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试题库现代文学部分(试题)一、填空题(每空一分)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生于( )年于( )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赞赏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 )和伟大的( )”。

2.鲁迅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收历史小说8篇,多是在“( )”基础上,“( ),”“( )”的古今融合之作。

3.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多收在《》中,部分篇幅较长的文章则收在《》里。

他前期的杂文集有《》、《》、《》和《》四本。

4.鲁迅后期杂文集有《》、《》、《》、《》、《》、《》、《》、《》、《》、《》等十本。

5.郭沫若原名( ),“沫若”是他( )年开始发表新诗时期的笔名。

6.五四以后郭沫若写了三个历史剧《》、《》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

7.除《女神》外,郭沫若还出版了《》、《》、《》等诗集,1928年写的《》,显示了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8.郭沫若除了诗歌集之外,还有自传体小说《》等小说绩。

9.“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和《》等五部大型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谕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10.胡适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出版于( )年( )月。

他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剧本。

11.叶绍均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

( )称其为“扛鼎之作”。

12.许地山的《》等作品借异域写故土,表现了较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而他30年代以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和《》则标志着他走上了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著名散文《》是其性格的自我写照。

13.王统照早期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幻灭;后来的《》则写了血和泪,对黑暗现实进行暴露和控诉;30年代的长篇《》展显了3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广阔画面。

14.冰心著名的小诗集是《》和《》,作品以较少的诗行表现一种感情意境充满了对( )、( )和( )的歌颂。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八、、;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当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参考资料1.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新中国文学。

2.自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3.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 伤痕文学” ,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 反思文学” 。

4.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5.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6.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9.80 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10.80 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11.80 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云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12.80 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13.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被划为“右派” 。

14.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 ,他在“文革”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

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2、三突出:三突出也是江青一伙在对社会主义文学批判时,对“样板戏”“创作经验”的总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帮派“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最早出现于《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

它的内容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伤痕文学:是指文革结束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一批中青年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文革给他们这一代人所带来的伤害,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伤痕文学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思想取向上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首开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将军吟》《芙蓉镇》等。

4、反思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发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

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向为对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全面反思。

它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和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

5、寻根文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将视野转向对文化的关观,特别是表现出对传统的眷顾。

1984年冬,京沪等地的中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聚会杭州就此展开了讨论,并集中探讨了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的问题。

当代文学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简称,它于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京召开,它的召开标志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两只文艺大军的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

“双百方针”:在1956年2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宣布“在艺术方面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针之一。

主要成果:1、它鼓舞了作家的创作热情, 2、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等主张。

3、出现了一大批作品三突出:1968年5月,于会永提出,江青、姚文元通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点:(1)在表现对象上,注目社会政治运动,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

(2)在艺术构思上,追求史诗效果。

一是所反映的是民族重大历史事件;二是主人公均为英雄;三是鸿篇巨制。

(3)艺术风格上,以肯定生活,歌颂革命与斗争的豪迈乐观为主导风尚。

(4)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强调阶级属性。

(5)在作品形式上,以民族化与大众化为艺术追求。

(6)在创作方法上,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不可违逆的法门。

(7)在创作队伍上,以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为骨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一)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二)塑造具有高尚品质,远大目标和求实精神的理想化的新人形象(三)浪漫的基调1,歌颂党和领袖时的感激与虔诚2,赞美新人新事新风尚时的激动与兴奋3,展示生活矛盾时的轻松与豪迈。

“山药蛋派”:在赵树理创作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小说流派,它起源于40年代,形成于50,60年代,主要代表有赵树理,马烽,孙谦,胡正等,由于都是山西作家,又有大体相近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情趣,现实主义态度,敢于直面现实。

文学史上称为“山药蛋派”或“山西派”,有时也被称为“火花派”。

郭小川诗歌的主要特点:(一)鲜明而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战斗精神;(二)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富于哲理;(三)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四)艺术形式上的多方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以下哪位作家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诞生?

A. 茅盾 B. 巴金 C. 老舍 D. 赵树理 答案:D 2.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以下哪位作家的作品?

A. 王蒙 B. 张抗抗 C. 贾平凹 D. 阿来 答案:A 3. 以下哪部作品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A. 《班主任》 B. 《天云山传奇》 C. 《平凡的世界》 D. 《白鹿原》 答案:A 4. 以下哪位作家被誉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A. 北岛 B. 舒婷 C. 顾城 D. 海子 答案:C 5. 以下哪部作品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A. 《红高粱》 B. 《古船》 C. 《平凡的世界》 D. 《白鹿原》 答案:B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______。 答案:1949年 2. “十七年文学”是指从______到______的文学创作。

答案:1949年、1966年 3.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班主任、天云山传奇 4.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北岛、顾城、舒婷 5.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古船、红高粱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特点。 答案:①歌颂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②强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③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④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 简述“伤痕文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答案: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反思历史,关注现实问题。意义: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

3. 简述“朦胧诗派”的创作特点。 答案:①注重诗歌的形式美;②强调诗歌的象征、隐喻、暗示手法;③关注个体心灵,抒发个人情感;④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时代变迁。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整理一、.第一次文代会1.名词解释: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评价:(1).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2).对当代文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3).确立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

(4).确立了政治对文艺的直接领导。

二、文坛“三公案”1.1951年开展了对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1952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是高潮。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批判的高潮从艺术审美范畴变为政治范畴,从纯粹的学术领域转为政治斗争。

这次批判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题型:1.填空(15分)2.名词解释(4/20分)3.简答(3/30分4.赏析(15分)5.论述(1/20分)二:知识点:1.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的标志---1949年7月全国文代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0年代三大规模文艺批判运动是---《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胜利者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成了唯一高昂的声音。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政治抒情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新政权及其领袖人物的直接歌颂上,这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中所没有的因素,大约先是抗战环境促使一部分诗人对灾难中的祖国的颂扬,进而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间文艺中出现了对地方政权和领袖人物的颂扬;4. 把这种政治抒情诗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胡风创作于1949年底到1951年初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时间开始了》。

5.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这是一篇奇异的手记式的散文。

6.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被看作是新的战争文化规范下当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

7. 茹志娟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

她对战争的关怀和理解都别具一格,她的独特的视角:不在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进退胜败,而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8.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9.“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创作背景:“双百方针”提出后,它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达叙述人的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主人公是林震。

11. 老舍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正红旗下》属于其最为成熟的作品。

在艺术造诣上几乎超过了他以前任何小说。

12.穆旦的《神的变形》是一出小小的诗剧,可是其内涵包涵了历史的各种权利运作的机密,诗剧有四个人物:神、魔、权利、人。

13. 食指:诗歌知青第一人。

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赵振开的小说《波动》标志着年轻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

14. 70年代,在年轻一代中萌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

黄翔属于最早的诗艺探索者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在文革前已开始。

15.三只报春的燕子是指: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16. 文革后文学是以批判文革、揭露社会弊病的“伤痕文学”作为其开端的,这正是“五四”新文学现实战斗精神再度高扬的标志。

17.顾城《一代人》写于1979年,这首小诗总共只有短短的两行,它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

18.1979年《人民文学》刊登的茹志娟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家不再像“伤痕文学”作家那样直接表现痛苦的历史和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努力,对“文革”这场历史灾难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入。

19.改革文学的发轫期:1979年夏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的脱颖而出。

20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中,凝聚着丰富的人生内容与社会变动的诸多信息。

主人公:高加林。

21.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①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②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③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

22.文化寻根:⑴时间:1985年崛起;⑵发展的原因:是1985年的文化热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国家意志和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得到较顺利地发展。

⑶文化寻根的方向: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

23.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80年代中期的马原、莫言、残雪等的崛起。

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24. 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论界定,最早是由《钟山》杂志社完成的。

其主动倡导并提出了新写实小说这个名称。

并在理论上将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5.方方的《风景》是新写实小说中最贴切自然主义方式的作品。

26.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的是王朔。

其代表作有:《动物凶猛》、《顽主》、《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等。

27.被称为“中国摇滚第一人”的是崔健。

代表作:《一无所有》。

28.90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

29.宣示了女性写作的开始是:翟永明大型组诗《女人》。

30.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比较早的并且也是相当成熟的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是:翟永明在1984年完成了她的第一个大型组诗《女人》,其中二十首抒情诗均以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

31.海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麦地.32.“文革中新诗歌的第一人,为现代主义诗歌开拓了道路”——食指。

33.最早的诗艺探索者之一——黄翔。

34.王安忆的“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岗上的世纪》有意突出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舍弃了一切外加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

刘恒的小说《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又比王安忆的创作更进一步消除了人性中精神的因素,把全部的笔墨都集中于对“食色”的描写上。

35、零度写作:即所谓“消解激情”的写作,也就是评论界所归纳的,新写实小说取消了作家的情感介入,以一种“零度态度”来反映现实。

36、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新历史小说取材限制在民国时期。

三:名词解释:1.潜在写作:这个词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这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作家们自觉地创作,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

2.政治抒情诗:其特点是内容上直露的表白诗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以标语口号来代替感情的抒发成为一种风尚,诗歌变成一种战歌,主题由赞颂新生活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赞扬,艺术上,诗歌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浅薄的比兴象征,托物意志的方法大量运用,典型的标志是“红日,青松,红旗,井冈山,天安门等”被赋予了政治含义,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象征符号,这类诗歌的盛行,是这个时期更大的诗歌现象,与建国初期诗歌相比,前者注重现实的变化,后者注重精神的发扬!3.《百合花》:短篇小说,茹志娟早期作品,写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②写作动机: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③特质:清淡、精致、美丽,在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

4.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5.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6.白洋淀诗派: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其社会起源和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文革”经历,,是这一代青年人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想通过文学的方式得以解决。

历史机遇在他们身上体现为怀疑——觉醒——思考的历程。

个人价值和命运的思考既带有精神贵族的多愁善感,也带有落难英雄的狂傲不羁,独醒者的恐惧与孤独为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涂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7.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

舒婷、顾城、北岛、杨炼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8.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9.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10.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