑而脱离实际,必然就会被不录用了。
所游说的对象心里追求厚利而表面上是追求高尚名声的人,如果用高尚名誉去游说他,那么他表面上会录用游说的人而实际上却会疏远;如果用厚重的利益去游说他,那么他暗地里会采用游说者的意见而表面上会抛弃游说者。
这些情况不可以不明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藉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本文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仅供参考,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评论。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篇11.宋人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翻译:宋国有个有钱的人。
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
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
"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
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2.螳螂捕蝉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翻译: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3.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古文,作者为韩非。
该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宣传自己的商品时,因为言论自相矛盾而陷入尴尬境地的故事。
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和启示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有一位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穿它。
”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碰到任何东西都能将其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
【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要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夸耀自己的商品时,不要说过头话,因为这样的言论会让人产生怀疑,影响自己的信誉和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言行一致,不要做出自相矛盾的行为。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卖盾和卖矛的人都在夸耀自己的商品,让人觉得他们的盾和矛都是最好的。
当有人提出用矛刺盾的想法时,这个人的言论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总之,《自相矛盾》这篇文章对我们的言行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说过头话;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成功。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列子·天瑞》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杞人的普通百姓,因为对于天文学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烦恼。
这个故事不仅在古代中国广为流传,而且也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忧虑和烦恼。
在故事中,杞人对于天文学的疑惑主要集中在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上。
他担心如果太阳和月亮相撞,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将如何生存?如果星星坠落,那么地面上的房屋和人类将如何避免被摧毁?这些问题似乎有些荒诞不经,但是在古代天文学知识的限制下,杞人却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此他倍感忧虑。
五虫韩非子原文及其翻译

五虫韩非子原文及其翻译韩非子《五蠹》原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五蠹》译文: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①,则见以为华而不实;郭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②;言多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③;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④,妙远不测⑤,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注释〕①纚纚(xǐ)然: 有条理的样子。
②掘而不伦: 笨拙而不成体统。
掘,通“拙”。
③刿(guì)而不辩: 锋芒太露而不善于辩说。
刿,刺伤。
④闳: 通“宏”。
⑤妙远不测: 深远而不可捉摸。
妙,通“眇”,高远之义。
〔翻译〕臣非并不是不善于表达,然而难于进言的原因却是:语言流利,而有文采,长篇大论,就会被认为华而不实;语言敦厚恭敬,耿直坚定,真诚而又执着,就会被认为拙劣而不讲道理;语言滔滔不绝,旁征博引,比较对照,就会被认为虚浮而无用;概括精微,陈述简约,径直而无华,就会被认为直率伤人而不会说话;激烈指责人主的亲信,探知他人的隐情,就会被认为诬陷好人而遭受谴责;语言宏大广博,深远难测,就会被认为夸张而无用;言及家常生计一些琐事,就会被认为粗陋短浅;语言接近世俗,词不抗上,就会被认为贪生怕死而逢迎君上;语言远离世俗,怪异不羁,就会被认为荒诞无稽;敏捷善辩,富于文采,就会被认为不够质朴;不用经典,语言质朴而信实,就会被认为村野浅陋;时而引用《诗经》、《书经》,旁征典籍,称道效法往古,就会被认为这是背诵古书。
这种种就是臣非难言和深为忧虑的原因。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①,仲尼善说而匡围之②,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③。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我们看看下面的韩非子文言文翻译吧!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原文】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韩非子寓言文言翻译1-40

韩非子寓言文言翻译1-40一、亡征【原文】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
简法禁而务谋虑(2),荒封内而恃交援者(3),可亡也。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4),可亡也。
好宫室台榭陂池(5),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6),可亡也。
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7),可亡也。
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8),可亡也。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9),可亡也。
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10),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饕贪而无厌(11),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喜淫辞而不周於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於文丽而不顾其功者(12),可亡也。
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13),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
很刚而不和,愎谏而好胜(14),不顾社稷而轻为自信者,可亡也。
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15),可亡也。
羁旅侨士,重帑在外(16),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
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主爱信之而弗能废者,可亡也。
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17),可亡也。
轻其适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18),可亡也。
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19),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20),可亡也。
太子已置,而娶於强敌以为后妻,则太子危,如是,则群臣易虑者,可亡也。
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21),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出君在外而国更置,质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则国摧;国摧者,可亡也。
挫辱大臣而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怀怒思耻而专习则贼生(22),贼生者,可亡也。
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
婢妾之言听,爱玩之智用(23),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
简侮大臣,无礼父兄,劳苦百姓,杀戮不辜者,可亡也。
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
韩非子·存韩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存韩原文与翻译韩事秦三十余年,出那么为扞蔽,入那么为席荐。
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
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
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
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那么诸 •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
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那么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出门就像常用的袖套和车帷,进屋就像常坐的席子和垫子。
秦国只要派出精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追随它,怨恨结于诸侯,利益归于强秦。
而且韩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不同。
如今我听说陛下贵臣的计策,将要发兵伐韩。
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合纵的人,准备联合各国军队,说明不削弱泰国那么诸侯必定灭亡,打算西向攻秦来实现它的意图,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方案了。
如今丢下赵国这个祸害,而要除掉像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各国就明白赵国计策不错的了。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
•修守备,戎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
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那么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
韩叛,那么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那么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
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那么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那么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
均如贵臣之计,那么秦必为天下兵质矣。
•陛下虽以金石相弊,那么兼天下之日未也。
韩是小国,而要对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相互同忧共患很久了。
修筑防御工事,警戒强大敌人,积极储藏物资,筑城墙,挖城河以便固守。
今假设伐韩,不能一年就灭国。
攻克一城便要退兵,力量就被各国看轻,各国就将打垮秦军。
韩国背叛,魏就会响应,赵靠齐作后盾,如果这样,就是用韩、魏助赵,赵再借齐来稳固合纵,从而与秦争强,这是赵国的福气,泰国的祸害。
进而击赵不能取胜,退而击韩不能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疲于野战,运输队伍疲于军内消耗,那就是集合困苦疲劳的军队来对付赵、齐两个大国,这是不合灭韩本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
《韩非子用人》译文
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要规矩而胡乱猜测,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个轮子;废弃尺寸而比较长短,就是王尔也不能做到半数符合标准。
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术。
笨拙的匠人掌握规矩尺寸,就会万无一失了。
做君主的能去掉贤人、巧匠也办不成事情的做法,奉行中主、拙匠都万无一失的做法,人们就会竭尽全力,功名也会建立起来。
《韩非子八说》译文
法律是用来制约事务的,事务是用来显示功效的。
设立法制如有困难,考虑到虽有困难但能成事,则应予设立;事务既成而有害处,考虑到虽有害处但功大干过,则应予实施。
不遇到困难的法制,不伴随害处的事功,天下是没有的。
因此攻克周长千丈的大都城,击败十万之众的敌军,尽管我方伤亡人数达到三分之一,武器装备严重受损,士卒伤亡惨重;但仍然要庆贺打了胜仗,获得疆土。
其原因正在于考虑到了代价小而获利大。
洗头总有脱发,开刀总会流血伤肉;要是有人看到这点难处,就放弃洗头治病,便是不懂得权衡利弊的人。
先圣说过这样的话:“圆规再精确也会存在误差,水面再平静也会存在波纹。
我想改变这种状况,是没有办法的!”这是通晓权衡利弊的说法。
因此主张有言之成理但不切实际的,言论有词句笨拙但能立即付诸实施的。
所以圣人不强求挑不出毛病的言论,而致力于那些无可更易的事务。
人们不在衡器、量器上打主意,并不是因为他们正直廉洁,不追求财利,而是因为量器本身不能给人增多或减少财物,衡器本身不能给人加重或减轻财物,对它们有要求并不能得到什么;所以人们不去多打主意。
明君的国家,官员不敢违反法禁,吏属不敢谋取私利,人们不用财物进行贿赂活动,这样,国内的事务就会都像衡器、量器一样公正无私了。
这样,大臣中干坏事的就一定会被察觉,察觉了的就一定给予惩罚。
所以懂得法治的君主,不寻求廉洁的官吏,而致力于一定能察觉臣下奸邪行为的方法。
注:
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译:不遇到困难的法制,不伴随害处的事功,天下是没有的。
《韩非子功名》译文
有才能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不能制服不贤的人。
所以在高山上树立一尺长的木头,就能俯临千仞深的峡谷,木头并不长,而是位置高。
夏桀作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而是因为他权势重;尧作普通人,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因为他不贤,而是因为他地位卑贱。
千钧重物依靠船就能浮起来,销株轻物没有船就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销铢重,而是因为有没有依靠船的浮力这种势的差别。
所以短木居高临下凭借的是位置,不贤者制服贤人凭借的是权势。
做君主的,天下合力来共同拥戴他,所以稳定;天下齐心来共同推举他,所以尊贵。
臣下发挥特长,竭尽所能,所以忠诚。
用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诚的臣子,就会出现长治久安的局面,建立起功业和名望。
名、实相依赖而成
立,形、影相对应而出现,所以君臣愿望相同而各自要做的事情不同。
君主的祸患在于没有人响应,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来拍,虽然很快,但发不出声音来。
臣子的忧患在于不能专职,所以说,右手画圆的,左手画方的,不能同时成功。
所以说,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君主如同鼓槌,臣子如同鼓,技能如同车,事情如同马。
所以人有余力容易响应召唤,技巧高超容易办成事情。
建立功业的人力量不够,亲近的人忠诚不够,成就名望的人权势不够,贴身的人不贴心,远方的人不交结,那就是名不符实了。
圣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行为如同伯夷,但势位不为世人所拥护、就会功不成,名不立。
所以古代能够成就功名的人,众人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真心交结他,远处的人用美名赞誉他,位尊的人用权势拥戴他,正因如此,所以君主的丰功伟绩就如同泰山一样长期在国家之中建立了起来,君主的盛名威望就如同日月一样在天地之间永放光芒。
这就是尧所以能南面称王而保持名位,舜所以要北面称臣而献功效忠的原因。
注:
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
译:所以短木居高临下凭借的是位置,不贤者制服贤人凭借的是权势。
《韩非子观行》译文
天下有三种定数:一是智者也有办不成的事情,二是力士也有举不起的物件,三是勇士也有战不胜的对手。
所以即使有唐尧的智慧,却没有众人的辅佐,大功就建立不起来;有乌获的力气,却得不到别人帮助,也不可能自己举起自己;有孟贲、夏育的勇猛,却没有法术作为保障,仍不能总是取胜。
所以形势总有不具备的,事情总有办不成的。
所以乌获以千钧为轻而以自身为重,不是他的身体比千钧重,而是形势不允许。
离朱易于看清百步之外的毫毛,却难以看到自己的盾睫,并非百步近而眉睫远,而是条件不允许。
所以明君不因乌获不能自举而为难他,不因离朱不能自见而刁难他。
顺应可获成功的形势,寻找容易成功的条件,所以力少而功名成。
《韩非子解老》译文
工人屡次改变自己的职业就会丧失功业,耕作者屡次迁移就会使功业消亡。
一个人工作,每天损失半天,十天就损失了五个人工的工作效率;一万个人工作,每天损失半天,十天就损失了五万个人工的工作成果。
然而屡次改变自己职业者,这样的人越多,那么损失就越大
喜欢孩子的对孩子慈爱,重视生命的对身体爱惜,看重功业的对事务珍惜。
慈母对于幼子;致力于给他幸福;致力于给他幸福,就从事于免除他的祸害;从事于免除他的祸害,就考虑周详:考虑周详,就获得事理;获得事理,就必定成功;必定成功,实行起来就不犹豫;不犹豫叫做勇敢。
圣人对于万事万物,全部都像慈母为幼于考虑一般,所以看到了一定要实行的道理。
看到—定要实行的道理就明察,他干事情就不犹豫;不犹豫叫做勇敢。
不犹豫产生于慈爱,所以《老子》说:“因为慈爱,所以就能勇敢。
”
《韩非子喻老》译文
凡是有形的东西,大的全部由小的发展而来;久存的事物,多全都由少积聚而成。
所以《老子》上说:“天下的难事都起于简易,天下的大事都从细微处开始。
”要想控制事物就得从发端入手,所以《老子》上说:“办难事要从易入手的地方做起,办大事要从小处做起。
”千丈长堤,会因蝼蚁的洞穴而毁于一旦,百尺高房会被烟囱缝中冒出的火星焚毁。
白圭修大堤注意堵塞蝼蚁洞穴,老年人为防火用泥堵塞烟囱的缝隙。
因此,白圭没遇到水灾。
老年人不会遭受火难,这都是小心地对待容易的事,进而避开了难事;认真地填塞微小的漏洞,进而避免了大祸。
扁鹊拜见蔡桓侯,站了一会儿,说:“君主的病在表皮里,不治就会加深。
”蔡桓侯说:“寡人没有病。
”扁鹊走了出去。
蔡桓侯说:“行医的人专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炫耀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说:“君主的病已经到了肌肤,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侯还是不理,扁鹊只好走了。
蔡桓侯更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来拜见,说:“君主的病在肠胃,不治会越来越重。
”蔡桓侯不屑一顾地把头扭向一边,扁鹊只好告辞。
蔡桓侯十分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看见了蔡桓侯,转身就跑。
蔡桓侯奇怪,派人追上他,问发生了什么事。
扁鹊说:“病在表皮,用药物熏洗热敷就可以治好;在肌肤,用针灸就可以治好;在肠胃,用清火去热的汤药可医治;病到了骨髓,就由司命神管辖了,已经没法治了。
现在君主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我已经无能为力,所以不想见到他了。
”过了五天,蔡桓侯身体疼痛难忍,派人去找扁鹊,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蔡桓侯很快病死了。
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
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
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