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号

煤层号
煤层号

采矿证指定的开采煤层为8,9,10,16#煤层;划定矿区范围内可采煤层为8,9,10号煤层,从表4—1可以看出,可采煤层中:9号煤层可采为9—2号煤层,16号煤层中可采为16—2号煤层,因此本核实报告只对上述4个煤层进行叙述。

二。指定开采煤层分述

1,8号煤层

赋存于下二叠统P1SX1地层上部,,煤层厚度0.90—1.97米,平均厚度1.49米,区域属主要开采煤层,煤矿范围属全区可采煤层。

三。煤层

一,含煤性

该区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共含煤20层,自上而下编为1—19号。上石炭统太原组第一岩段含14,15,16,17,18,19号煤层,称丙煤组,14号煤层为薄煤层或煤线,只个别点可采,16号煤层全区发育,为主要可采煤层,15,17—1号煤层属局部可采煤层,18号煤层为薄煤层,局部沉积。第二岩段含11,12,13号煤层,下二叠统山西组第一段含7,8,9—1,9—2,10号煤层,称乙煤组,其中7号煤层为薄煤层及煤线,局部沉积,9—2,10号煤层全区较发育,为全区主要开采煤层,8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第二岩段含5,6号煤层,第三,四岩段含2,3,4号煤层,称甲煤组,为薄煤层或煤线,仅个别点可采。

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71.83米,平均煤层总厚15.01米,含煤系数8.7%,煤层结构属复杂至简单。

煤矿范围内含煤14层,煤层厚度,可采情况,煤层间距见表4—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点号X坐标Y坐标

1

1,4382820.00 36408000.00

2,4382820.00 36407000.00

3,4383200.00 36407000.00

4,4383200.00 36407460.00

5,4383675.00 36407450.00

6,4383610.00 36406657.00

7, 4384720.00 36406610.00

8, 4384550.00 36407325.00

9, 4384165.00 36407370.00

10, 4383320.00 36408000.00

剔除16号煤层面积

1,4383200.00 36407460.00

2,4383200.00 36407000.00

3,4382820.00 36407000.00

4,4382820.00 36407540.00

该矿有以下批文:

一. 采矿证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正本)

(1)经济类型:私营独资企业

(2)有效期限:叁年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

2.开采矿种:煤

3.开采方式:露天开采

4.生产规模:30.00万吨/年

5.矿区面积:1.4013平方公里

二,煤炭生产许可证

1.开采煤层:8,9—1,9—2,10,16—1,16—2

2.开拓方式:公路开拓

3.采煤工艺:间断工艺

4.生产能力:30万吨/年

5.设计采区回采率:90%

6.有效期限:2008年1月3号至2009年4月26日

三。营业执照

1.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

2.经营范围及方式:煤炭生产,销售

四。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

1.有效期限:2007年12月19日至2009年12月19日

煤层气基础知识

1.1. 煤层气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从矿产资源的角度讲,煤层气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含量>85%),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储集在煤层气及其临近岩层之中的,可以利用开发技术将其从煤层中采出并加以利用的非常规天然气。 对煤层气而言,煤层既是气源岩,又是。煤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特殊的岩石力学性质,因而使煤层气在贮气机理、孔渗性能、气井的产气机理和产量动态等方面与常规天然气有明显的区别(详见表1.1),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表1.1 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基本特征的对比 特征煤层气常规天然气 气藏类型层状的沉积岩局部圈闭 气源自生外源 储基层岩性有机质高度富集的可燃有积岩,易受 入井液、水泥等的伤害几乎是100%的无机质岩石,不易受伤害 双重空隙结构煤基质块中的孔隙是主要的孔隙,占 总空隙体积德绝大部分;裂隙系统是 天然气裂隙,占总空隙体积的次要部 分,它们基本上等间距分布,并使煤 具有不连续性主要发育于石灰岩、白云岩,页岩及致密砂岩中。天然裂隙(包括节理、裂隙、溶道、洞穴等)将粒间孔隙分割成一个个方块,裂隙是随机分布的 气体的贮存气体的绝大部分贝吸附在煤的内表面 上,孔隙空间中很少或没有游离气气体以游离态贮集在岩石的孔隙空间中 流动机理在基质中的流动是由浓度梯度引起的 扩散,然后由于压力梯度的作用在裂 隙中引起渗滤流动是由压力梯度引起的层流,并服从达西定律;在近井地带可出现紊流 气产出机理解吸-扩散-渗流在气体自身的压力梯度作用下流动 气井生产状况气产量随时间而增加,直至达最大值, 然后大降。起初主要产水,气水值随 时间而增大气产量开始最大,然后随时间而降低。起初,很少或者没有水产出,但气水值随时间而减少 机械性能由于煤具有脆性和裂隙较发育,因而 是一种较弱的岩石,这使钻井的稳定 性较差,并影响水力压裂的效果。在 一定条件下,可采用特殊的洞穴完井 技术。杨氏模量在700MPa范围内岩石较坚硬,通常钻井的稳定性不成问题。杨氏模量在7000MPa范围内 储层性质易被压缩,孔隙体积压缩系数在 0.01MPa-1范围内,因而孔隙度、渗透 性对应力较敏感,在生产期间有明显 的变化压缩性很小,孔隙体积压缩系数在10-4MPa-1范围内,孔隙度、渗透性在生产期间的变化不明显 资料来源:张新民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2002年

博斯坦煤矿主要概况

博斯坦煤矿概况 一、地质条件概况 1)矿井概述 博斯坦煤矿位于托克逊县城西北方向,与托克逊县城直距约63km,距克尔碱镇18km,行政区划属托克逊县管辖。井田东西长约3.3km,南北宽约1.9km,面积6.5096km2。 井田内含可采煤层3层,自上而下编号为4-2、3-3上和3-3煤层,煤层总厚0-13.89m,平均总厚7.12m。其中,4-2为全区可采煤层,3-3上和3-3为大部可采煤层,各可采煤层特征见下表。 表1 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2)4-2#煤层条件 4-2#煤层位于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上段(J1b2),井田内共有13个钻孔控制,可采点13个。煤层赋存面积3.20km2,可采面积3.20km2,可采面积占赋存面积的100%,属全区可采煤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煤层总厚 5.61- 6.62m,平均总厚6.09m。煤层不含夹矸,结构简单。煤层顶底板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4-2#煤层属较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 3)3-3#煤层条件 3-3#煤层位于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下段(J1b1),井田内共有13个钻孔、7个巷道点控制,可采点19个,可采点连续分布,点可采指数95.0%。煤层赋存面积3.88km2,可采面积3.66km2,可采面积占赋存面积的94.3%,属大部可采煤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煤层总厚0-8m,平均总厚3.70m;有益总厚0-8m,平均有益总厚3.62m;可采厚度0.71-8m,平均可采厚度3.81m。煤层含夹矸0-3,结构简单-较简单。煤层顶底板岩性以粗砂岩、砂砾岩为主,局部为粉、细砂岩和泥岩。3-3#煤层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 4)顶板条件 4-2#煤层顶板为粉、细砂岩,岩石块体干密度2.20-2.76g/cm3,平均 2.58g/cm3;岩石吸水率1.17- 3.46%,平均1.99%;天然状态抗拉强度 0.16-7.60MPa,平均3.31MPa;饱和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7.01-43.20MPa,平均22.42MPa;软化系数0.24-0.84,平均0.44;RQD值0-45.6%,平均18.5%;岩体质量指标(M)0-0.66,平均0.14。岩石属软弱岩类,岩石质量为劣的,岩体完整性差,岩体质量分级中等,岩体分类Ⅲ,遇水软化性强。 3-3#煤层底板岩性多为灰白色粗砂岩、中砂岩和粉砂岩,局部细砂岩,岩石块体干密度2.54-2.80g/cm3,平均2.64g/cm3;岩石吸水率1.39-2.78%,平均2.01%;天然状态抗拉强度0.23-7.68MPa,平均2.72MPa;饱和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24.40-48.10MPa,平均32.68MPa;软化系数0.33-0.75,平均0.52;RQD值0-40%,平均为13.28%;岩体质量指标(M)0-0.64,平均0.15。岩石属半坚硬岩类,岩石质量为极劣的,岩体破碎,岩体质量分级中等,岩体分类

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

文章编号:1005-6157(2010)01-038-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 第20卷第1期2010年3月Vo l.20 N o.1 March 2010 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 特征及煤层对比 文超武,李全海,方招信,袁 健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 安徽淮北 235000) 摘 要: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的G 2、G 1煤层;山西组的D 2、C 2、C 1煤层,其中D 2煤层多被岩浆岩穿插侵蚀变为天然焦,C 2、C 1煤层仅在井田南部出现。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了煤层在纵向和横向的起伏变化、褶曲和断层构造,无疑对今后井田的开采是有指导意义的。 关键词: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对比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东南部,东邻萧县,南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该井田位于永城复式背斜的北部倾没端,东邻蒋河复式向斜。含煤地层呈走向北东—近东西,向北倾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为5°~18°,沿走向及倾向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波状起伏,形成一些规模不等的次级向斜和背斜(图1)。 朱楼井田含煤岩系主要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1x )、山西组(P 1s )。山西组含煤2~5组,总厚度2.15~7.17m ,含煤系数为3.55,主要煤层集中在该组下部,含煤三组(C 1、C 2、D 2)、C 1、C 2煤层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为局部可采煤层;D 2煤层被岩浆岩侵蚀变为天然焦,下部为D 2,上部为D 2(上),为较稳定偏复杂煤层。E 煤层不可采,主要分布在矿区西部。下石盒子组含煤2~6组,总厚度1.39~4.18m ,含煤系数3.04,主要煤层集中在该组下部,含煤三组(F 、G 、H ):F 、H 煤层一般不可采,G 煤组有G 1、G 2两个分层, 在整个井田都比较稳定,基本都可采,是本井田最主要可采煤层。 1 可采煤层 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为G2、G1两个煤层;D2煤层受火成岩侵蚀,煤层变薄或变成天然焦,只有部分可采;C2、C1煤层在矿区北部沉缺,主要分布在南部,为局部可采煤层。 G2煤层:两极厚度0~1.79m ,平均厚度0.78m 左右,属薄煤层,可采厚度0.70~1.79m ,可采平均厚度1.01m ,见煤点79个,其中可采见煤点49个,占62%,可采面积10.88km 2,面积可采指数36.68%。见18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夹矸厚0.02~0.65m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45.64%,变化中等为较稳定煤层。煤质为贫瘦煤、焦煤、瘦煤和贫煤。煤层顶板为泥岩、粉砂岩或细粒砂岩,砂岩顶 图1 朱楼井田地质纲要图 Fig. 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Zhulou well field 4 收稿日期:2009-09-08作者简介:文超武(1958-),男,安徽砀山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

煤层压力

图4一13突出孔洞的形成过程(a)及震动波实测曲线图(b) 了较硬的煤体或地应力与瓦斯压力降低不足以破坏煤体;二是突出孔道被堵塞,其孔壁由突出物支撑建立起新的拱平衡或孔洞瓦斯压力因其被堵塞而升高,地应力与瓦斯压力梯 度不足以剥离与破碎煤体。但是,这时突出虽然停止了,而突出孔周围的卸压区与突出的煤涌出瓦斯的过程并没有停止,异常的瓦斯涌出还要持续相当长时间。 2)地应力与瓦斯压力在突出过程中的作用 地应力、瓦斯压力和含量在突出过程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可以是不同的。在通常 情况下,突出的激发阶段,破碎煤体的主导力是地应力(包括重力应力、地质构造应力、采动引起的集中应力以及煤吸附瓦斯引起的附加应力等),因为地应力的大小,通常比瓦斯 压力高几倍,而在突出的发展阶段,剥离煤体靠地应力与瓦斯压力的联合作用,运送与粉碎煤炭是靠瓦斯内能。根据对若干典型突出实例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在突出过程中瓦 斯提供的能量比地应力弹性能高3~6倍以上[80]。压出和倾出时煤体的最初破碎的主导 力也是地应力。在极少数突出实例中也可以看到瓦斯压力为主导力发动突出的现象,这 时需要很大的瓦斯压力梯度与非常低的煤强度。突出煤的重要力学特征是强度低和具有 揉皱破碎结构,即所谓“构造煤”。这种煤处于约束状态时可以储存较高的能量,透气性锐减形成危险的瓦斯压力梯度;而当处于表面状态时,它极易破坏粉碎,放散瓦斯的初速度高、释放能量的功率大,因此当应力状态突然改变或者从约束状态突然变为表面状态时容易激发突出。 地应力在突出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激发突出I二是在发展阶段中与瓦斯压力梯度联合作用对煤体进行剥离、破碎;三是影响煤体内部裂隙系统的闭合程度和生成新的裂隙、控制着瓦斯的流动、卸压瓦斯流和瓦斯解吸过程,当煤体突然破坏时,伴随着卸压过程、新旧裂隙系统连通起来并处于开放状态,顿时显现卸压流动效应,形成可以携带破碎煤的有压头的膨胀瓦斯风暴。 。瓦斯在突出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在某些场合,当能形成高瓦斯压力梯度(例 如2 MPa/cm)时,瓦斯可独立激发突出,在自然条件下,由于有地应力配合,可以不需要这样高的瓦斯压力梯度就可以激发突出;二是发展与实现突出的主要因素。在突出的发 展阶段中,瓦斯压力与地应力配合连续地剥离破碎煤体使突出向深部传播;三是膨胀着的具有压头的瓦斯风暴不断地把破碎的煤运走、加以粉碎,并使新暴露的突出孔壁附近保持着较高的地应力梯度与瓦斯压力梯度,为连续剥离煤体准备好必要条件。就这个意义上说,突出的发展或终止将取决于破碎煤炭被运出突出孔的程度,及时而流畅的运走突出物会促进突,出的发展,反之突出孔被堵塞时,突出孔壁的瓦斯压力梯度骤降,可以阻止突出的发展,以致使突出停止下来。

煤层按倾角分类

煤层按倾角分类: 近水平煤层< 8 缓(倾)斜煤层 8 ~ 25 中(倾)斜煤层 25 ~ 45 急(倾)斜煤层> 45 按厚度分类: 薄煤层< 1.3m 中厚煤层 1.3 ~ 3.5m 厚煤层> 3.5m 稳定性分类: 稳定煤层 较稳定煤层 不稳定煤层 极不稳定煤层 评价煤质的常用指标:水分( W )、灰分( A )、挥发分( V )和固定碳( FC )、发热量( Q )、胶质层厚度( Y )、粘结指数( Gr.l )、含矸率。 中国煤的分类。 工业储量,可采储量,远景储量,设计损失煤量的概念。 A 、 B 、 C 、 D 级储量,煤炭储量分类表。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常用的采掘工程图。 2. 煤田的划分 煤田、井田的概念。煤田划分为井田的原则及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井田储量、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以及三者之间关系: 我国各类矿井服务年限的要求。储量备用系数 K 的含义及取值。井型的概念。 井型分类。 大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 、 150 、 180 、 240 、 300 、 400 、 500 万 t/a 及 500 万 t/a 以上的矿井; 300 万 t/a 以上的矿井为特大型矿井。 中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45 、 60 、 90 万 t/a 。 小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9 、 15 、 21 、 30 万 t/a 。 3. 井田内的再划分 常用井巷名称及含义。阶段、水平、开采水平的概念。 井田划分为阶段和水平,阶段内再划分:采区式和带区式划分。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的确定。阶段再划分为带区的条件。采区和带区的开采顺序。 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 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回采巷道的概念及范围。 4. 井田开拓 井田开拓及开拓方式的概念。开拓方式按井筒形式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 立井开拓:立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立井单水平分带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分带式开拓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斜井开拓: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斜井井筒的布置及适用条件,底板穿层斜井和顶板穿层斜井。 平硐开拓:平硐的形式:走向平硐和垂直走向平硐。两者的适用条件。 三种开拓方式比较和综合开拓。 5. 井田开拓中几个问题分析 上、下山开采的概念。上、下山开采在掘进方面、运输方面、排水方面通风方面的不同特点及其优缺点。下山开采的适用条件。 水平高度的概念。影响开采水平高度的主要因素。开采水平高度的确定。 开采水平大巷包括阶段运输大巷和阶段回风大巷。根据煤层数目和间距不同,阶段运输大巷有分煤层运输大巷、分组集中运输大巷及集中运输大巷。各种大巷布置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井筒位置确定原则。

煤层基本情况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 1、1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顶部,下距6号煤层43.97-76.31m,平均55.94m。煤层厚度0-1.27m,平均0.83m。不含夹石,结构简单。顶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偶为细粒砂岩。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度变化趋势为北薄南厚,变化无规律。其可采范围主要集中于井田中南部及东部,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2、6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上段下部,下距9+10号煤层43.50-59.15m,平均53.02m。煤层厚度0-2.58m,平均1.29m。一般不含夹石,仅个别点含一层夹石,结构简单。顶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最厚点见于井田东南部的HS9-3号钻孔,厚度达2.58m。厚度变化趋势为西薄东厚,北薄南厚。厚度变化较有规律,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3、9+10号煤层 号煤层3.02-17.46m,平均10.90m。煤层厚度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下距10 下 0-4.12m,平均2.12m。含0-3层夹石,结构简单—复杂。顶板一般为泥岩和石灰岩。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偶见细粒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极大,最厚点见于井田南部的HS4-2号钻孔,厚4.12m,在井田

北部边界的HS5-1号钻孔附近则尖灭,厚度变化无规律,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4、10 号煤层 下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部,下距11号煤层2.32-7.06m,平均3.99m。煤层厚度0-2.86m,平均1.02m。含0-1层夹石,结构简单。顶底板多为泥岩和粉砂岩,偶为细粒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小,北部及南部边界附近均出现尖灭点。最厚点见于井田东北部的HS补3号钻孔,厚2.86m,厚度变化无规律。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5、11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下部。煤层厚度0-1.99m,平均1.46m。不含夹石,结构简单。顶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偶为细粒砂岩。 二、组合特征 井田内各煤层结构及其组合特征明显,易于对比。 1号煤层为结构简单的薄煤层,不含夹石。 6号煤层为结构简单的薄—中厚煤层,含0-1层夹石。 9+10号煤层为结构简单—复杂的薄—厚煤层,含0-3层夹石。 号为结构简单的薄—中厚煤层,含0-1层夹石。 10 下 11号煤层为结构简单的薄—中厚煤层,不含夹石。 三、煤的物理性质 1号、6号煤层:黑色,强玻璃光泽,断口参差状,裂隙发育,条带状结构。 号煤层:黑色,强玻璃光泽,断口阶梯状,裂隙较发育,条带状9+10号、10 下 结构。11号煤层:黑色,强玻璃光泽,断口阶梯状,裂隙不发育,条带状结构。 煤质特征表

煤层术语

附录一:本规程主要名词解释 薄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m以下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3.5m以下的煤层。 中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3.5m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3.5~10m的煤层。 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3.5m以上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10m以上的煤层。 近水平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8°以下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5°以下的煤层。 缓倾斜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8°~25°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5°~10°的煤层。 倾斜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25°~45°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10°~45°的煤层。 急倾斜煤层地下或露天开采时倾角在45°以上的煤层。 近距离煤层煤层群层间距离较小,开采时相互有较大影响的煤层。 井巷为进行采掘工作在煤层或岩层内所开凿的一切空硐。 水平沿煤层走向某一标高布置运输大巷或总回风巷的水平面。 阶段沿一定标高划分的一部分井田。 区段(分阶段、小阶段)在阶段内沿倾斜方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主要运输巷运输大巷、运输石门和主要绞车道的总称。 运输大巷(阶段大巷、水平大巷或主要平巷)为整个开采水平或阶段运输服务的水平巷道。开凿在岩层中的称岩石运输大巷;为几个煤层服务的称集中运输大巷。 石门与煤层走向正交或斜交的岩石水平巷道。 主要绞车道(中央上、下山或集中上、下山)不直接通到地面,为一个水平或几个采区服务并装有绞车的倾斜巷道。 上山在运输大巷向上,沿煤岩层开凿,为1个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按用途和装备分为:输送机上山、轨道上山、通风上山和人行上山等。 下山在运输大巷向下,沿煤岩层开凿,为1个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按用途和装备分为:输送机下山、轨道下山、通风下山和人行下山等。 采掘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总称。 阶檐台阶工作面中台阶的错距。 老空采空区、老窑和已经报废的井巷的总称。 采空区回采以后不再维护的空间。 锚喷支护联合使用锚杆和喷混凝土或喷浆的支护。 喷体支护喷射水泥砂浆和喷射混凝土作为井巷支护的总称。 冻结壁交圈各相邻冻结孔的冻结圆柱逐步扩大,相互连接,开始形成封闭的冻结壁的现象。 止浆岩帽井巷工作面预注浆时,暂留在含水层上方或前方能够承受最大注浆压力(压强)并防止掘进工作面漏浆、跑浆的岩柱。 混凝土止浆垫井筒工作面预注浆时,预先在含水层上方构筑的,能够承受最大注浆压力(压强)并防止向掘进工作面漏跑浆的混凝土构筑物。 冲击地压(岩爆)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 主要风巷总进风巷、总回风巷、主要进风巷和主要回风巷的总称。 进风巷进风风流所经过的巷道。为全矿井或矿井一翼进风用的叫总进风巷;为几个采区进风用的叫主要进风巷;为1个采区进风用的叫采区进风巷,为1个工作面进风用的叫工作面井风巷。 回风巷回风风流所经过的巷道。为全矿井或矿井一翼回风用的叫总回风巷;为几个采区回风用的叫主要回风巷;为1个采区回风用的叫采区回风巷;为1个工作面回风用的叫工作面回风巷。

煤层注水知识点(煤层注水很重要)

短孔注水(分段注水)知识点 1、煤层注水力学特性 (1)水力学特性分析 对煤层的注水效应主要取决于煤体对水的渗透特性,煤体对水所遵循的渗透系数规律为: K=a exp(-bΘ+cp) 式中:K——渗透系数,m/d; Θ——体积应力,Θ=σx+σy+σz,Mpa; P——孔隙压,Mpa; a、b、c——拟合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煤体的渗透系数受孔隙压与体积应力影响十分显著,说明煤层注水对煤体的渗透性影响及改性主要取决于注水压力与煤的实际赋存深度。 (2)水对煤层力学特性的影响 煤样在饱和含水以后,其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下降幅度基本符合以下关系式: σc=a-bW c E=a/W c-b E=a-bp 式中:σc——单轴抗压强度,Mpa; W c——煤体饱和含水率,%; E——弹性模量,Mpa; P——孔隙水压,Mpa; a、b——拟合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煤层注水可以软化煤体、增加煤体塑性,有效降低由于应变能突然释放导致的各类煤矿事故。 2、煤层注水防治煤尘 煤是孔隙裂隙双重介质,当水通过裂隙进入孔隙并吸附在孔隙表面时,表现为三方面的降尘作用:(1)湿润了煤体内的原生煤尘。煤体内各类裂隙中都存在着原生煤尘,随煤体的破碎而飞扬于矿井空气中。水进入裂隙后,可使其中的原生煤尘在煤体破碎前预先湿润,使其失去飞扬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消除了这一尘源。(2)有效地包裹了煤体的每一个部分。水进入煤体各类裂隙、孔隙之中,不

仅在较大的构造裂隙、层理、节理中有水存在,而且在极细微的孔隙中都有水注入,甚至在1μm以下的微孔隙中充满了毛细水,使整个煤体有效地被水所包裹起来。当煤体在开采中受到破碎时,因为水的存在消除了细粒煤尘的飞扬,即使煤体破碎得极细,渗入细微孔隙的水也能使之都预先湿润,达到预防浮游煤尘产生的目的。(3)改变了煤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水进入煤体后,湿润的煤炭塑性增强,脆性减弱。当煤炭受外力作用时,许多脆性破碎变为塑性形变,因而大量减少了煤炭破碎为尘粒的可能性,降低了煤尘的产生量。 3、尘流中尘粒间的作用力分析 尘粒有黏附于其他粒子或其他物质表面的特性,附着力有3 种:范德华力、静电力和液体桥联力。 (1)范德华力F M 范德华力由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云涨落引起,是一种短程力,但其作用范围大于化学键,根据伦敦—范德华微观理论,在两颗球粒之间,范德华力F M 表达式为: F M = - [ AR1R2/ 6h2( R1+ R2) ] 式中,h——为两尘粒间距; R1,R 2——为尘粒半径; A——为哈马克常数( Hamaker)。 (2)静电力Fe ①电位差引起的静电力Fe1 由于离子或电子吸附,煤尘之间或尘粒与物体之间的摩擦,使尘粒带有电荷。其带电量和电荷极性与工艺过程环境条件及其接触物的电介常数有关。两导电尘粒相接近时,由于彼此的功函不同而导致电子转移,平衡后产生接触电位差( U),其大小随煤尘的成分、粒度、表面状况变化,半径为r的导电球颗粒相互接近时因电位差而相互吸引,其作用力Fe1为: Fe1= ε0π( U2R) / a2 式中,ε0——为气体的介电常数; a ——为两球形离子表面间距离; R——为球形尘粒半径;

煤层的形态

1矿产勘查学亦称找矿勘探地质学,或矿产普查勘探学。 2矿产勘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矿产分析,矿产勘查和矿产评价三个基本方面 3矿产勘查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研究,统计分析,模型类比和综合评价。 4可以把矿产勘查学概括为:以地质科学为基础,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本方法,以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为手段,以提高矿产勘查的地质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应用地质学。 5矿产勘查学的研究方法:1地质观察研究法2勘查统计分析法3勘查模型类比法4技术经济评价法 6矿产勘查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全面研究原则4综合评价原则5经济合理原则 7矿产勘查工作一般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8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主要是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和经济意义 9编号对应的意义:第一位数字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二位数字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三位数字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10矿业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在一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矿产资源勘察或开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权力。矿业权包括:矿权,采矿权,探矿权。采矿权是指采矿人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开采矿产资源的权力。 11富煤中心:富煤带内煤或煤层更为富集的部位。 13矿业权评估的目的是为矿业权交易或其他市场经济行为提供为矿业权定价的参考意见或依据。 14矿业权评估主要有收益,成本和市场三种途径。 15矿床勘查类型:将相识特点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而划分的类型 16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主要依据是:矿体规模的大小,主矿体形态的变化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性,矿体受构造和脉岩影响程度及矿体中主要有用组分的分布均匀程度等。 17矿床勘查类型确定的原则:1追求最佳勘查效益2从实际出发3以主矿体为主4类型三分,允许过渡5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 18根据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的原理可以分为:地质测量法,种砂测量法,地球科学法,地球物理法,遥感遥测法,探矿工程法。19重砂测量法是以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 自然重砂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解决与 有重砂矿物有关的矿产及地质问题为主 要内容,以重砂取样为主要手段,以追索 寻找砂矿和原生矿为主要的一种地质找 砂方法。 20重砂法测量采用的水系法点的布置原 则:1大河稀,小河密,同一条水流上流 密下流稀,越近源头,取样密度越大2 河床坡度大,跌水崖发育,流速大流量小 的溪流应密,反之应较稀。3主干溪流的 两侧支沟发育且对称性好,取样点可放 稀,反之加密4垂直岩石层主要走向的溪 流应密,平行岩石层主要走向的溪流可放 稀5对矿化,围岩蚀变发育地段,岩体接 触带,岩性发生重大变化处的溪流冲积层 加密取样。 21浅坑法运用一点多坑的方式几星采 样。 22重砂成果图表示方法:圈式法,符号 法,带式法等值线法 23地球物理测量结果的多解性一直是影 响地质矿产勘查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矿产预测是在成矿地质理论指导下建 立矿床成矿模式,以地质物探化探遥 感等地质信息为依据,建立找矿模式,依 据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 矿产预测准则,对预测区域内的潜在矿产 资源做出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段和优选 成矿靶区,并提出进一步的找矿部署意 见。 25矿体地质是以矿体为研究对象,其基 本任务是研究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性,目 的在于阐明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特征或 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勘查方法及矿床的 工业评价提供依据。 26矿体地质研究的中心:矿体变化性, 它包括变化性质,变化程度,变化因素 27瓦尔特定律:全部侧向上可追溯的非 火山成因的浅海成绩的岩石,底层单位, 都必须是穿时的,--相与相之间的关系— 时间界面与岩相界面之间的关系 28穿时: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底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 29岩石地层划分方法:1岩性与岩石组合 分析法2标致层法,成层不厚,岩性稳定, 特征明显,容易识别的岩层或矿层3旋回 结构法 30煤层:植物遗体变成泥炭后形成的层 状可燃矿产 31煤线:在剖面上出露的极薄的煤层。 32聚煤盆地:同一聚煤期内形成含煤岩 系的盆地。 33夹矸:夹在煤层中的其他岩层 34煤核:产在煤层中的钙质或镁质结核 35煤组:集中发育的含煤地层中的某一 些层段,并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组煤层 36后生冲刷:泥炭层顶板沉积后,河流 冰川等的活动对泥炭层的冲刷。 37中国聚煤期:1华北聚煤期2东北侏罗 白垩3西北侏罗纪4华南二叠纪5台湾新 进纪6西藏滇西二叠新进纪。 38煤田;1暴露式半暴露式隐伏式。 39煤层的形态:1)层状:煤层连续,厚 度变化不大,煤层全部或绝大部分可采。 2)似层状: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 而厚度较大3)不规则状:煤层断续,鸡 窝状,扁豆状,其可采面积小雨不可采面 积4)马尾状:是后煤层分岔以至尖灭形 成的因而其厚变薄以至完全消失 40煤层的变形:地址构造变动引起的煤 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41煤层:由植物遗体沉积形成泥炭后又 转变为成层的固体可燃矿产 42富煤中心:富煤带内煤或煤层更为富 集的部位 43煤层结构:指煤层有无夹矸存在1)简 单结构2)复杂结构 44煤层的冲刷:煤层在形成过程中或形 成之后,因河流海浪等流水的冲蚀或冰川 作用遭到局部或全部的破坏 45煤层对比:根据煤层本身特征或含煤 地层中各种标志确定露头或专控内各个 煤层的相应关系1)根据煤岩系的特点进 行对比:利用标志层,顶地板特征,古生 物岩性岩相,旋回结构2)根据煤层本身 特点进行对比:煤层厚度,夹矸,煤层结 构,煤质,煤层间距离 46煤系:是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没形成的, 在成瘾上密切相关的,含有煤层后炭质岩 层的沉积岩层系列 47含煤岩系类型:浅海型,进海型,内 陆型 48含煤岩系旋回结构:一套有共生关系 的岩性和岩相,在垂直剖面上有规律交替 1)粒度旋回2)岩相旋回 49煤田:同一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并连 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的区域 50煤层厚度:1)总厚度2有益厚度3)可 采厚度4)最低可采厚度(薄:0.5~13m中 厚1.3~3.5m厚3.5~8m巨厚>8m) 51煤层稳定性1)稳定2)较稳定,不稳 定,极不稳定 52矿产勘查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地质条件的可能, 寻找和查明具有经济价值的工业矿床,为 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的依据,为矿 山企业建设提供矿物原料基地和矿产储 量 53矿产勘察学:又称找矿勘探地质学, 他是研究矿产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条件,矿 床赋存规律框体变化特征和研究工业矿 床最有成效的勘察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地 质学本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矿产预测,矿 产勘察,评价)1)他们主要研究的方法

煤层气基本特性

第一章煤层气基本特性 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体,其化学成分以甲烷为主,也含有数量不等的其他烃类和杂质气体。 第一节主要内容: 煤层气的主要化学组分包括: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含少量的重烃气(乙烷、丙烷、丁烷、戊烷)、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以及微量的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等)。 通常,将甲烷与烃气之百分比定义为干燥系数。干燥系数大于95%的煤层气称为干气,小于95%的为湿气。 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垂向变化:从地表至煤层气风化带下限深度,依次形成了二氧化碳—氮气带、氮气—甲烷带和甲烷带。其中二氧化碳—氮气带、氮气—甲烷带通称煤层气风化带。 (在层气风化带内的煤层气资源,通常缺乏开发利用价值,不列入资源计算。) 第二节主要内容: 煤层气基本物理性质: 煤层气中往往含有微量的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气体,常常伴有一些苹果的香味。 煤层气的热值是指单位体积煤层气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也称煤层气的燃烧热。 甲烷的爆炸极限:5.3%—14.0%。 在地层条件下,煤层气密度随储层压力的增高而加大,随储层稳定的升高而减小。 由于空气的密度等于1.2928,故煤层气的密度(质量)与相对密度大不相同(见下表)。 煤层气化学组分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组分密度相对 密度组分密度相对 密度 组分密度相对 密度 甲烷0.7166 0.5543 戊烷 3.2159 2.4872 硫化氢 1.5392 1.1906 乙烷 1.3561 1.0488 二氧化碳 1.9768 1.5921 水蒸气0.7680 0.5941 丙烷 2.0918 1.5617 氮气 1.2505 0.9673 空气 1.2928 1.0000 丁烷 2.6720 2.0665 氧气 1.4289 1.1053 氦气0.1782 0.1380 黏度是流体运动时,其内部质点沿接触面相对运动、产生内摩擦力以阻抗流体变形的性质,常用动力黏度系数(流体内摩擦切应力与切应变率的比值)来表示。煤层气黏度是确定其扩散运移特性的重要参数。 当压力超过40kg/cm2时,压力才对煤层气黏度有明显影响。压力升高,黏度增大。 煤层气在水中具有溶解性,不同气体的溶解性差别很大。 甲烷溶解度对压力的变化十分敏感,压力增大,溶解度增加。

煤主要名词解释

煤主要名词解释 薄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m以下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3.5m以下的煤层。 中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m~3.5m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3.5m~10m的厚度。 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3.5以上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5°以下的煤层。 近水平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8°以下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5°以下的煤层。 缓倾斜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8°~25°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5°~10°的煤层。 倾斜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25°~45°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10°~45°的煤层。 急倾斜煤层地下或露天开采时倾角在45°以上的煤层。 近距离煤层煤层群层间距较小,开采时互相有较大影响的煤层。 山区指高度超过1000m或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 的地区。 井巷为进行采掘工作面在煤层或岩层内所开凿的一切空硐。 水平沿煤层走向某一标高布置运输大巷或总回风的水平

面。 阶段沿一定标高布置运输大巷或总回风的水平面。 区段(分阶段、小阶段)在阶段内沿倾斜方向划分开采块段。 主要运输巷运输大巷、运输石门和主要绞车的总称。 运输大巷(阶段大巷、水平大巷或主要平巷)为整个开采水平或阶段运输服务的水平巷道。开凿的岩层中的称岩石运输大巷,为几个煤层服务的称集中运输大巷。 石门与煤层走向正交或斜交的岩石水平巷道。 主要绞车道(中央上、下山或集中上、下山)不直接通到地面,为一个水平或几个采区服务并装有绞车的倾斜巷道。 上山在运输大巷向上,沿煤岩层开凿,为1个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按用途和装备分为:输送机上山、轨道上山、通风上山和人行上山等。 下山在运输大巷向下,沿煤岩层开凿。为一个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按用途和装备分为:输送机下山、轨道下山、通风下山和人行下山等。 采掘工作面采掘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总称 阶檐台阶工作面中台阶的差距。 老空采空区、老窑和已经报废的井巷的总称。 采空区回采以后不在维护的空间。 锚喷支护联合使用锚杆和喷混凝土或喷浆的支护。

煤层赋存状况

1)煤的赋存要素 煤层按倾角分类: 近水平煤层<8°; 缓(倾)斜煤层8 ~25°; 中(倾)斜煤层25~ 45°; 急(倾)斜煤层>45°。 按厚度分类: 薄煤层<1.3m; 中厚煤层 1.3~3.5m ; 厚煤层>3.5m 。 稳定性分类: 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评价煤质的常用指标 水分 W 、灰分 A 、挥发分 V 和固定碳 FC 、发热量 Q 、胶质层厚度 Y 、粘结指数 Gr.l 、含矸率。 中国煤的分类: 工业储量可采储量远景储量设计损失煤量的概念。 A 、 B 、 C 、 D 级储量煤炭储量分类表。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常用的采掘工程图。 2)煤田的划分 煤田、井田的概念 煤田划分为井田的原则及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井田储量、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以及三者之间关系我国各类矿井服务年限的要求。储量备用系数 K 的含义及取值。井型的概念。 井型分类 大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 、 150 、 180 、 240 、 300 、 400 、 500 万 t/a 及 500 万t/a 以上的矿井 300 万 t/a 以上的矿井为特大型矿井。

中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45 、 60 、 90 万 t/a 。 小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9 、 15 、 21 、 30 万 t/a 。 3)井田内的再划分 常用井巷名称及含义。阶段、水平、开采水平的概念。井田划分为阶段和水平阶段内再划分采区式和带区式划分。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的确定。阶段再划分为带区的条件。采区和带区的开采顺序。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回采巷道的概念及范围。 4)井田开拓 井田开拓及开拓方式的概念。开拓方式按井筒形式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立井开拓立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立井单水平分带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分带式开拓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斜井开拓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斜井井筒的布置及适用条件底板穿层斜井和顶板穿层斜井。平硐开拓平硐的形式走向平硐和垂直走向平硐。两者的适用条件。三种开拓方式比较和综合开拓。 5. 井田开拓中几个问题分析 上、下山开采的概念。上、下山开采在掘进方面、运输方面、排水方面通风方面的不同特点及其优缺点。下山开采的适用条件。水平高度的概念。影响开采水平高度的主要因素。开采水平高度的确定。开采水平大巷包括阶段运输大巷和阶段回风大巷。根据煤层数目和间距不同阶段运输大巷有分煤层运输大巷、分组集中运输大巷及集中运输大巷。各种大巷布置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井筒位置确定原则。 6. 井巷掘进 井巷断面的形状 岩巷的主要掘进工序。掘进断面的煤眼布置。电雷管的分类。巷道常用支护方式锚杆支护作用原理。普通凿井法和特殊凿井法的适用条件。普通凿井法施工阶段。常用的特殊凿井法。 7. 近水平、缓倾斜、中倾斜准备方式 准备方式的概念。近水平、缓倾斜、中倾斜准备方式的分类。两种基本的准备方式分区式和分带式。准备方式按开采方式分为上山采带区与下山采带区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方式分为单层准备与联合准备按采区上下山的布置分为单翼采区与双翼采区。带区式准备方式的适用条件。单一煤层整层采区式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掘进顺序运煤系统、运料排矸系统和通风系统。采区巷道的组成。单一煤层整层采区式准备方式的适用条件。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掘进顺序运煤系统、运料排矸系统和通风系统。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准备方式的适用条件。单一煤层整层开采时倾斜长壁采煤法准备方式。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倾斜长壁采煤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我国主要聚煤区分布

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在北纬41°以北的阴山、大青山、燕山、辽西的阴山-燕辽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属陆缘山间盆地沉积,在阴山、大青山称为拴马桩组,在辽西地区称为红螺岘组。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在北纬35°以南(豫西及两淮)的南华北地层分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在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从下至上划分为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次为羊虎沟组。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叠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分界位于太原组内马平阶与龙呤阶之间。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存在东西分异、南北分带现象,含煤层位由北向南逐渐抬高。 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我国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分属新疆地层分区、北山-燕辽地层分区、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在新疆分区的北疆地区,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为水西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北山-燕辽分区的西段,下-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分为艿艿沟组和青土井群,后者为主要含煤地层;在中段的大青山一带,含煤地层主要为五当沟组和召沟组;在东段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海房沟组和红旗组。在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现有木里、阿干镇、窑街、靖远等主要矿区,中侏罗统木里组、阿干镇组和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层。鄂尔多斯分区包括陕、甘、宁、蒙诸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晋西、豫西等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

河北南部磁西地区主要开采煤层特征与煤层对比

河北南部磁西地区主要开采煤层特征与煤层对比 本文根据钻孔资料及测井资料确定各主要可采煤层,详细分析了煤层厚度、各煤层的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等煤层特征,并对煤层对比情况进行了分析。 标签:含煤地层煤层对比 研究区位于峰峰矿区的东部,磁县西部区内新生界松散及半固结沉积物全部覆盖,钻孔揭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及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 1主要煤层特征 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含煤地层总厚度平均为182.49m,共含煤15~18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小煤)、2(大煤)、3(一座)、4(野青)、5、6(分6上山青、6下(伏青)、7(小青)、8(大青)、9(下架)煤层。全区可采者为2煤层,大部可采煤层为4、6、8、9四层,局部可采者为2上7二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2.63m,可采含煤系数 6.92%。现将主要可采煤层分叙如下: (1)2煤(大煤) 为井田上部主要可采煤层,上距山西组地层顶面平均56.78m,下距3煤层31.69m,煤层受分岔合并影响,变化较大。煤层厚度0.96~8.54m,平均4.76m。分布稳定,局部地段含夹矸1~3层,分布无一定规律,厚0.04~0.92m,岩性为泥岩或粉砂岩。 (2)4煤(野青) 位于太原组上部,上距2煤39.30m。全区沉积稳定,厚度0.30~1.95m,平均1.11m。由北向南逐渐变薄。煤层结构简单,部分地段含一层夹矸,无分岔等变化情况,煤层可采指数0.90,煤厚变异系数21.38%,为较稳定的全区大部分可采煤层。野青灰岩厚1.4~2.8m,平均厚2.07m,为煤层直接顶板,底板为粉砂岩、砂质泥岩。 (3)6煤(山青) 位于太原組中部,上距4煤层31.99m,全区大部分可采,煤厚0.30~1.96m,平均1.31m,结构复杂,一般有两层0.10~0.20m厚的泥岩夹矸,煤层可采指数为0.90,煤厚变异系数为18.91%,为较稳定的全区大部分可采煤层。煤层直接顶板为山青灰岩,一般厚1.60m左右;煤层底板为1.50m厚的粉砂岩、泥岩,其下为伏青灰岩。

中国煤层的储量和主要生产地

我国煤的储藏量达6000亿吨,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也不理想。中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