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应用解剖与手法操作

合集下载

骶髂关节正骨手法

骶髂关节正骨手法

骶髂关节正骨手法骶髂关节呈耳状面,周围有较稳固的韧带连接,是属微动关节,一般较稳固不易发生错位。

但有严重外伤史的顽固性腰痛患者也可发生错位,应重视骶髂关节的检查,以防漏诊。

经产妇因怀孕多致骨盆韧带松弛,也较易患骶髂关节错位。

常用的骶髂关节正骨手法有如下:1.按骶扳髂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骼骨前旋的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者。

患者侧卧位,贴床一侧下肢屈髋屈膝,离床一侧下肢向后伸直,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抓扶其髂前上棘部,另一手掌根按于其骶椎中部嘱患者放松腰臀部,术者用爆发力,双手同时一推一拉进行扳按,可重复2~4次。

此法亦可于俯卧位进行(图76)2提臀撞正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骶椎点头的滑脱式错位者。

患者仰卧,双下肢并拢伸直,术者站于其足部床上,双手同时握住其双踝部,将其双髋屈曲90°从床上提起,使其臀部离床约10cm,急速放下,使骶椎在床上发生撞击,先轻击,适应后可加大撞击力。

此法不宜用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图75)。

3.仰卧旋髋按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纠正“阴阳脚”。

术者一手握紧“阴脚”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将此下肢做屈髋屈膝位的旋髋动作,“阴脚”旋髋由内向外,活动2~3下,将髋旋向外屈位时(将膝关节转向同侧肩部外侧),助手固定“阳脚”髂骨及大腿部,术者双手同时将其“阴脚”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压2~3下(冲压使髂骨后旋复位),随即将其腿向下牵抖1~3下“阳脚”复位时,不用做内收肌群手法,屈髋屈膝和牵抖法同“阴脚”,但旋髋方向不同,而是由外向内旋,冲压方向将患者膝部屈向对侧肩部按压2~3下(冲压使髂骨前旋复位),随即向下牵抖此法可重复2~3遍。

(图77)4仰卧内收肌松解手法:将“阴脚”屈曲作“4”字状(“4”字试验阳性),术者将拇指按压于内收肌群的耻骨附丽处(可免弹拨时,骨膜牵张剧痛),另手揉捏、弹拨其痉挛的内收肌群,由上而下,3~5遍,缓解肌痉挛。

此法适宜于仰卧旋髋按压法之前施术。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概述当人体处于直立位时.人体上部躯体的负载主要由骶骨承受.并经其自双侧骶髂关节迅速分散至双下肢。

骶髂关节参与了下腰痛及退变性疾患中的许多病理过程。

从解剖上看,骶髂关节具有关节所有的结构。

是活动关节.较小的活动度是适应生活中减少某些应力的需要;从功能上看,它是微动关节.活动有限.从而有助于保持骶骨必要的稳定。

这是由骶髂关节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骨与韧带的特殊解剖结构决定的。

2骶髂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骨盆环的后方由数个复杂的关节构成:骶髂关节、轴向骶髂关节(axial sacroiliac joint)、副骶髂关节(accessory sacroillac joint).骶骨呈楔形.尖端自前向后、自上向下.以凹面紧密嵌入髂骨的凸面。

骶髂关节外形变异很大,有耳状、C形或钝角形,不同性别及左、右关节面间有差异.骶髂关节角(横断面关节轴向与横轴间夹角)83.0°(54°~124°)X(min~max)下同;骶髂骨间角(横断面关节后方骶、髂骨间夹角)35.4°(0°~75°)。

此两角及关节腔的宽度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平面差异较大,但左右两侧及性别间相差不显著。

骶髂关节的结构很特殊t①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二者厚度比为3:1。

髂骨侧软骨的退变重于骶骨侧,中央区重于两端;②骶髂关节逐渐由尾侧、前方的滑膜性关节向头侧、后方移行为韧带联合性关节,二者间无明显分界,软骨面渐呈退行样变而模糊不清。

2.1骶髂关节特殊的骨性解剖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五个骶骨融合为一体以承受体重的机械应力。

从进化的角度看,下肢承担的应力越大.参与构成关节的骶骨数就越多。

骶髂关节的表面有软骨覆盖的凸起和凹陷,足月胎儿的骶髂关节是光滑、平整的,且两侧关节面相互反向成形,而非相互吻合。

随着年龄增加.关节内突起与凹陷增加并发生相互交锁,男性比女性更明显。

解剖骶髂关节

解剖骶髂关节

解剖骶髂关节骶髂关节:是一个滑膜关节,位于骶骨、髂骨耳状面之间,左右各一,成人关节软骨表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老年人此关节可以完全纤维化,偶尔甚至骨化。

关节面:在婴儿期关节面平坦,成年后变得不规则,有时呈窦状。

弯曲,不规则,并且互补,在男性更明显,它们限制运动,增加关节强度,使其将来自脊椎的负重传递到下肢。

髂面被透明软骨覆盖,成年后,前部比后部厚。

髂面较薄的软骨,早期认为是纤维性软骨,也是由Ⅱ型胶原构成的透明软骨。

纤维关节囊:关节囊附着到两个关节边缘。

局部解剖骶骨: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一个大三角骨,它在两个不知名的骨之间楔入,形成盆腔的后上壁。

它的尾侧钝尖与尾骨及其上缘相关节,宽底与第5腰椎在腰骶角处形成关节。

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该腹侧弯曲扩大了盆腔容积。

它的顶、底之间有背侧、盆侧和外侧3个面,以及一个骶管。

在儿童时期,各骶椎是由软骨相连的,成人的骶骨仍保留着许多椎骨的特点。

骶骨由骨小梁构成,骨小梁被一层厚度不均的骨密质壳包被着。

底:第1骶椎上表面即骶骨底,它是自典型椎骨面以后变化最小的,其椎体较大,横向较宽,它的前侧凸缘是骶骨岬,椎孔呈三角形。

盆面:除第2骶骨体凸出以外,盆前下面的横向和纵向都是凹陷的。

4对骶骨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交通,其内有上4对骶神经前支走行。

左、右孔间的广泛区域是由平坦的骶骨体盆面形成的,期间融合为4个横脊。

背侧面:骶骨背侧面的后上方有一个向上的、间断的骶正中脊,其上有第4个(有时3个)代表融合骶椎的棘突结节。

在第4(或第3)结节下方,骶管的后壁上有一个弓形的骶管裂孔。

它是因第5骶椎板不能到达中央面而产生的,因此,第5骶椎体的后面暴露于骶骨背侧面内。

后面是由骶骨板在正中峰侧面融合而成的,它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像骶前孔一样,它们也经椎间孔通向骶管,并且每个骶后孔内都有骶神经后支走行。

在孔的内侧,垂直向下为一列4个小结节,统称为骶中间嵴。

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关节结节,是由相邻的关节突融合形成的。

骶髂微调手法

骶髂微调手法

四.骶髂关节短杠杆微调手法(一)骶髂关节解剖、生物力学和临床意义1.解剖特点骶髂关节由髂骨内侧缘与骶骨的两翼组成,关节面的轮廓呈新月形。

骶骨关节面的纵轴为一凸起弯曲的骨嵴,骨嵴的两侧为凹陷的沟槽;骶骨关节面表面与骶骨关节面吻合在空间上高度吻合,沿骶骨纵轴分布着凹陷的沟槽,两侧对应髂骨沟槽处为隆凸的骨嵴,彼此镶嵌成稳定的结构。

骶髂关节由强有力的骶髂韧带所加强,前骶髂韧带起自髂骨内侧缘,止于骶骨骶前孔外侧;中骶髂韧带起自髂嵴,后骶髂韧带起自髂骨后缘,均止于骶结节。

此外,髂腰韧带、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均有稳定骶髂关节的作用。

2.生物力学骨盆的生物力学作用是将脊柱所承受的载荷传递到下肢。

第五腰椎承受的重力几乎平均分配地传递髂骨的左右两翼,再经骶股弓或骶坐弓传递到肱骨头或坐骨结节。

骶股弓在站立时参与承载,重力线经骶髂关节、髂耻线至两侧髋臼,而副弓线则经耻骨体及耻骨上支到髋臼,形成一闭合的应力环,对骨盆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坐骶弓在作为时参与承载,重力线经骶髂关节到两侧坐骨结节,副弓线经耻骨体、耻骨下支至坐骨结节,也形成一闭合的应力环,支持坐骶弓。

从冠状面观察,骶骨上面宽而下面窄,呈楔形,垂直地插入两髂骨间,由强大的骶髂韧带所悬吊。

骶骨的承载越大,骶髂韧带的张力也越大,骶骨与髂骨关节面的连接也越紧密,对骶髂关节起着自稳定作用。

从横状面观察,每侧髋骨可以看作是一杠杆臂,支点位于骶髂关节,后面的骶髂韧带和前面尺骨联合这一闭环结构的的强大约束力使骶骨紧密地固定于两侧髂骨间。

必须深刻理解骨盆各部位间结构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骨盆任何部位的损伤都会破坏结构的完整性而影响整体的功能。

尽管许多肌肉都对骶髂关节的运动有影响,但最大的是股直肌、髂腰肌和帼绳肌,股直肌、髂腰肌收缩使髋骨相对骶骨前旋,帼绳肌收缩使髋骨相对骶骨后旋。

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均可发生轻微的滑动,产生旋前或旋后运动。

研究发现,正常步行时,髂骨关节面相对于骶骨关节面作“8”字形的环旋扭转运动。

应用解剖 (腰骶关节)

应用解剖 (腰骶关节)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含义: 所谓“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 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 、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 。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 ,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 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 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 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所以,凡是姿态优美 挺拔、身体控制力和平衡力强的人,核心肌肉群 肯定受过很好的训练。
• 治疗
• 1。急性期应行卧床休息1~3周,一般采用硬板床仰卧,双膝稍屈曲,以增 大腰骶角,缓解疼痛,减轻组织水肿。 • 2。同时可行局部封闭、理疗、按摩及功能锻炼。疼痛厉害者可服用解痉镇 痛剂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慢性劳损处理较难,效果较差。除理 疗、按摩及局部封闭外,可用较宽的腰骶带或腰围保护腰骶部,支持腰肌 。 • 3。同时加强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肌力,改善体位姿势,提高 代偿能力,有利早日康复。手法推拿可松解粘连,中草药外敷有舒筋活血 、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酌情采用。
• 腰骶部:腰骶部是指臀部上缘水平面的脊椎及以下的所有脊椎骨,包括
五块腰椎、一块骶骨和尾骨,是脊柱正中,皮带下部位。
腰骶关节位置:
腰骶部处于躯干与骨盆、下肢相交处,位于腰椎生理前凸与骶椎生理后凸的交 接部,所受剪力最大。几乎所有的动作都以腰骶为轴完成,是人体最“忍辱负重” 的关节,最容易受到伤害
• 预防
• 第一,保证正确的坐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将后背坐直,并保持颈 部的挺直。 • 第二,应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锻炼,这是身体健康必需的。 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应增加工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以增强全身的血液循 环,消除局部肌肉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 第三,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颈肩部肌肉,注意保暖。 • 第四,枕头的高矮软硬要适中,一般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半, 约10cm左右。枕芯以木棉、荞麦皮为好,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 和弹性。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习惯仰卧者最好 在颈下垫一小枕头,以保持颈椎的生理弯曲。习惯侧卧者应将枕头充塞到面 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来自侧卧提臀仰卧提腿

解剖丨骶髂关节初认识(上)

解剖丨骶髂关节初认识(上)

解剖丨骶髂关节初认识(上)阎老师的文章《伤科治疗请尊重弱平衡的建立》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关节,平时名不见经传,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当它出问题的时候,引起的疼痛能和知名腰痛杀手腰椎间盘突出旗鼓相当,让人不容小觑,它就是——骶髂关节。

今天的解剖小课堂就来和大家认识一下骶髂关节~1.什么是骶髂关节?它在哪里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骶髂关节的位置和形状,这个关节藏匿在骨盆之中,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对而成,左右各一。

对于有腰窝的小伙伴,腰窝之下就是骶髂关节的位置。

骶髂关节的关节面凹凸相嵌,骶髂间、骶骨坐骨间周围有强大的韧带固定,关节囊活动度也相对较小,正常来讲只能进行小幅度的上下前后移位运动,所以也被称为“微动关节”。

2.骶髂关节有什么作用?骶髂关节的活动范围虽小,但作用可不小。

骶髂关节平时主要承受3个力,即来自躯干的重力(向下)、来自下肢的支撑力(向内上方)和耻骨联合的内聚力(向内),简单来说,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支撑体重和缓冲来自下肢或骨盆的冲击力或震动。

3.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骶髂关节损伤?由于周围的韧带、关节囊保护,骶髂关节活动度又小,所以日常活动强度下骶髂关节挫伤或移位并不容易。

在直立姿势下,当体重加于楔形的骶骨时,会出现令骶骨向前下方移动、髂骨往外侧分开的趋势。

在正常情况下,骶骨的这种移动,可以牵张其周围韧带,造成骶髂关节更紧密的对合。

当骶髂关节有损伤或慢性劳损,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对骶骨向前下方移动、髂骨往外测分开的合力减弱,在暴力或不协调外力作用下,容易导致关节错开移位。

急性损伤遭受暴力作用而导致骶髂关节损伤的情形临床上往往多种多样。

常见于弯腰负重扭转骨盆,或一侧下肢不动,脊柱骤然向对侧旋转,牵拉骶髂韧带致其损伤,引起骶髂关节错缝;猝然跌倒时单侧臀部着地,或单侧下肢负重跳跃、坠跌等,地面的作用力向上传导,而躯体向下的冲击力向下传导,两种作用力汇集于骶髂关节,而产生骶髂关节损伤;下蹲位负重起立时扭错,或身体向前、向后跌仆,使骶髂关节过度前后旋转,导致骶髂关节损伤;另外,腹直肌、股后肌等肌肉的强烈收缩,可使骶髂关节交锁在不正常的位置,从而产生损伤。

骶髂关节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整复手法
①前错位。

患者仰卧。

术者站于伤侧,用一手大鱼际远侧按于髂骨前,虎口朝下,4指轻放在腹股沟处,拇指置于股外侧,另一手扶持膝下部,自然屈膝使髋屈曲90°角。

按如下步骤操作:(1)两手用稳力垂直向髂后方冲击推压;(2)继而扶膝之手使髋充分屈曲,按髂之手同时向后用力推压,此刻常觉髂骨移动或伴“咔嚓”声响;(3)按髂之手改为掌心朝健侧,虎口贴近髂骨前侧,于髋外翻位向内上方间断推压髂骨数次。

②后错位。

患者健侧卧位或俯卧位。

术者以手掌的掌根部向前托住伤侧髂后上棘处,另一手掌拿足踝部,渐渐伸髋至最大限度,然后托髂骨之手用力向前下方速推,使髋后伸,觉髂骨移动,手法告毕。

个人经验--------------前错位:髂后上棘平坦压痛,居髎压痛,维道压痛,大腿前侧酸痛不适,或膝盖酸疼;后错位:髂后上棘隆起,环跳压痛,坐低凳起身不便,用手压扶舒服。

诊断简法:前错位见髂后上棘下陷,患侧腿变长。

后错位见髂后上棘上突,患侧腿变短。

前错位AS腰曲变直,后错位PI腰曲加大。

单凭此点你就可以判断了,再加上触摸髂骨后棘,我现在都用自己的推髂旋腰法治疗前错位,用美式或谢庆良的手法治疗后错位。

还有髂骨外旋EX和内旋IN,病人躺者的情况下,脚外张的厉害就是内旋,内扣的厉害就是外旋。

纠正外旋可以用本人的推髂旋腰法,纠正内旋用美式传统手法,就是在斜扳时候,用豆状骨向外顶推髂骨后棘。

外旋是指髂骨后棘远离中
线,内旋是指接近中线。

骨盆和骶髂关节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骨盆和骶髂关节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骨盆和骶髂关节功能解剖手法 操作指南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关节
这些
功能
手法
治疗
骨盆
解剖
解剖
关节
操作 结构
通过
操作
功能
疾病
读者理解能够 Nhomakorabea介绍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骨盆和骶髂关节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是一本全面介绍骨盆和骶髂关节功能解剖及手法操作 的实用指南。本书针对骨盆和骶髂关节的复杂结构,从功能解剖的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了这些结 构的运作机制和相互关联。对于医学专业人士,尤其是从事物理治疗、推拿、骨科等领域的工作 者,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该书对骨盆和骶髂关节的骨骼结构、韧带结构以及周围肌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通过清晰的图表 和简洁的语言,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这些结构的形态和功能。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这些结构在人体 运动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影响,为进一步理解其病理变化和手法操作奠定了基础。 该书深入探讨了骨盆和骶髂关节常见的功能障碍及其原因。通过对各种常见疾病的剖析,使读者 能够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 见的手法操作技巧,如关节松动、软组织放松等,并对其适应症和操作要点进行了说明。
目录是书籍的导航图,对于读者来说,一个清晰、完整的目录有助于他们快 速理解书籍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在《骨盆和骶髂关节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这本书中,目录被精心设计,以便读者能够快速找到他们感兴趣或需要的章节。
目录将全书内容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包括骨盆和骶髂关节的基础解剖、功能、 常见疾病、以及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手法。这种分类方式使得全书内容既 有深度又有广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髂关节应用解剖与手法操作骶髂关节应用解剖与手法操作【应用解剖】1.肌肉与骨性标志(1)两侧髂嵴最高点间的水平线适通过L4棘突;两侧髂后上棘的水平线适通过S2骨嵴,相当于骶髂关节中心,为蛛网膜下隙终末之处。

(2)骨盆后面为骶骨,骶骨后面的上、下部,各有一缺损。

上部缺损谓腰骶间隙,大都呈“V”字形;下部谓骶尾间隙,呈倒置“V”字形。

(3)骶骼关节邻近的梨状肌位置,可从骨盆后侧的臀部表面标志出来;自髂后上棘到股骨大转子顶端之直线,乃标志梨状肌之上缘,有臀上动脉、静脉穿出;自尾骨尖至髂后上棘连线之中点起,至大转子顶端再画一直线,即代表梨状肌下缘,下缘有臀下动脉、静脉及坐骨神经、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股后侧皮神经和在闭孔内肌之神经等穿出。

(4)髂总动脉与髂外动脉在腹部及骨盆部的表面标志:先自耻骨联合与骼前上棘之间画一连线为第1线;再自脐部(其平面相当于L3)左下方1.5cm处(其平面相当于L4)向第1线中点画一连线为第2线。

第2线之上1/3,即相当于骼总动脉之行程标志,下2/3相当于髂外动脉之行程标志。

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在骨盆向下行,经腹股沟韧带之深面而入股动脉。

髂内动脉为髂总动脉之内侧末支,起自腰骶关节,向下行则在骨盆骶髂关节之前面经过。

2. 骶髂关节(1)骶髂关节是组成骨盆环的重要关节。

由骶骨的膨大部分(即上面3个骶椎)和髂骨之耳形关节面相合而成。

整个关节形状好像为一“L”字形。

“L”向头侧方向的垂直部较短,包容S1;其向尾侧方向的为横行走向,较长,包容S2-3。

其关节面有甚多的凹凸部分,互相合适地镶嵌容接,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故脱位甚为少见。

从骨盆上面的入口观之,两侧髂骨后缘突出,将骶骼关节包藏在里面,成45°角的倾斜面。

该关节一半由滑膜、一半由各韧带联合,尤其有坚厚的骨间韧带,对防止骶骨前滑趋势起主导作用。

骶骨关节面的方向为向后向内,前宽后窄,因此,也不易向后脱位。

(2)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关节面和髂骨关节面构成。

骶椎的轴线与L5的轴线相交成110°角。

骶骨关节面覆盖一层较厚的玻璃软骨,而髂骨面的玻璃软骨则很薄,中年后,关节软骨上逐渐覆有一层纤维软骨,以后有的关节腔甚至完全阻塞。

其关节囊极薄,前方幸有髂腰韧带和骶髂前韧带加强。

儿童期骶骼关节面较为平坦,至青春期则关节面可见有凹凸不平的骨嵴及沟缝,直至成熟。

(3)骶髂关节周围重要的韧带有骨间韧骶髂后韧带、骶髂前韧带、骶腰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

髂腰韧带自L5连接骼嵴之后部。

由于L5在髂嵴平面之下,故该韧带作用犹如脊柱的吊床-样,可抵抗身体重量引起的剪力。

(4)腰骶关节与骶髂关节均为一斜行关节,形成腰骶关节角,正常为35度,外观似有使L5向前滑脱、骶骨下倾及尾骨上翘的趋势。

由于有关节突关节的交锁、椎间盘的衬垫及诸多韧带尤其是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及髂腰韧带的限制,而得以防止上述关节不稳或前滑倾向。

该关节活动范围小,持重力大。

由下肢经骶髂关节传递到脊柱的重力,关节能稍退让和协调,使震荡减轻。

腰骶关节是脊柱底层与骨盆最邻近的关节,负重力也大,也易导致外伤。

骶髂关节与腰骶关节损伤时,症状相互混杂,临床上应细心鉴别。

(5)骨盆有两个骶髂关节及一个耻骨联合,在运动中可减少震荡,还有保护骨盆内脏的功能。

在不良的体位及肌肉不平衡情况下,身体超量负重的劳力者或多产妇女会引起骶骼关节扭伤或韧带松弛,引发骨盆倾斜。

患侧为减轻疼痛,背部肌肉痉挛,引起脊柱侧弯。

同时患侧下肢置屈曲松弛位。

不能久坐久站,走路疼痛,睡眠翻身时困难。

耻骨联合对支撑骶髂关节有重要作用,往往会使骶髂关节韧带变得松弛,关节对外来的重力负担承受力降低,容易遭受损伤。

(6)骨盆内两侧的髂耻线和骶骨上缘形成真骨盆(或称小骨盆)的人口,内包藏直肠及泌尿生殖器官。

站立时,真骨盆前倾,其人口的平面与水平线成60°角。

女性的前倾大于男性,为了要取得平街所以加大了腰椎前凸的弧度,使臀部后翘而突出。

(7)骶管下部开口于骶骨裂隙,可通过此裂隙注射麻醉药液至硬膜外隙。

有人也在骶骨后孔注人麻醉药液,同样达到硬膜外隙阻滞的目的。

骶骨后孔的解剖位置应准确计算。

通常由骶骨下缘至S4后孔的距离为2cm,S4后孔与S3后孔之间为2cm,S3与s2及S2与s1之间均为2.5cm。

s1后孔与正中线距离为3cm。

骶骨裂晾的基底大都位于S5,尖部位于s4平面;一部分人的裂隙基底位于X1,少数人的裂隙后壁有缺损或全部敞开。

骶骨的发育变异较多,正常为5节,如腰椎骶化可有6节,骶椎腰化则只有4节,如X1与骶椎相合并则骶骨可多至7节。

3.骨盆关节及骶尾部疾患对邻近脏器及血管、神经的影响(1)骨盆内贴近骶髂关节前有大血管、神经丛、直肠及梨状肌经过。

当骶髂关节有疾患或外伤时可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直肠破裂、神经丛性腰腿痛或梨状肌受损引起的干性坐骨神经痛。

后两者虽然多表现为腰腿痛,但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与根性神经的腰腿痛也不一样,在诊断时要…一区别。

骶丛为腰骶干(L4,L5)及3个骶神经前股与S4神经前股之一半构成,列于骨盆后壁,在骶髂关节的前方分支有坐骨神经、阴部神经等。

骶丛另发小支,其前侧发出者有至股方肌神经(L4-5.S1)、闭孔内神经(L5.S1-2)及盆内脏神经(勃起神经S3-4),由骶丛后面发出的又有至梨状肌神经及盆膈肌之神经(S3-4)。

(2)髂内静脉及各脏器附近的静脉丛,均无静脉瓣膜。

椎管内主要在脊髓之前后,有一组很复杂的静脉,称为椎静脉。

它们管壁很薄。

在每一个椎间隙,这些静脉与骨盆腔、胸腹腔及肩胛带之静脉均有吻合。

当胸腹腔压力增大时,这部分静脉血就可能经过椎静脉上升至颅内静脉窦内,然后再经上腔静脉回至右心,这称为椎静脉系统。

椎静脉与盆腔内静脉的吻合,可以解释何以盆腔内的肿瘤细胞(或脓细胞)可以转移到骨盆之骨骼、脊椎及股骨,甚至可转移到脑部,但肝、肺并不一定有转移。

【手法操作】(一)前错位整复手法1. 操作方法(1)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于患侧(以右侧为例),左手五指自然分开呈半握拳状,大鱼际肌远端部及掌心按于患侧髂骨之髂前上棘处,手掌虎口朝下,拇指置于股外侧,其余四指轻扶于腹股沟处;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扶持膝关节下部(图42)。

(2)服患者自然屈膝并屈髋90°,然后两手用稳力垂直向骨盆骨后方冲击性推压,可重复2次,此刻手下会有髂骨移动的感觉,然后将患侧下肢伸直放平。

(3)医者用指压法点揉患者髂前上棘与下棘的股四头肌、缝匠肌肌起处,并以薄枕垫于患侧膝部下方。

以利骶骼关节稳定。

通常手法后,患者腰骶部和骶髂部会立刻感觉轻松,平卧位疼痛顿觉缓解。

2.手法要领(1)此法主要产生剪切应力,使患侧的髂骨向后平移而与骶骨之间的错位整复。

医者一手按压髂骨的定位必须准确,受力点要在髂前上,下棘处;另一手按压患侧膝部,作用力垂直沿着股骨向后推压,如此才能使骶髂关节整复。

(2)让患者下肢放松,医者两手要同时瞬间施压,做到稳健有力,恰到好处,切忌使用暴力。

3.注意事项(1)手法后患者须平卧片刻,仍在部下方垫入枕头,放松股四头肌与缝匠肌对髂骨的牵拉。

(2)对慢性患者,应在骶节处配合质导热疗法或者贴敷膏药,解除肌疼挛和韧带挛缩使受损害的肌肉与韧带得到修复。

(二)前旋位整复手法1.操作方法(1)患者仰卧位。

医者站立于患侧,两手按放位置同错位整复手法(图43A)。

(2)嘱患者自然屈膝并屈髋90°然后两手同步用稳力垂直向骨盆后方推压:继而扶膝部之手用力使髋关节充分屈曲,同时按髂骨之手向骨盆后下方旅压(图43B),使髂骨以骶髂中心部位为核心向后方旋转,从而达到关节整复。

此刻,可感觉到明显的骶髂关节松动。

(3)医者两手改位置拇指相对按住股大转子部,合大腿后外侧近端,托起坐骨结节(图43C)。

然后,令患者由髋膝屈曲变为伸直。

医者双手用力托推骨盆,使骶髂关节后旋。

(4)者用指法点患者绳肌内收大肌肌起与股四头肌、缝匠肌肌起处,并以薄枕垫于患侧膝部下方,以减轻上述诸肌对髂骨的牵拉,利于骶髂关节稳定。

2.手法要领(1)此法主要运用转力,使侧的后转与骶骨之间的错位复。

医者一手的骨按压定位必须准确,点受力要在髂前上,下装处;另一手按压电侧腰部,作用力垂直沿着股骨向后推压,如此才能使骶髂关节整复。

(2)让患者下肢放松,医者两手要同时瞬间施压,做到稳健有力,恰到好处,切忌使用暴力。

3.注意事项(1)手法后患者须平卧片刻,仍在膝部下方垫人枕头,放松股四头肌与缝匠肌对髂骨的牵拉。

(2)患在缝匠肌肌起下棘)和腘绳肌、内收大肌肌起处(坐骨结节)配合银质针导热疗法或者贴敷膏药,解除肌痉挛和韧带挛缩,使受损害的肌肉与韧带得到修复,取得远期疗效。

(三)后错位整复手法1.操作方法(1)患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髋膝屈曲。

医者面对患者站立于其背侧躯干部,以一手(与患侧为同侧)掌根及鱼际肌按放于骶髂关节后侧髂骨端,另一手掌心按放于患侧肩前部,呈推臀扳肩姿势(图44A)。

(2)嘱患者自然放松,然后两手同步反向(按髂骨之手向前推,按肩部之手向后扳)徐徐用稳力施压、待腰部脊柱与躯干扭转到适当程度时,按住骼骨之手用力向前推压,从而达到关节整复(图44B)。

此刻按压骼骨之手下可觉有明昱的骶骼关节松动感。

(3)医者用指压法点揉患者臀大肌、骶棘肌肌起处,其下腰部垫枕,以利骶髂关节稳定。

2. 手法要领(1)此手法主要运用剪切应力,使患侧的髂骨向前而与骶骨之间的错位整复。

医者一-手按压髂骨的定位必须准确,受力点要在髂后上、下棘处。

另一手向后扳肩要能带动躯干,使整个腰骶部制动。

(2)嘱患者下肢放松,医者两手要同时瞬间施压,做到稳健有力,恰到好处,切忌使用暴力。

3.注意事项(1)手法后,在患者下腰部下方垫入枕头,并须平卧片刻,以放松骶棘肌、臀大肌对髂骨的牵拉。

(2)对于慢性患者,应在骶棘肌、臀大肌肌起处(后上棘内缘及髂嵴后1/3)配合银质针导热疗法及中药熏洗或热敷,解除肌痉挛和筋膜挛缩,使受损肌肉与筋膜得到修复,取得远期疗效。

(四)后旋位整复手法1.操作方法(1)患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髋膝屈曲,患侧下肢屈膝伸髋位。

医者面对患者站立于其背侧下肢部,以一手(与患侧为对侧)掌根及鱼际肌按放于骶髂关节后侧髂骨端,另一手虎口向前握拿患侧下肢足踝部(图45A)。

(2)患自然两手同步反向按髂骨之手向前方推压,握拿足踝之手向后拉伸)徐徐施力,待患侧髋关节到伸展位时,医者两手瞬间用力反向施压,使髂骨向前下旋转,达到关节整复(图45BC)。

此刻按压髂骨之手下可觉有明显的骶髂关节松动感。

(3)用指压法点揉患者臀大肌肌起和腹内、外斜肌肌止,其腰部垫枕,以利骶髂关节稳定。

2.手法要领(1)此手法主要运用扭转应力,使患侧髂骨的髂后上棘向前上、髂前上棘向后下转动,使骶髂之间的错位整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