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52例诊治报告

合集下载

胆囊息肉样病变252例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

胆囊息肉样病变252例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

胆囊息肉样病变252例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黄建峰1费福林1朱峰2秦锡虎2(1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213003)(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3)【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病理特征。

方法对手术切除和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25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5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占同期胆囊切除的9.3%,其中胆固醇性息肉142例(56.3%),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104例(41.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6例( 2.4%);合并胆囊炎或胆囊结石182例(72.2%),合并急性胰腺炎3例(1.2%)。

结论①胆囊息肉样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②胆囊息肉样病变多合并胆囊炎或胆囊结石;③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合并急性胰腺炎;④胆囊腺瘤有癌变倾向;⑤胆固醇性息肉手术治疗应持慎重态度。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病理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胆管疾病广泛采用超声和T等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y f gallbladder,P LG)的发现率大为提高,约占胆囊疾病的5%~8%[1]。

笔者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2008年5月25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8年5月我们经B超检查并经手术治疗和病理切片证实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者252例。

其中男146例,女106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45.2±11.7)岁。

203例(80.6%)有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等症状,49例为健康体检行B超检查时发现,182例合并有胆囊炎或胆囊结石,3例合并有急性胰腺炎。

1.2影像学诊断本组252例均经B超检查诊断,诊断符合率%,5例(%)未被发现。

经过初次诊断到手术治疗的时间为半个月~6年,平均时间为年。

本组例经T 检查,诊断胆固醇性息肉例,非胆固醇性息肉6例,而病理量繁殖,最终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

而据使用中氧气湿化瓶微生物检测显示合格率并未每次均达100%。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内肿块或突起,常见于临床胆囊疾病中,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案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通过对一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旨在探讨该病例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路径,为临床医生提供可行的参考。

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60岁主诉:腹痛、恶心、呕吐病例分析:该患者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为60岁女性,无其他明显不适。

血常规、肝功能、胆红素等相关检查项目未见异常。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内可见1.5cm×1.2cm的息肉状结构。

医生考虑到此为胆囊息肉,拟定临床路径进行进一步诊疗。

临床路径分析:1. 临床表现分析:根据患者主诉腹痛、恶心、呕吐以及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的胆囊内息肉状结构,初步判断患者的症状可能与胆囊息肉相关。

但需进一步确诊胆囊息肉的性质及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 辅助检查:为明确患者的病情,应进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包括胆囊超声、胆固醇结晶筛查、胆囊功能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和胆囊壁的病理改变。

3. 确定治疗方案: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确定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

对于小于1cm的胆囊息肉,一般可选择观察、保守治疗。

而对于大于1cm的胆囊息肉,特别是有快速增长趋势或出现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手术切除。

4. 手术治疗:若患者的胆囊息肉符合手术指征,需安排手术治疗。

术前应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禁食禁水、输血安排、手术部位消毒等。

手术选择一般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需给予适当的镇痛、抗感染等治疗。

5. 术后复查及随访: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进行相关术后复查,包括胆囊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术后并发症监测等。

随访时间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但一般情况下应随访半年以上,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疾病复发情况。

结论:本文通过对一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阐述了胆囊息肉的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路径。

胆囊息肉样病变62例临床分析

胆囊息肉样病变62例临床分析
21 0 0年 9月第 4 8卷第 2 期 7

临床 探讨 ・
胆 囊息肉 样病变6例临床 2 分析
夏益 青
( 东莞市石碣人 民医院普 外科 , 广东东莞 5 3 9 ) 2 2 0 [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各 种类型的临床特征 , 提高临床诊断率 。方法 3 8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 中出现 6 9 2例胆 囊息 肉样病变 , 回顾性分析此 6 2例胆囊切除术的胆囊息肉样病 变病例 的临床 资料 , 比较各 种类 型的临床特征 。 结果 6 例 2
[ 关键词】胆囊息 肉样病变 ; 临床特征
[ 图分 类 号 】R 7 . 中 5 5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17 — 7 12 1 )7 19 0 6 文 A 文 6 3 9 0 (0 0 2 — 2 — 1
胆囊息 肉样病变 (abad r o p i ls nG L 是胆囊壁 gl l e l o i ,P ) l d p y d eo 向腔 内呈息 肉样突起 的一类病变 , 是普通外科较 常见疾病之一 ,
本组 6 2例胆囊 息 肉样病 变均来 自同期 因各种 病 因行 胆囊
切除手术 的 38例患者 , 9 占同期患者 的 1.8 其 中男性 3 5 %。 5 4例,
女性 2 8例 ,男女 比例为 1 1: 。患 者年龄 2 . 1 2 4~8 0岁 ,平 均 (7 4. 2±53岁 。无任何症状 , 在体检 中诊断者 2 .) 仅 8例 ; 上腹部饱 闷不适 , 或偶有 右上腹 隐痛及消化不 良者 2 3例 , 典型 的右上 有
2 结果
见表 1 。 ~3
表 1 渐 变 镜 组 和 单 焦 镜 组 戴 镜 前 屈 光 度
矫正视力 ≥1 。经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的单 纯近 . 0

胆囊息肉病变56例治疗与分析

胆囊息肉病变56例治疗与分析

HR,R P均 明显 高 于麻 醉 前 值 ( <00 ) P P .1 ,B组 同期无 明显 变化 。组 问 比较差 异显著 ( <0 、心 率 较单 纯 全 麻 组平 稳 ,全麻 药 及辅
助 药 用量 明显 减 少 ,手 术 结 束至 清 醒 和拔 管 的 时
云南医药 2 1 年第 3 01 2卷第 1 期
异 ,术 毕 至 清 醒 时 间 A组 3 . 50±1.m n 68 i,B 组
效地 阻断 手 术 区域 伤 害性 刺 激 所 引起 的脑垂 体 和
1. . n 0 6±5 mi,组 间 比较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6 P
00 );术 毕 至拔 管 时 间 A组 为 5 . 4 44 i ,B .1 02.2 . n - r a
手 术室 后 常 因精 神 紧张 ,环境 变 化 而 引起 血 压 升
高 。加 上一 些 高 龄患 者 机体 各 项 机 能呈 进行 性 退
化 ,心 肌 弹性 张 力 降低 ,心室 肥 大 或外 周 血 管 阻
传 导 ,使脑 垂体 和 肾上腺 髓质 分 泌儿茶 酚胺 减少 , 有效 降低 全麻 诱 导 及术 中 的应 激反 应 ,避免 麻 醉
关键 词 :胆 囊 息 肉样 病 变 ;胆 囊 癌 ;胆 囊 切 除 中 图分 类 号 :R 7 . 556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10 — 1 1 (0 1 O — 10 0 0 6 4 4 2 1) 10 0 — 2
收稿 日期 :2 1 一O —3 00 8 l
[]杭燕南 ,庄心 良,蒋豪 ,等 .当代麻醉学f 】 3 M .上海 :
上 海科 技 出版社 ,2 0 :9 2 9 2 0 2 5— 6 . [] 曹建 国 , 张 马 忠 ,杭 燕 南 ,等 .老 年 病 人 上 腹 部 手 术 4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黏膜上出现的息肉状病变,通常为良性病变,但也有少数可能会恶变。

本文将分享一个胆囊息肉的病例,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病例描述:患者,女性,65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右上腹不适,伴随恶心、胸闷等症状。

患者于医院接受检查,经超声波检测发现胆囊内出现一枚息肉状病变,大小约为1.5cm。

患者无其他明显疾病史,身体一般状况良好。

经过全面评估和综合讨论,医生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整体身体状况,医生决定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手术进行前,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了手术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手术过程顺利,胆囊完整地被切除,并送至病理学检查。

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患者虚弱,但是在规定的恢复期内,患者的恶心、胸闷等症状完全消失。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切除的胆囊标本中仅发现一枚良性息肉,没有发现癌变或其他异常。

患者随访半年后,并无出现复发的迹象,综合评估治疗效果良好。

讨论:胆囊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囊病变,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

对于较小的胆囊息肉,可以选择观察,但对于较大的息肉或存在恶变可能的情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病例分享的目的在于向医学界和公众普及胆囊息肉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更多胆囊息肉患者了解和处理自己的病情。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细致解释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效果评估也是必要的,以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治疗策略。

结论: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但其中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恶变。

对于患有较大的息肉或有恶变可能的患者,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其疗效良好并具有较小创伤。

针对每个个体患者,医生应进行全面评估和综合讨论,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分享和评估病例,可以为胆囊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对该病的重视和关注。

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分析

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分析

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分析作者:侯东升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6期[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征和诊疗。

方法:回顾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术后病理类型有胆固醇息肉40例,炎性息肉7例,单纯性腺瘤3例,乳头状腺瘤2例,腺肌样增生2例,癌变2例。

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严格选择。

[关键词]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5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b)-189-01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是一类向胆囊腔局限性隆起病变的总称。

PLG包括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是临床上常见的胆囊疾病,具有发病概率高,病情隐秘,不易发现,病情迁延,易于癌变等特点。

对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26~76岁,平均60.5岁,45~67岁占70.2%。

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年。

既往胆囊炎病史46例,胆囊结石10例。

1.2 临床表现有症状者42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多为间歇性胀痛或隐痛,其中7例有明显的一过性绞痛史,向肩背部或腰背部放射,伴腹胀、恶心、食欲欠佳等。

无症状者14例,在常规检查中无意发现10例,健康体检中查出4例。

体格检查中无明显体征者43例,右上腹或剑突下轻压痛者13例。

2例恶性变者均有右上腹轻度压痛。

1.3影像学检查B超检出49例,CT检出4例,其余3例在胆石症手术中发现。

单发者16例,多发者40例,直径大于10 mm者23例。

1.4治疗56例均采用胆囊切除术,对于息肉直径小(10 mm)、多个、有蒂的PLG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为首选。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胆囊息肉调研报告一、胆囊息肉概述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上增生的肿瘤样病变,通常表现为胆囊黏膜脱落、增生,形成息肉状突起。

胆囊息肉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不同的胆囊息肉有不同的形态、大小和性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胆囊息肉的病因胆囊息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慢性胆囊炎等均可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

一些研究还发现,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能与胆囊息肉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三、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胆囊息肉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多为偶然发现。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一些较大的胆囊息肉或合并炎症时,可出现急性胆囊炎、胆囊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四、胆囊息肉的诊断目前,超声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胆囊内息肉的形态、大小等特征,帮助医生判断胆囊息肉的良恶性。

另外,MRI、CT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有时还需要做胆囊镜检查,以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

五、胆囊息肉的治疗一般来说,小于1cm的良性胆囊息肉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大于1cm的胆囊息肉、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需要行胆囊切除手术。

对于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并发症的患者,还需处理相应的并发症。

六、胆囊息肉的预防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是预防慢性胆囊炎。

避免暴饮暴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饥饿等因素可以减少慢性胆囊炎的发生。

此外,要避免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有助于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

七、结语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病变,一般无明显症状,但有一定的恶变潜力。

临床上的胆囊息肉通常通过超声检查诊断,大小不同的胆囊息肉有不同的治疗要求。

预防慢性胆囊炎是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胆囊息肉有重要作用。

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60例诊断分析

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60例诊断分析

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60例诊断分析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

结果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多数是胆固醇性息肉,无血流信号、10 mm、蒂较宽、有血流信号。

结论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回声、大小、血供、能否移动等情况,可初步判断其性质,为临床提供依据。

标签:超声检查胆囊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向胆囊腔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的总称。

现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胆囊息肉样病变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4~70岁。

胆固醇性息肉4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6例,胆囊腺瘤6例,早期胆囊癌5例。

12方法和仪器应用SIMENSE S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 MHz。

患者禁食8 h后检查,常规取平卧位,必要时改变体位观察,清晰显示胆囊腔及其病灶,观察其形态、位置、大小及声像图特征,病灶局部放大,超声血流显像观察病灶内血供。

2结果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胆固醇息肉43例,好发于各个部位,≤10 mm,多发,局部囊壁正常,无血流,基底有蒂或窄胆囊腺肌样增生6例,常发于底部,单发,呈团块状,基底较宽,8~15 mm,无血流,局部囊壁增厚腺瘤6例,经常发于颈部或底部,呈结节状、息肉状,基底有蒂或较宽,7~16 mm,有少许血流,局部囊壁正常腺癌5例,经常发于颈部或底部,单发,呈团块状、息肉状,基底较宽,11~23 mm,有血流,局部囊壁增厚或正常。

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

3讨论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上包括胆囊腺肌样增生、胆固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及早期胆囊癌[1]。

超声不但能敏感发现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且能描绘病变的数目、大小、血供、回声、能否移动,并能对部分病变进一步定性。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下列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息肉52例诊治报告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手段、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

结果息肉呈单发者31例,多发者21例;息肉直径≤10 mm者35例,直径>10 mm者17例;术后胆囊病理组织学检查:胆固醇息肉41例,炎性息肉3例,腺肌增生1例,腺瘤5例,腺癌2例(分别为NevinⅠ期和Ⅱ期);合并胆囊结石7例,均为混合性结石。

全组5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B超为临床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也是最佳方法,治疗中应严格手术指征,避免行不必要的或预防性的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良性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术方式。

标签:胆囊息肉;胆囊癌;诊断;外科手术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由于手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1]。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常见和多发病变,对其诊断、治疗,特别是手术适应证的研究有较大意义。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27~82岁,平均53.2岁;病程5 d~12年。

1.2 临床表现
52例患者中,8例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

44例有右上腹疼痛,表现为隐痛、钝痛、胀痛或绞痛等。

其中41例有不同程度食欲下降,17例伴恶心或呕吐,23例有右上腹压痛。

1.3 辅助检查
全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其中12例加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结果提示,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不移动,后方无声影。

合并胆囊结石7例。

行CT增强扫描19例,MRI扫描4例。

1.4 手术方式
全组52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

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1例,开腹胆囊癌根治术2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步骤:①本组手术切口采用三孔法,分别选择在脐下缘或脐上缘、剑突下4 cm和右腋
前线肋缘下2~3 cm,先于脐部切口垂直穿刺置入Veress气腹针,连接CO2充气机,充入CO2建立气腹;②于脐部切口置入10 mm Trocar,经此插入腹腔镜镜头,探查腹腔情况及胆囊区病变情况,分别于剑突下和右腋前线肋缘下切口置入10 mm和5 mm Trocar,放入相应手术器械;③进一步探查胆囊病变,重点探查胆囊三角处解剖结构显露是否清楚,决定是否继续行腹腔镜手术或中转开腹手术,本组1例因胆囊三角处粘连严重,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④分离胆囊周围粘连组织,切开胆囊三角区的浆膜,分离显露胆囊动脉、胆囊管和肝总管,应注意分别从前后三角处辨别清楚胆囊管与胆总管的解剖关系,以避免误伤胆管;⑤分别夹闭、离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其中胆囊管残端应双重夹闭较为稳妥;⑥沿胆囊床电刀或超声刀剥离胆囊;⑦经剑突下切口或脐部切口取出胆囊标本,应避免胆囊破裂、内容物流出,污染腹腔或切口,特别对于良恶性尚不能完全诊断者,更应小心,以避免恶性肿瘤种植播散,必要时可使用标本袋,以减少污染机会;
⑧检查手术区野,胆囊床创面电凝烧灼,根据术区渗血、渗液及炎症情况,放置引流管,缝合各手术切口,解剖胆囊标本,怀疑有恶变者送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

本组1例快速病理检查提示恶性可能,即行开腹胆囊癌根治术;1例开腹手术,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恶性可能,亦行胆囊癌根治术。

本组2例胆囊癌分别为NevinⅠ期和Ⅱ期,均行胆囊及胆囊外2 cm肝楔形切除,并清除胆管旁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2 结果
息肉呈单发者31例,多发者21例;息肉直径≤10 mm者35例,直径>10 mm 者17例;术后胆囊病理组织学检查:胆固醇息肉41例,炎性息肉3例,腺肌增生1例,腺瘤5例,腺癌2例(分别为NevinⅠ期和Ⅱ期);合并胆囊结石7例均为混合性结石。

全组5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胆囊息肉并非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形态学的名称,是一类表现为向胆囊腔内呈局限性息肉样突起的病变的总称,这一诊断包含了良、恶性病变20余种。

我国大多数资料统计的发病率均为5%左右。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胆囊息肉的检出率日益升高[2]。

由于胆囊腺瘤样息肉被认为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较大,而迄今又无有效方法在手术前明确其类型,使临床大部分非胆囊腺瘤性息肉病变实施不必要的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3]。

因此,对胆囊息肉的术前鉴别诊断及手术指征的确定尤为重要。

3.1 胆囊息肉的诊断
相当一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临床表现,于体检时发现。

部分患者有右上腹疼痛及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道症状。

本组52例患者中,8例为体检时发现。

胆囊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其中B超检查具有价格低廉、无损伤、阳性率高、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可初步判断胆囊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

应用彩色多普勒还可显示病灶血流情况,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

但对于肿瘤性或非肿瘤性息肉的鉴别,特别是良性或恶性病
变的鉴别仍较困难。

若病灶为单发,基底较宽,低或中等回声,血流丰富,特别是直径>10 mm者,应作CT增强扫描,以期进一步明确病灶性质。

使用综合检查手段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王玲等[4]报道8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运用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术后胆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5%。

雷荣强等[5]运用超声造影,与病理结果对照,诊断准确率为90.6%。

近年来内镜超声(EUS)的运用越来越多,其采用高频探头,隔胃或十二指肠对胆囊进行扫描,使早期胆囊癌的检出率得到进一步提高[6]。

3.2 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
临床上通常将胆囊息肉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良性息肉样病变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和胆囊腺瘤等,其中胆囊腺瘤已证明潜在恶性。

然而大多数已切除的胆囊标本中,胆固醇息肉所占比例较高。

本组52例患者中,41例为胆固醇息肉,可见很大比例的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了不必要或预防性胆囊切除术。

而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具有排泄、贮存、浓缩胆汁和调节胆管压力的作用。

周智勇等[7]通过互联网检索CNKI、CBMdisc、维普数据库等,发现胆囊切除术可增加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

因此,严格掌握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各研究报告,根据胆囊息肉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其手术指征:①单发病灶,直径>10 mm,基底宽大,无蒂或蒂粗大,血流丰富者;②年龄>50岁;
③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胆囊结石者的胆囊癌发生率约比无结石者高7倍[8];④临床症状明显,且反复发作;⑤对于直径10 mm,具有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或术中解剖标本有怀疑恶变者,要常规行快速冷冻切片检查,以明其确病理性质。

如肿瘤局限于胆囊黏膜内,即NevinⅠ期,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犯至肌层或以上,即NevinⅡ期及以上者,应行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或扩大根治术。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59.
[2] 刘勇.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治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4):371-373.
[3] 陆奇峰,刘胜利.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的现状[J].浙江临床医学,2007,9(6):831-832.
[4] 王玲,王萍.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病案,2012,11(9):76-79.
[5] 雷荣强,贵玉,赵晶,等.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6(20):1589-1591.
[6] 石景森,孙学军.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的问题[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8,20(5):305-306.
[7] 周智勇,王勇,韩英.中国人群胆囊切除术与结肠癌关系荟萃[J].临床军医杂志,2007,36(3):343-345.
[8] 田志杰,杨勇,张勇,等.胆囊癌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1):21-23.
[9] 刘衍民.保留胆囊手术适应症与手术术式的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08,2(3):259-262.
[10] 宋钊,徐立友,刘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术1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2):115-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