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以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以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以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凝血四项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是由凝血酶原被激活而来的。

凝血酶原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11~1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VII、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恶性贫血、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物质等。

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2.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实验。

参考范围: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TT延长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

TT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无临床意义。

3.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 31~4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10秒以上为异常。

APT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HMWK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出血、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V、VIII、血小板增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维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介绍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介绍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介绍用途液体试剂,提纯的大豆和兔脑磷脂,以及血浆激活物。

是一种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对狼疮样抑制剂的敏感性升高,用于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其它需要使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的凝固方法。

概要和原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一种全球通用的筛查方法,主要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的评价,也用来检测因子Ⅱ、Ⅴ、Ⅹ或者纤维蛋白原等严重的功能障碍。

APTT还广泛用于普通肝素疗效的监测方法中,血液凝固时间延长与肝素的水平成正比。

在口服抗凝剂的患者中,血液循环中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水平受到抑制,导致APTT延长。

非特异性抑制剂,如狼疮样抗凝剂,能使APTT延长,但是,此类影响是可变的,而且通常认为与所采用的APTT试剂的性能有关。

总之,APTT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筛查试验,广泛应用于诊断凝血障碍性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监测。

方法原理孵育血浆、适当量的磷脂和表面激活剂能够激活内源凝血系统因子。

添加的钙离子能触发凝血过程,然后测定凝固时间。

标本采集及准备将9份新鲜病人血液和1份0.11或0.13mol/L的枸橼酸钠(3.2或3.8%)混合。

商品化真空采血管含有指定抗凝剂,按血凝研究注意事项使用。

对于特殊的研究,采集技术必须很好。

采集后,立即于室温下按1500转/分,至少离心15分钟离心血液标本。

保存于室温下密封试管中。

若立即进行检测,则血浆可以不分离。

否则,需将血浆与血细胞分离。

分离血浆时,需使用塑料移液器,将其移至塑料试管中。

请勿冰冻。

非肝素化血浆应在采血后4小时内检测。

含有普通肝素的血浆应在采血后1小时内离心,室温下保存,4小时内检测。

乏血小板血浆可在≤-20℃冷冻条件下保存2周。

冰冻血浆应在37℃快速融解,轻柔混匀,立即检测。

样本在37℃下不得超过5分钟。

关于样本准备与保存的详细信息请参考CLSI文件H21-A5。

操作方法每个实验室必须测定其自身测试系统的最佳加热-活化时间。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机体止血功能的重要手段,对于探测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报告一般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下面对这些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凝血功能报告的含义。

首先,凝血酶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评估机体外源性凝血通路活化程度的指标,常用来判断凝血因子Ⅰ、Ⅱ、Ⅴ、ⅷ、Ⅹ和纤维蛋白原等因子的活性。

通常正常情况下,PT值为12-13秒,如果PT值延长,说明凝血通路活化受阻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PT延长的可能病因有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评估机体内源性凝血通路活化程度的指标,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等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值为25-35秒,如果APT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通路内源性因子的活性降低。

APTT延长的常见原因有血友病、抗凝药物使用等。

第三,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蛋白质,在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时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FIB值为2-4克/升,如果FIB值降低,可能意味着机体纤维蛋白原合成异常或者纤维蛋白原的消耗增加。

FIB降低的常见原因有DIC、凝血功能异常等。

最后,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为150-450×10^9/L。

如果血小板计数异常增高可能意味着机体正在出现炎症或感染等情况,而血小板计数异常降低可能说明血小板减少症或者骨髓功能损伤等。

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总之,凝血功能报告是评估机体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机体的止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一、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二、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三、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请将以上要求及时通知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尽快达到上述要求。

条件尚不具备的,必须在2001年12月31日前达到要求。

附件:关于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通知》的理解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丛玉隆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测,特别是解决手术前有关病人出血倾向筛查问题,卫生部颁发了(2000)412号文件,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以下是我们对文件的理解和体会。

一、《通知》主要内容1.停止使用测定出血时间项目中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2.停止使用测定凝血时间的玻片法和毛细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3.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二、出血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从破裂或损伤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暂时止血称为止血过程,许多病理因素可影响这一过程而导致出血不止。

为此设计了许多试验寻找这一病理生理的原因,比如:内皮素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等等。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一、定义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

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1]。

二、流行病学血友病的发病率没有种族或地区差异。

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 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

所有血友病患者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占15%~20%。

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

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血友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国1986至1989年期间在全国24个省的37个地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血友病的患病率为2.73/100 000人口[1]。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

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

根据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2](表1)。

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重型患者自幼可有自发性出血(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表1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分型四、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正常、出血时间正常;血块回缩试验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

2.重型血友病患者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正常。

3.确诊试验:确诊血友病有赖于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测定。

血友病A患者FⅧ∶C减低或缺乏,VWF∶Ag正常,FⅧ∶C/VWF∶Ag明显降低。

血友病B 患者FⅨ∶C减低或缺乏。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凝血试验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液病、血管病以及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二、质量控制流程1. 样本采集凝血试验的样本采集应遵循严格的规范操作,确保样本的质量。

采集血液样本前,应告知患者停用任何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并遵循适当的采集技术和消毒原则。

采集的血液样本应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2. 质量控制品准备质量控制品是用于评估凝血试验方法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标准物质。

在进行凝血试验之前,需要准备适当浓度的质量控制品。

质量控制品应来自于可靠的供应商,并具有相关的认证。

3. 仪器校准凝血试验所使用的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应按照仪器的操作手册进行,包括校准曲线的制作和校准系数的计算。

校准后,需要进行质控样品的测试,以验证仪器的准确性。

4. 质控样品测试质控样品是用于评估凝血试验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样本。

在每次进行凝血试验之前,需要使用质控样品进行测试。

质控样品应包括高、中、低三个浓度水平,以覆盖凝血试验的不同范围。

测试结果应与质控样品的目标值进行比较,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质控数据分析质控数据的分析是评估凝血试验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步骤。

根据质控样品的测试结果,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指标,评估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如果质控数据超出了预设的范围,需要进行问题分析和纠正措施。

6. 质控记录和报告质量控制流程的每一步都需要进行记录和报告。

记录包括样本采集信息、质控样品测试结果、仪器校准记录等。

报告应包括质控数据的分析结果、问题分析和纠正措施等。

这些记录和报告可以帮助实验室监测凝血试验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7. 质量改进质控流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偏差应及时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这包括重新校准仪器、更换质控品、培训操作人员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标准操作规程SOP模板范文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标准操作规程SOP模板范文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1. 项目名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临床实验室2.检验目的2.1手术前的检测2.2 DIC的协诊2.3抗凝药物治疗监测2.4凝血因子检查2.5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和一些疾病协诊等临床实验室3.检验原理:3.1检测原理:全自动血凝仪测定,散射光凝固法检测——确定量的血浆样本(50μl)经过一定时间(3min)温育后,加入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应试剂(50μl),加温1min,加入0.025MCaCl250μl,加温4min,采用波长660nm的光照射反应物,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中的浊度变化,从散射光光强度的测定可得凝集曲线,反应物凝固的时间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2反应方法学溯源:37℃条件下,以鞣花酸激活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在Ca2+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4.性能参数4.1重复性:CV≤2%4.2分析和计算参数:报告单位秒(S)4.3样本量:50ul,试剂量:50ul激活剂,50ul CaCl24.4检验时间:在最长检验时间之内测出结果,标准设置最长检验时间:190秒4.5精密度范围:1.3~6.0% 临床实验室5.原始样品系统:血浆临床实验室6.容器和添加剂类型容器采用真空负压专用抗凝管,添加剂类型为0.109M枸橼酸钠临床实验室7.试剂及配套品7.1激活剂:Cephaloplastin试剂(Dade Actin Activated Cephaloplastin Reagent)7.1.1商标:德灵(DADE BEHRING)7.1.2包装规格:10×2ml7.1.3货号:B4218-17.1.4成分:脑磷脂(从干燥兔脑粉中提取)加入含有缓冲液、稳定剂和防腐剂的1.0×10-4M的鞣花酸溶液7.1.5使用方法:液体试剂,直接使用7.1.6储存:未开封试剂2~8℃贮存到说明书上有效期,开盖后2~8℃有效期7天,不能冰冻。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凝血功能障碍是重症患者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其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也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由于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多种临床疾病,其评估和管理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

因此,制定一份针对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标准化评估专家共识,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旨在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评估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本共识从凝血功能障碍的定义、分类、评估方法、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参考指南。

本共识也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评估和管理中的重要性,以期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共同推动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诊疗水平的提高。

本共识的发布将为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标准化评估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推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凝血功能障碍在重症患者中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临床问题,其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

在中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

出血倾向可能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等致命性出血事件。

血栓形成则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脑血管事件等严重并发症。

这些临床特点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表明,对于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干预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提高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对凝血功能障碍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对于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医疗机构采用的出凝血功能筛选试验,APTT延长常见的原因包括凝血因子缺乏、存在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或凝血因子抑制物等。

明确诊断需检测凝血因子水平,稀释蝰蛇毒凝血时间试验和硅凝固时间检测LA,改良的Nijmegen方法检测凝血因子抑制物。

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以下简称APTT纠正试验)是将患者血浆(patient plasma,PP)与正常混合血浆(Normal Pooled Plasma,NPP)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多次检测APTT,评估混合血浆APTT“纠正”的程度,为确诊试验的选择提供指导。

目前APTT纠正试验的检测时机、操作流程和结果解读方法众多,暂无统一标准,报告模式较为混乱,限制了其应用的普及性。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委会组织出凝血领域专家总结相关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就该试验的启动时机、操作流程、结果解读、注意事项及报告模式共同编写本共识,以推进APTT纠正试验的标准化,供出凝血领域的医生、检验医师/技师等相关从业人员在处理APTT单独延长的患者时参考。

一、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是当PP凝固时间不明原因延长时,将PP与NPP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重新检测凝固时间的筛选试验。

一般来说,当所有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在50%及以上时,即可确保APTT维持在参考范围内(不同APTT试剂对于凝血因子缺乏敏感性有差异,参考范围不同,建议先进行相关验证)。

因此当缺乏一种或多种内源性凝血因子的PP与NPP(理论上所有凝血因子活性在100%左右)按1∶1的比例混合后,理论上混合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均应≥50%,APTT检测结果可纠正至参考范围内。

而当PP存在凝血抑制物,如抗凝药物、凝血因子抑制物、抗磷脂抗体等时,混合后APTT不能纠正至参考范围内。

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的目的即是初步判断延长的血浆凝固时间是由于缺乏凝血因子还是存在凝血抑制物所致,指导进一步确诊凝血试验的选择。

混合血浆纠正试验主要应用于APTT,当然也可应用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二、启动APTT纠正试验的时机APTT不明原因明显超出正常对照时即可考虑启动APTT纠正试验,建议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临床的需求来确定。

在已知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下,APTT纠正试验结果是可预测的,然而,当患者疑似正在服用抗凝药,但具体的治疗方案尚不清楚时,APTT纠正试验可能会成为鉴别诊断策略的一部分,以识别应优先启动哪些后续试验。

建议1 APTT结果不明原因超出正常对照至少5 s,患者有相关症状、体征或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了解APTT延长的原因时,可启动APTT纠正试验。

三、APTT纠正试验方法(一)NPP的制备与保存1.建议优先使用商品化正常血浆用于APTT纠正试验,商品化正常血浆的使用和保存应按照制造商说明书进行操作。

2.若无法获得商品化正常血浆,可选择至少20份(男女比例1︰1)常规凝血试验均正常的血浆混合制备(理想凝血因子水平应在80%~120%之间)。

应避免选择感染、肿瘤、创伤、术后、妊娠、新生儿、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人群标本。

个体标本性状要求无溶血、凝块、黄疸和脂血等,从每名供者标本中采集足够的血浆以达到最终所需的NPP量。

理想的NPP包括:(1)至少20份常规凝血试验均正常的血浆混合制备,以便使得每种凝血因子水平接近100%;(2)所有单个血浆标本的血小板计数应<10×109/L;(3)NPP中不含LA。

3.将源自每名供者的等体积血浆(建议等体积)合并到同一容器中,混合后再次离心(离心力1 500×g,时间15 min)。

最好每次做APTT纠正试验前新鲜制备,也可分装至冻存管中冻存(至少-20 ℃),使用时将冻存管取出后在37 ℃水浴中约5~10 min或至完全融化,并轻轻颠倒混匀后进行试验,禁止反复冻融使用。

应避免在37 ℃孵育时间不足或过长,否则可能会因形成冷沉淀或热失活而导致凝血因子活性的损失。

复溶后应重新检测APTT,APTT需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才可进行纠正试验。

4.自制NPP如需冻存时,应放置于非自动除霜冰箱,-20 ℃条件下仅能放置2周,-70 ℃条件下可放置6个月,而-80 ℃深低温冰箱保存则可维持NPP的凝血性质等同于新鲜血浆,保证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的活性,可至少稳定8个月。

保存温度越低,凝血因子的促凝活性保持时间也越长。

(二)APTT纠正试验的操作方法完整的APTT纠正试验包括对混合血浆的即刻测定和孵育后测定两个步骤(图1)。

混合比例通常采用PP和NPP进行1︰1混合,对于低滴度的抑制物可考虑使用4︰1混合的APTT纠正试验。

注:PP为患者血浆,NPP为正常混合血浆▲图1 APTT纠正试验操作示意图1.即刻APTT纠正试验:(1)检测PP得到APTT1;(2)检测NPP得到APTT2;(3)将PP和NPP 1︰1混合后即刻检测得出APTT3。

2.孵育APTT纠正试验:(1)将PP、NPP、PP和NPP1∶1混合血浆的容器封口,置于37 ℃水浴箱孵育2 h。

水浴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水浴超过2 h,有提高假阳性的风险。

(2)待准确孵育2 h后,分别即刻检测孵育后的PP、NPP和1︰1混合血浆得到APTT4、APTT5、APTT6,同时将孵育后的PP和NPP以1︰1混合后即刻检测得到APTT7。

建议2 可根据病情需要、实验室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试验;所有混合后血浆检测APTT均应即刻进行,排除因放置时间过久导致的试验误差。

四、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断及分析(一)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断完整的APTT纠正试验结果解释:(1)APTT3、APTT6均纠正提示凝血因子缺乏,不存在抑制物;(2)APTT3纠正、APTT6延长超过相应的临界值,提示存在抑制物且为时间和温度依赖性;(3)APTT3、APTT6均不纠正、APTT6比APTT7延长不超过相应的临界值,提示存在抑制物,但抑制作用不存在时间和温度依赖性;若APTT6比APTT7延长超过相应的临界值,则抑制作用有时间和温度依赖性;(4)APTT4、APTT5、APTT7分别作为APTT1、APTT2、APTT3的平行对照,以便于对实验条件进行监控。

当后者相比前者明显延长时,则提示实验过程中有不稳定因素,如孵育温度超过可接受范围或者存在pH值的明显变化,那么有理由认为该次试验的结果不可信,需要重新进行孵育试验。

(二)常用的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断方法1.即刻APTT纠正试验:文献报道用于将APTT纠正试验解释为“纠正”(凝血因子缺乏)或“未纠正”(凝血抑制物)的常用方法有4种。

(1)正常参考范围/正常参考区间方法: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normal reference range,NRR)或正常参考区间(normal reference interval,NRI)进行比较。

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指南等建议结果在NRR/NRI 范围即为“纠正”。

该方法主要优点是易于应用和验证,并且不需要制定其他替代的验证方法和临界值;主要缺陷是如果“异常”患者APTT试验结果刚好位于NRR/NRI上限,可能的结果是无论患者血浆中是否存在抑制物,APTT纠正试验结果都在NNR/NRI范围内,此时APTT纠正试验表现出来的“纠正”可能仅仅是由于抑制物的稀释造成。

(2)循环抗凝物指数(index of circulation anticoagulant,ICA)方法:ICA方法也称为“罗斯纳指数”(Rosner index,RI)方法,以该方法的倡导者命名,最初是为LA研究而开发的。

RI的计算公式为:RI=[(APTT3-APTT2)/APTT1]×100%,通常临界值范围为10%~15%。

建议3 即刻纠正结果的RI临界值范围为10%~15%,低于10%提示因子缺乏,高于15%提示存在凝血抑制物,10%~15%为临界值(灰区)。

(3)百分比纠正法:也称为“Chang”法,以该方法的倡导者命名。

百分比纠正法的公式为:%纠正=[(APTT1-APTT3)/(APTT1-APTT2)]×100%,关于临界值的文献报道略有差异。

(4)其他方法:①超过正常混合血浆5 s以内(或延长<15%)为“纠正”;超过正常混合血浆5 s以上(或延长>15%)为不纠正。

②文献[11,20,21]建议将健康人群凝血时间的第99个百分位数设置为纠正与否的临界值,并且应该由本地试剂和凝血仪组合确定。

建议4 以上所有方法存均不能100%区分凝血因子缺乏与凝血抑制物,如需明确诊断尚需结合相应的确认试验进行综合的判断,且宜建立本地实验室的临界值并定期验证。

2.孵育APTT纠正试验(1)APTT6是否纠正的判断方法如下,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与即刻纠正试验对应的同类型判断方法。

①正常参考范围/正常参考区间方法:将检测结果与NRR或NRI进行比较。

CLSI指南等建议结果在NRR/NRI范围即为“纠正”。

②ICA方法:孵育2 h后RI(RI2h)的计算公式为:RI2h=[(APTT6-APTT5)/APTT4]×100%。

③百分比纠正法:百分比纠正法的公式为:%纠正=[(APTT4-APTT6)/(APTT4-APTT5)]×100%。

④超过正常混合血浆5 s以内(或延长<15%)为“纠正”;超过正常混合血浆5 s以上(或延长>15%)为不纠正。

⑤文献建议将健康人群凝血时间的第99个百分位数设置为纠正与否的临界值,并且应该由本地试剂和凝血仪组合确定。

(2)“时间依赖差”的判断方法如下:①将“时间依赖差”定义为“Δ=APTT6-APTT7”,通常该差值Δ>3 s则提示存在时间和温度依赖性抑制物(如FⅧ抑制物)[22,23]。

②若APTT6比APTT7延长超过10%~15%,则提示存在时间和温度依赖性抑制物。

如需明确是否有FⅧ抑制物,应结合凝血因子活性和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结果综合分析。

建议5 应建立本地实验室的临界值并定期验证。

(三)APTT纠正试验结果分析1. APTT纠正试验结果分析与意义:通过以上方法进行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定后,可在检验报告单中做相应的解释。

根据CLSI-H47A2,在常用的APTT纠正试验方法中,任一解释为“纠正”的结果均可以算作“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