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质量建设与心血管护理发展

合集下载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1. 背景介绍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非心脏疾病引起的。

由于胸痛可能是一种严重疾病的征兆,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的评估、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胸痛中心是一个专门的机构,旨在提供高质量的胸痛患者护理和病情评估。

2. 建设目标胸痛中心建设的目标是提供及时、高效、全面的胸痛患者护理,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提高胸痛患者的识别和筛查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护理;•缩短诊断胸痛患者的时间,以便尽早进行治疗;•提高胸痛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提高胸痛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3. 建设内容3.1 机构设置胸痛中心应设立以下部门和岗位:1.急诊科:负责胸痛患者的初步评估和筛查;2.心电图科:负责对胸痛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3.心脏内科:负责对胸痛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诊断和治疗;4.心外科:负责对需要手术治疗的胸痛患者进行手术;5.住院部:负责胸痛患者的住院护理和康复;6.医学影像科:负责对胸痛患者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7.胸痛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管理和统筹胸痛中心的运行。

3.2 设备和设施为了提高胸痛中心的诊断和治疗能力,需要配备以下设备和设施:•心电图机:用于对胸痛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用于监测胸痛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超声仪:用于对胸痛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设备:用于对胸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脏介入设备:用于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手术室:用于对需要手术治疗的胸痛患者进行手术;•护理站:为胸痛患者提供持续的监护和护理。

3.3 人员培训为了确保胸痛中心的顺利运行,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胸痛患者的识别和筛查方法;•快速诊断胸痛的技巧和方法;•心电图解读和诊断;•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操作技巧;•心脏超声检查的技术和解读;•护理胸痛患者的方法和技巧。

胸痛中心管理制度

胸痛中心管理制度

胸痛中心管理制度胸痛中心是指专门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提供快速和高质量护理的特殊医疗机构。

胸痛中心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胸痛中心能够有效运营,并提供良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本文将着重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来探讨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其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重要性。

一、胸痛中心建设1. 胸痛中心的定位和目标:胸痛中心应该被定位为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其目标是提供全面、专业、快速的护理服务,以确保每位胸痛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2. 胸痛中心的设备和人员配备:胸痛中心应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心电图监测设备、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等,并配备有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专家、护士和其他相关医护人员,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全面和高质量的护理。

3. 胸痛中心的流程和标准化操作:胸痛中心应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包括接诊、初步评估、快速诊断和治疗等环节,并严格执行这些流程。

通过标准化操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漏诊的发生。

二、胸痛中心的管理制度1. 胸痛中心的领导和管理团队:胸痛中心应设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团队,包括一个主任医师和若干相关科室的负责人。

这样的团队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确保胸痛中心能够有效运转。

2. 胸痛中心的质量管理:胸痛中心应制定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这样可以发现问题、改进措施,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 胸痛中心的培训与学术交流: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此外,胸痛中心还应与其他相关学术机构和胸痛中心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和临床试验,以推动胸痛中心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4. 胸痛中心的患者管理和咨询:胸痛中心应建立完善的患者管理系统,包括病历记录、随访以及患者投诉等。

胸痛中心还应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胸痛的病因和诊治方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5. 胸痛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胸痛中心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医疗管理系统和医保结算系统等。

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和未来

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胸痛中心发展现状和规划猝死的知名人士●多:患者及高危人群多●长:服务周期长●险:起病隐匿,不断加重●急:急症抢救多●难:多指标监测、综合管理心血管疾病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死因构成比(%)心血管疾病危害大、死亡率高心血管病患者2.9亿,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防治难点急性高危胸痛救治时间的重要性☐急性心肌梗死✓1小时内死亡率1.6%✓6小时6%☐主动脉夹层✓发病后48小时内每小时死亡率增加1%☐急性肺梗塞✓死亡多在早期确诊前✓明确诊断后极少死亡时间就是生命!2260万2030年预计有2260万心肌梗死患者1990~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2002~2015年中国城乡地区急性心梗死亡率变化趋势胸痛中心建设为心血管急症防治承担更多责任01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孕育期发展期2010北京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共识2011年广州首个胸痛中心成立首届胸痛高峰论坛召开2012年~2013年SCPC 认证上海胸科、广总第二、三届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举办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成立发布胸痛中心认证标准2014-2016年7月1-8批84家胸痛中心认证第四、五届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举办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二~五版)更新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一版)发布2016.7.16苏州中国胸痛中心总部成立三年认证1000家胸痛中心目标设定争取政府行政力量支持加大培训宣传、推动各级联盟成立总部成立至今发起50多个项目加速胸痛中心建设区域认证办公室、示范基地、再认证办公室增选核查专家、培训讲师、暗访专家增选第七届胸痛中心大会、1-2届质控大会召开国家卫健委《指导原则》发布胸痛中心再认证标准(标准版)发布9-16批认证工作组织,认证376家胸痛中心开拓期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历程认证标准不断完善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5版)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2版)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再认证标准(第1版)培训、认证体系不断完善胸痛中心总部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胸痛中心监督委员会质控中心49家示范基地4个区域认证办公室胸痛中心指导委员会胸痛中心建设决策层胸痛中心建设推动层26个省级胸痛中心联盟2个区域再认证办公室40个地市级胸痛中心联盟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国家卫计委办公厅(2017)1026号国家卫健委和26个省级卫计委出台指导文件天津广东江苏新疆广西四川黑龙江甘肃云南重庆辽宁山东山西江西北京26个省级卫计委出台胸痛中心指导文件《指导原则》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工作,按照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工作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鼓励指导本辖区医疗机构做好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具备条件者: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尚不具备条件者:进一步加强相关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做好胸痛患者的接诊和转诊工作,保障胸痛患者生命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数据来自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网站(2018年07月28日)胸痛中心建设单位不断增多,超过3300家147104316342031237826522968336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16年9月2016年12月2017年3月2017年6月2017年9月2017年12月2018年3月2018年7月质控指标基础指标分类指标•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不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形成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院前院中院后2018“两会”声音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建立转诊标准,严格双向转诊约束机制;建立疾病管理规范,让患者放心; 从心血管等常见病入手,建立医联体转诊标准及疾病管理规范;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持续推动医疗机构建设胸痛中心,实现全域覆盖的全市模式,合理优化医疗资源,建立基层筛查、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卫计委建立健全患者信息管理平台,创新医疗资源共享形式实现院前筛查、院中救治、院后康复的一体化管理;建立由各地市卫计委牵头的胸痛中心建设示范区域,试点实现全域覆盖、全员管理和全程管理“三全模式”,逐步在全国推广;02胸痛中心建设的经验和启示E国家医改D社会效益B学科发展A患者获益胸痛中心建设的效益C医院管理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心脏日、心梗日义诊活动;◆胸痛中心微电影;◆患教会;◆患者宣教的彩页;◆诊室防治挂图及心脏模型;◆手术讲解视频;◆……疾病知识普及防治意识提升指标胸痛中心组N=1501非胸痛中心组N=5282P value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分钟)239.52320.77457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D2B(分钟)6997<.0001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D2N(分钟)70.5690.83122患者通过急救车转运到达医院(%)41.84%34.05%<.0001急救系统传送心电图到目标医院(%)47.26%13.8%<.0001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直达导管室比例(%)20.04% 5.51%<.0001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溶栓治疗 4.67% 6.44%0.0311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早期再灌注方式为直接PCI比例(%)81.61%77.19%0.002存活出院无禁忌症患者联合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他汀、β受体阻滞剂、RAS系统阻断剂比例(%)57.58%48.31%<.0001住院期间死亡比例(%) 2.6% 4.24%0.009有效提升STEMI救治质量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STEMI 病例数5246764693812888300295522117039130347143509165613直接PCI 例数156131987224720247052923139191473225583369889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数据:中国大陆冠心病介入注册数据,上报数据的地方及军队医院提高STEMI 直接PCI 例数和比例29.76%30.72%30.41%29.76%30.60%33.49%36.30%38.91%42.20%推动救治流程优化和救治时间缩短2017年,6个批次共认证284家胸痛中心,这些胸痛中心认证后的D2B 时间明显缩短,且D2B≤90分钟的达标率持续超过75%;认证后注:未发表数据,来自于胸痛中心总部质控平台中国胸痛中心提供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CPC 成立前CPC 成立一年CPC 成立二年CPC 成立三年D 2B 时间(分钟)D2B 趋势D2B 趋势1501158981指南标准90分钟胸痛中心建设显著缩短STEMI救治时间0.002.004.006.008.0010.0012.00CPC成立前CPC成立一年CPC成立二年CPC成立三年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死亡率变化合计10.944.113.55 2.9中国胸痛中心提供胸痛中心显著降低STEMI院内死亡率推动医院服务能力和技术提升急性胸痛的诊治能力提升通过胸痛中心建设提升工作效率医疗纠纷减少接诊胸痛患者的梳理提升介入手术量提升复杂病变的处理能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学科快速发提升医院综合管理和区域协同救治能力•提升了对于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救治能力•提升了全院全员对于急性胸痛救治流程的认识•提升了单病种质控的意识•提升了全院多学科协作(MDT)能力推动危重患者救治平台建设(卒中,胸痛、创伤、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提升了服务意识和效率•提升了与院前急救的协同救治能力•提升了医疗成员单位之间的密切协作•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8个提升”和“1个推动”推动城市急救体系建设和救治质量改善天津25家胸痛中心全域覆盖:2014年起全市急性心梗死亡率连续4年下降苏州(市民531工程)、无锡(全市模式)心脑血管死亡下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年11月第45卷第11期Chin J Cardiol, November 2017, Vol.45 No.21进一步提升卫生经济学效能胸痛中心加速诊疗模式与传统治疗模式对于胸痛患者的临床结果与成本效用分析(2015 Jan. 以色列)Clinical outcomes a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Accelerated Diagnostic Protocol in a Chest Pain Center Compared with routine Care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Elad Asher, Haim Reuveni , Nir Shiomo, ect. 2015 Jan.结论●常规诊疗流程比胸痛中心流程住院时间更长(2.61,SD1.07 vs. 2.18, SD 0.98 days, p<0.001).●在90天的观察期内常规流程44%的患者接受了再次影像诊断,胸痛中心患者只有9% ,P<0.01)●再入院率常规流程为9%,胸痛中心为3%,P<0.01)●平均治疗费用胸痛中心患者为$2,510,常规流程为$2,703( P=0.9)获取665份病例资料616份病例入选(49份因并发症排除)585份病例合格(31份因数据不全排除)304份(52%)为胸痛中心患者281(48%)份为常规流程患者同等花费水平胸痛中心治疗效果更好PLoS ONE 10(1): e0117287. doi:10.1371/journal.pone.011728703胸痛中心的发展规划穿戴设备一张网远程教育一张网胸痛联盟一张网●提升各级胸痛中心建设速度,通过省级联盟建设形成胸痛联盟一张网!●依托省级架构建立远程教育一张网,通过互联网快速高效培训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心电监护等可穿戴设备一张网的建立,链接省级联盟架构!救治培训预防全力推动胸痛中心三张网建设胸痛中心联盟的未来3年发展目标省级胸痛中心联盟31省地市胸痛中心联盟全国150个胸痛中心认证2000家建立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一张网中国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由国内顶级专家牵头,以省为单位,全国建立200家教学中心科室+2000家基层科室构建基层医院省级、国家级专家双向交流平台,成为胸痛帮扶和教育辅导的网络建立手术示教、心血管疾病治疗培训课程体系手术教学演示二、三级医院基层医院病房专科远程教学培训胸痛学院:远程教育互联网•危险因素筛查和高危人群监测•运用远程技术实现心电,血压,血脂,血糖,睡眠,运动等指标监测•建立省级平台,实现各省120急救、院前院内、院后、患者五大信息联通•心电一张网:老百姓不出村镇就能享受到大型医院的专业心电筛查及监护院内救治基层医疗机构随访或康复机构患者&家属院前急救信息共享预防和监测:穿戴设备的物联网心脑血管疾病Interheart Study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9个心肌梗死,7.5个可被预防可防!!!美国近30年来人均寿命延长6年其中3.9年归因于心血病的有效预防Majid ezzati. Lancet; 2003.加强区域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监测预警学诊断与治疗学康复医学•技术储备深厚,亟待突破!区域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建设,使防线前移生理参数智能分析风险评分预警预测医疗/医管中心生理参数病例资料影像资料医护人员主动监测:✓生理参数✓运动✓姿态精准干预:✓异常报警✓远程指导✓趋势分析✓亲友提醒上级医院急救中心胸痛中心卫健委审核校正精准干预心脏病危险人群室内室外养老机构社区乡村医院家庭体温血氧呼吸心电图运动位置血压智能手机加速度三全模式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胸痛中心网络公众基层院前中后预救治康相结合推动以城市为主体的胸痛中心“三全模式”从从的延伸234市级质控省级质控全国质控1院内质控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建立常态化的多级质控体系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的省、市级胸痛中心联盟提供质控管理平台,通过定期的质控会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省、市联盟提供质控抓手胸痛Survival Chain的拓展CPR.D院前溶栓加强心肺复苏和除颤培训,推广院前/基层医院溶栓✓从chest pain center 到cardio patient care center立足未来,建设高起点胸痛中心✓胸痛中心为起点的心血管大数据建设(三库合一)✓胸痛为范本,建立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心血管领域质量评估和改进体系05010015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Standardized mortality 1/100KCerebral-vascular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Bend the CV mortality curve in China1/100K共同为促进中国心血管事件的拐点早日到来而努力!Source: IMS, WHO, WORLD BANKThankyou !。

胸痛中心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胸痛中心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胸痛中心建设推进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胸痛中心的建设成为了医疗卫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胸痛中心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和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我院胸痛中心建设的推进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院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建立了以心内科、心电图室、心导管室、急诊科、影像科、实验室等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胸痛中心的人员培训情况。

为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我院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他们的急诊抢救技能和诊疗水平,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急救和诊断。

此外,胸痛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水平。

我院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先进的心电监护设备、心电图机、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设备等,确保了胸痛中心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再者,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胸痛中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心电图室、心导管室等各个环节的急诊抢救流程、急诊诊断流程、急诊治疗流程等,确保了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能够做到科学、规范、高效。

最后,胸痛中心的建设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我们的门诊急诊、诊断和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总之,我院胸痛中心建设的推进情况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胸痛中心的建设,提高救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相关部门和同仁们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推动胸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1 “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目前临床急性胸痛和ACS的诊断治疗中存在如下问题:(1)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缺乏规范流程。

“胸痛”涉及多个器官疾病,除ACS外,临床相对少见的疾病如肺栓塞等易被漏诊,或诊断不及时,导致致命性后果。

临床医生对胸痛的鉴别诊断常感觉无从下手。

(2)ACS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医疗资源应用不合理。

由于ACS症状具有多样性,很多医生为了减少误诊和漏诊,选择将胸痛患者收入院观察。

临床实际情况是,收入院的胸痛患者中,只有10%-15%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1,2],约70%的患者最终除外ACS或未发现任何疾病。

尽管如此,仍有5%的ACS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从急诊出院,其中16%的患者因不适当出院导致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亡[3-6]。

(3)各种原因导致ACS治疗延误,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远未达到ACC/AHA指南推荐的标准。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的关键,1小时内成功再灌注患者,死亡率只有1.6%,甚至可以阻止心肌梗死的发生,而6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死亡率增加到6%[7]。

很多患者对STEMI症状认识不足,或因症状不典型,延误了就诊时间;已经就诊患者因症状不典型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明确诊断的心肌梗死患者因救治流程不通畅,导致再灌注时间延误。

(4)心脏监护病房的建立和早期再灌注治疗极大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但治疗已处于心肌缺血的终末环节,很多心肌梗死患者最终仍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胸痛中心建设标准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迹象,包括心肌梗塞、心绞痛和其他心脏相关疾病。

为了提高对胸痛患者的护理质量,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建设胸痛中心。

这些中心能够提供快速和准确的胸痛评估、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

胸痛中心的建设标准是确保中心能够提供高水平胸痛护理的指导原则。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胸痛中心建设标准:1. 医疗团队:胸痛中心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专家、急诊科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这个团队应该具备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2. 应急准备:胸痛中心应该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诊断和治疗胸痛患者。

这些设备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测设备、心脏监护仪等。

3. 快速评估流程:胸痛中心应该建立快速、高效的胸痛评估流程,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延误。

这包括尽早进行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测和其他必要的诊断测试。

4. 合理的治疗方案:胸痛中心应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

这可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

5. 持续监测和护理:胸痛中心应该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测和护理,以确保他们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

这可能包括定期随访、药物管理和心脏康复计划。

6. 教育和宣传:胸痛中心应该积极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传达胸痛的重要性和及时就医的必要性。

这有助于提高胸痛中心的知名度和患者的认知水平。

胸痛中心的建设标准旨在确保患者能够快速获得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建设胸痛中心,可以提高胸痛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并为他们提供综合的心血管护理服务。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

3、强化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中国应加大对公路建设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培养高素质 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中国公路建 设的整体竞争力。
谢谢观看
4、强化协作联动:与急诊科、心内科、影像科等科室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 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动救治,提高整体救治能力。
5、定期质量评估: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中心进行全面评估,发现问题 及时改进,保证中心的高效运营。
总之,“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对于规范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诊疗流程、强化协作联 动以及定期质量评估等多方面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 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未来,随着胸痛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相信我国 的心血管疾病救治事业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3、诊疗流程: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包括快速接诊、初步评估、心电图检查、 危险分层、治疗建议等环节,以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4、协作与联动:胸痛中心应与急诊科、心内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建立紧密 的协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动救治,提高整体救治能力。
5、质量评估与改进: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建立长效的 质量控制体系,持续提高胸痛中心的诊疗水平。
五、应对中国公路建设未来挑战 的策略和方法
1、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完善公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和服务水平。尤其要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全 国经济均衡发展。
2、提升智能化交通管理水平
未来,中国公路建设应注重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通过引进先进 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时, 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还有助于提高道路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胸痛中心建设年终总结

胸痛中心建设年终总结

胸痛中心建设年终总结背景介绍胸痛中心是指为提供高质量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护理而设立的特殊医疗单位。

ACS是一种常见而且危险的疾病,患者常以突发的胸痛为主要症状就诊。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了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年终总结旨在回顾我们的努力和成果,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工作概述胸痛中心的建设工作以提升胸痛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效果为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设备和设施的升级为提供更好的护理环境和技术支持,我们对胸痛中心的设备和设施进行了升级。

投资了新一代心电图机、冠脉造影设备和急诊监护室,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人员培训和团队建设我们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团队,包括急诊科医师、心内科医师、护士和技术人员。

我们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术讨论会,提升胸痛中心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

临床路径和指南的制定胸痛患者的护理需要及时、标准和协调的处理。

我们制定了胸痛患者的临床路径和指南,明确了患者的评估、处理和转诊标准,以便于医护人员能够高效地进行工作。

数据收集和分析为监测我们的工作效果并提供指导,我们开展了胸痛患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通过分析胸痛患者的就诊时间、诊断率、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等指标,我们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提升胸痛患者的护理质量。

培训和宣教活动为加强社会对胸痛中心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和宣教活动。

组织了胸痛防治知识普及讲座和活动,提高了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工作成果在一年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工作流程的优化通过分析数据并改进工作流程,我们成功地优化了胸痛患者的就诊和治疗流程,将胸痛患者在急诊科的等待时间缩短了50%以上,并将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及时率提高到90%以上。

患者满意度的提升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胸痛患者对我们的服务和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最新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胸痛患者对我们的医疗服务表示满意。

诊断和治疗质量的提高胸痛中心的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痛中心质量建设与心血管护理发展
摘要胸痛是心血管疾病中见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之一,引起患者出现胸痛的
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病症。

胸痛中心的建立,是近年来一种
新型的医学模式,胸痛中心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症状,对患者能够进
行有效的治疗,本文就针对目前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心血管护理过程进行综
合性的阐述。

关键词胸痛中心;质量建设;心血管;护理进展
对于胸痛患者来说,如何有效的第一时间降低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临床
症状,是治疗患者胸痛的首要任务,而通过增强对患者的护理,提升治疗效果也
是医学界一直研究的课题,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传统临床上对于胸痛患者
的诊治以及护理已经不能再满足现代医学治疗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重视
对于胸痛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因此,采取一种新型的治疗胸
痛的模式便也随之建立。

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模式,本文从胸
痛中心质量建设的意义、现状、质量提升方法以及胸痛中心心血管护理进展等多
重角度进行综述。

1胸痛中心质量建设
1.
1.
胸痛病症特点
胸痛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胸痛的特点是比较常发,而且也是容易
致人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

造成胸痛原因的类型疾病有很多,主要有心血管系统
疾病、胸壁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纵膈疾病以及其他外力创伤性疾病等。

其中造
成患者出现胸痛症状以及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的主要类型就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等。

1.
1.
胸痛治疗的现状
胸痛症状出现后,患者往往第一时间会坐下休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
患者,患者可能会自行服用如速效救心丸等药物进行应急治疗,而对于不知情的
患者,在去医院后,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误判,导致延误治疗,因此,目前大多数医院对于单纯的胸痛症状患者在接诊后,仍然是存在一定的治疗滞后
性[1-2]。

1.
1.
建立胸痛中心的意义
胸痛中心是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进步,而新出现的一种新型医学
模式[3-4]。

与传统的医疗门诊急诊模式不同,胸痛中心是集接诊、检查、治疗与护
理一体的完整就医模式。

胸痛中心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胸痛症状的
患者,当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到医院就诊后,胸痛中心会第一时间根据患者的临床
症状以及患者的病史对患者有一个预判,这样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检查时间,
为患者的确诊以及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1.
1.
胸痛中心质量现状
目前,根据临床上对全国主要地区一些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质量情况的调查
来看,虽然在临床接诊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例如,有些胸痛中心当班医师身兼数职,无法在第一时间对胸痛患者进行诊治,有些地
区的胸痛中心仅仅是成立一个科室,缺少足够的医师以及护理人员,有些地区的
胸痛中心仅仅只是一个空壳,无实质性日常医疗活动等[5-6]。

1.5胸痛中心质量改进的建议
对于目前部分医院胸痛中心出现的各种类型问题,借鉴一些先进医院胸痛中
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加强。

①首先确定明确的胸痛中心建设机制,制定详细胸痛中心建设特别是质量建设的计划,成立专门的胸痛中心医疗小组,小组负责人要明确分工,派专门的责任人,对胸痛中心的日常医疗活动进行
检查,及时的发现不足、并及时的进行改正。

②成立专门的胸痛中心医护人员治
疗组,选择经验丰富的胸内科外科、心血管内科、外科专家进行坐诊,同时选择
护理技术的过硬的护理人员作为胸痛中心的护理人员,保证对患者护理质量。


加强对胸痛中心的资金以及物资投入,为胸痛中心成立专门的门诊科室以及专门
的住院病房以及影像检查室,为胸痛中心配备专业的核磁以及影像检查设备,提
升对患者的确诊准确率。

④建立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对严重的胸痛患者采取先
接诊后缴费的模式,降低患者发生生命危险的风险度。

⑤加强对胸痛中心全体医
护人员不定期的技术水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7-8]。

2心血管护理研究进展
2.1心血管护理的重要性
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对于心血管疾病,主要还是依靠药物以及手术治疗为主,往往认为护理并不是很重要[9-10]。

这种想法是十分不科学的,也是十分片面的。

据临床调查显示,对于心血管患者在治疗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主要
原因是由于护理不当造成,因此护理不足成为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并发症诱发的
一个重要原因。

2.2胸痛中心心血管护理进展
随着现代医患关系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患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注重
护理质量,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胸痛中心都加强了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

首先从护理人员选
择上,一般胸痛中心的护理人员均有2年以上心血管疾病护理经验、其次定期的
对护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培训,提升护理技能。

第三借鉴先进地区的护理模
式护理经验,不定期派专人进行护理业务学习与进修。

3小结
综上所述,胸痛症状目前在我国就诊的患者当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来,我国各大医院的接诊患者当中约有近20%的患者是属于
胸痛症状,可见胸痛疾病已经成为医院接诊的主要类型之一。

传统的急诊、门诊
模式对于胸痛患者来说,已经不难满足患者的治疗要求。

虽然很多医院也在逐步
完善胸痛治疗的程序与模式,但是胸痛治疗与护理仍然有待进步。

目前,部分地
区的医院虽然建立胸痛中心,但是常规的日常医疗活动中,在服务质量上仍然存
在着诸多不足,特别是在护理方面。

因此,只有不断完善胸痛中心的各种制度,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才能进一步提升胸痛中心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梦欢,王宪.协同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
理与康复,2021,20(01):36-39.
[2]陈华,熊晓云,涂惠,等.基于手机APP在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延续护理中
的应用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20,19(05):63-66.
[3]马郡雄,金音子,张琳,等.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
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10):58-61.
[4]王召义.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D].遵义医科大
学,2020.
[5]李赟.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护理进展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
志,2020,7(36):187.
[6]刘玲玲,田娟.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护理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教育,2020,18(06):125-127.
[7]曹琴琴,张宗侠,王西鸽,等.共享决策在急诊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应用进
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04):595-598.
[ 8 ].W o r m a l d P . T h e a g g e r n a s i c e l l: t h e k e y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a n a t o m y o f t h e f r o n
t a l r e c e s s. O t o l a r y n g o l H e a d N e c Jk S u r g. 2 0 11, 1 2 9: 4 9 7 - 5 0 7.
[9]孔德霞,徐萍.基于我国胸痛中心运行模式视角下急诊护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循证护理,2019,5(02):183-185.
[10]宋涛,李勇,时培苗,等.某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成效[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8,36(03):265-267+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