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

合集下载

碳青霉烯中介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相关基因检测

碳青霉烯中介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相关基因检测

碳青霉烯中介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相关基因检测张霞;朱超望;王莹超;眭阳;尹娟【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rug resistance of Carbapenem-intermediate Enterobacteriaceae (CIE),and whether carrying carbapenemases gene. Methods 26 CIE isolates were collected from March 2015 to January 2017 in the North District of Affiliated SuzhouHospital,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drug resistance of these isola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 Carbapenemase genes KPC,NDM,IMP,VIM and OXA48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ults More than 80% of 26 CIE clinical isolates were resistance to ampicillin,cefazolin,ceftazidime. PCR detected 6 isolates carrying carbapenemase genes,including 4 isolates of KPC, 1 isolate of NDM and 1 isolate was IMP positive. Conclusion 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rate in carbapenems-intermediate Enterobacteriaceae was high,and the carbapenemases gene positive isolates were also account for a certain proportion,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linical monitoring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中介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intermediate Enterobacteriaceae,CIE)的耐药特性及其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北区分离的26株CIE,分析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筛选碳青霉烯酶基因KPC、NDM、IMP、VIM和OXA48基因.结果26株临床分离的CIE菌株中,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等药物耐受均达到80%以上,PCR法检测到6株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KPC 4株、NDM 1株、IMP 1株.结论碳青霉烯中介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率较高,且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菌株也占一定比例,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多重耐药细菌的监测.【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17(019)006【总页数】4页(P614-617)【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碳青霉烯酶基因【作者】张霞;朱超望;王莹超;眭阳;尹娟【作者单位】215008 苏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北区检验科;215008 苏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北区检验科;215008 苏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北区检验科;215008 苏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北区检验科;215008 苏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北区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R392.11肠杆菌科细菌为革兰阴性菌,是临床常见和易分离的病原菌,常引起患者严重感染和医院获得性感染。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㊃论 著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9455.2023.18.009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侯素君1,尹盟盟1,王均梅1,别海文1,梁永娟1,朱元祺21.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山东日照276800;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山东青岛266003摘 要:目的 探讨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 R E )的临床耐药性及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为医院C R E 菌株感染的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暴发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㊂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日照市中医医院临床患者标本中分离的77株C R E 菌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 C I M )和乙二胺四乙酸(E D T A )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e C I M )联合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 C R )扩增耐药基因并进行测序分型㊂结果 77株C R E 菌株主要分离自痰液,其次是尿液㊁胸腔积液;科室来源主要是颅脑外科㊁重症医学科㊁脑卒中监护室㊂C R E 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33株,大肠埃希菌15株,阴沟肠杆菌12株,其他细菌17株㊂C R E 菌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为97.4%,阿米卡星为44.2%,复方磺胺甲噁唑为39.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低于20.0%㊂m C I M 筛选碳青霉烯酶菌株的灵敏度为95.9%,特异度为100.0%㊂P C R 扩增结果显示49株C R E 菌株携带N D M 基因,24株C R E 菌株携带K P C 基因,1株C R E 菌株携带I M P 基因,3株未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基因测序比对确定耐药基因亚型分别为b l a K P C -2㊁b l a N D M -1㊁b l a I M P -4㊂结论 C R E 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㊁大肠埃希菌㊁阴沟肠杆菌为主,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主要为b l a K P C -2㊁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主要为b l a N D M -1,阴沟肠杆菌耐药基因主要为b l a N D M -1,临床需加强C R E 菌株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范其在医院内暴发流行㊂关键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 细菌耐药性; 耐药基因中图法分类号:R 446.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455(2023)18-2667-05A n a l y s i s o n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o f c a r b a pe n e m -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 b a c t e r i a*H O U S u j u n 1,Y I N M e n g m e n g 1,WA N G J u n m e i 1,B I E H a i w e n 1,L I A N G Y o n g j u a n 1,Z HU Y u a n qi 2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R i z h a o M u n i c i p a l H o s p i t a l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R i z h a o ,S h a n d o n g 276800,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Q i 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 266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p h e n o t y p e s a n d g e n o t y p e s of c a r b a p e n e m -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 (C R E )b a c t e r i a i n t h e h o s p i t a l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a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R E b a c t e r i a l s t r a i n s i n f e c t i o n a n d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o f t h e C R E b a c t e r i a l s t r a i n s i n f e c t i o n o u t b r e a k s .M e t h o d s S e v e n t y -s e v e n C R E s t r a i n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t h e c l i n i c a l p a t i e n t s s a m pl e s i n R i z h a o M u n i c i p a l H 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f r o m J u l y 2020t o J a n u a r y 2023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t h e b a c t e r i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d r u g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s w e r e c o n d u c t e d b y t h e f u l l a u t o m a t i c m i c r o b i o l o gi c a l a n a -l y z e r ,a n d t h e c a r b a p e n a s e p h e n o t y p e 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t h e m o d i f i e d c a r b a p e n e n a s e i n a c t i v a t i o n m e t h o d (m C I M )a n d E D T A m o d i f i e d c a r b a p e n e n a s e i n a c t i v a t i o n m e t h o d (e C I M ).T h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w e r e a m -p l i f i e d b y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P C R )a n d t h e s e q u e n c i n g w a s p e r f o r m e d .R e s u l t s S e v e n t y-s e v e n C R E s t r a i n s w e r e m a i n l y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t h e s p u t u m s p e c i m e n ,f o l l o w e d b y t h e u r i n e a n d p l e u r a l e f f u s i o n .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 s w e r e m a i n l y t h e 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 s u r g e r y,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m e d i c i n e a n d s t r o k e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A -m o n g th e C R E s t r a i n s ,t h e r e w e r e 33s t r a i n s o f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 ,15s t r a i n s o f 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12s t r a i n s o f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c l o a c a e a n d 17s t r a i n s o f o t h e r b a c t e r i a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t h e C R E s t r a i n s t o t i g a c y c l i n e w a s 97.4%,w h i c h t o a m i k a c i n w a s 44.2%,w h i c h t o c o t r i m o x a z o l e w a s 39.0%,a n d w h i c h t o o t h e r 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 d r u g s w a s l o w e r t h a n 20.0%.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 s p e c i f i c i t y o f m C T M f o r s c r e e n i n g c a r b a p e n a s e s t r a i n w e r e 95.9%a n d 100.0%,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P C R a m pl i f i c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49s t r a i n s o f C R E b a c t e r i a c a r -r i e d t h e N D M g e n e ,24s t r a i n s o f C R E b a c t e r i a c a r r i e d K P C g e n e ,1s t r a i n o f C R E b a c t e r i u m c a r r i e d I M P g e n e,㊃766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9月第20卷第18期 L a b M e d C l i n ,S e pt e m b e r 2023,V o l .20,N o .18*基金项目: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临床医学+X 科研项目(2019-3399);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2021年度院级科研立项项目(R Z Z Y 2021L C -09)㊂ 作者简介:侯素君,女,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病原微生物耐药监测及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㊂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 n d3s t r a i n s d i d n o t d e t e c t c a rb a p e n e n a s e g e n e.T h e g e n e s e q u e nc i n g c o m p a r i s o nde t e r m i n e d t h a t t h e s u b t y p e s of d r ug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w e r e b l a K P C-2,b l a N D M-1a n d b l a I M P-4.C o n c l u s i o n Th e C R E s t r ai n s a r e m a i n l y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a n d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c l o a c a e w i t h s t r o n g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T h e c a r b a p e n e m r e s i s t a n t g e n e o f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 i s i s m a i n l y b l a K P C-2,w h i c h o f 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i s m a i n l y b l a N D M-1,a n d w h i c h o f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c l o a c a e i s m a i n l y b l a N D M-1.C l i n i c s h o u l d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C R E s t r a i n s m o n i t o r i n g.T h e 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 d r u g s s h o u l d b e r e a s o n a b l y s e l e c t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r u g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r e s u l t s t o p r e v e n t i t s o u t b r e a k s a n d e p i d e m i c i n t h e h o s p i t a l.K e y w o r d s: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b a c t e r i a l r e s i s t a n c e;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当前,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其中尤以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 R E)引起的感染形势最为严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包括亚胺培南㊁美洛培南和厄他培南等,是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感染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之一㊂随着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1]㊂耐药细菌感染致住院时间延长㊁费用增加㊁病死率增高,在社区或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导致暴发流行,对婴幼儿㊁老年人和免疫缺陷者的威胁巨大㊂因此,探讨医院C R E菌株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可以为医院C R E菌株感染的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暴发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收集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日照市中医医院临床患者标本中分离的77株C R E菌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复分离的菌株㊂1.2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 T C C25922㊁肺炎克雷伯菌A T C C700603㊁大肠埃希菌A T C C700323㊁大肠埃希菌A T C C35218㊁肺炎克雷伯菌A T C C B A A1705㊁肺炎克雷伯菌A T C C B A A2146均由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㊂1.3仪器与试剂 V I T E K2C o m p a c 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㊁L a b n e t C1301-230E U型手掌形离心机(美国L a b n e t公司)㊁B i o-R a d M y C y c i e r型P C R扩增仪(美国B i o-R a d公司)㊁E p p e n d o r f5415R型台式高速离心机(德国E p-p e n d o r f公司)㊁北京六一D Y C P-31D N型琼脂糖凝胶电泳仪(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㊁B i o-R a d凝胶成像仪(美国B i o-R a d公司)㊁B i o-R a d电泳槽(美国B i o-R a d公司),2ˑA c c u r a t e T a q预混液(湖南艾科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D L2000D N A M a r k e r(日本T a K a R a公司),琼脂糖(日本T a K a R a公司),4S G e l-r e d核酸染料(香港B B I L i f e S c i e n c e C o r p o r a t i o n), W i z a r d G e n o m i c D N A P u r i f i c a t i o n K i t(美国P r o-m e g a公司),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 S B,杭州滨和微生物试剂公司),E t e s t条(温州市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头孢哌酮/舒巴坦㊁替加环素药敏纸片均为英国O x i d公司产品㊂1.4方法1.4.1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菌株分离与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2]进行,使用V I T E K2C o m p a c 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㊂药敏试验结果判断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 L S I)最新版标准判断,收集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肠杆菌目细菌药敏试验报告中亚胺培南㊁美洛培南最小抑菌浓度(M I C)ȡ4μg/m L或厄他培南ȡ2μg/m L(已用E t e s t条复核)的菌株[3]㊂1.4.2碳青霉烯酶表型确证试验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 C I M)操作步骤:参照C L S I2020年版M100操作标准,用1μL接种环挑一满环菌落,加入2 m L T S B肉汤中乳化,振荡10~15s,每管放入1张含10μg美洛培南的无菌纸片,确认纸片浸没于菌悬液中,35ħ孵育4h,将美洛培南纸片贴于已涂布大肠埃希菌A T C C25922悬液的MH平板,35ħ孵育18~ 24h,量取抑菌圈直径㊂乙二胺四乙酸(E D T A)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e C I M)操作步骤:另取一支试管,加入2m L T S B肉汤,再加入20μL0.5m o l/L E D T A溶液混匀,E D T A浓度最终为5mm o l/L㊂其余步骤同m C I M㊂m C I M判断标准:美洛培南抑菌圈直径为6~15mm或直径16~18mm但抑菌圈内有散在菌落时,为碳青霉烯酶阳性;抑菌圈直径ȡ19 mm,为碳青霉烯酶阴性;抑菌圈直径为16~18mm 或直径为19mm但抑菌圈内有散在菌落,则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碳青霉烯酶,为碳青霉烯酶不确定[4]㊂e C I M判断标准:e C I M与m C I M结果比较,美洛培南抑菌圈直径相差ȡ5mm为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美洛培南抑菌圈直径相差ɤ4mm为金属β-内酰胺酶阴性,待测菌株产丝氨酸蛋白酶㊂1.4.3基因检测煮沸裂解法提取D N A模板,采用P C R扩增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扩增条件为94ħ预变性5m i n;94ħ变性30s,52ħ退火40s,72ħ延伸50s,共35个循环;72ħ再延伸10m i n㊂扩增后产物取10μL通过1.5%琼脂凝胶电泳30m i n,最终在凝胶成像仪上观察结果㊂引物信息见表1,引物序列查阅文献[5]获得,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并进行相应的测序分析,与目的基因㊁阳性对照条带位置的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测序,基因序列在h t t p://b l a s t.n c b i.n l m.n i h.g o v/b l a s t.c g i进行比对,确定耐药基因亚型㊂1.5统计学处理采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提供的W h o n e t5.6软件收集药敏试验结果,使用S P S 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㊃866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9月第20卷第18期 L a b M e d C l i n,S e p t e m b e r2023,V o l.20,N o.1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1 P C R 扩增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引物引物引物序列(5'-3')目的基因产物长度(b p )N D M -F G G T T T G G C G A T C T G G T T T T Cb l a N D M 621N D M -RC G G A A T G G C T C A T C A C G A T C I M P -FG G A A T A G A G T G G C T T A A Y T C T C b l a I M P 232I M P -RG G T T T A A Y A A A A C A A C C A C C K P C -F m C G T C T A G T T C T G C T G T C T T Gb l a K P C 798K P C -R m C T T G T C A T C C T T G T T A G G C G V I M -FG A T G G T G T T T G G T C G C A T A b l a V I M 390V I M -RC G A A T G C G C A G C A C C A G O X A -48-FG C G T G G T T A A G G A T G A A C A C b l a O X A -48438O X A -48-RC A T C A A G T T C A A C C C A A C C G2 结 果2.1 C R E 菌株的种类与临床分布 77株C R E 临床分离株中,肺炎克雷伯菌33株(42.9%)㊁大肠埃希菌15株(19.5%)㊁阴沟肠杆菌12株(15.6%)㊁弗劳地枸橼酸杆菌7株(9.1%)㊁雷氏普罗威登斯菌3株(3.9%)㊁产气肠杆菌3株(3.9%)㊁奇异变形杆菌2株(2.6%)㊁产酸克雷伯菌2株(2.6%)㊂77株C R E 菌株来源标本以痰液和尿液为主,其中分离自痰液33株(42.86%)㊁尿液30株(38.96%)㊁胸腔积液6株(7.79%)㊁穿刺液5株(6.49%)㊁脑脊液2株(2.60%)㊂77株C R E 菌株的科室分布:颅脑外科23株,重症医学科10株,脑卒中监护室9株,急诊科6株,泌尿外科6株,肺病科5株,肝胆胰脾科3株,胸外科3株,脑病科2株,心血管内科2株,骨六科2株,康复科2株,髋膝骨科1株,风湿肾病科1株,妇科1株,肿瘤科1株㊂2.2 C R E 菌株药敏试验结果 77株C R E 菌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 S B L s )的检出率为100.0%,对替加环素敏感性最高(97.4%),其次为阿米卡星(44.2%)㊁复方磺胺甲噁唑(39.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低于20.0%㊂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为80.0%,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分别为48.5%和50.0%㊂见表2㊂表2 C R E 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抗菌药物总计(n =77)耐药敏感肺炎克雷伯菌(n =33)耐药敏感大肠埃希菌(n =15)耐药敏感阴沟肠杆菌(n =12)耐药敏感阿米卡星55.844.251.548.520.080.050.050.0头孢唑啉100.00.0100.00.0100.00.0100.00.0头孢吡肟89.610.487.912.180.020.091.78.3头孢替坦94.85.290.99.193.30.7100.00.0头孢呋辛100.00.0100.00.0100.00.0100.00.0妥布霉素83.116.969.730.386.713.391.78.3庆大霉素79.219.963.636.480.020.091.78.3亚胺培南100.00.0100.00.0100.00.0100.00.0氨曲南80.519.597.03.020.080.083.316.7美洛培南100.00.0100.00.0100.00.0100.00.0呋喃妥因98.81.293.96.154.446.6100.00.0头孢曲松100.00.0100.00.0100.00.0100.00.0头孢他啶100.00.0100.00.0100.00.0100.00.0环丙沙星98.71.3100.00.093.30.7100.00.0左氧氟沙星89.610.484.815.286.713.391.78.3复方磺胺甲噁唑61.039.036.463.680.020.050.050.0氨苄西林100.00.0100.00.0100.00.0100.00.0替加环素2.697.40.0100.00.0100.00.0100.0头孢哌酮/舒巴坦96.13.993.96.193.30.7100.00.0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100.00.0100.00.0100.00.0100.00.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0.00.0100.00.0100.00.0100.00.02.3 耐药基因扩增结果 77株C R E 菌株中74株产碳青霉烯酶,3株未检出㊂其中,3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20株携带K P C 基因,12株携带N D M 基因,1株未检出碳青霉烯酶,主要产K P C (60.6%);15株大肠埃希菌中12株携带N D M 基因,3株携带K P C 基因,主要产N D M (80.0%);12株阴沟肠杆菌携带N D M 基因(100.0%);7株耐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携带N D M 基因(100.0%);3株雷氏普罗威登斯菌中2株携带N D M 基因,1株未检出碳青霉烯酶;3株产气肠杆菌中1株携带N D M 基因,1株携带K P C 基因,1株未检出碳青霉烯酶;2株产酸克雷伯菌中1株携带N D M基因,1株携带I M P 基因;2株奇异变形杆菌携带N D M 基因㊂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中N D M 占66.2%(49/74),K P C 占32.4%(24/74),I M P 占1.4%(1/74)㊂琼脂电泳图见图1~3㊂2.4 碳青霉烯酶表型试验结果 74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C R E 菌株,其中71株m C I M 试验阳性,3株m C I M 试验均阴性,m C I M 筛选碳青霉烯酶菌株的灵敏度为95.9%,特异度为100.0%㊂m C I M 阳性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32株,大肠埃希菌15株,阴沟肠㊃966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9月第20卷第18期 L a b M e d C l i n ,S e pt e m b e r 2023,V o l .20,N o .1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杆菌12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7株,奇异变形杆菌2株,产气肠杆菌1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雷氏普罗威登斯菌1株㊂m C I M 结合e C I M 试验初步判断产金属β-内酰胺酶51株(m C I M 阳性,e C I M 阳性),产丝氨酸蛋白酶20株(m C I M 阳性,e C I M 阴性)㊂ 注:M 为D L 2000D N A 标志物;1为b l a N D M 阳性对照;2为b l a N D M阴性对照;3~16为临床菌株b l a N D M阳性㊂图1 P C R 扩增菌株b l a N D M基因的电泳图注:M 为D L 2000D N A 标志物;1为b l a K P C 阳性对照;2为b l a K P C阴性对照;3~17为临床菌株b l a K P C阳性㊂图2 P C R 扩增菌株b l a K P C基因的电泳图注:M 为D L 2000D N A 标志物;1为b l a I M P 阴性对照;2为b l a I M P阳性对照;4为临床菌株b l a I M P 阳性;3㊁5~12为临床菌株b l a I M P阴性㊂图3 P C R 扩增菌株b l a I M P 基因的电泳图2.5 基因测序 耐药基因扩增结果将与目的基因㊁阳性对照条带位置的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测序,基因序列在h t t p://b l a s t .n c b i .n l m.n i h .g o v /b l a s t .c gi 进行比对,确定耐药基因型为b l a K P C -2㊁b l a N D M -1㊁b l a I M P -4㊂3 讨 论C R E 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耐药威胁之一,我国C R E 的流行情况也比较严重㊂中国C H I N E T 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表明,2005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目细菌保持着较高的抗菌活性,耐药率低于2%;到2010年,耐药率明显上升,达到5%;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已高达10%[6]㊂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全国平均为10.1%[7],2021年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上升到23.1%[8],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最常见的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9]㊂因此,快速㊁准确地检测本院耐药菌是否产碳青霉烯酶,了解C R E 菌株基因分型对于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至关重要㊂本研究77株C R E 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占42.9%,大肠埃希菌占19.5%,阴沟肠杆菌占15.6%,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占22.0%,与陆书华等[10]㊁崔超琼等[11]的研究结果接近;主要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中N D M 占66.2%(49/74),K P C 占32.4%(24/74),I M P 占1.4%(1/74)㊂C R E 菌株主要分离自痰液㊁尿液㊁胸腔积液,也可分离自脑脊液㊁血液㊁穿刺液等,说明耐药株引起的感染并不仅限于呼吸㊁泌尿系统,还可能引起颅内㊁血流㊁胸腔等多部位感染,其感染的广泛性应引起临床重视㊂C R E 菌株科室分布主要是颅脑外科㊁重症医学科㊁脑卒中监护室,这与重症监护室患者病因的复杂性㊁病情危重㊁免疫力低下㊁糖皮质激素和高效广谱抗菌药物长期应用,以及侵入性操作治疗较多有关㊂本研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7株C R E 菌株对青霉素类㊁头孢菌素类㊁头霉素类耐药率均为90%以上,与王珍珍等[12]研究结果一致,临床应慎重经验用药,对替加环素㊁阿米卡星㊁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分别为2.6%㊁55.8%㊁61.0%[13],临床可选择这些药物治疗感染者㊂按照A m b l e r 分子分类方法可将碳青霉烯酶分为3类:(1)A 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以K P C 为主,该酶活性可被阿维巴坦抑制,产酶菌株通常仅对替加环素㊁多黏菌素或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2)B 类金属β-内酰胺酶,以N D M 型金属酶为主,该酶活性不能被阿维巴坦抑制,产酶菌株通常仅对替加环素㊁多黏菌素敏感,少数菌株对氨曲南敏感;(3)D 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以O X A -48为主,常见于儿童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该酶活性可被阿维巴坦抑制,产酶菌株通常仅对替加环素㊁多黏菌素或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㊂C R E 感染的治疗具有挑战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㊁耐药表型或基因分型㊁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㊂本研究利用C L S I 推荐的m C I M 和e C I M 试验联合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m C I M 筛选碳青霉烯酶菌株的灵敏度为95.9%,特异度为100.0%[1],与之符合,结合e C I M 试验初步判断产金属β-内酰胺酶51株,产丝氨酸蛋白酶20株㊂m C I M 试验操作简单,成本低,不需要特殊试剂,灵敏度和特异度高,适合所有微生物室开展㊂m C I M 与e C I M 联合检测筛选碳青霉烯酶表型,对临床选择用药具有重要意义㊂P C R 扩增结果显示,77株C R E 菌株中74株产㊃076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9月第20卷第18期 L a b M e d C l i n ,S e pt e m b e r 2023,V o l .20,N o .1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碳青霉烯酶,3株未检出,而E S B L s的检出率为100.0%,可能为高产头孢菌素酶(A m p C)或高产E S-B L s合并外膜孔蛋白缺失或变异以及细菌外排泵系统改变所致[14]㊂目前常见的碳青霉烯酶为K P C㊁V I M㊁N D M㊁I M P和O X A,国内以K P C㊁N D M和I M P为主[15]㊂本研究77株菌株主要流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依次为N D M(66.2%)㊁K P C(32.4%)和I M P(1.4%),以N D M和K P C为主[16]㊂河南部分地区和海南省5家综合医院收集的C R E菌株中,主要的耐药基因型也是N D M[17-18],本研究耐药基因K P C 的检出率低于N D M,77株C R E菌株中,仅有1株耐碳青霉烯产酸克雷伯菌检出I M P基因㊂97.0% (32/33)的肺炎克雷伯菌㊁100.0%(15/15)的大肠埃希菌,100.0%(12/12)的阴沟肠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㊂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携带K P C-2基因[19],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主要携带N D M-1基因,与陆书华等[10]报道一致㊂K P C和N D M耐药基因均可由质粒介导,通过菌株自身克隆以及不同菌种间水平转移,是C R E流行激增的主要原因㊂K P C-2和N D M-1可水解绝大多数β-内酰胺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不同之处在于K P C-2为丝氨酸蛋白酶,水解氨曲南,能被新型酶抑制剂阿维巴坦所抑制,而N D M-1为金属酶,不水解氨曲南,不被阿维巴坦㊁韦博巴坦等抑制㊂总之,C R E呈现广泛耐药甚至全耐药的特征,使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导致感染患者病死率高㊂实验室应快速鉴别产碳青霉烯酶菌株,选择早期快速筛查的方法,加快开展联合药敏试验,有效降低C R E感染患者的病死率[20]㊂临床医生应掌握医院C R E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基因㊁细菌耐药情况,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院感防控部门需加强监督检查,共同遏制C R E菌株在不同患者和不同区域间流行播散,降低医院C R E感染发生率㊂参考文献[1]喻华,徐雪松,李敏,等.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报告规范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0,20(6):671-680.[2]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60-851.[3]C e n t e r s f o r D i s c a s e C o n t r o l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C D C).F a c i l i-t y g u i d a n c e f o r c o n t r o l o f 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t e r i a c e a e(C R E)[E B/O L].[2023-04-15].h t t p s://w w w.c d c.g o v/h a i/p d f s/c r e/c r e-g u i d a n c e-508.p d f.[4]C l i n i c a l a n d L a b o r a t o r y S t a n d a r d s I n s t i t u t e.P e r f o r m a n c es t a n d a r d s f o r a n t i m i c r p 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M100-S30[S].W a y n e,P A,U S A:C L S I,2020.[5]P O I R E L L,WA L S H T R,C U V I L L I E R V,e t a l.M u l t i-p l e x P C R f o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a c q u i r e d c a r b a p e n e m a s e g e n e s [J].D i a g n 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 D i s,2011,70(1):119-123.[6]周宏伟,胡燕燕,张嵘.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方法[J].检验医学,2020,10(35):971-973. [7]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8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0,17(1):1-10.[8]胡付品,郭燕,朱德妹,等.2021年C H I N E 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2,22(5):521-530.[9]T Z O U V E L E K I S L,MA R K O G I A N N A K I S A,P S I C HO-G I O U M,e t a l.C a r b a p e n e m a s e s i n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 a n d o t h e r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a n e v o l v i n g c r i s i s o f g l o b a ld i me n s i o n s[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R e v,2012,25(4):682-707.[10]陆书华,李晓哲,刘凌云,等.山东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感染特征及耐药基因分析[J].检验医学, 2020,35(8):757-762.[11]崔超琼,周义正,李承彬,等.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和分子特征[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 2455-2459.[12]王珍珍,赵战勤,常永超,等.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b l a K P C的分子特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0(19):857-863.[13]杨玉琪,刘家云,徐修礼,等.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1-5.[14]刘家旭,汪志勇.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流行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20,44(4): 543-546.[15]孙艳.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4):2011-2016.[16]王素梅,张键东,王宇凡,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分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7): 2566-2570.[17]L I U C,Q I N S,X U H,e t a l.N e w d e l h i m e t a l l o-β-l a c t a-m a s e1(N D M-1),t h e d o m i n a n t c a r b a p e n e m a s e d e t e c t e di n 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c l o a c a e f r o m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C h i n a[J].P L o S O n e,2015,10(8):e0135044.[18]苏屿,李天娇,龙文芳,等.海南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基因分析[J].中国抗菌药物杂志,2018,43(9): 96-100.[19]冯渐焘,陈爱文,李笃军,等.携带b l a K P C-3基因肺炎克雷伯菌新生儿分离株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 24(9):1453-1457.[20]丁丽,陈佰义,李敏,等.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联合药敏试验及报告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3,23(1):80-90.(收稿日期:2023-05-23修回日期:2023-07-26)㊃176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9月第20卷第18期 L a b M e d C l i n,S e p t e m b e r2023,V o l.20,N o.1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ST826—2023____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WST826—2023____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ICS11.020CCS C 05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826—2023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Standard for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arbapenem-resistantEnterobacterales2023-08-20发布2024-02-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管理要求 (2)5医疗卫生机构的预防策略 (2)6患者识别和管理 (4)7环境及物品管理 (7)8 防控措施的监督、管理和质量评价 (8)9 暴发的应急处理 (8)前 言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宗志勇、乔甫、王辉、孙同文、吴安华、刘运喜、俞云松、卓超、高晓东、张秀月。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要求,包括管理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防策略、患者识别和管理、环境及物品管理、防控措施的监督管理和质量评价、暴发的应急处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512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24 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卫医政发〔2009〕73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主动筛查结果及分析

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主动筛查结果及分析

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主动筛查结果及分析细菌耐药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其中迅速增加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是目前临床需要重点关注的耐药菌。

CRE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对美罗培南、多利培南、亚胺培南或厄他培南任何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如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多利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4mg/L,或对厄他培南≥2mg/L,其中天然对亚胺培南非敏感的细菌(摩根菌、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则需要参考其他的碳青霉烯类药物的MIC值;2.证实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由于CRE菌株还携带有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的基因,所以其对抗菌药物呈广泛耐药甚至全耐药的特征,这使得临床的抗感染治疗或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主动筛查可尽早发现CRE肠道定植,提前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CRE感染率和病死率,本研究计划回顾性分析某专科医院试点开展的CRE主动筛查项目的筛查结果及进行CRE主动筛查患者的病历,并对CRE筛查阳性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以此对CRE主动筛查的开展和医院感染防治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1年11月某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血液科、神经外科进行CRE主动筛查的患者。

纳入开立CRE主动筛查医嘱并采集肛拭子标本,进行检验并有详细完整的报告。

通过医院his系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CRE筛查的结果、标本采集方式、筛查的频次、感染的危险因素、耐药机制、药物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2 结果2.1检出率2021年8月至2021年11月共检测97人,阳性13人。其中男57例,女40例,年龄18-80(53.67±1.29)岁。

2.2 菌种分布13株CRE中大肠埃希菌8株、费氏柠檬酸杆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产气肠杆菌1株。2.3 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出的13株CRE中,12株CRE对粘菌素、替加环素均敏感,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6.67%,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为33.33%,对多西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均为58.33%,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5.00%。2.4 CRE的药物治疗13例主动筛查出CRE的患者中,2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CRE感染,并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药物治疗,见表1。表1 CRE感染情况与治疗药物选择感染菌株例数治疗药物选择大肠埃希菌(厄他培南耐药)1美罗培南(s)1g q8h(mic为1ug/ml)+万古霉素1g q12h产气肠杆菌(厄他培南,美罗培南耐药)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s)2g(mic为1ug/ml)q12h+磷霉素4g q8h3 讨论本研究中血液科筛查阳性率最高,与指南[1]指出血液科因患者存在原发性的免疫缺陷及接受的化疗、放疗等治疗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CRE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其他科室更高的结果相符合。但重症医学科的送检人数最多阳性率仅为6.1%,分析原因可能与该院重症医学科患者多为手术后和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为主所致。在本研究中仅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入住ICU、患有患有血液肿瘤等免疫力低下的疾病和CRE定植这4种危险因素与患者主动筛查结果阳性有关,而其余4种指南认为可能导致CRE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本研究主动筛查结果阳性无关。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选择的是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有9位患良性肿瘤,其余88例均是恶性肿瘤患者,这和研究[2]中统计的某肿瘤专科医院中恶性肿瘤患者占总体的73.35%相符,说明肿瘤专科医院中多数患者都具有恶性肿瘤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因所患癌症种类不同,所需的检查和治疗也不同,导致侵入性检查治疗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进行的,目前而言肿瘤患者的常规治疗会导致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大多都存在近期进行过手术治疗和既往住院或长期住院的危险因素,所以在肿瘤专科医院中存在因肿瘤患者的特殊性导致与目前诊治指南在感染CRE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所以在肿瘤专科医院开展CRE主动筛查时,应该选择存在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入住ICU、患有血液肿瘤免疫力低下和CRE定植这4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开展主动筛查。本研究中所筛查出的CRE均对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这与诊疗指南里所述的体外药敏实验中敏感度高的抗菌药物相符合,但是本研究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率只有33.33%与指南不相符,根据检验科提供资料该院CRE主要耐药基因型为KPC-2和NDM-1,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于产NDM的CRE无效,所以建议该院不将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作为经验性治疗CRE的药物。虽然指南[3]并不推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常规使用在CRE感染患者中,但是本研究中两位CRE感染患者并不是所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都耐药,均选择了最低抑菌浓度值为1ug/ml的敏感抗菌药物,避免了高级别抗菌药物的滥用。

中国2017—2018年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中国2017—2018年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收稿日期] 2020-06-30[作者简介] 王青(1995-),女(汉族),山东省龙口市人,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抗菌药物药效研究。

[通信作者] 李耘 E mail:liyun19702@sina.com犇犗犐:10.12138/犼.犻狊狊狀.1671-9638.20217706·论著·中国2017—2018年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分析王 青,李 耘,郑 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 100034)[摘 要] 目的 分析中国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方法 对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2017—2018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中收集的CRKP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检测CRKP中碳青霉烯酶基因和其他广谱、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基因携带情况。

结果 共筛选出129株CRKP,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包括多粘菌素E、替加环素、磷霉素氨丁三醇、米诺环素,敏感率分别为80.62%、79.07%、51.16%、51.16%,其余药物敏感率均低于46%。

PCR及测序结果显示,112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主要为犫犾犪KPC 2基因(77.52%)和犫犾犪NDM基因(8.53%),3株(2.33%)同时携带犫犾犪KPC和犫犾犪NDM基因。

犫犾犪TEM基因检出率为51.94%(67/129),均为犫犾犪TEM 1;犫犾犪SHV基因检出率为64.34%(83/129),主要为犫犾犪SHV 12基因(27.91%,36/129);犫犾犪CTX M基因检出率为53.49%(69/129),分别为犫犾犪CTX M 9(43.41%)和犫犾犪CTX M 15(10.08%),其中4株(3.10%)同时含犫犾犪CTX M 9和犫犾犪CTX M 15基因。

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菌株中,80.36%(90/112)同时携带ESBLs基因,32.14%(36/112)同时携带2种或以上ESBLs基因。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2023版解读课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2023版解读课件
案例一
某三甲医院成功控制耐药肠杆菌感染,通过改进监测、加强隔离和手卫生等措施 ,有效降低感染率。
案例二
某社区医院采取简单有效的防控措施,如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加强消毒等,成功 遏制耐药肠杆菌传播。
其他医院耐药肠杆菌感染控制案例分享
案例一
某妇幼保健院通过培训、宣传和教育等手段提高医护人员防 控意识,有效控制耐药肠杆菌感染传播。
耐药菌感染防控的未来趋势和展望
加强耐药菌监测 和抗菌药物管理
未来需要加强耐药菌监测, 及时发现和掌握耐药菌流行 趋势,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管 理,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 使用。
推广新的防控技 术
针对耐药菌防控,需要推广 新的防控技术,如采用抗菌 肽、噬菌体等新型抗菌制剂 ,同时加强基因编辑技术的 研究和应用。
有利于提高医疗机构对CRE感染的防控意识和 能力,减少CRE的传播和感染
有利于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诊疗效 果
有利于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维护公共卫 生安全
02
标准正文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 检疫机构和有关研究机构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预防控 制和监测。
新标准的亮点和特点
强调了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多学 科协作和分级分类处理原则。
规范了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为 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突出了预防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包括目标性 监测、手卫生、环境清洁和消毒、隔离等。
提出了临床治疗建议,针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 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水平。
耐药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耐药肠杆菌的传播途径
耐药肠杆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的手部传播等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介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介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介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种非典型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对控制耐药菌、产酶菌感染及免疫缺陷者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

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用方式都是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存在于细胞浆膜上的蛋白,分两类,一类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的活性,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另一类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

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此药的作用靶位,亚胺培南与PBP2的亲和力很强,结合后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而且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5.5~8.5)的影响。

美罗培南能迅速渗透入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孢菌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

抗菌药物出现,总是伴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虽然刚开始使用时,细菌的耐药性相当低,对常见病原菌的敏感率很高,但碳青霉烯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一样,在临床应用后即出现耐药菌株。

目前临床上已出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菌株。

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伴高水平beta-内酰胺酶的持续产生外膜的通透性对药物进入菌体至关重要,抗生素可以通过通道蛋白直接扩散进入胞内,并到达菌体内的相应作用部位,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现状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现状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 烯类药物耐药现状
contents
目录
• 肠杆菌科细菌概述 • 碳青霉烯类药物介绍 •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
现状 •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的
影响 • 应对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
性的策略与措施
01
肠杆菌科细菌概述
肠杆菌科细菌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肠杆菌科细菌是一类常见的肠道病原 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碳青霉烯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 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膨胀、变形死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碳青霉烯类药物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膜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 细菌死亡。
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抗菌谱
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抗菌 活性
加强耐药性监测与预警
建立全国性的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和预 警耐药性趋势。
强化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公共卫生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确保耐药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提高医务人员对耐药性的认识和警惕性,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确保及时发现和报告耐药 菌株。
针对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抗生素使用指 南需要不断更新,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
抗生素管理政策调整
政府和医疗机构需要加强抗生素管理,制定更为严 格的抗生素使用规定,以遏制耐药性的发展。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提高
公众需要增强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提 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
05
应对肠杆菌科细菌碳青 霉烯类药物耐药性的策 略与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
概述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多种严重感染疾病。

然而,近年来发现了一些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株,这些细菌携带了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导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它们失去了原有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介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较强的杀菌作用。

常见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曲松等。

它们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
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是细菌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耐药机制。

这些基因编码的酶可以降低抗生素对细菌的杀菌作用,从而使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抗性。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包括KPC、NDM、VIM等。

KPC
KPC(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碳青霉烯酶。

它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之失去杀菌活性。

由于KPC基因的存在,导致一些临床常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感染该基因的细菌株无效。

NDM
NDM(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是一种金属酶,也是目前已知最广泛分布于不同细菌属中的碳青霉烯酶。

NDM能够降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由于NDM基因的存在,使得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了高水平的耐药性。

VIM
VIM(Verona integron-encoded metallo-beta-lactamase)是一种金属酶,也属于碳青霉烯酶家族。

VIM基因编码的酶能够降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VIM基因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广泛存在,对临床治疗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细菌群落中传播。

其中,质粒介导的水平转移是主要传播机制之一。

质粒是一种环状DNA分子,在细菌中能够自主复制和传递。

当含有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质粒进入新的宿主细菌后,宿主细菌也会获得相应的耐药性。

此外,转座子介导的水平转移也是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

转座子是一种DNA序列,能够在基因组中跳跃移动,并将其携带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转移到新的位置。

此外,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还可以通过突变获得。

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演化,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使得细菌产生新的抗性。

对策与展望
面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应对。

首先,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

及时发现和监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传播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流行趋势和传播途径。

其次,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手卫生、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等措施可以减少细菌感染和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的传播。

另外,推动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也是关键。

通过开发新型抗生素或改良现有抗生素,可以克服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带来的挑战。

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传播。

结论
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特点、传播途径以及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通过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感染控制措施以及推动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我们有望有效预防和控制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传播,保障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 Nordmann, P., Naas, T., & Poirel, L. (2011). Global spread of 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7(10), 1791-1798. 2. Bush, K., & Jacoby, G. A. (2010). Update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β-lactamase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54(3), 969-976. 3. Pitout, J. D., Nordmann, P., & Poirel, L. (2015). Carbapenemase-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 key pathogen set for global nosocomial dominance.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59(10), 5873-58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